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維亞托斯拉夫入侵保加利亞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斯維亞托斯拉夫入侵保加利亞
羅斯-拜占庭戰爭拜占庭-保加利亞戰爭的一部分
Medieval manuscript showing a group of horsemen on the left, armed with maces and lances, pursuing other horsemen who flee to the right
馬德里的斯基里澤斯歷史抄本》插圖,拜占庭軍在多羅斯托隆追擊羅斯人
日期967或968年–971年
地點
結果

拜占庭帝國擊敗基輔羅斯

參戰方
基輔羅斯
佩切涅格人
馬扎爾人
保加利亞第一帝國 拜占庭帝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斯維亞托斯拉夫
斯維內爾德英語Sveneld (?)
伊克莫爾(Ikmor) 
彼得一世
鮑里斯二世
約翰一世
巴爾達斯·斯科萊羅斯英語Bardas Skleros
兵力
6萬人以上 約3萬人 約3-4萬人

斯維亞托斯拉夫入侵保加利亞,指的是基輔羅斯保加利亞拜占庭帝國三方開始於967或968年,結束於971年,在東巴爾幹爆發的一系列戰鬥。基輔羅斯王公斯維亞托斯拉夫應拜占庭帝國邀請,出兵進攻保加利亞第一帝國並大敗其軍,並在隨後兩年中佔領了其領土的北部與東北部 。拜占庭帝國不願見到一個新強國在自己的邊境崛起,因而打破同盟,出兵擊敗羅斯人,後者被迫撤回國內,保加利亞東部被拜占庭帝國吞併。

927年,拜占庭帝國與保加利亞第一帝國締結和平條約,結束了長期的戰爭,建立了四十年的和平。兩個國家都因此繁榮發展,但國力的平衡逐漸倒向拜占庭一邊,拜占庭軍在東部邊境的戰鬥中奪取阿拔斯哈里發國的許多領土,並在保加利亞周圍建立了一個同盟體系。到965或966年,好戰的拜占庭新皇帝尼基弗魯斯二世·福卡斯(963-969年在位)拒絕繳納和約中規定的須付給保加利亞的歲幣並向其宣戰。但由於他專注於東方戰爭,尼基弗魯斯選擇利用代理人與保加利亞作戰,邀請羅斯王公斯維亞托斯拉夫入侵保加利亞。

拜占庭帝國此舉原本只是對保加利亞施加外交壓力的手段,但斯維亞托斯拉夫的戰鬥超出了他們的預想,他於967-969年征服了位於巴爾幹東北部的保加利亞核心地區,俘獲了保加利亞沙皇鮑里斯二世,並以其為傀儡統治保加利亞,他甚至還想向南進攻拜占庭帝國本土。拜占庭帝國不能容忍他在巴爾幹建立一個強大的羅斯-保加利亞國家,先是在970年的阿卡第波利斯戰役英語Battle of Arcadiopolis (970)擊敗了意欲南下色雷斯的羅斯軍隊,隨後皇帝約翰一世(969-976年在位)御駕親征,於971年北上保加利亞,攻陷其都城普雷斯拉夫,並將斯維亞托斯拉夫圍困在多羅斯托隆(Δουρόστολον,今錫利斯特拉)要塞中,圍攻三個月英語Siege of Dorostolon之後,斯維亞托斯拉夫投降,同意撤出保加利亞。約翰一世此後正式將保加利亞東部併入拜占庭帝國,但巴爾幹中西部各地大多保持了自己的獨立,隨後科米托普里王朝英語Cometopuli dynasty在這些地區一度重建了保加利亞帝國,但1018年最終被拜占庭帝國攻滅。

背景

約910年的巴爾幹半島

10世紀初,兩大強國主宰着巴爾幹半島拜占庭帝國控制着半島南部及海岸地帶,保加利亞第一帝國則控制着半島中部與北部。這一世紀最初幾十年中,保加利亞沙皇西美昂(893-927年在位)佔據主導地位,以一系列戰爭自拜占庭手中奪取許多領土,並迫使後者承認了他的皇帝頭銜[1]。西美昂於927年5月去世後不久,兩國實現和解,並在同年簽訂和約、進行聯姻以使之正式化。西美昂的次子與繼承人彼得一世(927-969年在位)與拜占庭皇帝羅曼努斯一世(920-944年在位)的孫女伊琳娜·萊卡佩內英語Irene Lekapene結婚,拜占庭帝國也認可了他的皇帝頭銜。為了維持和平,拜占庭帝國需要向保加利亞支付歲幣(為了掩飾,拜占庭稱之為付給伊琳娜的津貼)[2][3]

這一和平協議維持了近四十年,因為和平符合雙方的利益。保加利亞的北部邊界雖有多瑙河的屏障,但仍受到北部游牧民族,如馬扎爾人佩切涅格人的威脅,他們在保加利亞的襲擊遍及各地,偶爾甚至到達拜占庭領土,與拜占庭的和平意味着北方襲擊的減少,因為佩切涅格人的許多襲擊實際上是因拜占庭帝國的賄賂而來的。彼得一世的統治雖沒有西美昂時期的輝煌軍事勝利,但仍是保加利亞史上的一段「黃金時代」,國內經濟繁榮,形成了活躍的城市社會[3][4][5]

拜占庭帝國也利用西部的和平在東部發起攻勢,對抗阿拔斯哈里發國約翰·庫爾庫阿斯尼基弗魯斯·福卡斯等將領在東部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大大擴張了帝國的領土。與此同時,內部的軍事改革也培養出了一支戰鬥力更強,專注於進攻的拜占庭軍隊[6][7]。帝國也沒有忽略巴爾幹事務,持續努力改善與中歐、東歐民族的關係,巧妙地改變了巴爾幹半島的實力平衡。帝國在克里米亞的前哨赫爾松與佩切涅格人及新興的基輔羅斯保持着貿易往來;拜占庭傳教士使馬扎爾人基督教化;西巴爾幹的南斯拉夫王公,特別是在察斯拉夫·科洛尼米洛維奇英語Časlav of Serbia終結保加利亞對塞爾維亞的統治之後[8], 再次承認了帝國的宗主權[9][10]。在保加利亞周邊開展外交是拜占庭的傳統外交政策:拜占庭鼓動佩切涅格人或可薩人進攻保加利亞已成為帝國向保加利亞施加壓力的傳統手段[11][12]

拜占庭皇帝羅曼努斯二世在963年突然去世,大將尼基弗魯斯·福卡斯藉機篡位,與先帝兩個年幼的兒子共治,自己為實際掌權的高級皇帝,稱尼基弗魯斯二世(963-969年在位)[13];新皇帝是安納托利亞軍事貴族階層的傑出代表,專注於東方事務,親自率軍奪回了塞浦路斯奇里乞亞[14]。 965年末或966初,保加利亞的使者到他的宮廷收取歲幣時,尼基弗魯斯因最近的勝利而增強了自信,指出保加利亞君主的要求過於放肆,拒絕支付,並宣稱自約963年保加利亞皇后伊琳娜死後,拜占庭的付款義務已經終止。他命手下毆打使者,並讓他們回國傳達他的威脅與辱罵。之後他派遣部隊到色雷斯,舉行盛大的閱兵以炫耀武力,並攻打了幾座保加利亞邊境堡壘[15][16][17]。尼基弗魯斯破壞和約的行為也是對彼得一世最近與馬扎爾人簽訂的條約的回應:該條約允許馬扎爾人穿越保加利亞領土、襲擊拜占庭帝國,以換取他們不再攻擊保加利亞領土的承諾[18]

彼得一世不願開戰,因此把自己的兩個兒子羅曼英語Roman of Bulgaria鮑里斯作為人質送到君士坦丁堡。尼基弗魯斯二世雖不為所動,但他沒有能力或不願進攻保加利亞,因為他的部隊多在東方作戰,且拜占庭的歷史教訓也使他不願遠征多山且森林茂密的保加利亞國土[17][19]。因此他遵從拜占庭的傳統戰略,即唆使一支東歐部族進攻保加利亞。966年末或967年初[註 1],他派赫爾松市民「貴族卡洛基羅斯英語Kalokyros出使羅斯王公斯維亞托斯拉夫的宮廷。拜占庭帝國已與基輔羅斯保持了長期的聯繫,雙方還簽訂有條約。拜占庭許諾事成後付給羅斯人大筆報酬(據拜占庭史家助祭利奧英語Leo the Deacon的說法,達1500磅黃金),引誘他們自北面進攻保加利亞[19][21][22]。尼基弗魯斯向斯維亞托斯拉夫求助有些不尋常,因為這種任務以前一般是交給佩切涅格人執行。學者A·D·斯托克斯(A.D. Stokes)研究這場戰爭的背景與時間線後,提出拜占庭此舉還有第二個動機——轉移斯維亞托斯拉夫的注意力,因為他最近才毀滅了可薩汗國,附近的拜占庭前哨赫爾松可能會受威脅[23]

羅斯遠征

10世紀中期的基輔羅斯

斯維亞托斯拉夫熱情地同意了拜占庭帝國的請求,967年或968年的8月,羅斯大軍跨越多瑙河,進入保加利亞領土,並在錫利斯特拉戰役英語Battle of Silistra中擊敗了3萬保加利亞軍隊,佔領了多布羅加的大部分[24][25]。保加利亞學者瓦西里·茲拉塔爾斯基英語Vasil Zlatarski研究認為,斯維亞托斯拉夫奪取了保加利亞東北部的80個城鎮,它們被劫掠、摧毀,但沒有被長期佔領。沙皇彼得一世聞訊後癲癇或中風發作[26]。羅斯大軍隨後進入佩雷亞斯拉韋茨英語Pereyaslavets[27],保加利亞人則撤退到多羅斯托隆(Δουρόστολον,今錫利斯特拉)的堡壘中[17][19][28]。次年,斯維亞托斯拉夫帶着一部分軍隊離開,抵禦佩切涅格人對基輔的進攻英語Siege of Kiev (968) (可能是由拜占庭帝國煽動的,據《往年紀事》的說法則是保加利亞誘使的),與此同時,沙皇彼得一世遣使拜占庭,西歐人克雷莫納的利烏特普蘭德記載了此場景。與上次不同,保加利亞的使者得到了良好的接待,但尼基弗魯斯二世自認形勢有利,提出了苛刻的條件:沙皇彼得要把皇位讓給其子鮑里斯,還要把鮑里斯的女兒嫁給拜占庭的兩個共治小皇帝巴西爾君士坦丁[29][30]

彼得一世隨後退居修道院,969年去世,拜占庭同意把鮑里斯放回保加利亞繼位,稱沙皇鮑里斯二世。此時來看,尼基弗魯斯的計策似乎很成功[30][31]。 但是,斯維亞托斯拉夫在南方的短暫停留激起了他征服這片肥沃土地的願望,之前出使羅斯的拜占庭使者卡洛基羅斯自己渴望皇位,可能也在其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他擊敗佩切涅格人後便留下攝政統治羅斯,再次將目光投向南方[17][31][32][33]

Medieval manuscript showing groups of riders, both lancers and horse-archers, fighting, and trampling over bodies
君士坦丁·馬納塞斯英語Constantine Manasses編年史》14世紀抄本插圖:羅斯人入侵

969年夏,斯維亞托斯拉夫帶着羅斯軍及佩切涅格、馬扎爾同盟軍南下保加利亞。在他離開這段時間,鮑里斯二世已經收復了佩雷亞斯拉韋茨。羅斯軍再次進攻該城,儘管守軍堅決抵抗,城池還是被攻陷。之後鮑里斯二世與弟弟羅曼便宣佈投降,羅斯人控制了保加利亞東部與北部,在多羅斯托隆及保加利亞首都普雷斯拉夫設立駐軍。鮑里斯二世仍住在首都,名義上仍享有權威,成為斯維亞托斯拉夫的附庸;實際上,他只是一個傀儡 ,保留他只是為了減少保加利亞人民對羅斯人統治的怨恨[34][35]。斯維亞托斯拉夫似乎在爭取保加利亞人心方面比較成功,許多保加利亞士兵都加入了他的軍隊,部分原因可能是獲得大量戰利品的前景,他的反拜占庭計劃也吸引了他們,另外共同的斯拉夫傳統可能也有利於緩和關係。斯維亞托斯拉夫個人也小心謹慎,避免疏遠他的新臣民:他禁止他的部隊劫掠鄉村或破壞和平投降的城市[36]

因此,尼基弗魯斯的計劃似乎適得其反:拜占庭帝國並沒有得到一個虛弱的保加利亞,反而羅斯人在帝國北疆建立了一個好戰的新國家,並且斯維亞托斯拉夫毫不掩飾自己南下攻擊拜占庭領土的意圖。拜占庭皇帝試圖讓保加利亞人繼續與羅斯人作戰,但沒有成功[37]。不久之後,尼基弗魯斯二世於969年12月11日被陰謀者刺殺,其外甥,將領約翰一世·齊米斯凱斯繼位(969-976年在位)。新皇帝遣使斯維亞托斯拉夫提議談判,但後者聲稱,拜占庭帝國要麼支付一筆巨額贖金以換取他撤軍,要麼最好還是放棄歐洲領土退到小亞細亞[21][38][39]。剛剛即位的皇帝此時專注於鞏固自己的地位,鎮壓強大的福卡斯家族及其支持者在小亞細亞的叛亂,因此,他把巴爾幹的戰事交給自己的姐夫,「禁軍統帥英語Domestic of the Schools巴爾達斯·斯科萊羅斯英語Bardas Skleros與宦官、「軍營大總管英語Stratopedarches彼得英語Peter (stratopedarches)[37][40][41]

970年初,一支羅斯大軍(包含保加利亞、佩切涅格、馬扎爾同盟軍)翻過巴爾幹山脈向南行進,劫掠了腓力波利斯(Φιλιππούπολη,今普羅夫迪夫),據助祭利奧的記載,羅斯人對倖存的2萬市民施以刺刑[41][42]。同年早春,巴爾達斯·斯科萊羅斯率1-1.2萬人的軍隊與羅斯人在阿卡第波利斯(今呂萊布爾加茲)附近相遇英語Battle of Arcadiopolis (970)。兵力不佔優勢的拜占庭軍隊假裝敗退,引誘對方的佩切涅格盟軍離開主力部隊進入伏擊陣地。羅斯軍主力隨後陷入恐慌而潰逃,遭受了極重的傷亡,隨後撤回巴爾幹山脈以北;這給了約翰一世鎮壓內部動亂、聚集軍力的時間[37][43]

拜占庭反擊

Man in plain white clothes and alone in a rowboat, arrives on a shore where a group of richly dressed men stand and await him, among them a crowned man in golden armour
19世紀俄羅斯畫家克拉夫迪·列別捷夫英語Klavdy Lebedev繪製的約翰一世與斯維亞托斯拉夫見面的場景

970年,約翰一世忙於鎮壓小巴爾達斯·福卡斯英語Bardas Phokas the Younger的叛亂,971年初,他率軍開始了對付羅斯人的戰役,把部隊從小亞細亞轉移到色雷斯,並聚集了輜重與攻城武器。拜占庭海軍陪同陸軍遠征,其任務是裝載部隊在敵軍的後方登陸,切斷他們過多瑙河的退路[38][44]。皇帝選擇在971年的復活節周進攻,打了羅斯軍一個措手不及,巴爾幹山脈的隘口完全無人防守,這可能是由於羅斯人正忙於鎮壓保加利亞的叛亂,學者A·D·斯托克斯(A.D. Stokes)認為,羅斯人也可能是因阿卡第波利斯戰後達成的和平協議而驕傲自大[42][45][46]

約翰一世親自統帥的拜占庭軍約有3萬-4萬人,以快速的行軍,未受干擾就到達普雷斯拉夫城外,並在城牆下擊敗了羅斯軍,開始圍攻城市。羅斯人與保加利亞人的駐軍由羅斯貴族斯維內爾德英語Sveneld統帥[註 2],進行了堅決的抵抗,但城池還是於4月13日被拜占庭軍攻破。俘虜中有沙皇鮑里斯二世與他的家人,他們與保加利亞的皇權象徵物一起被運回君士坦丁堡[42][45][48][49]。斯維亞托斯拉夫率領的羅斯主力在拜占庭軍到來之前撤到多瑙河畔的多羅斯托隆要塞,他害怕保加利亞人叛亂,處死了300名貴族並將許多人投入監獄。拜占庭軍則在前進路上未受抵抗,許多堡壘的保加利亞駐軍都和平投降[45][48]

拜占庭軍接近多羅斯托隆時,遇到了部署在城牆前一塊空地的已做好戰鬥準備的羅斯部隊。戰鬥漫長且艱苦,最後拜占庭軍在約翰一世下令具裝騎兵衝鋒的那天取勝,羅斯人的陣型被打破,逃回要塞之中[50]。隨後的圍攻戰英語Siege of Dorostolon持續了三個月,在此期間,拜占庭在海陸兩面封鎖了城市,羅斯人多次嘗試突圍,雙方激戰三次,拜占庭軍都獲得勝利。7月下旬的最後一次也是最殘酷的戰鬥過後,羅斯人被迫投降。拜占庭史家記載,原本有6萬人的羅斯軍此時只剩2.2萬人[49][51]。約翰一世與斯維亞托斯拉夫會面並達成和平協議:剩下的羅斯人可以離開,但要放棄俘虜與戰利品,帝國重新確認了基輔羅斯的貿易權,換取對方不再攻擊帝國領土的誓言。斯維亞托斯拉夫此後並沒有活多久,在返回家園的路上,羅斯軍在第聶伯河遭遇佩切涅格人的伏擊,他本人被殺[52][53]

後果

Medieval manuscript showing a procession of a carriage surmounted by an icon, followed by a crowned man on a white horse and two other horsemen
馬德里的斯基里澤斯歷史抄本》插圖,描繪約翰一世的凱旋:皇帝騎着白馬,其前的馬車上有聖母的聖像與保加利亞的皇室象徵,騎馬跟隨皇帝的就是保加利亞沙皇鮑里斯二世

整場戰事以拜占庭帝國的完全勝利告終,而且約翰一世充分利用了戰後的優勢。儘管他最初承認鮑里斯二世是保加利亞的合法沙皇,但多羅斯托隆一戰後他改變了想法。勝利後在君士坦丁堡舉行凱旋式時,皇帝騎白馬跟隨載有聖母聖像與保加利亞皇室象徵的馬車進入金門,鮑里斯與他的家人則跟在皇帝后面。遊行隊伍到達君士坦丁廣場後,鮑里斯的皇家象徵被當眾剝去,保加利亞皇冠則在聖索菲亞大教堂被奉獻給上帝[54][55]

至少在拜占庭帝國眼中,這標誌着保加利亞不再是一個獨立國家。多瑙河畔設置了拜占庭將軍,管轄保加利亞東半部。普雷斯拉夫被重命名為「約翰波利斯」以紀念約翰一世的成就;多羅斯托隆(也可能是佩雷亞斯拉韋茨英語Pereyaslavets)更名為狄奧多爾波利斯,因為據說聖人將軍狄奧多爾英語Theodore Stratelates曾在多羅斯托隆的最後一戰中顯靈。約翰一世還把保加利亞牧首區降為附屬於君士坦丁堡牧首的大主教區,並將保加利亞皇族與許多貴族遷到君士坦丁堡或小亞細亞居住,安排亞美尼亞人在腓力波利斯(今普羅夫迪夫)附近定居[56][57][58]。但在東保加利亞以外,拜占庭的統治只名義上存在於其主要城市。約翰一世與前任尼基弗魯斯·福卡斯一樣,主要重視東部事務,隨着羅斯人威脅消失,保加利亞方向似乎恢復了和平,於是他的注意力又轉回敘利亞。拜占庭帝國並沒有採取確保巴爾幹領土的協同行動,因此,巴爾幹中北部及馬其頓地區那些既沒有被羅斯人進攻也沒有被拜占庭軍干涉的地區仍像以前一樣被本地的保加利亞上層統治[54][59][60]

借976年約翰一世死後拜占庭爆發內戰之機,由「伯爵英語Comes尼古拉斯英語Nicholas (komes)的四個兒子領導的保加利亞抵抗運動逐漸在這些地區爆發。他們後來被稱為科米托普里王朝英語Cometopuli dynasty(意為「伯爵之子們」),其中最傑出的一位——薩繆爾以馬其頓為中心,恢復了保加利亞國家,並在997年加冕為沙皇。他是個勇猛的戰士,領導了一系列攻擊拜占庭帝國的戰役,最遠到達伯羅奔尼撒,並與拜占庭皇帝巴西爾二世(976-1025年在位)長期作戰,但最終保加利亞於1018年被拜占庭徹底征服[61][62][63]。由於971年的事件,拜占庭帝國只將他看作是反抗帝國權威的逆賊而非一國之君,沒有讓他享有971年前保加利亞君主與拜占庭君主的平等地位[61][64]

註釋

  1. ^ 關於拜占庭遣使基輔的時間及斯維亞托斯拉夫入侵、征服保加利亞的時間,幾種史料給出了不同的說法,現代學者們對此提供了幾種解釋與自己的定年[20],在條目中會同時使用幾種說法
  2. ^ 拜占庭史家約翰·斯基里澤斯英語John Skylitzes稱斯維亞托斯拉夫的副手名叫斯凡耶爾(Sphangel)或斯芬耶爾(Sphengel),第三指揮官則是伊克莫爾(Ikmor),助祭利奧英語Leo the Deacon的排序與之相反。伊克莫爾在多羅斯托隆戰死,一般認為斯凡耶爾就是《往年紀事》中的斯維內爾德英語Sveneld,拜占庭史家稱他也在多羅斯托隆戰死,但《往年紀事》稱他得以倖存,並在之後佩切涅格人殺死斯維亞托斯拉夫的那次奇襲中得以保命[47]

引用

  1. ^ Stephenson 2000,第18–23頁
  2. ^ Whittow 1996,第292頁
  3. ^ 3.0 3.1 Stephenson 2000,第23–24頁
  4. ^ Whittow 1996,第292–294頁
  5. ^ Runciman 1930,第184頁
  6. ^ Whittow 1996,第317–326頁
  7. ^ Treadgold 1997,第479–497頁
  8. ^ Runciman 1930,第185頁
  9. ^ Whittow 1996,第293–294頁
  10. ^ Stephenson 2000,第47頁
  11. ^ Stephenson 2000,第30–31頁
  12. ^ Haldon 2001,第96–97頁
  13. ^ Treadgold 1997,第498–499頁
  14. ^ Treadgold 1997,第499–501頁
  15. ^ Stephenson 2000,第47–48頁
  16. ^ Fine 1991,第181頁
  17. ^ 17.0 17.1 17.2 17.3 Obolensky 1971,第128頁
  18. ^ Zlatarski 1971,第545頁
  19. ^ 19.0 19.1 19.2 Stephenson 2000,第48頁
  20. ^ Fine 1991,第182頁
  21. ^ 21.0 21.1 Haldon 2001,第97頁
  22. ^ Whittow 1996,第260, 294頁
  23. ^ Fine 1991,第181–182頁
  24. ^ Zlatarski 1971,第553頁
  25. ^ Andreev & Lalkov 1996,第111頁
  26. ^ Zlatarski 1971,第554–555頁
  27. ^ 斯維亞托斯拉夫說:「住在基輔不合我意,我要居住在多瑙河畔的佩雷亞斯拉韋茨,她將成為我國土的中心,因為所有美妙的東西都在這裏匯集:希臘人(拜占庭人)的黃金、精美的服飾、紅酒與各種各樣的水果,捷克人與馬扎爾人的白銀與駿馬,羅斯的毛皮、蜂蠟、蜂蜜與奴隸。」見於《往年紀事》, Stephenson 2000,第49頁
  28. ^ Whittow 1996,第260頁
  29. ^ Whittow 1996,第260, 294–295頁
  30. ^ 30.0 30.1 Fine 1991,第182–183頁
  31. ^ 31.0 31.1 Stephenson 2000,第49頁
  32. ^ Whittow 1996,第260–261頁
  33. ^ Fine 1991,第183–184頁
  34. ^ Stephenson 2000,第49–51頁
  35. ^ Fine 1991,第184–185頁
  36. ^ Fine 1991,第185–186頁
  37. ^ 37.0 37.1 37.2 Stephenson 2000,第51頁
  38. ^ 38.0 38.1 Obolensky 1971,第129頁
  39. ^ Whittow 1996,第261, 295頁
  40. ^ Haldon 2001,第97–98頁
  41. ^ 41.0 41.1 Whittow 1996,第295頁
  42. ^ 42.0 42.1 42.2 Fine 1991,第186頁
  43. ^ Haldon 2001,第98頁
  44. ^ Haldon 2001,第98–99頁
  45. ^ 45.0 45.1 45.2 Haldon 2001,第99頁
  46. ^ Stephenson 2000,第51–52頁
  47. ^ Talbot & Sullivan 2005,第181, 189, 193頁
  48. ^ 48.0 48.1 Stephenson 2000,第52頁
  49. ^ 49.0 49.1 Treadgold 1997,第509頁
  50. ^ Haldon 2001,第99–100頁
  51. ^ Haldon 2001,第100–104頁
  52. ^ Haldon 2001,第104頁
  53. ^ Stephenson 2000,第53頁
  54. ^ 54.0 54.1 Whittow 1996,第296頁
  55. ^ Stephenson 2000,第54頁
  56. ^ Treadgold 1997,第509–510頁
  57. ^ Stephenson 2000,第52–53頁
  58. ^ Fine 1991,第187–188頁
  59. ^ Fine 1991,第188頁
  60. ^ Obolensky 1971,第130–131頁
  61. ^ 61.0 61.1 Whittow 1996,第297頁
  62. ^ Stephenson 2000,第58–75頁
  63. ^ Obolensky 1971,第131–133頁
  64. ^ Obolensky 1971,第131頁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