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昌之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昌、石冰起義[1][2]:619,又稱張昌之亂,是一場於西晉末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發生的農民起義張昌,義陽人(今河南新野),是漢化程度較高的蠻族[3]:92早年時擔任過平氏縣吏一職[4]石冰是起義時的別帥。[1]:1496

背景

西晉軍鎮及八王封國分佈圖

晉惠帝元康元年(291年),西晉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皇族內亂——八王之亂爆發,[5]:376社會危機加深,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1]:1496

晉王朝為了鎮壓李特秦雍六郡流民起義,在荊州強征壬午兵前往益州(位於今四川境內)鎮壓起義,取名原因為相關詔書於壬午日發佈。[6]:122雖然荊州人不願意參加戰爭,但徵兵之事卻絲毫未有怠慢,詔書稱「凡被征之人在所經郡縣界內停留五日者,郡縣長官撤職。」各地官員為了自保四處驅逐受征者,而張昌也受李特影響召集了數千人準備開始起義。為了煽動群眾,他還動用了造謠等手段。[4]這些人最後決定參加張昌的起義軍奮起反抗。張昌改名李辰,[7]:320於太安二年(303年)五月在安陸北部的石岩山起義。[4][8]:6不願參加遠征的人們和江夏(今湖北雲夢)饑民紛紛踴躍參加。[1]:1496[9]:26[2]:619

過程

起義軍首先攻佔了江夏郡,此後不久又打敗了司馬歆的大軍,將原山都(今湖北谷城東南部)的縣吏丘沈立為天子並更名為劉尼,冒充蜀國的後代,[10]:101張昌擔任掌握實權的相國一職。江漢的群眾紛紛加入,起義軍在短短數月的時間內擁有了三萬士兵,他們頭著插有羽毛的絳色巾,作戰勇猛,分四路進軍:[1]:1496

  • 張昌的軍隊 親率大軍向西進攻宛(今河南南陽),擊敗了豫州刺史軍,在樊城的戰事中斬殺了司馬歆,軍隊直逼襄陽
  • 別帥石冰的軍隊 率領兩萬軍隊向豫州進軍並在此後東下攻佔了武昌城(今湖北鄂城),斬殺了當地的太守。
  • 黃林的軍隊 向東進軍並佔領了江州揚州。臨淮(今江蘇盱眙東北部)人封雲起兵響應並攻佔徐州
  • 陳貞等人的軍隊 向南進攻並攻佔了長沙、湘東、零陵、武陵等郡(均位於今湖南境內)。

四路軍隊均取勝後,起義軍成功控制人長江中下游的荊、江、徐、揚、豫五州的大部分地區,州郡牧守多由底層百姓擔任。[1]:1496

為了鎮壓起義軍,晉惠帝於永興元年(304年)[11]:278劉弘任命為鎮南將軍,調集了大量軍隊,下令讓他的部將陶侃率兵進攻。到了八月,荊豫地區的軍隊全力迎戰,但由於兵力分散、力量懸殊,最終戰敗。永興元年(304年)三月,石冰戰敗而亡;永興三年(304年)七月,張昌被俘殺死,起義失敗。[4][11]:278同年三月,徐州和揚州的軍隊也遭到圍攻並戰敗。[1]:1496

影響

張昌、石冰起義是一場失敗的農民起義。但是它直接支援了李特於益州開展的秦雍六郡流民起義,此外也與北方的少數民族起義互相呼應,最終成為了動搖乃至推翻西晉的主要力量之一。起義迫使新任荊州刺史劉弘採取了抑制山澤豪強的勢力等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贈送當地的流民予土地耕種並在提拔其中的有才之士,為荊州的政局穩定和生產恢復創造了良好的條件。[1]:1496

參考來源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部分 31 第二版. 1998 (中文(簡體)). [永久失效連結]
  2. ^ 2.0 2.1 隆煒. 中国通史 3. 北京: 中國檔案出版社. 1999. ISBN 9787800198366 (中文(簡體)). 
  3. ^ 湖北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9 (中文(簡體)). 
  4. ^ 4.0 4.1 4.2 4.3 連結至維基文庫 晋书/卷100. 維基文庫. 
  5. ^ 蔣風. 新编文史地辞典.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0 (中文(簡體)). 
  6. ^ 中国历史大辞典:魏晋南北朝史.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 (中文(簡體)). 
  7. ^ 中国战争通鉴. 國際文化出版公社. 1995 (中文(簡體)). 
  8. ^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社. 1986 (中文(簡體)). 
  9. ^ 李唐. 西晋. 香港宏業書局. 1962 (中文(繁體)). 
  10. ^ 張世國. 百家姓姓氏溯源.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 ISBN 9787500428992 (中文(簡體)). 
  11. ^ 11.0 11.1 中国历代战争年表 1.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2003. ISBN 9787506543491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