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海軍第三營營長官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青島德國建築群
德國第二海軍營部大樓舊址

德國海軍第三營營長官邸舊址,2015年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所在青島市市南區沂水路9號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899年
編號4-206
登錄2006年5月

座標36°03′52″N 120°19′13.2″E / 36.06444°N 120.320333°E / 36.06444; 120.320333

德國海軍第三營營長官邸舊址位於中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沂水路9號,建於1899年,是青島現存最早的德國建築之一[1][2],現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青島德國建築群的一部分。

名稱

該建築在原設計圖紙上被稱為「11號官邸」(德語:Dienstwohngebäude XI),德租時期文獻一般稱為「Bataillonshaus[3][4][5],1913年地籍圖則稱之為「Stabshaus[6]

「第二海軍營營部大樓」的譯名最初出現於1994年出版的《德國建築藝術在中國:建築文化移植》[7],後來的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名單[8]、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名單[9],及2000年代的書籍文獻大多使用「德國第二海軍營營部大樓舊址」之名[10][11][12]。但後來經當地學者研究,青島德租時期的德軍主力部隊為海軍第三營(III. Seebataillon)而非第二營,第二營一直駐紮在德國威廉港,僅八國聯軍侵華時曾侵入中國,因此「第二海軍營營部大樓」的名稱實為謬誤[1][2]

歷史

第三營營長官邸舊明信片,1900年代初,右側遠處可見格爾皮克-科尼希別墅

德國海軍第三營營長官邸建於1899年,由廣包公司(F. H. Schmidt)承建[13],設計師尚不可考,從風格推測應與東側不遠處同時期建造的格爾皮克-科尼希別墅出自同一設計師之手[1][2]。該建築初建時,西側緊鄰膠澳總督府大樓的建設預定地,自建成後即為駐青島德國海軍第三營歷任營長的官邸。該樓的第一位住戶為第三營營長約翰內斯·克里斯特(Johannes Christ)少校,最後一位住戶為末任營長弗里德里希·馮·克辛格(Friedrich von Kessinger)中校[1][2]。1914年11月日軍佔領青島後,該樓改為日本陸軍青島守備軍軍官住宅。1922年12月北洋政府收回青島後改為膠防司令孫宗先官邸,後來被膠濟鐵路管理局買下[1][2][13]。1928年春至1930年,該樓為膠濟鐵路青島中學學生宿舍[14]。1949年後曾為青島鐵路分局第一招待所[14][15],現仍為鐵路部門所有[2]。2000年,該建築以「德國第二海軍營營部大樓舊址」之名列入第一批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8]。2006年5月25日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島德國建築群擴展名單[9]

建築特色

第三營營長官邸舊址佔地面積3008.68平方米,建築面積1518.2平方米,磚石木結構,平面呈不規則形狀,地上2層,地下1層,建有閣樓。外牆以花崗岩方形石塊砌牆基,牆面為黃褐色多孔拉毛牆面,樓層間鑲嵌條石,牆角鑲嵌隅石。臨街東南面與西南面的凸出部各起一座三角形山牆,東南角與西側設有木製敞廊。西南角建有一處與轉角呈45°的凸窗,其頂部處理成綠色盔頂狀。東北角設有八角綠色盔頂塔樓,塔樓及周邊牆面以木桁架裝飾。主入口位於東南角的門廊中。屋頂為紅瓦坡屋頂。[10][2][13][16]

樓內中央為寬敞的樓梯間,一樓南側為書房、客廳與交誼廳,西側為餐廳,北側為廚房,二樓有三間臥室、一間衣帽間、更衣室、浴室,東北角的塔樓內為供僕役使用的樓梯,僕役住處位於閣樓。[7]

建築整體具有德國文藝復興風格[10],其建造時代與匯泉灣畔的總督臨時官邸相同,但後者為一處木製臨時房屋,第三營營長官邸建築質量優於後者。此外,樓內樓梯柱採用了中式雲龍紋浮雕與木雕獅子,此種西式建築中採用中式裝飾元素的現象在青島德租時期早期建築較為常見。[2]

圖集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王棟. 《青岛影像 1898-1928:明信片中的城市记忆》.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670-1113-7.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賀中 王棟, 老建筑起底——德国海军第三营官邸旧址, 青島畫報 (2018年第1期) (青島日報報業集團), 2018, (2018年第1期) [2020-11-03], ISSN 1004-7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3. ^ Tsingtau und Umgebung. Denkschrift betreffend die Entwicklung des Kiautschou-Gebiets in der Zeit vom Oktober 1900 bis Oktober 1901. Berlin. 1902 [2020-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8). 
  4. ^ Tsingtau mit Umgebung. Denkschrift betreffend die Entwicklung des Kiautschou-Gebiets in der Zeit vom Oktober 1901 bis Oktober 1902. Berlin. 1903 [2020-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4). 
  5. ^ Tsingtau mit Umgebung. Denkschrift betreffend die Entwicklung des Kiautschou-Gebiets in der Zeit vom Oktober 1905 bis Oktober 1906. Berlin. 1907 [2020-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6. ^ Landamt Tsingtau. Katasterkarten Tsingtau. 1913 [2017-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2). 
  7. ^ 7.0 7.1 托爾斯滕·華納. 《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建筑文化移植》. 柏林: Ernst & Sohn. 1994. ISBN 3433024294. 
  8. ^ 8.0 8.1 青島市規劃局 青島市文化局. 关于公布青岛市第二批历史优秀建筑的通知. 青島政務網. 2006-05-20 [2018-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7). 
  9. ^ 9.0 9.1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青岛德国建筑群资料. 青島政務網. 2006-06-10 [2019-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2). 
  10. ^ 10.0 10.1 10.2 青島市文物局;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編). 《青岛文物志》. 北京: 中國出版社. 2004. ISBN 988-97146-6-1. 
  11. ^ 宋連威. 《青岛城市老建筑》.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05. ISBN 7-5436-3265-9. 
  12. ^ 徐飛鵬. 《青岛历史建筑(1891-1949)》.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06. ISBN 7-5436-3519-4. 
  13. ^ 13.0 13.1 13.2 袁賓久. 《青岛德式建筑》.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9. ISBN 978-7-112-10905-0. 
  14. ^ 14.0 14.1 蕭開元. 青岛铁一中小史.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青島市四方區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 (編). 《四方文史资料 第一辑》. 青島. 1999. 
  15. ^ 魯海. 《青岛老楼故事》.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52-1806-7. 
  16.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青島市建設委員會 (編). 《青岛优秀建筑志》.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06. ISBN 9787543625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