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曾經大力發展和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生物武器

731部隊活動

日本是唯一一個在日內瓦條約禁止國際使用生物武器後,仍然大規模使用的國家。731部隊關東軍防疫給水部本部的別名,駐地中國東北哈爾濱附近,這一區域當時是滿洲帝國的一部分。該單位由石井四郎所領導,因此也稱之為「石井部隊」。一些研究者認為超過3,000名中國人朝鮮人和聯軍戰俘在731部隊的試驗中死亡。[1][2]

陸軍軍醫學校細菌武器研究室設立於日本東京陸軍軍醫學校,位於日本東京新宿,對外稱防疫研究室。1997年,東京都新宿市曾出土很多殘缺不全的頭顱等人骨,相信曾遭受人為切割。731部隊的前身是石井四郎於1932年在滿洲國(今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市郊的背陰河設立的東鄉部隊。

1932年,石井四郎率部隊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市郊的監獄修建中馬城,但1935年的一次監獄暴動迫使石井關閉中馬城,其後石井到離哈爾濱更近的平房區重新設立一個新的設施。黑河孫吳縣建立細菌實驗基地,包括動物飼養、制菌室等300間建築。一些731的周邊設施仍保存到現在,並對外開放給遊客參觀。這些數十噸的生物武器(以及一些化學武器)在整個戰爭期間被存放於滿州帝國的許多地方。戰後日本試圖銷毀證據,但是沒有成功。現在依然還有許多證物遺留着,至今對中國的平民還時有傷害。特別是在2003年9月,29名在黑龍江省一棟建築物的工作人員無意地挖掘到了埋藏在地下的有超過50年歷史的化學武器的彈殼,造成多人受傷,一人死亡。

由於沒有判罪的緣故,許多前731部隊的成員都加入了日本醫療組織,例如曾任731部隊長的北野政次戰後成為綠十字公司日語ミドリ十字顧問。其他成員或領導醫學院校,或為日本厚生省工作。

化學武器

研發與制式化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歐洲各國對化學武器的頻繁應用,吸引了日本的關注。

陸軍方面

大日本帝國陸軍所轄陸軍技術本部日語陸軍技術本部於1914年開始了對化學武器的調查研究工作[3]。1915年12月,日本陸軍又設置臨時軍事調查委員會,派遣委員前往歐洲調研一戰時歐洲諸國的戰時體制與總體戰的動員方式[4],其研究領域中便包含了一戰時期的化學武器戰[5]。1916年日本陸軍技術本部通過與陸軍軍醫學校的協作下,就文獻中的化學武器相關內容進行了調查,並於1917年正式接受研究命令,開始研究放射性化學武器和防毒面罩[5]

1918年5月31日,日本陸軍省設置臨時毒氣調查委員會,該委員會的調研領域便包含研究出兵西伯利亞時的化學武器攻防戰的應用,並委託程谷曹達工場日語保土谷化学工業、中村研究所(東京府大井)、足尾銅山、陸軍衛生材料廠進行各種化學武器的研究製造,並於1918年9月將定為化學武器的填充材料[5]。1919年,日本對東京第二陸軍造兵廠日語東京第二陸軍造兵廠陸軍火藥研究所(板橋)進行改組,設立陸軍科學研究所,其陸軍科學研究所第二課便是專研化學武器領域的部門,該部門中的化學武器研究部門後於1925年被升格劃分為陸軍科學研究所第三部,此後,該部又先後經歷了多次改組,如陸軍科學研究所第二部(1932年)、陸軍技術本部第六技術研究所(1941年)、陸軍兵器行政本部第六陸軍技術研究所(1942年),該部門做了大量關於毒氣戰的武器制定與制式化工作[5]

陸軍兵器行政本部第六陸軍技術研究所與陸軍造兵廠火工廠忠海兵器製造所(日軍的化學武器製造部門)、陸軍習志野學校日語陸軍習志野学校(日軍的化學武器教育研究機關)、關東軍化學部(日軍的化學武器實戰部隊)支撐了日本陸軍化學武器戰體制與研究體系,該體系於1930年代將日本化學戰相關的兵器器材完成現實化、制式化應用[5]

海軍方面

1923年,日本海軍於技術研究所日語海軍技術研究所研究部內設立化學兵器研究室,開始研究化學武器[3]。1930年海軍技術研究所被遷往東京市目黒區時,化學兵器研究室被移至神奈川縣平塚市[3]。1934年,化學兵器研究室被升格為海軍技術研究所化學研究部,後於1943年獨立為相模海軍工廠用於生產所研的化學武器,工廠設立於神奈川県寒川町[3]

應用與結果

516、526部隊二戰時設於中國東北齊齊哈爾,從事毒氣化學戰。1945年日軍戰敗投降時,為掩蓋使用化學武器的證據,侵華日軍將大量化學武器掩埋地下或棄之於江河湖泊之中。日本遺棄在華化學武器至今仍對中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和生態環境構成巨大危害,且曾導致黑龍江、吉林等多個省份發生日遺毒氣受害事件。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5年,中國已發現各種日遺毒氣彈約200萬發,毒劑約100萬噸,分佈在中國十幾個省,其中吉林省的約佔90%,遭受直接傷害者達2,000餘人。[6][7]

核武器

日本常陽增殖反應堆

1940年,日本陸海軍開始進行核武器研製,但在美軍的轟炸下,研究進展緩慢。二戰結束後,在美國的支持下日本重新開始核研究並把研究重心放在核能和平利用。由於二戰廣島長崎遭到美國原子彈的轟炸,造成三十萬人的死亡,作為唯一遭受原子彈受害的國家,日本對於發展核能始終抱持着複雜的情感,不希望再發生此慘劇,因而以身作則,1967年日本政府宣佈「非核三原則」即「不擁有、不生產、不引進」核武器。

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位於東京東北的茨城縣東海村,位置偏僻隱蔽,建於1956年目前的規模是2005年將原來的日本原子能研究所與核燃料循環開發機構合併而形成的。擁有幾百億美元的尖端設備,曾在此建成日本第一座核反應堆。2006年擁有日本最大、世界第三大的原子爐,正在修建世界上最先進的質子加速器。2006年獲得日本政府2004億日元的預算撥款。整個機構共有員工4386人,其中700多博士,很多研究人員曾留學歐美,並發佈日本經濟產業省資源能源廳的中長期「核能立國計劃」大綱。

參考文獻

  1. ^ Book on Japan's germ warfare crimes published. [2013-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8). 
  2. ^ Biological Weapons Progra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美國科學家聯盟(FAS)2000年4月16日。
  3. ^ 3.0 3.1 3.2 3.3 日本環境省. 4.1旧軍毒ガス弾等の研究、生産及び配備等の経緯 (PDF). 2005-03-31 [2023-08-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11-29) (日語). 
  4. ^ 臨時軍事調査委員|アジ歴グロッサリー. Japan Center for Asian Historical Records. [2023-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6) (日語). 
  5. ^ 5.0 5.1 5.2 5.3 5.4 浩朗, 田中. 日本の毒ガス戦の歴史. 化學史研究 : The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Chemistry / 化學史學會 編. 2011, 38 (4) [2023-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6) (日語). 
  6. ^ 日遗化武中国受害者受折磨:几滴毒液毁掉一生. world.people.com.cn. 新華社. 2015-04-30 [2021-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1) –透過人民網. 
  7. ^ 羅孝如. 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知多少. 生命與災害. 2016, (10): 18-19 [2021-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