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拾骨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拾骨葬
沖繩語
琉球漢字洗骨
琉球國字頭シンクチ
拉丁化sinkuci
南奄美大島語
琉球漢字改葬
琉球國字頭カイソウ
拉丁化kaisou

拾骨葬,俗稱撿骨,在香港稱為執骨,在台灣稱撿金。是一種二次葬的埋葬方式,廣泛見於東亞各區域,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就已流行,常見於中國華南地區琉球東南亞部份地區等地,現時閩海人[1]廣府人客家人琉球人越南人仍使用這種特殊的葬禮方式。鄂溫克族中也有這種葬俗。

這種葬儀被認為是移民文化有關,方便遷徙者將先人遺骨帶回故鄉祖籍地或新的居住地。

有拾骨葬習俗的漢族族群中,沒有官位爵位、未滿十六歲且未結婚的死者,視為兒童,不一定要撿骨。

過程

先將死者屍體土葬風葬,等待大約六年到十二年(甚至更久),等屍體腐爛後,把骨頭取出,放入金斗甕(俗稱金塔)貯存,再重新埋葬[2][3]

盛載遺骨容器

盛載遺骨的容器稱為金斗甕,又稱「金塔」,琉球稱廚子甕,金斗甕較火葬用的骨灰罈大。

現況

隨着時代變遷,有些地區因為墓地不易取得,或因為法律限制火葬以外的埋葬方式,有些傳統上實行拾骨葬的族群,現在已經有不少人選擇將過世的親屬直接火葬。但目前還是有人選擇遵從土葬後撿骨的傳統。除了土地取得問題外,在新冠疫情衝擊後,大家也漸漸地接受了火葬方式。

資料來源

  1. ^ 主要習俗的是下四府地方的福州人泉漳人
  2. ^ 泰雅撿骨師10年經驗,破歧見盼傳承。. [2013-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3). 
  3. ^ 阿凱撿骨師-最專業撿骨服務. www.akai.tw. [2019-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31). 

相關作品

  • 舞鶴,《拾骨》(高雄:春暉出版社,1995)
  • 洗骨》,2018年日本電影

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