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伊根-豪森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托伊根-豪森之戰
第五次反法同盟的一部分

托伊根-豪森戰場
日期1809年4月19日[1]
地點48°54′N 12°01′E / 48.900°N 12.017°E / 48.900; 12.017
結果 法軍勝利[1]
參戰方
奧地利帝國 奧地利帝國 法蘭西第一帝國 法蘭西第一帝國
巴伐利亞王國 巴伐利亞王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奧地利帝國 卡爾大公
奧地利帝國 霍亨索倫親王英語Friedrich Franz Xaver Prince of Hohenzollern-Hechingen
奧地利帝國 羅森堡親王英語Prince Franz Seraph of Rosenberg-Orsini
奧地利帝國 路德維希·蒂埃里
法蘭西第一帝國 路易·達武
法蘭西第一帝國 路易·蒙布倫英語Louis-Pierre Montbrun
法蘭西第一帝國 弗朗索瓦·勒費弗爾
兵力
托伊根-豪森:18,000人[2]
杜恩茲林:12,300人[3]
阿爾霍芬:5,000人[3]
托伊根-豪森:28,000[4]
杜恩茲林:4,000[3]
阿爾霍芬:7,600[3]
傷亡與損失
托伊根-豪森:3,862[4]
杜恩茲林:1,084[3]
阿爾霍芬:400[3]
共傷亡:4,970人[5]
托伊根-豪森:4,000[4]
杜恩茲林:233[3]
阿爾霍芬:227[3]
共傷亡:2,400–4,400[5]

托伊根-豪森之戰(法語:Bataille de Teugen-Hausen)發生於第五次反法同盟戰爭期間。1809年4月19日,路易·尼古拉·達武元帥率領的法國第三軍團與霍亨索倫-黑興根的弗里德里希·弗朗茨·澤維爾親王指揮的奧地利軍隊交戰。法軍最終以一場艱苦的戰鬥戰勝了他們的對手。此次戰鬥的地點位於德國下巴伐利亞州托伊根和豪森之間。

同樣在4月19日,在阿本斯貝格、鄧茨林、雷根斯堡和伊爾姆河畔普法芬霍芬附近也發生了衝突。與托伊根-豪森戰役一起,這兩場戰鬥標誌着為期四天戰役的第一天,法軍在埃克米爾之戰取得了勝利。

奧地利對巴伐利亞王國的入侵令拿破崙一世措手不及。儘管卡爾大公的奧地利軍隊前進速度緩慢,但路易-亞歷山大·貝爾蒂埃元帥的戰術失誤使達武的軍隊陷入了巨大的危險之中。當達武從多瑙河南岸的雷根斯堡向西南撤退時,卡爾試圖用三個強大的攻擊縱隊攔截撤退中的法軍。

奧地利的第一縱隊錯過了法軍部隊,而達武的騎兵則擋住了第二縱隊。第三縱隊則迎頭撞上了達武的一個步兵師。兩軍將領以勇氣和技巧帶領他們的部隊,雙方在兩個山脊上戰鬥。法軍的增援部隊在下午晚些時候將奧地利人從南部山脊上趕了下來,卡爾在當天晚上下令撤退。這為達武在4月20日與拿破崙的主力會合開闢了一條道路。

背景

1809年2月8日,奧地利帝國決定向拿破崙宣戰。在外交部長約翰·菲利普·斯塔迪翁、外交官克萊門斯馮·梅特涅瑪麗亞·盧多維卡皇后的帶領下,主戰派因1808年法國在拜倫之戰中的災難性失敗而備受鼓舞。然而,卡爾大公卻希望推遲戰爭,以便充分動員並尋找盟友。[6]

Archduke Charles
卡爾大公

查爾斯大公在1805年第三次反法同盟失敗後被任命為大元帥,三年來一直試圖改善奧地利軍隊。[7]歷史學家大衛·錢德勒寫道,「查爾斯是奧地利最適合的人」來作為軍隊的總司令。[8]卡爾將正規士兵的數量擴大到340,000人,並創建了一個由240,000人組成的陸軍部隊。卡爾升級了炮兵部隊,採用了兵團組織結構,修改了步兵訓練手冊,還融入了更多法式戰術演進。然而,在奧地利的非正規軍和非德國國籍的人員中,仍然存在嚴重的缺陷。起初,只有15,000名最好的民兵被加入野戰軍,而其餘的則被降級為駐軍或預備隊。[9]哈布斯堡王朝不希望武裝普通民眾,因為害怕人民會爆發起義,因此民兵從未得到充分利用。在匈牙利,當地的貴族和人民對戰爭的態度很冷淡,做出的貢獻也很少。

卡爾大公將50,000人分成兩個軍團派往意大利,交給約翰大公指揮。另外派遣40,000人前往加利西亞,由斐迪南·卡爾·約瑟夫指揮。卡爾本人則在波希米亞多瑙河沿岸集結剩餘的正規軍與法軍作戰。[10]

卡爾的206,906名士兵被編成六個軍團和兩個預備軍。其中第三軍團由29,360名士兵組成,由霍亨索倫-黑興根的弗里德里希·弗朗茨·澤維爾親王指揮。[11][12]

最初,卡爾大公在波希米亞部署了六個軍團,而多瑙河以南只有兩個軍團。事實證明,這對奧地利高級指揮部來說過於樂觀,因此四個軍被轉移到多瑙河以南。[13]

行動

Bust of a curly-haired man wearing a high collared military uniform with epaulettes.
路易·貝爾蒂埃作為拿破崙的參謀長出類拔萃,但作為戰地指揮官卻表現不佳

1809年4月9日,卡爾大公通知法國駐慕尼黑大使和弗朗索瓦·約瑟夫·勒費弗爾元帥,奧地利正式向法國宣戰。第二天早上,卡爾的軍隊開始橫渡因河,入侵巴伐利亞王國。只有勒費弗爾擁有三個巴伐利亞師的第七軍可以用來對抗奧地利的猛攻。對於法巴伐利亞人來說幸運的是,他們的敵人花了六天時間才到達蘭茨胡特附近的伊薩爾河[14]

拿破崙沒想到奧地利人會宣戰,但當戰爭迫在眉睫時,他認為敵對行動將在4月15日之後開始。拿破崙命令路易-亞歷山大·貝爾蒂埃元帥從位於多瑙河前線的法國和盟軍部隊組成德國方面軍。如果奧地利人在4月15日之後入侵巴伐利亞,他向貝爾蒂埃發出命令要求士兵集中在雷根斯堡。然而,如果他的敵人在最後期限之前發動進攻,軍隊將在更西部的多瑙沃特集結。[15]不幸的是,拿破崙於4月10日發出的命令直到16日才到達。貝爾蒂埃對拿破崙來說是一位出色的參謀長,但作為一名戰地指揮官,他卻表現不佳。在混亂中,他誤解了指令,並下令在雷根斯堡前線集中。[16]

貝爾蒂埃命令一直明智地向後撤退的達武在雷根斯堡左側集結他的部隊。在右翼,尼古拉·烏迪諾將軍的第二軍奉命前往雷根斯堡,而安德烈·馬塞納元帥的第四軍奉命從烏爾姆前往奧格斯堡[16]

4月16日,奧地利人在蘭茨胡特強行越過伊薩爾河。第二天一早,拿破崙就親自到達前線,接替他焦頭爛額的下屬貝爾蒂埃。他迅速下令在因戈爾施塔特附近建立一個新的集中點。為此,皇帝從多瑙河南岸的雷根斯堡召回了達武的第三軍。勒費弗爾的巴伐利亞人必須守住中央陣地,直到達武離開。[17]

直到4月18日,拿破崙才意識到80,000名奧地利人此時對達武的部隊構成威脅。他決定派馬塞納前往蘭茨胡特,以威脅卡爾大公的後方,試圖減輕達武的壓力。與此同時,皇帝指示烏迪諾支持勒費弗爾,並指揮多米尼克·范達姆將軍的符騰堡士兵從因戈爾施塔特向東進軍。就卡爾大公而言,他意識到他有機會能夠一擊摧毀達武的軍團。[18]

戰鬥

部署

卡爾大公希望4月19日能成功擊垮達武的部隊。那天早上他命令奧地利軍隊的核心攻擊達武,以誘使進入多瑙河包圍圈。[19]幸運的是,卡爾獲得了一份達武19日行軍令的副本。到凌晨5時,奧地利指揮官從他位於下巴伐利亞州羅爾的總部發佈了當天的行軍命令。[20]卡爾指揮三個主要縱隊攔截法國人。[21]

Battle of Teugen-Hausen, showing the attempt by Archduke Charles to cut off Marshal Davout
托伊根-豪森之戰地圖,卡爾大公試圖圍困並殲滅達武的部隊

卡爾大公總共派出65,000名士兵來摧毀達武的第三軍。列支敦士登的右縱隊在通往雷根斯堡的主要道路上向北移動。羅森伯格親王的部隊向鄧茨林小村莊前進,而霍亨索倫則穿過豪根和多瑙河畔薩爾[22]如果奧地利人控制了薩爾,那達武的逃跑路線就會被切斷。[23]

在多瑙河以北,奧地利第一軍團此時仍然離前線很遠。第二軍團集結在多瑙河北岸,面對着由一小隊法國駐軍守衛的雷根斯堡。[24]第五軍團此時奉命在阿本斯貝格附近遏制弗朗索瓦·約瑟夫·勒費弗爾元帥的巴伐利亞第七軍團。第二預備軍留守在普費芬豪森。希勒的第六軍團在陣線最左邊。[25]在戰爭開始時,希勒派出了一個師以佔領慕尼黑並提供巴伐利亞和蒂羅爾之間的聯繫。希勒命令師指揮官傑拉西奇在4月18日重新加入他的行列,但後者從未到達,因為卡爾大公命令他返回慕尼黑。[26]傑拉西奇的不幸縱隊將繼續徘徊,直到5月25日在聖米高戰役中被法軍粉碎。[27]

卡爾大公命令霍亨索倫親王派出部隊,以便在第三軍團和第五軍團之間建立聯繫。霍亨索倫服從命令,派出路德維希·蒂埃里的旅執行這項任務。分兵後,第三軍團只剩下1,8000名士兵。[2]

達武派第三軍沿河路從雷根斯堡前往阿本斯貝格。法軍的第2重騎兵師保護了軍團的輜重車。側翼由查爾斯·安托萬·莫蘭德將軍的第1師、聖伊萊爾將軍的第4師和路易斯-皮埃爾·蒙布倫將軍的輕騎兵保護。達武還指揮一個營進行夜間行軍,以保護最重要的薩爾河道。[23]雷根斯堡由路易斯·庫塔爾上校麾下有2,000人的第65線列步兵團保衛。[28]

杜恩茲林、阿爾霍芬和小規模衝突

Prince Johann von Liechtenstein's attack found no French opposition.
約翰·列支敦士登

約翰·列支敦士登將軍試圖從右翼攔截達武的部隊,但只攔截到了空氣。[23]在杜恩茲林附近,羅森堡親王的部隊撞上了由兩個步兵營增援的法軍騎兵。憑藉不到4,000人的部隊,法軍指揮官蒙特布朗充分利用了樹木繁茂的地形牽制住了這一批奧軍一整天。[29]

羅森堡的軍團在戰役初期由於分兵而被削弱。[30]4月19日時,羅森堡的部隊還剩下16個步兵營和15個騎兵中隊。[31]上午在施奈德特附近,豪森以東3公里處,卡爾·威廉·馮·斯圖特海姆少將率領的奧軍第四軍團先遣旅在向西行進時與法軍第12和第21線列步兵團擦肩而過。在向東北方向前進時,羅森堡開始「揮霍」部隊守衛他的側翼和後方,自身大部隊的兵力被進一步縮減。[32]在將奧地利人壓制在杜恩茲林附近直到晚上之後,蒙特布朗向西北撤退。[33]法軍報告了233人傷亡,同時對他的對手造成了更嚴重的損失。奧地利軍隊陣亡116人,受傷452人,被俘357人,失蹤159人,共計損失1,084人。[3]

作為路德維希大公和霍亨索倫兩支部隊之間的紐帶,蒂埃里的旅開始行軍前往預定位置。當他到達阿本斯貝格附近的高地時,他看到巴伐利亞軍隊在附近集結。雙方很快就在阿本斯貝格東北部的阿爾霍芬附近捲入了一場小規模衝突。在這場衝突中,巴伐利亞輕騎兵重創了蒂埃里的四個龍騎兵中隊。[34]路德維希王儲的巴伐利亞第一師和卡爾菲利普·馮·雷德將軍的巴伐利亞第二師參與了此戰。巴伐利亞人承認在交戰的7,600名士兵中,有13人陣亡,201人受傷,13人被俘,同時聲稱俘獲了一門大炮和400名奧地利俘虜。蒂埃里在戰敗後將他的旅向東南撤回到奧芬施泰滕。[3]

在雷根斯堡,法軍第65線列步兵團撤離了多瑙河北岸堅固的橋頭堡,並撤退到了郊區。在炮火的轟炸下,奧地利第二軍團向該城發起了攻擊,衝破了一扇城門,然後衝進了街道。然而,法國守軍伏擊了奧地利縱隊並將其趕出了郊區。經過一整天的戰鬥,法軍的輕武器彈藥嚴重不足。守軍懇求達武提供補給,但補給永遠不會到達。[35]因為第二天早上,一支倉促組織的補給車隊被奧地利騎兵攔截並俘虜。[36]

在戰場的西南方向,尼古拉·烏迪諾將軍與他的第2軍的襲擊了一支奧地利軍並俘虜了200名奧地利士兵。[37]

托伊根和豪森

上午9時,法軍的先遣部隊誤入豪森並撞到了奧地利第三軍團。奧地利指揮官迅速組織了兩個步兵營將法國人趕出村莊,並繼續向北追擊。[38]

French grenadier (left) and voltigeur (right) of a line infantry regiment
線列步兵團的法國擲彈兵(左)和跳躍者(右)

為了給先遣部隊的撤離爭取時間,達武將第3線列步兵團的2,000名士兵和盧西尼昂的6,000名士兵和12門大炮投入了戰鬥。整個第3線列步兵團部署成小規模戰鬥隊形,蜂擁上坡。但此次攻擊未能驅逐奧地利人,卻為第57線列步兵團組織了第二次攻擊留出了時間。[39]第57線列步兵團的衝鋒佔領了第一個山脊,但在第二個山脊之前停止了。在激烈的火槍和大炮火力下,訓練有素的法國步兵排成一列並還擊。此時,第3線列步兵團已經在第57線列步兵團後面進行了重組,並在其右側佔據了位置。再往右,第10輕步兵團向前衝向奧地利左翼,迫使奧地利的一個炮台退到後方。當新的攻擊在第二個山脊上遇到激烈的抵抗時,法軍撤回到第一個山脊上。[40]

此時,雙方部隊都得到了增援。在法國方面,第72和第105線列步兵團加入戰場並部署在托伊根附近。[41]對於奧地利人來說,弗朗茨·澤維爾師的第一旅加入了戰鬥。[38]霍亨索倫的奧地利部隊向法軍第57線列步兵團發動正面進攻。與此同時,他派出第一旅的一半穿過樹林包圍法軍左翼。達武的參謀長讓·多米尼克·康潘斯將軍警覺地派出第72線列步兵團來阻止奧軍的側翼包圍。法軍遇到了措手不及的奧地利人並將他們趕回樹林。[42]

奧地利軍隊決心進行一次大規模襲擊,一個驃騎兵團率先衝出樹林,向第57線列步兵團的側翼衝去。法軍的步兵擊退了奧軍的騎兵。奧軍接下來派出的騎兵增援面對來自防守方凹形線的會聚火力和法軍第3線列步兵團的反擊而崩潰。[29]

奧軍第23步兵團針對法軍側翼又發起了一次衝鋒。這次突襲最終成功地將法國人推離了第一個山脊。隨之而來的是一段平靜,達武親自會見了法軍的倖存者。[43]

達武的炮兵在下午3時左右抵達,此前炮兵由於操作失誤而導致延誤。在第一次得到炮兵支援的情況下,疲憊的法國步兵重新佔領了第一個山脊。一名炮兵上校偵察了奧地利右翼的樹林,並找到了一個很好的位置來放置他的火炮。當他向法軍指揮官報告他的發現時,法軍發起了新的攻擊。[44]

在法軍襲擊奧地利陣地的同時,法國炮兵趁奧地利軍隊沒有注意,突然開炮。震驚的奧地利人迅速失去了陣地。奧地利新加入戰場的一個團通過不斷反擊結束了法軍的追擊。下午5時一場猛烈的雷暴席捲了該地區,結束了這一場戰鬥。[45]

結果

根據歷史學家詹姆斯·阿諾德的說法,奧地利人承認有527人陣亡,2,470人受傷,466人被俘,共計3,463人。法軍報告有2,345人傷亡。[46]但不可否認的是,奧地利軍隊此役中遭受了異常慘重的損失。[46]三位前線指揮官都受了傷,其中一位受到了頭部損傷,戰後被迫退役。[4]

在收到霍亨索倫關於戰鬥的不利報告後,卡爾大公命令他撤退。這一行動讓達武贏得了時間,因為這讓法國元帥與他的巴伐利亞盟友有了清晰的溝通渠道。[46]19日下午,勒費弗爾元帥向拿破崙發送了重要信息,稱他可以在托伊根附近看到達武的營火。對皇帝來說,這意味着第三軍團已經脫離了包圍。[47]阿本斯貝格之戰於次日進行。[48]

腳註

  1. ^ 1.0 1.1 Bodart 1908,第397頁.
  2. ^ 2.0 2.1 Arnold 1990,第84頁.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Smith 1998,第289頁.
  4. ^ 4.0 4.1 4.2 4.3 Smith 1998,第288頁.
  5. ^ 5.0 5.1 Gill 2014,第201頁.
  6. ^ Chandler 1966,第663頁.
  7. ^ Chandler 1966,第664頁.
  8. ^ Chandler 1966,第667頁.
  9. ^ Chandler 1966,第664-666頁.
  10. ^ Chandler 1966,第673頁.
  11. ^ Arnold 1990,第36頁.
  12. ^ Bowden & Tarbox 1980,第65-73頁.
  13. ^ Chandler 1966,第676-677頁.
  14. ^ Chandler 1966,第677頁.
  15. ^ Arnold 1990,第59頁.
  16. ^ 16.0 16.1 Chandler 1966,第678-679頁.
  17. ^ Chandler 1966,第679-681頁.
  18. ^ Chandler 1966,第682-683頁.
  19. ^ Arnold 1990,第78-79頁.
  20. ^ Petre 1976,第108-109頁.
  21. ^ Petre 1976,第109頁.
  22. ^ Arnold 1990,第83-84頁.
  23. ^ 23.0 23.1 23.2 Arnold 1990,第83頁.
  24. ^ Arnold 1990,第74頁,map.
  25. ^ Arnold 1990,第79頁.
  26. ^ Arnold 1990,第78頁.
  27. ^ Schneid 2002,第86-87頁.
  28. ^ Arnold 1990,第100頁.
  29. ^ 29.0 29.1 Arnold 1990,第90頁.
  30. ^ Epstein 1994,第58頁.
  31. ^ Petre 1976,第110頁.
  32. ^ Petre 1976,第111頁.
  33. ^ Petre 1976,第111-112頁.
  34. ^ Arnold 1990,第93-94頁.
  35. ^ Arnold 1990,第101-102頁.
  36. ^ Arnold 1990,第119-120頁.
  37. ^ Arnold 1990,第98頁.
  38. ^ 38.0 38.1 Arnold 1990,第250頁.
  39. ^ Arnold 1990,第85頁.
  40. ^ Arnold 1990,第86-87頁.
  41. ^ Arnold 1990,第88頁.
  42. ^ Arnold 1990,第89頁.
  43. ^ Arnold 1990,第90-91頁.
  44. ^ Arnold 1990,第91頁.
  45. ^ Arnold 1990,第91-92頁.
  46. ^ 46.0 46.1 46.2 Arnold 1990,第93頁.
  47. ^ Arnold 1990,第95頁.
  48. ^ Smith 1998,第290頁.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 Rothenberg, Gunther E. Napoleon's Great Adversaries, The Archduke Charles and the Austrian Army, 1792–1814. Bloomington, Ind.: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2. ISBN 0-253-339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