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華蘭士單亞號驅逐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14年8月
概況
建造者 的里雅斯特港第里雅斯特技術工廠
中華民國
艦名 龍湍
動工日 1912年
下水日 1913年
結局 1914年被奧匈帝國接收
奧匈帝國
艦名 SMS Warasdiner
獲取日 1914年8月1日
完工日 1914年9月10日
結局 1920年割讓給意大利並報廢
技術數據
艦型 驅逐艦
排水量 389長噸(395公噸)
全長 68.4米(224英尺5英寸)
全寬 6.3米(20英尺8英寸)
吃水 1.9米(6英尺3英寸)
動力來源 6,000匹指示馬力(4.5百萬瓦特)
速度 30節(56公里每小時;35英里每小時)
乘員 75名官兵
武器裝備

「華蘭士單亞」號驅逐艦SMS Warasdiner[a]是一艘1913年下水的驅逐艦,原名「龍湍」號。該艦設計上為奧匈帝國驃騎兵級驅逐艦的改進型。

本艦原是由清朝政府在1910年向奧匈帝國訂購。因辛亥革命新政府無力支付餘款而在1914年被奧匈帝國海軍接管,重新命名並完成舾裝。本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於奧匈帝國海軍旗下服役。戰後,該艦被割讓給意大利並最終報廢。

設計和建造

1908年,清政府決定擴充艦隊,並由此啟動了所謂的「大海軍計劃」。由於中國造船廠無法承擔造艦要求,清政府派代表團出國進行考察。在薩鎮冰載洵等人帶領下,這個代表團於1909年12月30日在普拉逗留了三天。期間共訂購了三艘3000噸級巡洋艦(肇和級)、八艘炮艇、一艘運輸艦和一艘驅逐艦。這艘名為「龍湍」的驅逐艦,其設計參照1905年至1911年間投入使用的奧匈帝國海軍驃騎兵級驅逐艦[4]

和驃騎兵級一樣,「龍湍」號也是由兩台三脹蒸汽機驅動,由四台額定功率為6,000匹指示馬力(4,500千瓦特)的亞羅鍋爐提供蒸汽,驅動兩具螺旋槳軸。雖然速度為30節(56公里每小時;35英里每小時),但比驃騎兵級的28節(52公里每小時;32英里每小時)稍快一些[5]。本艦艦體水線長68米(223英尺1英寸),垂標間距67米(219英尺10英寸),舷寬6.2米(20英尺4英寸),吃水深1.7米(5英尺7英寸),標準負載下排水量為386公噸(380長噸),滿載時則有400公噸(390長噸)[6]。該艦設計配備兩門12磅76.2毫米(3.00英寸)和四門3磅47毫米(1.9英寸)火炮,全部由英國的岩士唐·惠特沃斯供應。此外還裝備有2具18英寸(46厘米)魚雷發射管[4][5]

「龍湍」號於1912年開建,1913年下水[6][b]。儘管驃騎兵級和「龍湍」號在1913年就已經過時,但中國政府還是以本艦為原型,向STT下了另外12艘驅逐艦的訂單。其中的部分原因在於STT的報價較為低廉(每艘僅報價16500英鎊)。[4][8]

服役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由此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後建造中的「龍湍」號於8月1日被奧匈帝國收編,之後被拖到普拉。並在那裏,「龍湍」號上原本裝備的英式火炮被拆除,重新裝備了奧地利艦隊制式裝備,其中包括兩門66毫米(2.6英寸)斯柯達[c][d]和四門6.6厘米L/30炮,此外還裝備了四具45厘米口徑魚雷發射管[6]。奧匈帝國將該艦更名為「華蘭士單亞」號,於1914年9月10日正式入役奧匈帝國海軍[6]

「華蘭士單亞」號在一戰末期入役。1915年6月18日至19日,奧匈帝國海軍對意大利亞得里亞海沿岸的城鎮進行了一系列突襲。6月19日,「華蘭士單亞」號炮擊了巴里東南部的莫諾波利[10]。1915年12月5日,「華蘭士單亞」號在意大利海岸的另一次突襲後返回時,擊沉了在卡塔羅海岸擱淺的法國潛艇「菲涅耳」號英語French submarine Fresnel (Q65)[e][11][12]。1916年8月2日,「華蘭士單亞」號與姊妹艦「獵鷹」號法語SMS Wildfang[f]轟炸完意大利城市莫爾費塔返回時,遇到了法國驅逐艦「比松」號英語French destroyer Bisson[g]「博里司令官」號英語French destroyer Commandant Bory[h]以及意大利驅逐艦「豪勇」號意大利語Ardito (cacciatorpediniere 1913)[i]「無懼」號意大利語Impavido (cacciatorpediniere 1913)[j]。法國和意大利驅逐艦開始追擊奧匈帝國的船隻,但在接近奧地利卡塔羅基地時因奧地利巡洋艦「阿斯披」號英語SMS Aspern[k]與兩艘魚雷艇出動增援而放棄了追擊[17]

戰爭結束後,因奧匈帝國投降,該艦於1920年被償付給意大利,隨後被報廢。[6]

腳註

註釋

  1. ^ 譯名參考自《中國軍艦圖志 1855-1911》[1],另有來源譯作「瓦拉什丁納」號[2],「SMS」為德語「Seiner Majestät Schiff」的縮寫,是「國王和女王陛下的船艦」(His/Her Majesty's Ship)的意思[3]
  2. ^ Sieche表示,「龍湍」號於1911年4月下水,並於1912年7月1日進行海上試航[7]
  3. ^ 雖然該炮的實際口徑為66毫米,但在當代文獻中通常被稱為70毫米口徑炮。[9]
  4. ^ L/45指的是炮管的長度。本例中指炮管為45倍徑
  5. ^ 譯名參考自《無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戰海戰全史》[2]
  6. ^ 譯名參考自《海陸空天慣性世界》2022年7月刊[13]
  7. ^ 譯名參考自《無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戰海戰全史》[14]
  8. ^ 譯名參考自《無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戰海戰全史》[14]
  9. ^ 譯名參考自《無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戰海戰全史》[15]
  10. ^ 譯名參考自《無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戰海戰全史》[15]
  11. ^ 譯名參考自《海陸空天慣性世界》 2022年第6期[16]

引文

  1. ^ 陳悅 2015,第223頁.
  2. ^ 2.0 2.1 章騫 2013,第290頁.
  3. ^ 朱鴻飛 2016,第87頁.
  4. ^ 4.0 4.1 4.2 Gardiner & Gray 1985,第397頁
  5. ^ 5.0 5.1 Gardiner & Gray 1985,第338頁
  6. ^ 6.0 6.1 6.2 6.3 6.4 Greger 1976,第42頁
  7. ^ Sieche 1996,第20頁
  8. ^ Bennighof, Mike. Austria's Destroyers, Part One. Avalanche Press. May 2013 [2014-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5). 
  9. ^ Gardiner & Gray 1985,第330頁
  10. ^ Naval Staff Monograph No. 21 1923,第171頁
  11. ^ Couhat 1974,第140頁
  12. ^ Halpern 1987,第209頁
  13. ^ 阿廖沙 2022b,第88頁.
  14. ^ 14.0 14.1 章騫 2013,第283頁.
  15. ^ 15.0 15.1 章騫 2013,第298頁.
  16. ^ 阿廖沙 2022,第88頁.
  17. ^ Halpern 1987,第277頁

參考書目

期刊來源

  • 阿廖沙. 奥匈之海 迈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海军(第一部分)失落之年·1867-1903 [Austro-Hungarian Navy Before the World War Ⅰ]. 海陸空天慣性世界 = NAAS & Inertial Technology (中國慣性技術學會). 2022, (6): 78-93. CN 11-4491/O3. ISSN 1009-5497 (中文(中國大陸)). 
  • 阿廖沙. 奥匈之海 迈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海军(第二部分)失落之年·1904-1911 [Austro-Hungarian Navy Before the World War Ⅰ]. 海陸空天慣性世界 = NAAS & Inertial Technology (中國慣性技術學會). 2022, (7): 81-108. CN 11-4491/O3. ISSN 1009-5497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