跳至內容

明清邯鄲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明清邯鄲城,是指河北省邯鄲市明朝清朝時期的老城城貌,位於今邯鄲市城區沁河南岸到滏陽河之間。邯鄲城在宋金時期都有修建的歷史,但多毀於戰火,至於元代,由於史料匱乏,記載不多。由於多次的戰亂和兵禍,邯鄲由漢代全國性的大都會最終衰落為一個蕞爾小縣,並且一直到清末,其普通縣城的地位也一直未能改變,城池規模也一再縮小。

歷史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國號大明,隨後派遣徐達常遇春率大軍北伐中原,攻佔邯鄲城。此時的邯鄲城,「南不過斜街口,北不過觀音閣,遠不及二里,東西僅半里」[參1]。總面積只有0.5平方公里,人口只有2萬多。就連當地修縣誌的人也慨嘆到「何其隘也!」[參2]。明太祖及其後世之君注重邯鄲在黃河流域的重要性,加強對邯鄲的管理,大力修建邯鄲城。邯鄲開始改變五代十國時期衰落的面貌,持續一千多年蕭條的邯鄲,此時期才得以恢復。

明清時期的邯鄲城,有關修建的記載不少。明代的邯鄲城最早是明太祖時期修建起來的[參3]。其後,明憲宗成化二年(1466年)擴建,重修東北隅,移拓三里許,周圍五里四十六步,高二丈,闊一丈五尺[參4]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加修,正德九年(1514年)借導河之役又加以修繕。嘉靖十年(1531年)又堵塞東西四門,而在適中之處,另開東西二門。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邯鄲城牆大壞,知縣董威於是復加修葺,進一步擴大了邯鄲城的規模,修葺好的邯鄲城周圍廣八里,高三丈,底闊三丈,收頂一丈五尺,「築敵台二十有五。台立鋪舍三楹;甓甃女牆千五百八十有九;四隅各構危櫓,四門各劵層城:東曰詹岱,西曰環沁,南曰帶河,北曰拱極。」[參5]。隆慶六年(1572年),知縣張第又對邯鄲城進行了一定的修補繕建,並將北門改為「迎祥門」。明朝最後一次修建邯鄲城是在崇禎十一年(1638年),[參6]

清代的邯鄲城依然有着保留下來的城牆,但規制較明代變化不大。康熙七年(1668年)秋,下大雨,由於城牆自明隆慶四年(1572年)以後,沒有進行過大的維修,城垛大壞。當時新任縣令張慎發捐銀五百八十金,組織人工進行修復。修復後的邯鄲城牆,其廣其厚,皆不如前。此後,乾隆八年(1743年),知縣鄭方坤始加修葺,乾隆十五年(1750年),因乾隆帝南巡途徑邯鄲,故時任知縣懷蔭布大加修整,但因財力匱乏,無法恢復到明朝時期的城建規模;道光十年(1830年),由於地震堞垣復壞;同治二年(1868年),邯鄲遭受兵禍破壞,知縣英棨蔭祿侯國鈞按明朝董威舊制,又重建邯鄲城牆,築炮台三十、垛口三千一百有奇;光緒十四年(1888年),知縣闞絗又補修北門,並改其東向為西北向,名仍曰「迎祥」。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太后和光緒帝結束西行,返回北京,道經邯鄲,知縣襲彥師於是在縣署修建行宮,縣城規模由此擴大[參7]

佈局

明《嘉靖廣平府志卷一·<封域志>》所刊載的,明代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邯鄲城主城區的容貌,可以清晰地看到主城區的城門和和街道。

護城河

明代邯鄲城的護城河,始建於嘉靖十年(1531年),由知縣趙時吉組織興建。嘉靖二十四年,知縣董威又主持進行了加浚。加浚後的護城河,濠闊七丈,深一丈五尺,堤闊四丈。護城河與城牆,圈定了明代邯鄲城的規模[參6]

城門

關於城門的修建,歷史記載多有矛盾之處。比如《古今圖書集成》所引的《邯鄲縣誌》上說「成化間,始於南北各拓半里許,即於拓處開東西四門,正德間,塞四門,酌南內之中,始開東西二門」[參1]。關於成化年間的那場「成化拓城」,其他史料有着不同記載,《嘉靖廣平府志卷一·<封域志>》寫到「其城古趙域,歷代無考。我朝成化二年重新東北隅,移拓三里許,周五五里四十六步,高二丈,闊一丈五尺」。經過後世學者的考證研究,多認為關於城門的修建,《嘉靖廣平府志》記載較為準確,而清人編纂的《古今圖書集成》所引的《邯鄲縣誌》卻有不確之處[參6]

根據唐彝所寫《縣尹張公修城記》記載到,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知縣張偉加修邯鄲城池,其城「高逾三丈,闊二丈,圍一萬五十尺,每五十尺立一台,而垛口則二千四百有奇。門六,東西者四,南北者二,悉有樓櫓。門旁復置墩台,令人便守」。明武宗在位一共十六年,因此張偉在正德六年(1511年)為了防止劉六攻打邯鄲而修建城池後,邯鄲城在後期不會再大規模的建設。《古今圖書集成》所引的《邯鄲縣誌》中所謂的「正德間,塞四門,酌南內之中,始開東西二門」是錯誤的。其實邯鄲城又六門改鍵位四門,應該在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這可以從《嘉靖廣平府志卷一·<封域志>》鎖刊載的《邯鄲城池圖》以及嘉靖年間袁煒為知縣董威修建邯鄲城而撰寫的《修邯鄲城記》中可以找到明證[參6]

街道

明朝的邯鄲城並不規整,南門和北門是對稱的,有一條南北大道相連,然而東門和西門則不對稱,東門偏南,西門偏北,東門與南門大道之間有一條東西向的大陸與之垂直相連;在這條大路的中段,沿邯鄲縣縣治以南,有一條南北向的大街向南延伸到南牆根你,然後西折,沿着南城牆平行地向西與南北大道相接。此外,西門與南北大道之間也有一條東西想的大路與之垂直連接。這四條道路,將邯鄲城自然地分為五個區域:東北區、西北區、東南區、正南區、西南區。東北區最大,正南區次之,西南區和東南區隨後,西北區最小[參6]

在東北區主要分佈着邯鄲縣官府機構—東察院、西察園、養濟院馬神廟、行太僕寺、察院、縣治儒學、地運所等。西北區有叢台驛,正南區有公館、城隍廟,西南區有關帝廟。嘉靖以後,一直到明朝滅亡,歷任邯鄲知縣都屢次加修縣治,但是縣治的規模以及基本佈局較前沒有什麼大變化[參6]。清朝時期的邯鄲城佈局和明朝差不多,在西南區建有府館,後廢除,西北地區設立了地運所,西南區有叢台驛、馬軍營,而僧會司和道會司這樣的宗教管理機構分設在城東爆台寺和城西東明觀。另外城東還建有養濟院,城東北有一座演武場,後來也被廢除,另外一座練武場在城南;馬廠在城東,義倉在城隍廟西。此外城內還設有若干牌坊,節愛坊(在縣治前)、承流坊、宣化坊、千山聳翠坊、四水含靈坊,以及十四座科第褒封坊[參7]

叢台

另外,叢台作為邯鄲一處名勝古蹟,嘉靖以前,叢台在邯鄲城之外。嘉靖十三年(1534年),兵備副使楊彝「飭兵趙地,閱城邯鄲」之時,因見叢台「距城不尋丈,其勢峨然出地表」[參8],為了避免「高台迫城,仰而受敵」的不利情況,楊彝便下令由縣丞王景負責組織營建,按楊彝意圖,修築起甬道,把城牆與叢台連結起來,使之成為城牆的一部分。不過,當時建起的甬道,「闊僅丈許」,與城牆還是有着明顯的差異。嘉靖二十四年(1545),知縣董威又借修城之機,擴建了甬道,使「其闊遂與台相等」[參9]

橋樑

據《嘉靖廣平府志》卷三《山川志·川之附》記載,在明代邯鄲城周建有四座橋樑,縣城北門外建有「北橋」,它是明萬曆年間所建「學步橋」前身;在縣城東五里滏陽河上建有「柳林橋」;在縣城東五里建有「耒馬橋」,它是後來「南蘇曹橋」的前身;在縣城東北五里建有「蘇曹橋」,它是後來「北蘇曹橋」之前身[參6]

現狀

為了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邯鄲市自1949年逐步拆除了明清時期的古城牆,在城牆之外又修建了許多建築物,老城區逐步落後,在今邯鄲市城內中街,仍保留了一段明清時期御道。

參考資料

    參:

  1. ^ 1.0 1.1 《古今圖書集成》所引《邯鄲縣誌》,宋人記載《北鳶錄》。
  2. ^ 《邯鄲縣誌》
  3. ^ 《邯鄲縣誌》:「建自洪武之世」。
  4. ^ 《邯鄲縣誌》:成化年間始於城南北各拓半里許,並在開拓處設東西四門。
  5. ^ 袁瑋,《邯鄲修城記》。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孫繼民; 郝良真. 《邯郸简史》. 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 1990年: 第211—213頁. 
  7. ^ 7.0 7.1 孫繼民; 郝良真. 《邯郸简史》. 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 1990年: 第233—237頁. 
  8. ^ 楊彝,《據聖亭記》。
  9. ^ 《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第122卷《廣平府部匯考二·廣平府城池考》。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