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信寺

座標37°25′32″N 112°40′04″E / 37.42556°N 112.66778°E / 37.42556; 112.66778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淨信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所在山西省晉中市太谷區
分類古建築
時代明至清
編號第六批第464項
登錄2006年5月25日

淨信寺位於中國山西省晉中市太谷區陽邑鄉陽邑村西南隅,緊鄰S319省道,周邊為環形車道。已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淨信寺始建於唐開元元年(714年),金大定年間重修,現存建築系明清時期重修。

建築

淨信寺坐北朝南,前後兩進院落,東西39米,南北93米,佔地3629平方米,主要建築包括中軸線上的山門(倒座戲台)、三佛殿、大雄寶殿,以及東西兩側的配殿,均為明清建築。

戲台位於寺院南側正中,兩側設掖門。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懸山頂,凸字形平面,前有抱廈,抱廈面闊三間,進深五椽,單檐卷棚歇山頂,清道光年間的匾額題寫「神聽和平」,引自《詩經·小雅》「神之聽之,終和且平」,落款「大清道光四年榖旦,多倫諾爾合順成造」。戲台正面形成四檐相聚的視覺效果。斗拱構件繁複華美[1]

戲台兩側為八字牌樓式影壁,單檐歇山頂,寬2米,高1.7米,出檐深遠,達1.9米,增強了戲台的視覺空間層次感。

前院開闊。戲台與過殿相對,兩側分佈四座殿宇,東側有白衣殿、鐘樓、東天王殿,西側有灰泉殿、鼓樓、西天王殿,高低錯落。鐘樓、鼓樓分居兩側居中,為方形二層攢尖頂,明代的琉璃匾額黃底藍字,分別題寫「發鯨」、「棲鷺」[2]

前院正面的三佛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前檐出現四種鋪作樣式。殿內繪有佛教壁畫,如《隔城拋象》[3]

以上的前院建築都覆蓋琉璃瓦頂,色彩斑斕,此起彼伏。

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4],帶前廊。琉璃瓦頂精美華麗。殿內有明代壁畫,系工筆畫,色彩絢麗。

後院東西兩側的配殿,面闊五間、進深四椽,懸山頂,出前廊。東配殿即觀音殿,西配殿為地藏殿。

保護

2006年5月25日,淨信寺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築類,編號6-464[5]

參考文獻

  1. ^ 趙壽唐等. 《山西古建筑地图》(下).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21年: 215–216. ISBN 978-7-302-57109-4. 
  2. ^ 連達. 《寻访山西古庙》晋中晋北篇.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20年: 165–170. ISBN 978-7-302-54762-4. 
  3. ^ 李廣潔等. 《来山西看中国古建筑》. 太原: 山西出版傳媒集團. 2023年: 160–163. ISBN 978-7-5457-2760-9. 
  4. ^ 國家文物局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第Ⅳ卷. 文物出版社. 2008: 432. ISBN 978-7-5010-2446-9. 
  5. ^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06-05-25 [2020-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