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多爾·拉克斯內斯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哈爾多爾·拉克斯內斯畫像,冰島畫家Einar Hákonarson繪於1984年

哈爾多爾·基爾揚·拉克斯內斯冰島語Halldór Kiljan Laxness冰島語:[ˈhaltour ˈcʰɪljan ˈlaksnɛs] ;本名哈爾多爾·格維茲永松Halldór Guðjónsson),1902年4月23日—1998年2月8日),冰島小說家,1955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主要作品有《獨立的人民》(中譯一作《獨立的人們》)、《漁家女》(中譯一作《沙爾卡‧瓦爾卡》)、《原子站》、《快樂的流浪人》、《小小的故事》、《唱歌的魚》、《春返樂園》,以及《冰島的警鐘》《歡樂的少女》《哥本哈根之光》三部曲。另有劇作《燈罩遊戲》、回憶錄《詩人的時光》。哈爾多爾還翻譯海明威泰戈爾的作品為冰島文。

生平

1903年4月23日出生於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父親是一個築路工領班,在哈爾多爾3歲時,攜家遷居雷克雅未克的鄉下,開辦了拉克斯內斯農場。哈爾多爾在此度過了他的童年,並以此農場作為他的筆名。他從小就表現出了過人的文學才華,7歲時就會寫詩,編故事。他只在拉丁學校和一家雷克雅未克中學受過幾年的正規教育,16歲時輟學離校自學,並開始了自己的寫作生涯。

十七歲時,哈爾多爾發表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大自然之子》(或譯為《自然之子》)(1919)。1923年,拉克斯內斯皈依天主教,進入盧森堡的一座本篤會修道院進行潛修,並用古代愛爾蘭聖徒基利恩(Saint Kilian)的名字作為自己的中間名。他在修道院學習了兩年的神學、哲學與拉丁語,並完成第二部長篇小說《在聖山下》(1924)。同年,前往英國在倫敦的耶穌會做了一段時間的研究工作。1925年又轉赴意大利在羅馬進修,並擬接受聖職。1927年發表自傳體小說《偉大的克什米爾織工》(1927)。

1927年至1929年,哈爾多爾旅居加拿大和美國,在美國時開始傾向支持共產主義。1929年回到冰島,結婚後定居於雷克雅未克,專心從事於文學創作。三十年代創作了三大長篇小說:《漁家女》(1931-1932)、《獨立的人們》(1934-1935)、《世界之光》(1937-1940),從而奠定了他在北歐乃至世界文壇的地位。

1937-1938年他前往蘇聯旅行,回國後發表了讚揚蘇聯的遊記《俄羅斯探險》。書中提及他旁聽了第三次莫斯科審判,並似乎相信那些被告是有罪的,但又補充說這些並不重要:為了革命事業,必須要做出犧牲。

1941年他將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譯成冰島文。1952年他獲得蘇聯頒發的國際斯大林和平獎。195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56年蘇聯出兵鎮壓匈牙利革命後,哈爾多爾對蘇聯日益不滿。晚年罹患阿茲海默症,在養老院中去世。

作品列表

部分作品列表

小說

戲劇

  • 《銀月亮》1954: Silfurtúnglið
  • 《北方女孩》1972: Norðanstúlkan

詩集

  • 《青年森林》1925: Únglíngurinn í skóginum

遊記與散文

  • 《人民之書》1929: Alþýðubókin
  • 《天主教的信仰》1925: Kaþólsk viðhorf
  • 《在波羅的海》1933: Í Austurvegi
  • 《俄羅斯探險》1938: Gerska æfintýrið
  • 《回憶錄(四卷)》1975: Í túninu heima, part I

1976: Úngur eg var, part II 1978: Sjömeistarasagan, part III 1980: Grikklandsárið, part IV

作品在台灣的出版

  •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編譯委員會/編譯,《拉克斯尼斯(1955)/希梅尼斯(1956)》,台北市:九華出版:環華發行,1981年。
  • 宋樹涼/譯,《獨立之子》,台北市:遠景出版,1992年再版。

作品在大陸的出版

  • 《獨立的人們》薛鴻時、華萱譯,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
  • 《原子站》郭恕可譯,作家出版社。1957
  • 《被出賣的搖籃曲》郭恕可、李醒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 《莎爾卡·瓦爾卡》傅石球、顧生根,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
  • 《薩爾卡·瓦爾卡》張福生,灕江出版社,2002
  • 《冰島姑娘》雙璧、浦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