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托·呂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奧托·呂勒(德語:Otto Rühle;1874年10月23日—1943年6月23日)是一名德國馬克思主義者,活躍於反對一戰和二戰的運動,並且與卡爾·李卜克內西羅莎·盧森堡弗蘭茨·梅林及其他人一起創建了提出革命性的國際主義以反對各國相互殺伐的世界的《國際》(Internationale)雜誌,以及1916年的斯巴達克同盟

斯巴達克同盟站在反對列寧主義的立場上,並受到布爾什維克黨人不一致的攻擊。儘管卡爾·李卜克內西和羅莎·盧森堡在1919年因為參與德國革命而被刺殺,呂勒仍投身於德國勞工運動左派,同時發展了早期共產主義者對布爾什維主義的批評及早期的反對法西斯主義的立場。呂勒視蘇聯為與西方的以國家為中心的資本主義有很大相似之處的國家資本主義,以及法西斯主義的一種形式:

「(蘇聯)被其他資本主義的獨裁當作模式。意識形態的分歧並不真的有別於社會經濟的體系。」[1]

他還視列寧主義的黨為顛覆沙皇主義的一種適當形式,但終究不是無產階級革命的適當形式。正因如此,不論布爾什維克的實際意圖如何,不論他們實際上的成就帶來比歐洲資產階級革命而非無產階級革命的更相近之處:

「這一區別介於領導和主體、知識分子和工人、軍官和列兵之間。一個階級被教導為統治階級;另一階級為被統治階級。列寧的組織僅僅是資產階級社會的複製品。他的革命客觀上是由創立一個社會秩序體現這些階級關係,而不顧及伴隨這一進程的主觀目的性的武力確立的。」[1]

呂勒還是黨作為革命組織形式的批判者,聲稱「革命非黨務」,[2]並支持強調工人和士兵委員會的重要性更具委員會共產主義的觀點。他參與了1921年10月統一工人聯盟英語Allgemeine Arbeiter-Union – Einheitsorganisation的創建。[3]

保爾·馬蒂克英語Paul Mattick在《Anti-Bolshevik Communism》一書中描述呂勒是被多個「官方的」刻畫所僵化的德國勞工運動中一個典型的激進派人物;一個被他的勞工運動對列寧主義黨派的共產主義以及對資本主義民主和法西斯主義的對抗關係定義的永遠的局外人。

呂勒是清除托洛茨基莫斯科公審期間所受全部指控的杜威委員會英語Dewey Commission的一員。[4]

呂勒撰寫了內容詳盡的《Karl Marx: His Life and Work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921年他娶了德國猶太人作家、女權主義者和心理學家愛麗絲·格爾斯泰爾英語Alice Rühle-Gerstel為妻。

參考資料

  1. ^ 1.0 1.1 Otto Rühle and the German Labour Movement by Paul Mattick. [2016-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9). 
  2. ^ 存档副本. [2016-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5). 
  3. ^ Prichard, Alex; Kinna, Ruth; Pinta, Saku; Berry, Dave. Libertarian Socialism: Politics in Black and Red. Palgrave Macmillan. 2012. 
  4. ^ Dewey Commission Report. [2016-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