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墓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8年3月22日) |
此條目的語調或風格或許不適合百科全書。 (2023年11月21日) |
55°45′13″N 37°37′11″E / 55.75361°N 37.61972°E
列寧墓 | |
---|---|
Мавзолей Ленина Mavzoley Lenina | |
類型 | 紀念館 |
位置 | 俄羅斯莫斯科紅場 |
建成時間 | 1930年11月10日 |
建造用途 | 列寧陵墓 |
列寧墓(俄語:Мавзоле́й Ле́нина)安葬着俄國政治人物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的遺體,位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紅場中央克里姆林宮牆附近,由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建成。
此外,列寧墓上層建有檢閱台,供歷任蘇聯領導人校閱閱兵隊伍之用。
建築與變遷簡史
1924年1月21日列寧逝世,第二次全蘇聯蘇維埃代表大會決定由蘇聯政府迅速建造了第一座木結構陵墓(建築師阿列克謝·維克多羅維奇·休謝夫負責項目設計),並於1月27日葬禮當天落成。這座陵墓形如金字塔,有三級台階,使用到1924年春季。同年春,休謝夫又設計了擴建方案,在兩側增建了看台。最初提出的石棺圖紙被認為太複雜,技術上難以實現,於是蘇聯建築師康斯坦丁·斯潘傑諾維奇·梅利尼科夫花一個月時間重新設計了八個方案,其中之一被選中批准,緊接着在最短的時間內由設計者本人督造完成,陵墓一直使用到二戰結束。現存混凝土結構陵墓是1929年至1930年休謝夫及其團隊基於第二座陵墓的簡化版本設計的,使用了磚牆和花崗岩表面,並用大理石、拉長石和斑岩鑲嵌裝飾。其內建有門廳和悼念大廳,著名畫家、建築師伊格納季·伊格納季耶維奇·尼溫斯基負責裝修工作,面積一百平方米。1930年,新建的看台(建築師伊西多爾·阿倫諾維奇·法蘭西)出現在陵墓兩側,克里姆林宮紅場墓園也宣告落成。1941年7月蘇德戰爭期間,列寧遺骸被疏散到秋明市,停放在今秋明國立農業科學院主樓(共和國街7號)2層15號教室內;1945年,列寧遺體被重新運回莫斯科紅場,置於水晶棺材中,供眾人瞻仰。此時列寧墓建成了中央看台,休謝夫和雕刻家鮑里斯·伊萬諾維奇·雅科夫列夫共同設計的新石棺取代了梅利尼科夫的舊石棺。
1953年至1961年間,因為陵墓內停放了斯大林遺體,所以被稱為「列寧和斯大林墓」。1953年陵墓入口安裝的花崗岩石板上「列寧」一詞被改寫為「列寧和斯大林」,直到人們在烏克蘭日托米爾州找到了一整塊罕見的六十噸重巨型拉長石。有傳言稱:被抹掉的「列寧」舊字樣會在極寒天氣從白霜下隱約顯現出來。1958年,石板上的銘文又被改為「列寧」居上「斯大林」居下。1961年,寫有列寧名字的舊石板被放回其本來位置,同時決定為斯大林舉行葬禮,準備將兩位領袖的石棺移入籌建中的先賢祠,但後者終未建成。
列寧病故當年,其遺骸隨着入春便開始腐敗,耳朵萎縮、眼睛凹陷,雙手及手臂發綠,蘇聯因而設立專門實驗室長期維護遺體。1943年,遺骸因再次腐爛而截去一條腿,部分左肢被人造義肢代替;1961年,因列寧遺骸再次腐爛,尼基塔·赫魯曉夫決定只留列寧的頭部,裝到其他軀幹上,而火化其他部位[1]。
「第一崗」
1993年10月之前,守衛列寧墓的「第一崗」按照克里姆林宮鐘聲每小時換崗一次。1993年10月爆發憲政危機後「第一崗」被解散,1997年12月12日恢復建制,但值守崗位移至無名烈士墓。
列寧墓科研實驗室
從事屍體防腐工作的生化學家鮑里斯·伊里奇·茲巴爾斯基配製了一種「香樹脂液」,列寧遺體保護小組每隔18個月就要防腐處理一次遺體。具體的處理流程為:把遺體放在秘制的防腐劑中浸泡兩個星期,然後清理衣物,為遺體化妝,整體過程必須在16攝氏度,濕度不超過70%的無菌室中操作。
茲巴爾斯基直到1954年逝世為止長期負責列寧遺體的防腐工作。1939年底,蘇聯衛生部委員會成立了列寧墓科研實驗室,專門研究解決保存列寧遺體的各種相關問題。例如列寧石棺的溫度、濕度和氣壓,浸泡溶液的成分,屍身的預防性檢測,皮膚表面的顏色,攝影記錄列寧的面容和雙手,檢查壽衣織物的損壞程度等——以上僅是科研實驗室研究課題的一部分。據政府委員會報告記載,1990年的蘇聯部長會議作出結論稱列寧遺體可以在目前條件下維持現狀幾十年或更久。
1992年後,列寧墓科研實驗室併入全蘇藥用和芳香植物科學研究所,改稱全俄藥用和芳香植物科研所生物醫學技術科研與培訓中心(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 учебно-методический центр биомедицинских технологий Всероссийского НИИ лекарственных и ароматических растений)。1993年後,「保存列寧墓慈善公益團體」為科學家們提供資金援助,到1999年則由「列寧墓獨立公益基金會」提供經費。基金會章程指出他們的宗旨是保存作為歷史古蹟和世界建築傑作的列寧墓以及列寧遺體。
該實驗室的工作人員曾為多國政要進行屍體防腐處理,包括:格奧爾基·季米特洛夫(1949年,保加利亞共產黨中央總書記)、霍爾洛·喬巴山元帥(1952年,蒙古國)、約瑟夫·斯大林(1953年,蘇聯)、克萊門特·哥特瓦爾德(1953年,捷克共和國總統)、胡志明(1969年,越南)、阿格什蒂紐·內圖(1979年,安哥拉總統)、福布斯·伯納姆(1985年,圭亞那總統)、金日成(1995年,朝鮮)。
繼列寧遺體進行防腐處理並公開供人瞻仰後,各共產黨及共產主義國家效仿者有:格奧爾吉·季米特洛夫、克萊門特·哥特瓦爾德、喬巴山、福布斯·伯納姆、胡志明、毛澤東等。
作為檢閱觀禮台
最初的木頭列寧墓並沒有看台,為了滿足大量賓客前來瞻仰以及宣讀悼詞的實際需要,隨後的第二座木頭陵墓及時增設了看台。
第三座永久列寧墓也被用作政治局、蘇聯政府與軍隊領導人及特邀嘉賓們在紅場舉行各種慶祝活動的觀禮、檢閱台(早先僅包括勞動節(5月1日)遊行和十月革命(11月7日)遊行,自1945年起增加了勝利日(5月9日)閱兵)。列寧墓還有一個特別小房間,供登台講話的人餐飲休息。
1990年五一節期間發生了一起著名的醜聞:參加遊行的人在列寧墓前呼喊反共口號,戈爾巴喬夫和政治局全體成員紛紛退席表示抗議。1992年至1994年間紅場閱兵及遊行停辦;1995年5月9日舉行了紀念衛國戰爭勝利50周年閱兵;1996年5月9日舉行了勝利51周年閱兵,這也是列寧墓最後一次被用作檢閱台。雖然自1995年以來年年舉辦勝利日大閱兵,但從1997年開始國家元首與政治家們只能在列寧墓附近臨時搭建的看台上觀禮。2005年起,每逢紅場有大型慶祝活動(閱兵、遊行或音樂會)列寧墓一律暫時閉門謝客。[來源請求]
莫斯科市道路起點
莫斯科的道路起點是列寧墓,而非其他俄羅斯城市那樣起自市郵政大樓。莫斯科市郵政總局在距離陵墓不到兩公里的米亞斯尼克街(肉販街)。
針對列寧墓的破壞行動
- 1934年3月19日,米特羅凡·米哈伊洛維奇·尼基丁企圖開槍射擊列寧的防腐遺體,被反應迅速的警衛和遊客及時制止,尼基丁當場自殺,在他身上找到了打算寄給黨和政府的抗議信。
- 1957年11月5日,莫斯科無業居民А. Н. 羅曼諾夫往列寧墓上扔了一瓶墨水,停放列寧和斯大林遺體的棺材沒有受損。
- 1959年3月20日,一名遊客向棺材擲錘子砸破了玻璃罩,列寧和斯大林的遺體都未受傷。
- 1960年7月14日,伏龍芝市(今比什凱克)居民 К. Н.米尼巴耶夫越過圍欄踢破了棺材玻璃,碎片損傷了列寧防腐遺體的皮膚。為進行修復工作,陵墓被迫關閉,直到8月15日才重新開放。經審訊查明,米尼巴耶夫從1949年就產生了破壞列寧棺材和遺體的想法,1960年7月13日專程來到莫斯科付諸行動。
- 1961年9月9日,Л. А. 斯米爾諾娃從棺材旁走過時吐唾沫並投擲裹在手帕里的石塊,同時破口大罵,導致水晶棺被打破,但遺體完好無損。
- 1962年4月24日,巴甫洛夫鎮退休居民А. А. 柳季科夫也往棺材上扔了一塊石頭,列寧遺體沒有受傷。事後查明柳季科夫兩年前曾向國內各大報社和西方國家駐蘇使館投遞反蘇信件。
- 1963年9月1日,一顆未被發現的自製炸彈在列寧墓內部爆炸,罪犯和一對夫婦當場死亡,另外幾人(包括兒童)受傷。列寧遺體未受影響,因為當時棺材已有防彈玻璃保護了。
- 1967年9月,立陶宛考納斯市一位姓克雷薩諾夫的居民在列寧墓入口附近引爆炸彈,這一恐怖主義行為致使數人死亡,陵墓沒有受損。
- 2010年3月15日,莫斯科郊區居民謝爾蓋·克拉別措夫翻過圍牆爬上墓頂看台,高聲呼籲拆除列寧墓並儘快下葬列寧遺體。警察逮捕他時遭到武裝反抗,但很快將其制服並拘留。後來查明克拉別措夫是一名被通緝的暴力搶劫犯。
- 2010年11月27日,警方逮捕了一個向列寧墓投擲衛生紙卷和小冊子的男人,此人後來被送往精神病醫院住院治療。
- 2015年1月19日,兩名男子對着列寧墓大喊「站起來閃人」,並用聖水潑灑此地。
- 2023年2月初,有民眾企圖偷取列寧的遺體卻未得逞,後來被捕後送往精神病醫院住院治療;同年7月,一名男子向列寧墓扔擲汽油彈,然而沒有起火。
如今的列寧墓
目前,列寧墓每周二、周三、周四和周日十點至十三點開放,節假日、周一和周五閉館,不售門票。進入陵墓須接受金屬探測器檢查,禁止隨身攜帶攝影攝像設備和手機,也不能攜帶提包、背包、旅行箱、大型金屬物體和瓶裝液體,但可以付費寄存。參觀時應保持沉默,走半圓形路線繞棺瞻仰,不准在棺材周圍駐足,雙手不准插口袋,不准談話和吸煙。男賓被要求脫帽。
雖然俄方有規定,墓室的進入者,不能有任何旅遊觀光的意味,只應有瞻仰膜拜和心靈體驗。但目擊者指出,參觀者卻大多為穿着休閒時尚的歐美西方國家中青年散客,並沒有看到有組織集體參觀,且在進入墓室前經常能聽到隊伍中遊客的討論聲,以至於陵墓內除了站崗的衛兵還專有多位衛兵專職負責將食指放在嘴唇前發出噓聲,提示大家保持肅靜。即使如此,墓室內的氣氛依舊沒有想像中肅穆,負責提示的衛兵和遊人的表情都較為輕鬆。
遺體展示的緣由和反對
保存並展示逝者遺體的風俗,源自古埃及法老對永生的夢想,他們認為人是由軀體和靈魂構成的,即使在陰間的世界裏,死者仍需要自己的軀體。屍體並非「無用的軀殼」,只要這個軀殼一直保存完好,就可以一直用下去。靈魂隨着肉體的點滴破壞而逐漸喪失,而肉體的徹底毀滅則意味着靈魂的全部消亡。只要保存住肉體,讓靈魂有栖身之處,死者就能轉世再生,所以他們製作了大量的木乃伊。 之後的部分基督教,尤其東正教沿襲此風俗以水晶棺保存聖人遺體,列寧死後,在東正教學校有就讀經歷的斯大林便提議以水晶棺保存列寧遺體,其後形成社會主義國家領導人以水晶棺保存遺體的習俗。
實際上,列寧是一直反對僧侶主義的,他自然是反對把死者遺體製作成木乃伊向外展示的。近年來俄羅斯科學院等機構提出將列寧的遺體遷出紅場下葬,並得到了部分議會議員的支持。但這一提議同時也遭到包括普京等人的反對。如今,俄羅斯聯邦政府已將每年遺體防腐的巨額開銷由撥款轉為各方捐款。[2]
參見
參考文獻
- ^ 陳祥. 领袖何以“不朽":隐身幕后的莫斯科地下室医生. 鳳凰周刊. 2016-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7).
- ^ 列寧墓將從今天起關閉兩個月例行防腐生化處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8:46 2008-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