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比伯爵號大巡洋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艦名 斯比伯爵
艦名出處 馬克西米連·馮·斯比
建造者 但澤希肖船廠英語Schichau-Werke
動工日 1915年11月30日
下水日 1917年9月15日
完工日 未完工
除籍日 1919年11月17日
結局 1922年拆解報廢
技術數據
艦級 馬肯森級
艦型 戰鬥巡洋艦大巡洋艦
排水量
  • 設計:31000噸
  • 滿載:35300噸
全長 223米
全寬 30.4米
吃水 9.3米
動力輸出 66195千瓦
動力來源 四軸,四台蒸汽輪機
速度 28節
續航距離 8000海里以14節
乘員 1186人
武器裝備
裝甲

斯比伯爵號(德語:SMS Graf Spee[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四艘馬肯森級大巡洋艦的2號艦,為紀念在福克蘭群島海戰中陣亡的原德國東亞分艦隊司令、海軍中將馬克西米連·馮·斯比伯爵而命名。它同樣裝備有八門350毫米主炮,但通過改良的炮塔,能夠射的更遠。如同其另外三艘姊妹艦一樣,斯比伯爵號未能完工,並最終於1921至1922年間在基爾北堤拆解報廢。

設計及建造

斯比伯爵號的全長為223(7318),舷寬30.4米(99呎9吋),有9.3米(30呎6吋)的吃水深度。它的設計排水量為31,000公噸(31,000長噸),滿載排水量則可達35,300公噸(34,700長噸)。艦體採用西門子-馬丁低碳鋼以縱肋式結構建造,它們被分為十八個水密艙室和一個占龍骨長度比重為92%的雙層船底英語Double bottom[1]其三角架桅杆高60米(196呎10吋),觀察哨台設於水線英語Waterline以上35米(114呎10吋);另有一個36米(118呎1吋)高的主桅杆用於支承無線電天線。艦體還採用了新式的球鼻艦艏,可有效減輕艦隻的阻力,並有助於保持向前的浮力。[2]動力由四台船用蒸汽輪機提供,以驅動四副直徑為4.2米(13呎9吋)的螺旋槳。蒸汽由32台船用鍋爐供應,其中24台為燃煤式,另外8台為燃油式。艦內配備兩個方向舵,各由一台主軸發動機提供動力。由此,斯比伯爵號動力裝置的額定功率可達88,769匹軸馬力(90,000匹公制馬力;66,195千瓦特),最高速度為28(52公里每小時),並且在最高速度為14節(26公里每小時)航速下的最大理論航程為8,000海里(15,000公里)。[3]

馬肯森號的主艦炮與其三艘姊妹艦相同,為八門分佈在四座雙聯裝炮塔內的350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35 cm SK L/45 naval gun[註 2],它們是以背負式佈局成對安裝在中央艦艛兩端。然而,炮塔採用了Drh LC/1915型炮架,這是安裝在馬肯森號艦上的Drh LC/1914型的改進版本,可令斯比伯爵號的炮管提升至28°仰角,而非早期型號的20°。如此使得安裝在Drh LC/1915型炮架內的火炮射程達到28,100(30,700[5]副炮英語Battleship secondary armament則包括十四門150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15 cm SK L/45 naval gun和四門88毫米45倍徑高射炮英語8.8 cm SK L/45 naval gun。魚雷武器由五具600毫米(24)魚雷發射管組成,預計裝備26枚H8型魚雷。[6]

斯比伯爵號是為替代在1915年1月的多格爾沙洲海戰[註 3]中沉沒的裝甲巡洋艦布呂歇爾號而以「布呂歇爾代艦(Ersatz Blücher)」為代號訂購[8][註 4],並於1915年11月30日在但澤希肖船廠英語Schichau-Werke開始架設龍骨。它於1917年9月15日下水,隨後展開舾裝工作。艦隻得名於東亞分艦隊末任司令、海軍中將馬克西米連·馮·斯比伯爵;在1914年12月8日爆發的福克蘭群島海戰中,東亞分艦隊遭到全殲,他本人亦陣亡。因此在下水儀式上,由前東亞分艦隊司令、海軍大將海因里希親王發表演說,而斯比的遺孀——瑪格麗特伯爵夫人(Margarete Gräfin von Spee)則主持為艦隻命名。[9]

舾裝工作進展緩慢,在戰爭結束時,施工已完全停止;此時斯比伯爵號離竣工尚余大約12個月工期,但仍是全部四艘同級艦中完成度最高的一艘。艦隻於1919年11月17日正式從海軍名錄英語Navy List中除籍;未完工的艦體於1921年10月28日作價440萬馬克售予拆船商,並在基爾北堤拆解報廢。[10]

註釋

腳註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即「陛下之艦」。
  2. ^ 根據德意志帝國海軍的命名法,該炮的官方名稱為35 cm SK L/45。其中SK(Schnelladekanone)表示「速射炮」,而L/45表示炮管長度,即45倍徑[4]
  3.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艦史》。[7]
  4. ^ 所有德國艦船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代艦」。[8]
引用
  1. ^ 斯塔夫,第123頁.
  2. ^ 斯塔夫,第174頁.
  3. ^ 斯塔夫,第178–179頁.
  4. ^ Grießmer,第177頁.
  5. ^ 斯塔夫,第177–178頁.
  6. ^ 斯塔夫,第126頁.
  7. ^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艦史,第53頁
  8. ^ 8.0 8.1 Gröner,第56頁.
  9.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238頁.
  10. ^ Gröner,第58頁.

參考資料

  • 加里·斯塔夫.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战列巡洋舰:设计、建造与作战 从K号到“约克”号. 海上力量. 黃純洲、付洪寶 譯.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027-99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