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鐵ED75型電力機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ED75
ED75 143號機車
概覽
類型電力機車
原產國 日本
生產商日立製作所東芝
三菱電機三菱重工業
生產年份1963年—1976年
產量302台
主要用戶日本 日本國有鐵道
技術數據
華氏輪式0-4-4-0
UIC軸式Bo'Bo'
軌距1,067毫米
輪徑1,120毫米
軸重16.8噸
軸距2,500毫米
機車長度14,300毫米(連結器中心距)
機車寬度2,800毫米
機車高度3,600毫米(軌面至車頂平面)
4,017毫米(降弓狀態)
整備重量67.2噸
供電電壓AC 20kV 50Hz / 60Hz (300番台)
傳動方式交—直流電
牽引電動機MT52(MT52A) × 6
最高速度100公里/小時
持續速度49.1公里/小時
牽引功率1,900千瓦(小時)
牽引力27,000公斤(起動)
14,100公斤(持續)
制動方式EL14AS自動空氣制動機、手制動機
安全系統ATS-S

ED75型電力機車(日語:ED75形電気機関車)是日本國有鐵道交流電力機車車款之一,適用於供電制式為20千伏50赫茲(或60赫茲)的工頻單相交流電電氣化鐵路,也是日本國鐵當中數量最多的交流電力機車。

由1963年至1976年間,日立製作所三菱電機三菱重工業東芝公司共生產了302台該型機車,佔日本國鐵交流電力機車總數超過三分之一,曾經是東北地方常磐綫東北本綫奧羽本綫羽越本綫等幹綫的主力機車[1]。1987年國鐵分割民營化後,尚存的ED75型電力機車均改屬東日本旅客鐵道日本貨物鐵道

開發背景

1960年代初,日本國有鐵道開始對東北地方的常磐綫實施交流電氣化改造。1961年至1963年間,分四個階段完成了常磐綫取手草野間的交流電氣化改造工程。為了滿足常磐綫交流電氣化之後的牽引需要,日本國鐵開發研製了ED75型電力機車,作為常磐綫水戶以北的主力機車。1963年12月27日,由三菱電機、三菱重工業試製的ED75 2號機車率先落成;而幾乎在同一時間,由日立製作所試製的ED75 1號機車亦在同年12月30日落成。

ED75型電力機車是客貨運通用的四軸交流電力機車,也是在總結自1950年代中期以來日本國鐵交流電力機車研製經驗的基礎上,研製而成的新一代國鐵標準型交流電力機車。因此,ED75型電力機車在設計上必須具有較廣泛的適應性,不僅需要適用於常磐綫所在的東北地區,還要考慮到九州北海道地區交流電氣化鐵路的使用需要,機車只需要變更主變壓器及少部分電氣設備,即可對應50赫茲(東北及北海道地區)或60赫茲(九州地區)的單相工頻電氣化鐵路[2]

ED75型電力機車不論機械部分或電氣系統,均採用了許多與其他電力機車通用的標準化形式;機械部分方面包括輕量化車體結構、旁承承載轉向架、低位對稱斜牽引拉杆、軸懸式驅動裝置等成熟技術;而電氣系統方面,牽引電動機、平波電抗器、輔助摩打等電器設備都儘量採用國鐵標準化形式。除此之外,ED75型電力機車也是第一種採用級間相控調壓的日本電力機車,使用變壓器低壓側調壓配合磁放大器相位控制,來實現牽引電動機端電壓的平滑調節,從而獲得了與閘流體相控電力機車接近的調速性能。調壓開關的控制採用無觸點控制電路。整流器採用日立製作所開發的標準型矽二極管元件[3]

機車小時功率為1900千瓦,整備重量為67.2噸,最高運轉速度為100公里/小時,起動牽引力和持續牽引力達到27,000公斤和14,100公斤,可以滿足單機牽引1200噸貨物列車(遠期1300噸)在10‰長大坡道上起動的需要,而在平直道上單機牽引550噸旅客列車(遠期600噸)的最大平衡速度可達95公里/小時[2]

型式區分

基本番台(M型)

ED75 1號電力機車
  • 原型車(1~2)
1963年12月,日立製作所和三菱重工業分別試製了首兩台ED75型電力機車的原型車,裝用TM11型主變壓器及MT52型牽引電動機,走行部採用DT129A、DT129B型轉向架,其中2號機車的車體鋼結構改為採用預製構件的組裝工藝,以提高生產效率[4]
  • 第一次量產車(3~49)
1964年,開始批量生產首批47台ED75型電力機車,以滿足常磐綫及東北本綫交流電氣化後的牽引需要。根據首兩台原型車的試驗結果,第一次量產車亦作出相應改進,採用了經過改良的主變壓器,調壓開關、磁放大器、矽整流器、司機控制器、避雷器、空氣斷路器等電氣設備,車內設備佈置也作出了調整。
  • 第二次量產車(50~100)
1965年11月至1966年9月,因應東北本綫仙台盛岡區段完成交流電氣化,生產了第二批51台ED75型電力機車。第二次量產車加強了耐寒耐雪性能,例如在前窗玻璃上方加裝冰柱切割板,以防走行中的機車撞上冰柱而造成車窗損壞。為了避免機車在交直流交接站(黑磯站)錯誤進入直流區間,機車主電路增設了熔斷器。從85號機車開始,加強了司機室的電熱取暖裝置,並改進了平波電抗器的冷卻通風系統。
  • 第三次量產車(101 - 160)
1966年至1968年,由於常磐綫草野至岩沼區段及東北本綫盛岡至青森區段完成交流電氣化,生產了第三批60台ED75型電力機車。由於第三次量產車的運用地區更加寒冷,因此進一步加強了耐寒耐雪性能,例如將車體下部的空氣制動裝置集中安裝在一個保溫機械箱內,箱體內裝有100瓦的電熱裝置,並大幅改變了空氣管路的佈置方式,將制動系統排水管安裝在平波電抗器和牽引電動機冷卻風道之間,避免空氣制動系統內因水汽凍結而造成故障。此外,第三次量產車取消了前窗上方的冰柱切割板,重聯插座由KE63型改為KE77型,集電弓由PS101型改為PS101B型。從1967年生產的132號機車開始,改為採用經改良的MT52A型牽引電動機和PS101C型集電弓,改用MH3058-FK92A型電動通風機以減少噪音,並提高了閘瓦制動裝置的制動倍率[5]

300番台

ED75 304號機車

1965年,因應鹿兒島本綫久留米熊本區段完成交流電氣化,而生產了首批10台ED75型300番台電力機車(301~310),適用於九州地區的20千伏60赫茲單相交流電氣化鐵路,作為ED73型電力機車的後繼增備機車[6]。這批機車改為採用對應60赫茲交流電的TM11B型主變壓器,輔助機械設備的電壓亦由400伏特提高至440伏特,而其他部分則仍然與基本番台第一次量產車保持相同[3]

1966年10月,日本國鐵實施運行圖調整,由10000系貨車日語国鉄10000系貨車組成的高速貨物列車日語高速貨物列車正式投入營運,九州地區的ED75型300番台電力機車亦相應加裝了電傳操縱空氣制動裝置、制動增壓裝置,以及傳遞電傳操縱空氣制動訊號的KE72型電氣連接器。1967年,為配合鹿兒島本綫高速貨物列車增發的需要,又再新造一台ED75型300番台電力機車(311),該機車除了主變壓器外其他部分與基本番台第三次量產車(132~)保持相同,並在出廠時已配備上述的高速運轉對應設備。

需要注意的是,ED75型300番台電力機車的電傳操縱空氣制動裝置是基於對應牽引10000系貨車,並非完全對應20系客車日語国鉄20系客車的電傳操縱空氣制動系統,例如,制動增壓裝置僅對機車產生作用,而無法對整列20系客車列車產生作用。然而,由於ED75型電力機車本身已設有總風管,可以滿足20系客車的空氣彈簧用風需要,因此仍然可以用來牽引20系客車,但最高運行速度限制為95公里/小時。

500番台(S型)

ED75 501號機車

1966年9月,因應北海道函館本綫交流電氣化的需要,三菱電機及三菱重工業試製了首台ED75型500番台電力機車(501),這也是ED75型電力機車系列之中唯一採用閘流體相位控制。這台機車吸取了此前ED93型電力機車(後來定型為ED77型電力機車)的研製經驗,兩者的機車主電路架構和設備基本相同,採用了TM12型主變壓器、RS27型矽控整流器,並改用DT129G、DT129H型轉向架,車體長度亦延長至14600毫米,比其他ED75型電力機車增加了300毫米[7]

考慮到北海道冬季寒冷的使用環境,機車特別加強了防寒性能。部分車頂高壓設備包括空氣斷路器避雷器等改為安裝在車體內部,矽控整流器和平波電抗器的冷卻空氣由車體下部引進並從車頂排出,主要控制電器、空氣制動系統以及制動閘瓦亦加裝了電加熱器,以防止發生凍結。1968年,集電弓由PS101型改為下框架交叉式設計的PS102A型,並取消了制動系統的絕緣變壓器和電加熱裝置。

ED75型500番台電力機車的最大特點是採用了閘流體四段半控橋式整流電路,取代了低壓側調壓開關和磁放大器相位控制方式。整流器由反並聯連接的閘流體和二極管組成整流橋,利用相位控制直接進行無級調壓。採用閘流體相控調壓不僅提高了電力機車的粘着牽引性能,還可以取消笨重的有觸點式調壓開關,調壓時也不會有電弧產生。然而,當時正處於對閘流體相控電力機車的早期摸索階段,對高次諧波功率因數的問題的認識不足。ED75型500番台電力機車投入試驗後,發現閘流體相控整流電路所產生的高次諧波電流,會對鐵路沿綫的通訊訊號系統產生明顯的電磁干擾

1966年11月11日,ED75 501號機車配屬札幌運轉區日語札幌運転所,並在函館本綫錢函手稻間的交流電化試驗區段開始進行各項試驗。因為上述高次諧波的技術缺陷,該型機車並未投入批量生產,但其部分技術被應用到1968年投產的ED76型500番台電力機車。由於ED75型電力機車沒有搭載為旅客列車供暖的蒸汽鍋爐,因此主要用於擔當函館本綫岩見澤以北的貨物列車牽引任務,至1986年10月中止營運報廢[7]

700番台

ED75 757號機車

1971年,為滿足奧羽本綫秋田至青森區段完成交流電氣化後的牽引需要,開始批量生產首批ED75型700番台電力機車(701~734)。由於奧羽本綫部分路段臨近日本海海岸,冬季強勁的西北季候風所帶來鹽害是一個需要考慮到的問題,因此這批機車特別加強了防寒和防腐蝕性能。部分車頂高壓設備包括斷路器和避雷器等改為安裝在車體內部,而機械室內的電氣設備亦相應小型化以確保有足夠的空間。主變壓器以ED76型500番台電力機車為基礎,並採用了單元化調壓開關和追加列車供電路綫;此外,還採用了真空斷路器真空接觸器以減輕設備重量[8]

1972年至1976年,因應羽越本綫新津至秋田區段、奧羽本綫秋田至新莊區間完成交流電氣化改造,又繼續生產了第二批ED75型700番台電力機車(735~791)。這批機車與之前一批機車大致相同,但追加了單機制動增壓裝置。從同年生產的738號機車開始,取消了車體正面下方的司機室通風口以改善車體密封性,車體兩端的不鏽鋼飾帶被金屬漆取代以防止鹽害腐蝕,並改用下框架交叉式設計的PS103型集電弓,另外還將人體工程學的概念引入司機室,改善了司機操縱台的佈置方式。

1000番台(P型)

ED75 1037號機車

1968年,為了提高寢台旅客列車的旅行速度,日本國鐵對所有20系客車進行制動系統改造,通過對原本的AS空氣制動機加裝電空閥、中繼閥等電控裝置改造為AREB電傳操縱空氣制動機,實現列車制動系統的電控化,使列車最高運行速度由95公里/小時提高至110公里/小時。為了滿足東北本綫的20系臥鋪旅客列車和10000系高速貨物列車的牽引需要,1968年至1976年間共生產了39台ED75型1000番台電力機車(1001~1039)[9]

這批機車設有高速運轉的對應設備,包括對應20系客車的電磁自動空氣制動裝置,以及與20系客車乘務員室相連的有綫電話,機車兩端加裝KE72H(電磁自動空氣制動)、KE59H(有綫電話)型電氣連接器,除此之外其他部分則與基本番台第三次量產車(132~146)保持相同。從1973年8月落成的1026號機車開始,在機車外觀上作出了一些改進,例如取消了機車兩端的司機室通風口及KE59H型有綫電話插座,車體兩端的不鏽鋼飾帶亦被金屬漆取代,並改用新型縱列雙燈式電氣供暖狀態顯示燈。

運用歷史

國鐵時代

東北地區

ED75 711號機車牽引「曙號」特急列車
在山形車站的ED75 757號機車(1987年)
1987年3月2日,八戶—小川原間

播放此檔案有問題?請參見媒體幫助

1964年初,首兩台ED75型電力機車的原型車配屬勝田電車區日語勝田車両センター,並開始在常磐綫水戶至間進行各項性能試驗。同年,基本番台第一次量產車陸續配屬勝田電車區,正式投入常磐綫土浦至平間運用。當時常磐綫的直通列車主要由交直流兩用的EF80型電力機車牽引,ED75型電力機車則主要用於牽引短距離的普通旅客列車和區段貨物列車。1964年夏季,勝田電車區的其中四台ED75型電力機車轉配屬福島機關區,投入東北本綫並與ED71型電力機車共同運用;同年10月國鐵運行圖調整,開行了上野至青森的「白鶴號」臥鋪特急列車,亦由ED75型電力機車擔當黑磯至仙台間的牽引任務。

1965年10月起,因應東北本綫仙台至盛岡區段完成交流電氣化,基本番台第二次量產車陸續配屬福島機關區和仙台運轉所日語仙台車両センター,用來取代原有的C61C62型蒸汽機車。在東北本綫從蒸汽牽引向電力牽引過渡期間,由於受到電力機車的交付進度限制,至翌年東北本綫的貨物列車仍然主要使用蒸汽機車牽引,而ED75型電力機車主要用於牽引旅客列車。1967年9月,常磐綫全綫的電氣化改造工程全部完成,勝田電車區所屬的ED75型電力機車全部轉配屬內鄉機關區和長町機關區。

1968年10月,隨着東北本綫全綫完成電氣化改造,ED75型電力機車的運用區段亦延長為黑磯至青森,福島機關區和仙台運轉所所屬的所有ED75型基本番台電力機車均轉配屬長町機關區和盛岡機關區,當時青森機關區配屬有11台基本番台及15台1000番台機車,而盛岡機關區則配屬有18台基本番台機車。青森機關區的ED75型1000番台機車主要擔當「夕鶴號」臥鋪特急列車及10000系高速貨物列車的牽引任務,而基本番台機車主要擔當包括「十和田號」急行列車在內的旅客列車和普通貨物列車的牽引任務。1969年10月,上野至青森的「夕鶴號」特急列車增加到每天三對;1970年7月,上野至秋田的「曙號」特急列車正式開行。為配合寢台特急列車和高速貨物列車的增加,青森機關區的ED75型1000番台機車配屬數量亦逐漸增加。

1971年9月,奧羽本綫秋田至青森區段完成交流電氣化,首批34台ED75型700番台電力機車配屬秋田機關區,主要擔當「日本海號」、「曙號」等旅客列車和貨物列車的牽引任務。1972年3月,羽越本綫全綫完成電氣化改造,秋田機關區的ED75型700番台機車的配屬數量增加至59台,運用範圍亦進一步擴大為酒田至青森。1974年7月,ED75 736號機車因在羽越本綫遭遇山泥傾瀉事故,成為第一台報廢的ED75型電力機車。1975年11月,奧羽本綫全綫完成電氣化改造,至1977年秋田機關區已經配屬有90台ED75型700番台電力機車,擔當山形至青森間大多數旅客列車及貨物列車的牽引任務。

1976年11月,其中四對由20系客車擔當的「夕鶴號」特急列車改由24系客車擔當。由於24系客車不要求牽引機車需要特殊的配套設備,因此基本番台機車從此亦可以牽引「夕鶴號」列車,在某段時間「夕鶴號」列車的牽引任務還曾經轉交內鄉機關區擔當。1978年起,青森機關區部分富餘的ED75型1000番台機車轉配屬福島運轉所,用來淘汰日漸老化的ED71型電力機車。1980年,由於奧羽本綫、羽越本綫的貨物列車開行對數減少,秋田機關區的部分ED75型700番台電力機車亦轉配屬到福島運轉所,同時福島運轉所的部分ED75型1000番台機車轉配屬長町機關區。

1980年代初,日本國鐵為改善持續虧損的經營狀況,大規模削減貨物列車的開行數量。1984年2月,磐城貨運站日語いわき貨物駅和內鄉機關區被撤銷,內鄉機關區的所有ED75型電力機車均被轉移到長町機關區。同時,運用時間最長的基本番台初期製造車輛逐漸中止營運及封存。1985年3月,國鐵運行圖調整後,「夕鶴號」列車的牽引任務集中由青森機關區擔當。另一方面,東北本綫一之關以南和常磐綫全綫的所有普通旅客列車均改由電動列車擔當,進一步加快的ED75型基本番台機車的封存進度,ED75型700番台機車的運用也漸趨減少。從1986年下半年起,考慮到連接本州和北海道的青函隧道即將通車,日本國有鐵道為了充分利用閒置的ED75型電力機車,開始將其中34台ED75型700番台機車改造成ED79型電力機車,並投入到1988年開通的津輕海峽綫運用。

國鐵分割民營化前夕,日本國鐵對ED75型基本番台、700番台、1000番台電力機車作出了大規模配屬調動。其中,青森東運轉區(原青森機關區)的大部分ED75型1000番台機車轉配屬盛岡機關區和長町機關區,而ED75型700番台機車則配屬青森東運轉區、秋田運轉所秋田支所(原秋田機關區)、福島運轉所。由於國鐵貨物列車的削減和行郵列車的中止營運,ED75 89號機車之前的所有基本番台車輛都在國鐵民營化前報廢。

九州地區

擔當「朝風號」特急列車本務的ED75型300番台電力機車

1965年,ED75型300番台電力機車開始配屬門司機關區日語門司機関区,並與ED73型電力機車共同投入鹿兒島本綫運用,主要擔當「藍色列車」和貨物列車的牽引任務,包括「朝風號」、「瑞穗號」、「曙號」號特急列車。1966年10月運行圖調整後,ED75型300番台機車開始牽引由10000系貨車組成的高速貨物列車,擔當門司香椎編組站日語千早操車場間的牽引任務。由於受到路綫條件和機車軸重的限制,即使九州地區主要幹線全面實現交流電化之後,ED75型300番台機車仍然限定運用於北部九州地區熊本以北),而帶有可變軸重中間轉向架的ED76型電力機車則擁有較大的使用範圍。

1968年10月,日本國鐵實施運行圖大範圍調整。為了提高寢台旅客列車的旅行速度,所有20系客車均改為裝用電傳操縱空氣制動機,因此所有九州地區到發的「藍色列車」改由經過改造的ED73型1000番台電力機車牽引。至1970年代,隨着「藍色列車」逐步換型為新一代的14系客車日語国鉄14系客車、24系客車,ED75型300番台機車又再開始擔當「藍色列車」的牽引任務。1976年,長崎本綫完成交流電氣化改造後,該綫的直通列車亦開始採用ED75型300番台機車牽引。1986年3月,全數11台ED75型300番台機車正式報廢。

民營化後

JR東日本

JR東日本的ED75型電力機車牽引「津輕號」急行列車(1987年)

1987年4月國鐵分割民營化後,東日本旅客鐵道(JR東日本)繼承了部分後期製造的ED75型基本番台機車、少數ED75型1000番台機車和所有殘存的ED75型700番台機車,主要擔當東北地區的客車旅客列車(包括「夕鶴號」特急列車)和日本貨物鐵道(JR貨物)委託的貨物列車牽引業務。1990年代初,隨着「八甲田號」等東北本綫優等列車的中止營運,以及701系電動列車投入普通旅客列車運用,ED75型電力機車的運用逐漸減少,而福島運轉所亦改組為福島運輸區(今福島綜合運輸區日語福島総合運輸区)。

為了處理這些剩餘資產,JR東日本將所有基本番台及部分1000番台機車轉售予JR貨物。然而,由於700番台機車當初是專門為羽越本綫酒田以北而設計,並沒有設置誤入直流區間的主電路保護設備,因此轉往其他路綫使用則較為困難,只能夠繼續由JR東日本保留並逐步報廢。此外,本來路綫條件較差的磐越西綫仙山綫,在1990年代中期以後通過強化路綫建築,使ED75型電力機車也能夠牽引該綫的臨時列車。

截至2023年底,JR東日本尚配屬4台ED75型700番台機車,其中配屬秋田車輛中心日語秋田車両センター1台(767)、仙台車輛中心日語仙台車両センター(757~759)[10]。秋田車輛中心的所屬車輛從2007年3月起脫離定期運用的行列後,主要擔當由JR貨物委託的不定期貨物列車的牽引業務,運用區段為土崎至酒田。仙台車輛中心的所屬車輛主要用於牽引仙台周邊地區的工務列車;若果「仙后座號」、「北斗星號」列車的本務列車發生故障,亦會臨時使用ED75型電力機車代替EF81型電力機車擔當牽引任務。

JR貨物

「白更新色」的ED75 1017號機車
ED75 1028號機車

國鐵分割民營化後,日本貨物鐵道(JR貨物)繼承了大部分尚存的ED75型基本番台、1000番台電力機車。1988年,為了提高鐵路貨物的輸送能力,JR貨物還從日本國有鐵道清算事業團日語日本国有鉄道清算事業団購置了9台基本番台機車(74、76、80、81、82、84、85、87、89),並將這批原本已除籍的車輛恢復車籍。

1990年代初,JR貨物曾經對部分ED75型電力機車披上全新試驗塗裝,其中141號機車仍使用紅色作為主色,但在車身兩側下半部各添加了一道白色帶;而122、126、1004、1005號機車的車身上半及下半部分別採用了黑色和紅色,車體兩側中央有奶油色的斜帶,這些試驗塗裝至1990年代末期相繼被撤銷。

1993年起,JR貨物開始對既有的ED75型電力機車逐步進行控制電器無觸點化改造,完成改造後機車塗裝亦相應變更,最初採用下半部白色的塗裝,通稱為「白更新色」;從2003年7月完成改造的1028號機車開始,改為採用車體裙板白色色帶的塗裝,通稱為「新更新色」。除此之外,1028號機車還在車身兩側塗上巨大的「ED75」字體。

1999年以後,原本配屬於盛岡機關區的所有ED75型電力機車,全部集中配屬於仙台綜合鐵道部日語仙台総合鉄道部(原長町機關區),主要擔當東北本綫黑磯以北、常磐綫水戶以北等地的貨物列車牽引任務。隨着更多的EH500型電力機車投入東北本綫運用,至2009年3月運行圖調整後,ED75型電力機車不再擔當黑磯至岩沼間的牽引任務;至2010年3月運行圖調整後,ED75型電力機車在盛岡貨物總站以北的定期運用及重聯運用亦告終止。JR貨物的ED75型電力機車也曾經在奧羽本綫運用,擔當盛岡貨物總站至秋田貨物站間的牽引任務,至2008年3月才被EF510型電力機車取代。

至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前,JR貨物的ED75型電力機車的運用範圍僅餘下東北本綫岩沼至盛岡貨物總站間和常磐綫水戶以北。由於東日本大地震造成常磐綫多處中斷,原本用於常磐綫的ED75型電力機車只能用於牽引仙台周邊的區間貨物列車。

截至2012年2月,JR貨物仍保有7台ED75型電力機車,包括4台基本番台(113、114、140、143)和3台1000番台(1004、1015、1034)[11]。2012年3月17日的運行圖調整後,JR貨物的ED75型電力機車全部中止營運[12],並存放於仙台綜合鐵道部[13]

技術特點

總體結構

設備佈置

ED75型電力機車是客貨運通用的交流電力機車,適用於供電制式為20千伏50赫茲(或60赫茲)的工頻單相交流電氣化鐵路。車體兩端各設有一個司機室,司機室內機車運行方向的左側設有司機操縱台,右側設有副司機座席及手制動手柄,司機室兩側設有供乘務員乘降的側門,司機室上方車頂裝有兩盞密封光束燈英語Sealed beam式前照燈。因考慮到機車重聯運用的需要,機車兩端採用了貫通型結構,司機室前端中央設有貫通門,以便乘務人員通過到另一台機車。

車體中部是設有各種機械及電氣裝置的機械室,車內設備採用單元化的佈置方式,其中主變壓器、調壓開關及磁放大器位於中央位置,一端方向設有牽引電動機通風機、旋轉式劈相機、控制電器等設備,二端方向設有矽整流器、電動空氣壓縮機、勵磁電阻器等設備,機械室內設有貫通式雙側內走廊連接兩端司機室。車頂安裝有兩台PS101型雙臂式集電弓高速斷路器避雷器等高壓電氣設備。車體下方的兩台轉向架之間吊裝着平波電抗器、總風缸和蓄電池[2]

通風系統

ED75型電力機車採用車體通風系統,車身兩側各設有五個通風百葉窗和採光玻璃窗。通風百葉窗設有空氣濾清裝置,是車內設備通風冷卻的進風窗口。主要電氣設備的冷卻空氣均取自車內,主變壓器和磁放大器共用一台通風機,兩台矽整流器亦共用一台通風機,從機械室內吸入冷風后經車頂通風口排出熱風。車底的平波電抗器從機械室內吸入冷風,然後從電抗器箱體兩側排出熱風[2]

車體結構

ED75型電力機車的車體結構吸收了EF70、EF80型電力機車的設計經驗,採用輕量化整體承載式全鋼焊接結構箱型車體,車體全長13,500毫米,全寬2,800毫米。車體底架採用了無中梁的框架式承載結構以減輕重量,底架由側梁、端梁、枕梁等部分組成。雖然取消了底架中部貫穿全車的中梁,但為了提高車體的抗衝擊性能,因此在枕梁和端梁之間沿連結器縱向中心綫設置了一段較短的中梁,與側梁共同全部承受總縱向拉伸或壓縮力,車體鋼結構可承受超過80噸的縱向壓縮酬載[3]

電氣系統

主電路

ED75型電力機車是交—直流電傳動的整流器式電力機車,機車主電路由空氣斷路器主變壓器磁放大器整流器牽引電動機、電路保護裝置等部分組成。機車從架空電纜獲取高壓交流電,首先由主變壓器和磁放大器降低和調節電壓,再通過矽整流器轉換成脈流電(即方向不變而只有電壓變化的直流電),然後供電給四台並聯的牽引電動機。

ED75型電力機車主電路的最大特點,是在日本首次採用了級間相控調壓的控制方式。級間相控調壓是由以往調壓開關有級調壓(例如EF70、ED74型電力機車)向閘流體相控無級調壓(例如ED77ED78型電力機車)過渡期間的控制方式,ED75型電力機車使用變壓器低壓側調壓配合磁放大器相位控制,來實現牽引電動機端電壓的平滑調節[1]

機車通過改變主變壓器次邊線圈的匝數,構成共13個大調壓級,每升一級則電壓提高96伏特;並在每個大調壓級內,利用兩個磁放大器的相位控制平滑調節輸出電壓。ED75型電力機車首次採用了LTC2型無電弧調壓開關切換器,避免切換時接觸器帶負載開斷而產生電弧,切換器包括13個調壓開關和2個轉換開關,級位轉換通過電動凸輪軸控制器進行,開關切換器的控制採用無觸點控制電路[2]

機車裝有兩台MA1型乾式風冷磁放大器。磁放大器實際上是一種自飽和電抗器,由兩個繞有直流控制線圈和交流負載線圈的鐵芯組成,通過改變控制電流可改變鐵芯磁通密度。由於鐵芯在磁飽和前具有高電感、高阻抗及磁飽和後具有低電感、低阻抗的特點,因此改變每個導通周期內正負半周當中飽和或非飽和狀態的持續時間就可以控制輸出電流,其工作原理和閘流體十分相似,相當於改變閘流體的導通角和控制角。

主變壓器

機車裝用一台TM11A型殼式單相主變壓器(300番台機車裝用TM11B型),冷卻方式為強迫油循環導向風冷卻,並使用了輕量化的製冷卻器。原邊輸入電壓為20千伏,冬季額定容量為2710千伏安(開啟列車供電),夏季額定容量為2330千伏安(關閉列車供電)。變壓器次邊有三個線圈,包括一個向主電路供電的牽引線圈(額定電壓為1248伏特,額定容量為2200千伏安)、一個向輔助系統供電的輔助線圈(額定電壓為384伏特,額定容量為130千伏安)及一個向旅客列車供電的供電線圈(額定電壓為1470伏特,額定容量為380千伏安)。由於ED75型電力機車採用低壓側調壓,無需高壓側調壓變壓器的自耦變壓線圈,因此主變壓器重量和體積亦相應減少[2]

矽整流器

整流裝置採用兩組矽整流器,其中一組主整流器向機車主電路供電,另一組供磁放大器復位電路使用,均採用強迫通風冷卻。主整流器使用DJ15型矽二極管(最大反向電壓為1300伏特,最大反向脈衝電壓為1600伏特,平均整流電流為200安培),由四個橋臂組成單相橋式全波整流電路,每一橋臂由十個並聯支路組成,每個支路有五個串聯連接的矽元件,每台機車共使用200個矽元件。主整流器額定功率為1836千瓦,額定整流電壓為900伏特,額定電流為2040安培[2]

牽引電動機

每台轉向架安裝兩台MT52型四極串勵直流牽引電動機(從101號機車開始使用經改良的MT52A型),這是日本國鐵新型直流和交流電力機車通用的標準型牽引電動機,小時功率為475千瓦,持續功率為425千瓦,額定電壓為900伏特,定子線圈採用環氧樹脂浸漬絕緣以提高絕緣及耐熱性能。牽引電動機迴路串接有平波電抗器,以減少整流電流的脈動成分和改善摩打的換向性能。為擴大機車的恆功調速範圍,還可以對牽引電動機使用二級磁場削弱,削弱率最深可達60%[2]

電氣供暖

ED75型電力機車設有列車供電系統,能夠在冬季為旅客列車的電熱取暖裝置直接供電,由主變壓器的供電線圈向列車輸出1470伏特單相交流電,司機室側門旁邊並裝有一盞供電狀態指示燈。列車供電系統還可以根據環境溫度對輸出電壓作三檔調節(1470伏特、1280伏特、1056伏特)。機車兩端設有KE3型供電插座,通過供電綫與列車連接。

輔助電路

ED75型電力機車的輔助電路系統主要採用三相交流傳動。牽引電動機通風機、平波電抗器通風機、電動空氣壓縮機等均採用三相鼠籠式異步摩打驅動。輔助電路系統由主變壓器輔助線圈供電,並由一台旋轉式劈相機將單相交流電轉換成三相交流電,額定電壓為400伏特50赫茲或440伏特60赫茲(300番台)。另外還設有一台小型電動發電機,為控制電路、照明電路、蓄電池充電供應100伏特直流電[2]

轉向架

機車走行部為兩台二軸轉向架,其中一端和二端轉向架分別為DT129A、DT129B型,其結構與ED74型電力機車所使用的DT129型轉向架基本相同,但縮短了固定軸距以減輕重量。構架採用「日」字形的鋼板焊接結構,軸箱採用導框式定位結構,轉向架固定軸距為2500毫米。牽引電動機懸掛裝置採用軸懸式,牽引電動機的一側通過抱軸承剛性地支承在車軸上,另一側通過橡膠彈性元件懸掛在轉向架構架上,牽引電動機輸出的轉矩通過一級減速齒輪傳動輪對,齒輪傳動比為4.44(16:71)[2]

轉向架採用無搖枕的全旁承支重結構,車體全部重量通過四組旁承彈簧由兩台轉向架支承。一系懸掛為軸箱頂端捲簧,二系懸掛為構架外側的旁承彈簧,旁承彈簧採用每側兩個並聯的螺旋圓彈簧組,並配有垂向油壓減震器。此外,車體和轉向架之間還設有迴轉限位裝置和抗蛇行減震器。基礎制動裝置為雙側閘瓦制動,每個輪對左右各設有一個軔缸,並設有制動橫樑以保證兩側閘瓦同步作用,另外還設置了閘瓦間隙調整器。

和ED74型電力機車一樣,ED75型電力機車亦採用了「Z」字形低位斜牽引杆裝置來傳遞牽引力和制動力。牽引杆和牽引拉杆座呈對角斜對稱佈置,與連接於構架下的三角形迴轉支承和橫向連杆組成牽引杆系統,使牽引杆的牽引點交於軌面,理論上轉向架內無軸重轉移,以充分利用機車粘着重量及減少軸重轉移。

重大事故

  • 1974年7月10日,颱風吉達日語昭和49年台風第8号」為日本本州地區帶來大量降水,並使許多地方發生不同程度的山泥傾瀉。當日,秋田機關區的ED75 736號機車,加掛補機ED75 732號機車,重聯牽引八戶日語八戸貨物駅開往百濟日語百済貨物ターミナル駅的8090次貨物列車,經由羽越本綫向南方運行。凌晨2時42分鐘左右,當列車運行至羽越本綫羽後本莊西目間,在船岡隧道入口處突然發生山泥傾瀉,因坍塌體落下路綫,造成列車脫軌顛覆。受損嚴重的736號機車因無法修復,於1974年8月12日正式報廢拆解。而732號機車則被修復,後來又被改造為ED79型110號機車[14]
  • 1983年5月30日清晨,ED75 1003號機車牽引隅田川開往札幌貨物總站的貨物列車經由東北本綫運行。上午6時5分,當列車通過北福岡站(今二戶站,屬IGR岩手銀河鐵道綫)內平交道口時,與一輛滿載木材的拖掛卡車相撞。該機車於同年11月10日除籍報廢[15]
  • 1988年8月29日晚上,ED75 1014號、1032號機車重聯牽引隅田川開往札幌貨物總站的貨物列車經由東北本綫運行。晚上7時12分,當列車運行至六原北上間的大澤橋附近,因持續大雨導致路基坍塌,造成列車脫軌顛覆的事故。兩台機車於同年11月2日除籍報廢。
  • 1990年7月22日,ED75 104號機車在東北本綫劍吉站(今屬青森鐵道青森鐵道綫)附近發生平交道口事故。該機車於1992年5月29日除籍報廢[15]
  • 1994年12月7日上午,ED75 716號機車牽引八戶開往盛岡的522次普通旅客列車經由東北本綫上行綫運行,因待避後續的「初雁號」特急列車而進入瀧澤車站(今屬岩手銀河鐵道綫)2道停靠。上午7時35分,522次列車從瀧澤車站發車,列車走行約100米後,機車及機後兩位客車脫軌並侵入相鄰的下行綫。此時,由兩台ED75型電力機車重聯牽引、由梶谷貨物總站日語梶ヶ谷貨物ターミナル駅開往札幌貨物總站的貨物列車正在進入瀧澤車站,並與侵入下行綫的車輛發生側面衝突,造成貨物列車的兩台機車大破,其中擔當補機的ED75 127號機車沒有被修復,並於1998年11月19日除籍報廢[15]
  • 2003年7月8日上午,ED75 1002號機車牽引3083次貨物列車經由東北本綫運行。上午8時41分,當列車運行至新白河站附近一處平交道口時,與一輛穿越鐵路的汽車發生相撞。該機車後來被存放於仙台機關區但沒有被修復,並於2005年除籍報廢[15]
  • 2011年3月11日下午,ED75 1039號機車牽引札幌貨物總站開往隅田川的92次高速貨物列車經由常磐綫運行。下午2時46分,由於發生東日本大地震,列車在浜吉田山下間緊急停車,隨之而來的海嘯使整列列車脫軌顛覆。司機逗留在機車內遭遇了第一波海嘯,並在第二波海嘯到來前逃往附近民居避難[16]。該機車於同年11月在事故現場解體。

車輛保存

參考書目

  • 特集:交流・交直流電気機関車. 鉄道ピクトリアル (電気車研究会). 1992年8月, 563 (日語). 
  • 特集:ED75形電気機関車. 鉄道ピクトリアル (電気車研究会). 1993年7月, 577 (日語). 
  • 特集:赤い電機. 鉄道ファン (交友社). 1976年3月, 179 (日語). 
  • 特集:ED75・ED76. 鉄道ファン (交友社). 1978年5月, 205 (日語). 
  • 交流・交直流電機出生の記録 11. 鉄道ファン (交友社). 1988年12月, 322: 67–70 (日語). 
  • 資料 ED75形のメカニズム. SHIN企画・機芸出版社. 1998. 

參考文獻

  1. ^ 1.0 1.1 ED75の技術. 75茶屋. 2002-09-15 [2013-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9).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佐々木昭夫、武井謙二、川上直衛. 常磐線用ED75形交流電気機関車. 《日立評論》 (日立製作所). 1963年11月, 46 (11): 44–50 (日語). 
  3. ^ 3.0 3.1 3.2 日本國有鉄道. シリコン整流器形機関車. 鉄道辞典 補遺版. 日本國有鐵道. 1966: 118-121 (日語). 
  4. ^ ED75 1~100. Kanorail. [2013-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5). 
  5. ^ ED75 101~160. Kanorail. [2013-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5). 
  6. ^ ED75 300番台. Kanorail. [2013-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2). 
  7. ^ 7.0 7.1 ED75 500番台. Kanorail. [2013-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5). 
  8. ^ ED75 700番台. Kanorail. [2013-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9). 
  9. ^ ED75 1000番台. Kanorail. [2013-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2). 
  10. ^ 貨物ちゃんねる:ED75配置表. Freight Channel. [2013-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8). 
  11. ^ 日本貨物鐵道. JR貨物時刻表2012. 2012: 259. 
  12. ^ JR貨物所属のED75が運用を終える. 鉄道ファン. 2012-03-20 [2013-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3). 
  13. ^ 日本貨物鐵道. JR貨物時刻表2013. 2013: 259. 
  14. ^ ED75 736. 75茶屋. 2007-05-07 [2013-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22). 
  15. ^ 15.0 15.1 15.2 15.3 国鉄事故廃車一覧. [2013-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8). 
  16. ^ 鉄道事故 (PDF). 日本鐵道車輛工業會. [2013-11-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10-30).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