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豐 (北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劉豐(?—549年5月13日到6月10日之間),字豐生代人[1][2]普樂郡(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人,自稱祖籍河間郡樂城縣(今河北省滄州市獻縣[3],北魏、東魏官員。

生平

劉豐家族世代為部落大人,父親劉提是北魏河南公[1]。劉丰姿態雄武、氣概豪邁,果斷剛毅過人,有口才,喜歡談論軍事。破六韓拔陵叛亂時,劉豐因守城有功,出任普樂郡太守,封山鹿縣公。永安初年,劉豐出任靈州鎮城大都督。賀拔岳與靈州刺史曹泥不和,劉豐協助曹泥守城,賀拔岳準備親自討伐曹泥時,被侯莫陳悅所殺。大統元年(535年),西魏渭州刺史可朱渾道元向東進發歸附東魏,當時曹泥對待可朱渾道元非常好,劉豐也和可朱渾道元有很深的交情,可朱渾道元對劉豐說高歡英俊威武,能實現大業,劉豐自此就有歸附高歡的心思,於是提供物資將可朱渾道元送走[4][5]。大統二年(536年),宇文泰任命劉豐為衛大將軍,劉豐不接受,和岳父曹泥派遣使者請求歸附東魏。宇文泰就派遣行台趙善、大都督万俟受洛干再度圍攻靈州,引黃河水淹靈州城,離城牆最高處只有四尺,曹泥和劉豐堅守城市不撤退[6]高歡命令阿至羅發動三萬騎兵徑直渡過靈州,繞到西魏軍隊後方,俘獲馬五十匹,西魏軍隊撤退,高歡派遣騎兵迎接曹泥和劉豐,將靈州剩餘的五千戶一起帶走[7][8]。高歡上表皇帝任命劉豐為平西將軍南汾州刺史[9]。劉豐與眾將征討,平定外寇和內亂。武定元年(543年),宇文泰進攻洛陽,高歡命令斛律金統帥劉豐和步大汗薩等人率領步兵騎兵數萬人據守河陽城抵禦宇文泰[10],之後劉豐又跟隨高歡在河陰之戰擊敗宇文泰,劉豐功勞很多,高歡握着劉豐的手讚賞他[11]。高歡又派劉豐率領數千騎兵追擊宇文泰,自己率領大部隊東歸[12]。宇文泰將王思政從玉璧招來,命令他鎮守弘農郡,王思政進入州城,下令打開城門,解下自己的衣服躺着,慰問勉勵將士,以顯示不害怕東魏。幾天後,劉豐到達州城下,忌憚王思政,不敢進入,率領軍隊撤退[13][14][15][16]。劉豐入朝出任左衛將軍,又出任殷州刺史[17]

武定四年(546年),劉豐跟隨高歡參與玉璧之戰,當時高歡患病,無法攻克玉璧城,就召集眾將,共同討論行動方案。高歡對大司馬斛律金、司徒韓軌、左衛將軍劉豐等人說:「我每次同段韶討論軍事,都能聽到許多高見,如果讓他來參謀,就可能沒有今天的勞累了。我擔心局勢危急,恐怕出現不測,準備委託段韶承擔鄴城的重任,怎麼樣?」斛律金等人回答說:「知臣莫如君,實在沒有超過段韶的了。」[18][19]武定四年十一月,高歡病重,在晉陽召見世子高澄,對高澄說:「可朱渾道元和劉豐遠道而來投奔我,必定沒有異心。」[20][21][22]

武定五年(547年)正月,侯景反叛,大將軍高澄派遣司空韓軌、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賀拔仁[23]可朱渾道元、左衛將軍劉豐等人統帥軍隊前往討伐[24]。侯景的外援蕭淵明胡貴孫高岳擊敗,武定五年十二月,侯景率領部下駐紮在渦陽,和劉豐等人對峙。侯景派人對慕容紹宗說:「您幾位是為了送客人呢,還是為了一決雌雄呢?」慕容紹宗說:「想要和您一決勝負。」慕容紹宗於是順風佈陣,侯景關閉營寨大門,等待風停後才出。慕容紹宗說:「侯景多詭計,喜歡攻人後側。」慕容紹宗讓人防備,果然被他言中。侯景命令士兵都披上短甲,手執短刀,殺入東魏軍陣,只是低頭而視,瞧准東魏士兵的小腿和馬腿砍去。東魏軍隊於是戰敗,慕容紹宗落馬,劉豐受傷,顯州刺史張遵業被侯景俘虜[25][26][27]。慕容紹宗和劉豐都逃到譙城斛律光張恃顯怪罪他們,慕容紹宗說:「我打的仗多了,從未見過侯景這樣難以擊敗的,你們和他交手試試看!」[28]

武定六年八月庚寅(548年9月19日),高澄以尚書左僕射慕容紹宗為大行台,與太尉高岳、司徒韓軌、大都督劉豐等人率領步兵和騎兵十萬人前往潁川討伐王思政[29][30][31][32][33][34][35]。起初,有讖緯說大魚在道路上行走,百姓很苦惱。劉豐因此提出水攻的策略,在洧水上修築堤壩提高水位來灌城,洧水水位上漲,長社城大多倒塌毀壞,魚和鱉都在城市中游動。從上年的九月到次年的四月,長社將要被攻破。劉豐和行台慕容紹宗慕容永珍看到北方有白氣,就一起進入船隻躲避,突然有風暴從東北方刮來,中午時分變的天昏地暗,飛沙走石,船的纜繩忽然斷絕,漂泊到長社城下,西魏城中守軍用長鈎子勾住船,弓弩一起發射,慕容紹宗投水溺死,劉豐游向土山,被水浪衝擊,不能到達,被西魏守軍射死[36]。王思政將慕容紹宗和劉豐的遺體取回,以禮安葬[37][38]。劉豐健壯勇敢善於作戰,受到東魏眾將的推崇,死的那天,東魏朝廷內外驚駭惋惜,贈予劉豐大司馬司徒公尚書令,諡號忠武[39],兒子劉曄繼承爵位[40][41]

劉豐的八個兒子都不是嫡妻曹夫人所生,每一個兒子的生母去世,所有的兒子們都為她服喪三年。武平年間,劉曄的生母去世,他所有的弟弟們都請求辭官守喪,朝廷讚賞他們的孝義但不同意辭官[42]

北齊建國後,齊文宣帝高洋於天保元年六月壬午(550年7月3日)詔令,已故殷州刺史劉豐等人輔佐先帝,協助治理皇室基業,有的不幸早年去世,有的以身殉職,可以派遣使者到墓地進行祭奠,並安撫慰問他們的妻子兒女,安慰兼及活着或死去的人[43][44],之後追贈劉豐為高昌王[45]皇建元年十一月庚申(560年12月15日),齊孝昭帝高演詔令將劉豐等七人合祭於高澄的宗廟之中[46][47]

家庭

父親

  • 劉提,北魏河南公

夫人

  • 曹氏,靈州刺史曹泥之女

兒子

  • 劉曄,東魏山鹿縣公
  • 劉龍,第三子,隋朝領軍大將軍

孫子

  • 劉感,唐朝驃騎將軍、涇州總管、平原忠壯公

參考資料

  1. ^ 1.0 1.1 《元和姓纂·卷五·407》:【河南】代為部落大人。魏有河間公提,生豐,以司徒封,為河間劉氏。孫感。唐涇州總管、平原公。感生孝則。孝則曾孫公濟,工部尚書。豐生孫龍,將作大匠。豐曾孫法琮,唐右金吾將軍。琮從弟尚嶷 、偉。尚嶷,右金吾將軍、隋梁州總管、洛陽公。偉曾孫貞眘,涇州刺史。並代人。
  2. ^ 《元和姓纂四校記·卷五·407·A》:[岑校]河南 魏有河間公提生豐以司徒封為河間劉氏。 北齊書二七劉豐傳,豐站沒,贈大司馬、司徒公、尚書令。「以司徒封為河間劉氏」一語,當有奪誤。「河間」疑應作「河南」,前文已著「河間」且標題亦作「河南」也。
  3. ^ 《北齊書校勘記·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九·四》:普樂人也 御覽卷二七五無此四字,卻有「本出河間樂城」六字,不知所出。可能是北齊書此傳原文。
  4. ^ 《北齊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九》:靈州刺史曹泥女婿劉豐與元深相交結,元因說豐以高祖英武非常,克成大業,豐自此便有委質之心,遂資遣元。
  5. ^ 《北史·卷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靈州刺史曹泥待元甚厚。泥女婿劉豐生與元深相結,遂資遣元。
  6. ^ 《北史·卷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劉豐字豐生,普樂人也。有雄姿壯氣,果毅絕人。破六韓拔陵之亂,以守城功,除普樂太守,山鹿縣公,靈州鎮城大都督。賀拔岳與靈州刺史曹埿不睦,豐助埿守。岳將自討埿,為侯莫陳悅所殺。周文帝遣行台趙善、大都督万俟受洛干復來攻圍,引河灌之,埿與豐堅守不下。
  7. ^ 《北齊書·卷二·帝紀第二》:三年正月甲子,神武帥厙狄乾等萬騎襲西魏夏州,身不火食,四日而至。縛槊為梯,夜入其城,禽其刺史費也頭斛拔俄彌突,因而用之。留都督張瓊以鎮守,遷其部落五千戶以歸。西魏靈州刺史曹泥與其婿涼州刺史劉豐遣使請內屬。周文圍泥,水灌其城,不沒者四尺。神武命阿至羅發騎三萬徑度靈州,繞出西軍後,獲馬五十匹,西師乃退。神武率騎迎泥、豐生,拔其遺戶五千以歸,復泥官爵。
  8. ^ 《北史·卷六·齊本紀上第六》:三年正月甲子,神武帥庫狄乾等萬騎襲西魏夏州。身不火食,四日而至。縛槊為梯,夜入其城。擒其刺史費也頭賀拔俄彌突,因而用之。留都督張瓊以鎮守,遷其部落五千戶以歸。西魏靈州刺史曹泥,與其婿涼州刺史劉豐,遣使請內屬。周文圍泥,水灌其城,不沒者四尺。神武命阿至羅發騎三萬,徑度靈州,繞出西軍後。獲馬五十匹。西師乃退。神武率騎迎泥、豐生,拔其遺戶五千以歸,復泥官爵。
  9.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七》:魏靈州刺史曹泥與其婿涼州刺史普樂劉豐,復叛降東魏,魏人圍之,水灌其城,不沒者四尺。東魏丞相歡發阿至羅三萬騎徑度靈州,繞出魏師之後,魏師退。歡帥騎迎泥及豐,拔其遺戶五千以歸,以豐為南汾州刺史。
  10. ^ 《北齊書·卷十七·列傳第九》:武定初,北豫州刺史高仲密據城西叛,周文帝入寇洛陽。高祖使金統劉豐、步大汗薩等步騎數萬守河陽城以拒之。
  11. ^ 《北史·卷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豐乃東奔神武,神武以豐為南汾州刺史。河陰之役,豐功居先,神武執其手嗟賞之。
  12.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八》:不從,使劉豐生將數千騎追泰,遂東歸。
  13. ^ 《北史·卷六十二·列傳第五十》:未至而班師,復命思政鎮弘農。思政入弘農,令開城門,解衣而臥,慰勉將士,示不足畏。數日後,東魏將劉豐生率數千騎至城下,憚之,不敢進,乃引軍還。
  14. ^ 《北齊書·卷二·帝紀第二》:神武使劉豐追奔,拓地至弘農而還。
  15. ^ 《北史·卷六·齊本紀上第六》:豫、洛二州平,神武使劉豐追奔徇地,至恆農而還。
  16.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八》:泰召王思政於玉壁,將使鎮虎牢,未至而泰敗,乃使守恆農。思政入城,令開門解衣而臥,慰勉將士,示不足畏。後數日,劉豐生至城下,憚之,不敢進,引軍還。
  17. ^ 《北齊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九》:劉豐,字豐生,普樂人也。有雄姿壯氣,果毅絕人,有口辯,好說兵事。破六韓拔陵之亂,豐以守城之功,除普樂太守。魏永安初,除靈州鎮城大都督。周文授以衛大將軍,豐不受,乃遣攻圍,不克。豐遠慕高祖威德,乃率戶數萬來奔。高祖上豐為平西將軍、南汾州刺史。遂與諸將征討,平定寇亂。又從高祖破周文於河陰,豐功居多,高祖執手嗟賞。入為左衛將軍,出除殷州。
  18. ^ 《北齊書·卷十六·列傳第八》:武定四年,從征玉壁。時高祖不豫,攻城未下,召集諸將,共論進止之宜。謂大司馬斛律金、司徒韓軌、左衛將軍劉豐等曰:「吾每與段孝先論兵,殊有英略,若使比來用其謀,亦可無今日之勞矣。吾患勢危篤,恐或不,欲委孝先以鄴下之事,何如?」金等曰:「知臣莫若君,實無出孝先。」
  19. ^ 《北史·卷五十四·列傳第四十二》:及征玉壁,攻城未下,神武不豫。謂大司馬斛律金、司徒韓軌、左衛將軍劉豐等曰:「吾每謂孝先論兵,殊有英略,若比來用其謀,可無今日之勞矣。吾患危篤,欲委孝先以鄴下事,若何?」金等咸曰:「知臣莫若君,實無出孝先者。」
  20. ^ 《北齊書·卷二·帝紀第二》:神武謂世子曰:「我雖疾,爾面更有餘憂色,何也?」世子未對。又問曰:「豈非憂侯景叛耶?」曰:「然。神武曰:「景專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飛揚跋扈志,顧我能養,豈為汝駕御也?今四方未定,勿遽發哀。厙狄乾鮮卑老公,斛律金敕勒老公,並性遒直,終不負汝。可朱渾道元、劉豐生遠來投我,必無異心。賀拔焉過兒樸實無罪過。潘相樂本作道人,心和厚,汝兄弟當得其力。韓軌少戇,宜寬借之。彭相樂心腹難得,宜防護之。少堪敵侯景者唯有慕容紹宗,我故不貴之,留以與汝,宜深加殊禮,委以經略。」
  21. ^ 《北史·卷六·齊本紀上第六》:神武謂世子曰:「我雖疾,爾面更有餘憂色,何也?」世子未對。又問曰:「豈非憂侯景叛邪?」曰:「然。」神武曰:「景專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飛揚跋扈志。顧我能養,豈為汝駕御也。今四方未定,勿遽發哀。庫狄乾鮮卑老公,斛律金敕勒老公,並性遒直,終不負汝。可朱渾道元、劉豐生遠來投我,必無異心。賀拔焉過兒樸實無罪過,潘相樂今本作道人,心和厚,汝兄弟當得其力。韓軌少戇,宜寬借之。彭相樂心腹難得,宜防護之。少堪敵侯景者,唯有慕容紹宗。我故不貴之,留以與汝,宜深加殊禮,委以經略。」
  22.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九》:歡謂澄曰:「我雖病,汝面更有餘憂,何也?」澄未及對,歡曰:「豈非憂侯景叛邪?」對曰:「然。」歡曰:「景專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飛揚跋扈之志,顧我能畜養,非汝所能駕御也。今四方未定,勿遽發哀。庫狄乾鮮卑老公,斛律金敕勒老公,並性遒直,終不負汝。可朱渾道元、劉豐生,遠來投我,必無異心。潘相樂本作道人,心和厚,汝兄弟當得其力。韓軌少戇,宜寬借之。彭樂心腹難得,宜防護之。堪敵侯景者,唯有慕容紹宗,我故不貴之,留以遺汝。」
  23. ^ 《魏書校勘記·卷十二·帝紀第十二·19》:儀同三司賀拔勝 按本書卷八0、周書卷一四賀拔勝傳,勝自梁還,即入西魏,大統十年〈五四四〉死於關中,至本年已先死三年,且從未入東魏,豈得為東魏「討侯景」。張森楷云:「『勝』疑是『仁』之訛。」當是。
  24. ^ 《魏書·卷十二·帝紀第十二》:辛亥,司徒侯景反,潁州刺史司馬世雲以城應之。景入據潁城,誘執豫州刺史高元成、襄州刺史李密、廣州刺史暴顯等。遣司空韓軌,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賀拔勝、可朱渾道元,左衛將軍劉豐等帥眾討之。
  25. ^ 《北齊書·卷十三·列傳第五》:及高祖崩,侯景叛,世宗征岳還並,共圖取景之計。而梁武帝乘間遣其貞陽侯明率眾於寒山,擁泗水灌彭城,與景為掎角聲援。岳總帥諸軍南討,與行台慕容紹宗等擊明,大破之,臨陣擒明及其大將胡貴孫,自余俘馘數萬。景乃擁眾於渦陽,與左衛將軍劉豐等相持。岳回軍追討,又破之,景單騎逃竄。六年,以功除侍中、太尉,余如故,別封新昌縣子。又拜使持節、河南總管、大都督,統慕容紹宗、劉豐等討王思政於長社。思政嬰城自守,岳等引洧水灌城。紹宗、劉豐為思政所獲,關西出兵援思政,岳內外防禦,甚有謀算。
  26. ^ 《北史·卷五十一·列傳第三十九》:及神武崩,侯景叛,梁武乘間遣其貞陽侯明於寒山,擁泗水灌彭城,與景為掎角聲援。岳總諸軍南討,與行台慕容紹宗擊破明,禽之。景仍於渦陽與左衛將軍劉豐等相持。岳又破之。以功除太尉。又統慕容紹宗、劉豐等攻王思政於長社。岳引洧水灌城。紹宗、劉豐為思政所獲。西魏出兵援思政,岳內外防禦,城不沒者三板。會文襄親臨,數日克城,獲思政等。
  27.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慕容紹宗引軍擊侯景,景輜重數千兩,馬數千匹,士卒四萬人,退保渦陽。紹宗士卒十萬,旗甲耀日,鳴鼓長驅而進。景使謂之曰:「公等為欲送客,為欲定雌雄邪?」紹宗曰:「欲與公決勝負。」遂順風布陳。景閉壘,俟風止乃出。紹宗曰:「侯景多詭計,好乘人背。」使備之,果如其言。景命戰士皆被短甲,執短刀,入東魏陳,但低視,斫人脛馬足。東魏兵遂敗,紹宗墜馬,儀同三司劉豐生被傷,顯州刺史張遵業為景所擒。
  28.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紹宗、豐生俱奔譙城,裨將斛律光、張恃顯尤之,紹宗曰:「吾戰多矣,未見如景之難克者也。君輩試犯之!」
  29. ^ 《魏書·卷十二·帝紀第十二》:秋八月甲戌,以尚書左僕射慕容紹宗為大行台,與太尉高岳、司徒韓軌、大都督劉豐等討王思政於潁川,引洧水灌其城。
  30. ^ 《魏書校勘記·卷十二·帝紀第十二·二三》:秋八月甲戌 按本年八月己丑朔,無「甲戌」。北史卷五魏紀五「甲戌」繫於四月,乃誤刪「秋八月」所致,不足據。當從北史卷六齊紀上作「八月庚寅」。
  31. ^ 《北史·卷五·魏本紀第五》:甲戌,太尉高岳、司徒韓軌、大都督劉豐等討王思政於潁川,引洧水灌其城。
  32. ^ 《北史校勘記·卷五·魏本紀第五·四八》:甲戌太尉高岳司徒韓軌大都督劉豐等討王思政於潁川 魏書「甲戌」上有「秋八月」三字,下有「以尚書左僕射慕容紹宗為大行台,與」十五字。按此承上文,則當是四月甲戌。但本書卷六齊文襄紀言高澄遣慕容紹宗、高岳、劉豐等攻王思政是在八月庚寅。據本書卷六二王思政傳,稱大統十四年(即武定六年,公元五四八)「九月,東魏太尉高岳、行台慕容紹宗、儀同劉豐生等率步騎十萬來攻潁川」。不可能高岳等四月受命,九月方到潁川。疑作「八月」是。但通鑑卷一六一亦作四月甲戌。當是以是年四月壬戌朔,甲戌為十三日;八月己丑朔,月內無甲戌之故。疑此及魏書之「甲戌」亦誤,當從齊文襄紀作「八月庚寅」(八月二日)。又此次戰役,東魏將帥為高岳、慕容紹宗、劉豐三人,歷見相關紀傳。此脫慕容紹宗,而多出韓軌。
  33. ^ 《北史·卷六·齊本紀上第六》:八月庚寅,還晉陽。使大行台慕容紹宗與太尉高岳、大都督劉豐討王思政於潁川。
  34. ^ 《周書·卷二·帝紀第二》:是歲,東魏遣其將高岳、慕容紹宗、劉豐生等率眾十餘萬,圍王思政於潁川。
  35.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一》:甲戌,東魏遣太尉高岳、行台慕容紹宗、大都督劉豐生等將步騎十萬攻魏王思政於潁川。
  36. ^ 《魏書·卷十二·帝紀第十二》:武英殿本夏四月,大行台慕容紹宗、大都督劉豐遇暴風,溺水死。
  37. ^ 《周書·卷十八·列傳第十》:東魏太尉高岳、行台慕容紹宗、儀同劉豐生等,率步騎十萬來攻潁川。城內臥鼓偃旗,若無人者。岳恃其眾,謂一戰可屠,乃四面鼓譟而上。思政選城中驍勇,開門出突。岳眾不敢當,引軍亂退。岳知不可卒攻,乃多修營壘。又隨地勢高處,築土山以臨城中。飛梯火車,晝夜攻之。思政亦作火攢,因迅風便投之土山。又以火箭射之,燒其攻具。仍募勇士,縋而出戰。岳眾披靡,其守土山人亦棄山而走。齊文襄更益岳兵,堰洧水以灌城。城中水泉涌溢,不可防止。懸釜而炊,糧力俱竭。慕容紹宗、劉豐生及其將慕容永珍共乘樓船以望城內,令善射者俯射城中。俄而大風暴起,船乃飄至城下。城上人以長鈎牽船,弓弩亂發。紹宗窮急,投水而死。豐生浮向土山,復中矢而斃。生擒永珍。思政謂之曰:「仆之破亡,在於晷漏。誠知殺卿無益,然人臣之節,守之以死。」乃流涕斬之。並收紹宗等屍,以禮埋瘞。
  38. ^ 《北史·卷六十二·列傳第五十》:九月,東魏太尉高岳、行台慕容紹宗、儀同劉豐生等率步騎十萬來攻潁川,殺傷甚眾。岳又築土山以臨城中,飛梯火車,盡攻擊之法。思政亦作火,因迅風便投之土山。又射以火箭,燒其攻具。仍募勇士,縋而出戰,據其兩土山,置樓堞以助防守。齊文襄更益兵,堰洧水以灌城。時雖有怪獸,每沖壞其堰。然城被灌已久,多亦崩頹。岳悉眾苦攻。思政身當矢石,與士卒同勞苦。岳乃更修堰,作鐵龍雜獸,用厭水神。堰成,水大至。城中泉涌溢,懸釜而炊,糧力俱竭。慕容紹宗、劉豐生及其將慕容永珍意以為閒,共乘樓船以望城內,令善射人俯射城中。俄而大風暴起,船乃飄至城下。城上人以長鈎牽船,弓弩亂發。紹宗竊急,透水而死。豐生浮向土山,復中矢而斃。禽永珍,並獲船中器械。思政謂永珍曰:「仆之破亡,在於晷漏。誠知殺卿無益,然人臣之節,守之以死。」乃流涕斬之。並收紹宗等屍,以禮埋瘞。
  39.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二》:東魏高岳等攻魏潁川,不克。大將軍澄益兵助之,道路相繼,逾年猶不下。山鹿忠武公劉豐生建策,堰洧水以灌之,城多崩頹,岳悉眾分休迭進。王思政身當矢石,與士卒同勞苦,城中泉涌,懸釜而炊。太師泰遣大將軍趙貴督東南諸州兵救之,自長社以北,皆為陂澤,兵至穰,不得前。東魏人使善射者乘大艦臨城射之,城垂陷,燕郡景惠公慕容紹宗與劉豐生臨堰視之,見東北塵起,同入艦坐避之。俄而暴風至,遠近晦冥,纜斷,飄船徑向城,城上人以長鈎牽船,弓弩亂發,紹宗赴水溺死,豐生游上,向土山,城上人射殺之。
  40. ^ 《北齊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九》:王思政據長社,世宗命豐與清河王岳攻之。豐建水攻之策,遂遏洧水以灌之,水長,魚鱉皆游焉。九月至四月,城將陷。豐與行台慕容紹宗見北有白氣,同入船。忽有暴風從東北來,正晝昏暗,飛沙走礫,船纜忽絕,漂至城下。豐游水向土山,為浪所激,不時至,西人鈎之。並為敵人所害。豐壯勇善戰,為諸將所推。死之日,朝野駭惋。贈大司馬、司徒公、尚書令,諡曰忠。子曄嗣。
  41. ^ 《北史·卷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及王思政據長社,豐與高岳等攻之。先是訛言大魚道上行,百姓苦之。豐建水攻策,遏洧水灌城,水長,魚鱉皆游焉。城將陷,豐與行台慕容紹宗見〔北有白氣,同入船。〕忽有暴風從東北來,正晝昏暗,飛沙走礫,船纜忽絕,漂至城下。豐拍浮向土山,為浪激,不時至。西人鈎之,並為敵所害。豐壯勇善戰,死日,朝野駭惋。贈大司馬、司徒公、尚書令,諡武忠。子曄嗣。
  42. ^ 《北史·卷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八子俱非嫡妻所生。每一子所生喪,諸子皆為制服三年。武平中,暐所生喪,諸弟並請解官,朝廷義而不許。
  43. ^ 《北齊書·卷四·帝紀第四》:詔故太傅孫騰、故太保尉景、故大司馬婁昭、故司徒高昂、故尚書左僕射慕容紹宗、故領軍万俟干、故定州刺史段榮、故御史中尉劉貴、故御史中尉竇泰、故殷州刺史劉豐、故濟州刺史蔡俊等並左右先帝,經贊皇基,或不幸早徂,或殞身王事,可遣使者就墓致祭,並撫問妻子,慰逮存亡。
  44. ^ 《北史·卷七·齊本紀中第七》:壬午,詔故太傅孫騰、故太保尉景、故大司馬婁昭、故司徒高敖曹、故尚書左僕射慕容紹宗、故領軍万俟干、故定州刺史段榮、故御史中尉劉貴、故御史中尉竇泰、故殷州刺史劉豐、故濟州刺史蔡俊等,並左右先帝,經贊皇基,或不幸早殂,或隕身王事,可遣使者就墓致祭,並撫問妻子。
  45. ^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七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七》:劉感,岐州鳳泉人,後魏司徒高昌王豐生之孫也。
  46. ^ 《北齊書·卷六·帝紀第六》:庚申,詔以故太師尉景、故太師竇泰、故太師太原王婁昭、故太宰章武王厙狄干、故太尉段榮、故太師万俟普、故司徒蔡俊、故太師高乾、故司徒莫多婁貸文、故太保劉貴、故太保封祖裔、故廣州刺史王懷十二人配饗太祖廟庭,故太師清河王岳、故太宰安德王韓軌、故太宰扶風王可朱渾道元、故太師高昂、故大司馬劉豐、故太師万俟受洛干、故太尉慕容紹宗七人配饗世宗廟庭,故太尉河東王潘相樂、故司空薛脩義、故太傅破六韓常三人配饗顯祖廟庭。
  47. ^ 《北史·卷七·齊本紀中第七》:庚申,詔以故太師尉景、故太師竇泰、故太師太原王婁昭、故太宰章武王庫狄干、故太尉段榮、故太師万俟普、故司徒蔡俊、故太師高乾、故司徒莫多婁貸文、故太保劉貴、故太保封祖裔、故廣州刺史王懷十二人配饗太祖廟庭;故太師清河王岳、故太宰安德王韓軌、故太宰扶風王可朱渾道元、故太師高昂、故大司馬劉豐、故太師万俟受洛干、故太尉慕容紹宗十一人配饗世宗廟庭;故太尉河東王潘相樂、故司空薛修義、故太傅破六韓常三人配饗高祖廟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