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波貝爾之戰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尚波貝爾之戰
第六次反法同盟的一部分

在尚波貝爾之戰衝鋒的法軍胸甲騎兵
日期1814年2月10日
地點48°52′51″N 3°46′33″E / 48.88083°N 3.77583°E / 48.88083; 3.77583
結果 法國勝利
參戰方
法蘭西第一帝國 法蘭西帝國 俄羅斯帝國 俄羅斯帝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俄羅斯帝國 扎哈爾·奧爾蘇菲耶夫
兵力
5,000人 4,000-5,000人
傷亡與損失
200-600人 2,400-4,000人

尚波貝爾之戰(法語:Bataille de Champaubert)是拿破崙戰爭第六次反法同盟戰爭期間於尚波貝爾爆發的戰鬥,由拿破崙一世指揮的法國大軍團進攻扎哈爾·奧爾蘇菲耶夫指揮的俄軍第九軍。

1814年初,法蘭西帝國陸軍在拿破崙一世的指揮下奮力抵禦聯軍對法國東部的入侵。2月2日,入侵法國的反法同盟聯軍決定將兩個主力軍團分開作戰,布呂歇爾將向西北進軍直攻巴黎,施瓦岑貝格則沿着塞納河谷向巴黎推進。布呂歇爾率軍北上,下令薩肯將軍的前衛部隊追擊撤退中的麥當勞第十一軍,而他本人則在韋爾蒂等待與克萊斯特將軍的會合。此時布呂歇爾的軍團已經分成三個行軍梯隊:薩肯的第一梯隊推進至蒙米拉伊;奧爾蘇菲耶夫的第二梯隊推進至尚波貝爾;其親自指揮的第三梯隊則仍在後頭。2月10日上午10點,拿破崙向尚波貝爾進攻,奧爾蘇菲耶夫的部隊受到毀滅性打擊,其本人也落入法軍手中。

序幕

盟軍追擊

1814年2月1日,普魯士陸軍元帥布呂歇爾率領「西里西亞軍團」與奧地利陸軍元帥施瓦岑貝格親王的「波希米亞軍團」共10萬人在拉羅蒂耶爾戰役中擊敗拿破崙一世率領的4.5萬人。這一挫折嚴重動搖了法軍的士氣。[1]雙方在戰場上的損失都為約6,000人,但盟軍繳獲了50-60門火炮。盟軍為他們的勝利感到高興,儘管如果他們所有的預備隊都投入戰鬥的話戰果可能會更多。[2]在這個時候,盟軍將軍做出了令人懷疑的分兵決定。布呂歇爾的軍隊將從馬恩河畔沙隆向莫城推進,而施瓦岑貝格的軍隊則在從特魯華巴黎的更南邊的路線上作戰。[3]

2月3日,拿破崙的軍隊在前一天與盟軍完全斷絕聯繫後抵達特魯華。2月4日,施瓦岑貝格寫信給他的同事布呂歇爾說,他正在向南移動,以進攻拿破崙的右翼。[4]第二天,俄羅斯將軍米哈伊爾·巴克萊-德托利在沒有通知布呂歇爾的情況下命令亞歷山大·尼基蒂奇·塞斯拉文的偵察部隊從施瓦岑貝格的右翼轉向左翼。由於普魯士陸軍元帥沒有與塞斯拉文的部隊聯絡,他沒有意識到沒有人在他的左翼監視法國部隊。同樣在2月5日,拿破崙決定放棄特魯華並退回到塞納河畔諾讓。他計劃在進攻布呂歇爾時用他的一部分軍隊遏制施瓦岑貝格的攻勢。[5]

Painting of a white-haired, mustachioed man with a stern expression. He wears a dark blue military uniform with a large iron cross at his neck.
格布哈德·馮·布呂歇爾

2月7日,施瓦岑貝格在準備對特魯華進行大規模進攻後,發現這裏沒有法國軍隊。他決定讓他的部隊休息兩天。[6]與此同時,拿破崙將他的騎兵重組為四個騎兵軍。拿破崙從西班牙前線調來的兩個師創建了一個新的第七軍,並任命尼古拉·烏迪諾元帥為軍長。[7]

此前於1月底,由艾蒂安·麥當勞元帥率領10,000至11,000人的部隊開始從北方逼近。[8]在認為施瓦岑貝格的進攻將使拿破崙的注意力從他的西里西亞軍團中離開後,布呂歇爾專注於摧毀麥當勞的軍。在二月的第一周,普魯士陸軍元帥命令路德維琪·約克的軍沿着馬恩河谷的主要公路追擊麥當勞。為了困住法軍,布呂歇爾派法比安·馮·德·奧斯騰-薩肯的軍沿着更直接的道路穿過蒙米拉伊拉費爾泰蘇茹阿爾。為了同時完成兩個戰略目標,普魯士陸軍指揮官選擇後撤,讓新抵達的彼得·米哈伊洛維奇·卡普采維奇腓特烈·馮·克萊斯特軍與他會合。布呂歇爾利用扎哈爾·德米特里耶維奇·奧爾蘇菲耶夫的第九軍將他的軍隊的兩個部分聯繫起來。[9]

2月8日,薩肯的騎兵抵達維爾斯邁松,而他的步兵則在東部的蒙米賴爾。奧爾蘇菲耶夫的第九軍在更東邊的埃托赫斯,而布呂歇爾在更遠的地方。那天晚上,當他的哥薩克人被趕出塞尚時,薩肯沒有費心向布呂歇爾報告這件事。事實上,這是奧古斯特·德·馬爾蒙指揮的先鋒軍。

法軍進攻

Black and yellow map of the Campaign of 1814 in 1:2,000,000 scale with troop positions added
拿破崙於1814年2月10日襲擊了奧爾蘇菲耶夫被孤立的軍

拿破崙留下了39,000名士兵來對抗施瓦岑貝格的波希米亞軍團。這些法軍屬於烏迪諾的第七軍、克勞德·佩蘭的第二軍、艾蒂安·莫里斯·熱拉爾的巴黎預備隊、亨利·羅滕堡的新銳近衛步兵師、米約的第五騎兵軍和其他更小的單位。拿破崙的突擊部隊約有20,000名步兵和10,000名騎兵。[10]這支軍隊由米歇爾·內伊元帥的兩個新銳近衛步兵師、馬爾蒙的第六軍、帝國衛隊騎兵的一部分、第一騎兵軍和德法蘭斯的騎兵師組成。在諾讓的後方是莫蒂埃元帥,他有兩個老近衛步兵師。[10]

2月9日,麥當勞的部隊渡過馬恩河,抵達薩肯部隊的前方。[11]馬爾蒙的騎兵前衛出現在小莫林河上的塔呂聖普里。由於法軍騎兵很快就撤退了,布呂歇爾的參謀長格奈森瑙認為他的士兵沒有危險。當施瓦岑貝格要求普魯士軍隊支持他在彼得·維特根施泰恩領導下的右翼軍時,布呂歇爾命令卡普采維奇和克萊斯特次日向西南進軍塞尚。奧爾蘇菲耶夫奉命從尚波貝爾向南進軍。那天晚上,布呂歇爾終於收到了拿破崙在塞尚的消息。[12]儘管如此,格奈森瑙還是授權薩肯繼續向西追擊麥當勞。[13]

此時,拿破崙的士兵在雨後的泥濘道路上蹣跚前行。當補給車沒有出現時,這些人不得不忍受飢餓的痛苦。只有當大量農村居民幫助將火炮拖過泥濘時,才拯救了陷入困境的火炮。起初,法國人已經屈服於盟軍的入侵,但在遭受俄羅斯人和普魯士人的折磨之後,人們開始幫助拿破崙的軍隊。[14]2月10日,當布呂歇爾伴隨着卡普采維奇和克萊斯特縱隊向塞尚進發時,炮聲開始不祥地在尚波貝爾附近向右傳來。[13]

戰鬥

行動

Painting of a clean-shaven man with dark hair and long sideburns. He wears a dark blue military uniform with gold epaulettes, high collar, elaborate lace, two medals and a velvet red sash.
奧古斯特·德·馬爾蒙

2月10日,拿破崙向布呂歇爾過度分散的軍隊發起進攻,希望能將其粉碎。他在尚波伯特以南的巴耶村附近抓住了奧爾蘇菲耶夫5,000名俄羅斯人的第九軍。這場戰鬥是戰爭期間法國能夠以巨大的人數優勢佔據戰場的少數幾次之一,在這種情況下是六比一。[15]由於那天計劃向南行軍到塞尚,奧爾蘇菲耶夫完好無損地離開了小莫林河上的聖普里克斯橋。而且他沒有留下部隊看守這條河,以至於拿破崙的騎兵一大早就佔領了這座橋。[13]馬爾蒙麾下的兩個師領導着法國縱隊。按照拿破崙的指示,100名近衛龍騎兵騎馬前行進入巴奈,在那裏他們突襲並俘虜了一群俄羅斯士兵。[16]

Painting of a somber, clean-shaven man with dark wavy hair. He wears a very dark green military coat with gold epaulettes and several medals.
扎哈爾·奧爾蘇菲耶夫

奧爾蘇菲耶夫的偵察隊在上午10時被法軍擊潰,儘管法軍人數眾多,但俄羅斯人還是決定與其戰鬥而不是直接撤退。[14]奧爾蘇菲耶夫的決定部分是基於錯誤地認為他可以及時得到布呂歇爾的增援。[15]當時最正確的決定是向東撤退到埃托日,但奧爾蘇菲耶夫此前因在1月29日布列訥戰役中失去城堡而受到批評。他還因在拉羅蒂耶爾對他的部隊處理不當而受到指責,薩克肯甚至希望將奧爾蘇菲耶夫送上軍事法庭[17]在這種情況下,奧爾蘇菲耶夫選擇與法軍交戰以洗清自己的名聲。[14]然而,他確實有派信使到普魯士軍隊指揮官那裏,告訴他的上級正在發生的事情。[17]在事件中,布呂歇爾不理會奧爾蘇菲耶夫的信使,堅稱拿破崙不在現場,他認為襲擊者為不超過2,000名法國游擊隊員。[18]

在第2輕步兵團和一個陸戰營的帶領下,法軍開始了進攻。奧爾蘇菲耶夫派兩個獵兵營將法國散兵部隊趕出巴耶。隨着法軍壓力的增加,俄軍派出越來越多的部隊加入戰鬥。[16]上午11時左右,俄軍的部隊被壓回巴耶和附近的樹林。[17]奧爾蘇菲耶夫隨後派出一個旅和六門火炮守住右翼,而他的大部分部隊則部署在巴耶和班奈之間。隨着越來越多的士兵通過橋到達戰場,法軍使用了12門火炮開始轟炸,並開始襲擊班奈。下午1時,奧爾蘇菲耶夫仍然堅守着他的前鋒陣地。[16]在那一刻,俄羅斯指揮官召開了一次戰爭委員會,他的將軍們投票決定撤退到埃托日。但奧爾蘇菲耶夫拒絕了,說他有具體的命令必須控制尚波伯特。[18]

Painting of a large man from head to knees, holding a sword. He wears a dark blue military uniform with lots of gold lace at the breast and cuffs, gold epaulettes, and white breeches.
艾蒂安·德·博德蘇勒

看到樹林是俄軍陣地的關鍵,馬爾蒙組織了一次總攻。他派出第113線列步兵團以小規模作戰的方式部署。在第一騎兵軍的一個馬炮兵團和西里爾-施蒙·皮奎特手下的一個騎兵中隊的協助下,法軍佔領了巴耶。另一支法軍則在巴耶和班奈之間發起進攻。[16]此時內伊的部隊開始到達並開始使用火炮轟炸班奈。讓-皮耶·杜梅克的騎兵開始在俄羅斯的側翼附近移動。[17]奧爾蘇菲耶夫見勢不妙開始撤退並在建立了一條新的防線。隨着法國騎兵開始包圍俄軍的側翼,俄國人再次向尚波貝爾撤退。[19]

Painting shows a clean-shaven, square-faced man with blowing hair and long sideburns. He wears a dark green military uniform with gold epaulettes and several medals. An overcoat is thrown over his right shoulder.
康斯坦丁·波爾托拉茨基

由於地形有利,法軍向俄軍的西側發動了進攻。在沒有適當的火炮支援的情況下,法軍步兵被俄軍24門火炮的集中火力攔住並擊退。許多法國衛隊的野戰炮由於泥濘而很難移動。繞道而行後,杜梅克的騎兵出現在尚波伯特以西公路上的弗羅芒蒂耶爾。當奧爾蘇菲耶夫接到報告說向東通往沙隆的道路也被封鎖時,他決定朝那個方向突圍。俄羅斯指揮官指揮康斯坦丁·波爾托拉茨基親王率領兩個步兵團和九門火炮守住尚波伯特,同時奧爾蘇菲耶夫率領大部分部隊向東進攻埃托日,但他的突圍嘗試最終失敗。[19]

波爾托拉茨基的大炮部署在尚波伯特十字路口,俄軍的一個旅擊退了幾次法軍騎兵衝鋒。法軍在進入小鎮後與俄軍進行巷戰和肉搏戰。下午3時波爾托拉茨基開始與他的士兵撤退到北方。前往拉科爾村時,他的士兵用常規的齊射將法國人擋在了後面。但俄軍的彈藥開始耗盡,士兵的軍心開始動搖。法國人隨後要求波爾托拉茨基投降,當他拒絕時,法軍拿出了一門火炮,開始轟炸俄軍部隊。由於附近的樹林並沒有成為可能的避難所,波爾托拉茨基的許多手下被炮彈擊倒,最終他同意帶着他的兩個團和大炮向法軍投降。[20]

在未能強行前往埃托日後,奧爾蘇菲耶夫的大部隊轉向北方試圖逃跑。在拉考爾附近,他在試圖進入一片沼澤森林時,暴露了他的一個側翼。發現戰術錯誤後,馬爾蒙命令博德蘇勒的一個胸甲騎兵旅衝鋒。法軍騎兵沖入俄軍陣型,將其一分為二。俄羅斯步兵被徹底擊潰,他們中的一些人扔掉了他們的步槍和背包。馬爾蒙下令封鎖出口,俘虜了許多俄羅斯人。只有1,500名俄軍成功逃脫。那天晚上,逃脫的俄軍狼狽地到達了馬恩河上的馬勒伊港[20]在樹林的戰鬥中,一名入伍不到六個月的19歲法國義務兵將奧爾蘇菲耶夫將軍俘虜。[14]

後果

Photo of a statue of Napoleon on a horse.
拿破崙

根據迪格比·史密夫的說法,法國在參與這次行動的13,300名步兵和1,700名騎兵中損失了600人。俄軍在場的3,700名士兵和24門火炮中損失了2,400名士兵和9支槍。奧爾蘇菲耶夫中將和康斯坦丁·波爾托拉茨基少將被法軍俘虜。[21]科爾尼洛夫將軍在戰後擔任第九軍團殘餘部隊的指揮官。[18]其大約1,500名倖存者被編入三個或四個臨時營。這支不幸的部隊在2月14日的沃尚之戰中又遭受了600多人的傷亡,並失去了所有的大炮。[22]

當布呂歇爾聽說奧爾蘇菲耶夫的災難時,他命令卡普采維奇和克萊斯特掉頭,夜行軍返回維爾圖斯。向西進軍特里爾波的薩克肯奉命返回蒙米賴爾。戰鬥結束後,拿破崙發現自己正處於過度擴張的西里西亞軍團的中間。如果他向東推進,他只會將卡普采維奇和克萊斯特的部隊推回去。向西移動有可能誘捕和摧毀薩肯和約克手下的部隊,所以他轉向西方。拿破崙命令馬爾蒙與拉格朗日和第一騎兵軍守住埃托日,並監視布呂歇爾。晚上7時,皇帝命令南蘇蒂將軍率領兩個騎兵師佔領蒙米拉伊。早上,里卡德的師以及內伊和莫蒂埃的部隊將在那裏會合。[23]第二天,蒙米拉伊戰役爆發。[24]

腳註

  1. ^ Smith 1998,第491–493頁.
  2. ^ Petre 1994,第37頁.
  3. ^ Petre 1994,第43頁.
  4. ^ Petre 1994,第44頁.
  5. ^ Petre 1994,第46頁.
  6. ^ Petre 1994,第47頁.
  7. ^ Petre 1994,第52頁.
  8. ^ Petre 1994,第17–18頁.
  9. ^ Petre 1994,第94頁.
  10. ^ 10.0 10.1 Petre 1994,第53頁.
  11. ^ Petre 1994,第55頁.
  12. ^ Petre 1994,第56–57頁.
  13. ^ 13.0 13.1 13.2 Petre 1994,第58頁.
  14. ^ 14.0 14.1 14.2 14.3 Chandler 1966,第969頁.
  15. ^ 15.0 15.1 Pawly 2012,第21–22頁.
  16. ^ 16.0 16.1 16.2 16.3 Nafziger 2015,第140頁.
  17. ^ 17.0 17.1 17.2 17.3 Petre 1994,第59頁.
  18. ^ 18.0 18.1 18.2 Nafziger 2015,第143頁.
  19. ^ 19.0 19.1 Nafziger 2015,第141頁.
  20. ^ 20.0 20.1 Nafziger 2015,第142頁.
  21. ^ Smith 1998,第494頁.
  22. ^ Nafziger 2015,第609頁.
  23. ^ Petre 1994,第60–61頁.
  24. ^ Chandler 1966,第972–973頁.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