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聖馬可號裝甲巡洋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10年8月18日,「聖馬可」號行進中。
歷史
意大利王國
艦名 San Marco
艦名出處 聖馬可
下訂日 1905年9月18日
建造者 斯塔比亞海堡卡斯特拉馬雷機械造船廠英語Regio Cantieri di Castellammare di Stabia
動工日 1907年1月2日
下水日 1908年12月20日
重新歸類 1931年成為靶艦
除籍日 1947年2月27日
結局
  • 1945年沉沒
  • 1949年被拆解
技術數據
艦級 聖佐治級
艦型 裝甲巡洋艦
排水量 10,969公噸(10,796長噸)
全長 140.89米(462英尺3英寸) (o/a)
全寬 21.03米(69英尺0英寸)
吃水 7.76米(25英尺6英寸)
動力輸出
動力來源 4軸,4台蒸汽渦輪發動機
速度 23(43公里每小時;26英里每小時)
續航距離 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航速下可達4,800海里(8,900公里;5,500英里)
乘員 32名軍官、666至673名水兵
武器裝備
裝甲
  • 側舷:200毫米(7.9英寸)
  • 炮塔:160—200毫米(6.3—7.9英寸)
  • 甲板:50毫米(2.0英寸)
  • 指揮塔:254毫米(10.0英寸)

「聖馬可」號裝甲巡洋艦意大利語San Marco[a]是20世紀初意大利皇家海軍建造的一艘聖佐治級裝甲巡洋艦。該艦是意大利第一艘裝有蒸汽渦輪機的大型船隻,也是海軍中第一艘裝有四具螺旋槳軸的渦輪動力船[2]。1911年至1912年間,該艦參加了意土戰爭,在此期間支援對班加西德爾納以及羅得島的佔領,並轟炸了守衛達達尼爾海峽入口的防禦工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聖馬可」號的活動因奧匈帝國潛艇的存在而大受威脅。儘管如此,該艦還是參加了1918年底對阿爾巴尼亞杜拉佐的轟炸。1923年該艦在科孚事件中充當協助角色,並在1930年代初被改裝成一艘靶艦。1943年德軍佔領意大利北部時「聖馬可」號被德軍俘虜,戰爭結束時被發現已經沉沒。最終,該艦在1949年被拆散並報廢。

設計和描述

聖佐治級巡洋艦的設計方案是比薩級的改良版。「聖馬可」號的設計案採納了多項創新,這些創新使其有別於姊妹艦「聖佐治」號。「聖馬可」號是意大利第一艘安裝有蒸汽渦輪機的大型艦隻。該艦也是意大利海軍中第一艘裝有四具軸的渦輪動力艦隻,更是第一艘裝有陀螺羅盤、防滾裝置,以及第一艘艦身不使用木材的艦隻。[3]

「聖馬可」號垂標間距為131.04米(429英尺11英寸),全長140.89米(462英尺3英寸),舷寬21.03米(69英尺0英寸),吃水7.76米(25英尺6英寸)。本艦在正常載荷下排水量為10,969公噸(10,796長噸),在滿載荷下排水量為11,900公噸(11,700長噸)。常規編制下本艦配有32名軍官和666至673名士兵。[4]

本艦由四台蒸汽渦輪機提供動力,每台渦輪機由14座分聯箱橫水管鍋爐英語Babcock & Wilcox boiler[b]提供的蒸汽驅動一具螺旋槳軸。設計最大輸出功率為23,000匹軸馬力(17,000千瓦特),航速為23(43公里每小時;26英里每小時),「聖馬可」號輕而易舉地超過了這個數字。在海試中,該艦被測得輸出功率達到23,030匹指示馬力(17,170千瓦特),速度達到了23.75節(43.99公里每小時;27.33英里每小時)[6][7]。這一最高航速比「聖佐治」號快了半節[8]。「聖馬可」號也可以在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航速下持續巡航4,800海里(8,900公里;5,500英里)[7]

聖佐治級巡洋艦的主要武器裝備包括上層建築前後雙炮塔內裝的4門1908年式254/45 A型加農炮。副炮則包括安裝在艦舯部兩舷各兩座1908年式190/45 A型加農炮。為了防禦魚雷艇攻擊,艦上還裝備了18門76毫米40倍徑速射炮。其中8門安裝在兩舷的炮眼中,其餘的則被安裝在上層建築內[7]。艦上還配備了兩門47毫米40倍徑速射炮。「聖佐治」號還額外裝備了3具450毫米水下魚雷發射管。一戰期間,6門76毫米艦炮被更換為76毫米高射炮,其中的一具魚雷發射管也被拆除[6][7]

艦身由一條水線裝甲帶進行防護,艦舯部厚200毫米(7.9英寸),而在艦首和艦尾減少到80毫米(3.1英寸)[6]。甲板裝甲厚50毫米(2.0英寸),指揮塔裝甲厚254毫米(10.0英寸)。254毫米炮塔由200毫米裝甲保護,而190毫米炮塔由160毫米(6.3英寸)裝甲保護[7]

建造和服役

以威尼斯守護神「聖馬可」命名的「聖馬可」號於1905年9月18日被正式下單採購,並於1907年1月2日在那不勒斯灣斯塔比亞海堡斯塔比亞海堡鋪設龍骨[9]。該艦於1907年12月20日下水,1911年2月7日竣工[7]

意土戰爭於1911年9月29日爆發時,「聖馬可」號還未被配屬到意大利海軍地中海艦隊[10]。直到10月1日,該艦才被配屬至該艦隊第一分艦隊第二總隊[10]。隨後該艦與戰列艦「那波利」號英語Italian battleship Napoli[c]、裝甲巡洋艦「比薩」號以及「阿馬爾菲」號一同護送數艘意大利運輸船,於10月15日抵達利比亞德爾納。在意大利方面與德爾納投降的談判破裂後,「比薩」號發炮攻擊了該地的軍營和堡壘。然而德爾納方面並沒有還擊。意軍於是派出一艘帶有休戰協議的船開始登陸,但這艘船遭到了一連串步槍射擊。「聖馬可」號和其他幾艘裝甲巡洋艦之後就以艦載190毫米炮在30分鐘內「完全摧毀」了該鎮[13]。由於海面浪大以及岸邊火力的阻擋,登陸部隊無法靠岸。為此,「聖馬可」號與其他艦隻對岸邊持續炮擊了兩個小時。18日天氣狀況轉好後,登陸部隊終於搶灘成功,1500人佔領了德爾納。該艦之後在12月前往班加西支援意大利陸軍[14]。1912年5月中旬,「聖馬可」號支援佔領希臘羅得島,並在9月20日返回意大利的基地[15]

1916年12月13日在布林迪西的「聖馬可」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前,「聖馬可」號被用於評估艦載水上飛機運作的實驗。1915年5月23日意大利向同盟國宣戰時,該艦正停泊在布林迪西[16]。當天晚上,奧匈帝國海軍炮擊了意大利海岸以試圖擾亂意大利的戰備動員活動。在眾多被攻擊的目標中,安科納受到的攻擊最為嚴重,該鎮的天然氣、電力和電話服務中斷,煤炭和石油儲備被燒毀。之後,奧匈帝國艦隊安全返港。同年六月奧匈帝國艦隊再次開始對意大利海岸發動襲擊後,海軍上將保羅·塔翁·迪雷韋爾派出「聖馬可」號等新型艦隻前往威尼斯以補充戰力[17]。就在抵達威尼斯不久,「阿馬爾菲」號就被潛艇擊沉。這極大的限制了駐紮在威尼斯的其他艦隻的活動[18][19]。「聖馬可」號在1918年10月2日參加了對杜拉佐的攻擊行動,期間擊沉一艘商船並重創了另外兩艘[20]

1923年9月21日,這艘巡洋艦將8月27日在科孚島遇害的邊界委員會成員的屍體運往塔蘭托[21]。同年10月1日,「聖馬可」號將最後一批佔領軍從科孚島運往布林迪西[22]。1924年7月至9月,「聖馬可」號護送搭乘「聖佐治」號的王儲翁貝托進行南美之旅[23][24]。1931-1935年間,「聖馬可」號被解除武裝,並改裝成無線電遙控靶艦,由老舊的「大膽」號驅逐艦英語Italian destroyer Audace (1916)[d]遠程操作。艦上的舊鍋爐被換成了四座燃油桑尼克羅夫特鍋爐,這使得航速降至18節(33公里每小時;21英里每小時)。1938年5月5日,阿道夫·希特拉在那不勒斯灣進行海軍檢閱時,該艦被作為重巡洋艦「扎拉」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Zara[e]「阜姆」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Fiume[f]的靶艦[28]。1943年9月9日德國佔領拉斯佩齊亞時,該艦也被俘獲。二戰結束時,該艦被發現坐沉在港口。1947年2月27日「聖馬可」號被正式從海軍序列中除籍,並於1949年被拆解[16]

腳註

註釋

  1. ^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1]
  2. ^ 譯名參考自《船舶名詞術語 第4冊》[5]
  3. ^ 譯名參考自《戰列艦與航空母艦》[11],另有來源譯作「那不勒斯」號[12]
  4. ^ 譯名參考自《無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史》[25]
  5. ^ 譯名參考自《遠洋攻擊隊--巡洋艦》[26],另有來源譯作「贊拉」號[27]
  6. ^ 譯名參考自《遠洋攻擊隊--巡洋艦》[26],另有來源譯作「菲梅」號[27]

引文

  1. ^ 日本海人社出版(2014年),第56頁
  2. ^ Gardiner & Gray(1985年),第252頁
  3. ^ Gardiner & Gray(1985年),第252, 261頁
  4. ^ Fraccaroli(1970年),第33頁
  5. ^ 《船舶名詞術語》編訂組(1979年),第202頁
  6. ^ 6.0 6.1 6.2 Silverstone(1984年),第290頁
  7. ^ 7.0 7.1 7.2 7.3 7.4 7.5 Gardiner & Gray(1985年),第261頁
  8. ^ Attilio(1911年),第477頁
  9. ^ Silverstone(1984年),第305頁
  10. ^ 10.0 10.1 Beehler(1913年),第9頁
  11. ^ 史蒂夫(2004年),第237頁
  12. ^ 張恩東(2018年),第248頁
  13. ^ Beehler(1913年),第30頁
  14. ^ Beehler(1913年),第47, 49頁
  15. ^ Marchese
  16. ^ 16.0 16.1 Layman(1996年),第44頁
  17. ^ Sondhaus(1994年),第274–276, 279頁
  18. ^ Halpern(1994年),第148, 151頁
  19. ^ Sondhaus(1994年),第289頁
  20. ^ Halpern(1994年),第176頁
  21. ^ Greek Reparations: Evacuation of Corfu Begun需要付費訂閱. Yorkshire Post and Leeds Intelligencer. 22 September 1923: 9 [1 March 2015] –透過British Newspaper Archive. 
  22. ^ Italy and Greece: Indemnity Paid Over需要付費訂閱. Gloucestershire Echo. 1 October 1923: 2 [1 March 2015] –透過British Newspaper Archive. 
  23. ^ Prince Humbert Sails. The New York Times. 2 July 1924: 31. 
  24. ^ Humbert Sails Home from Brazil. The New York Times. 20 September 1924: 22. 
  25. ^ 章騫 2013,第298頁.
  26. ^ 26.0 26.1 軍情視點(2014年),第75頁
  27. ^ 27.0 27.1 周新民(2001年),第139頁
  28. ^ Fraccaroli(1972年),第104頁

參考書目

期刊來源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