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黨 (中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共和黨
領袖黎元洪
成立1912年5月9日
解散1913年5月29日
前身民社
統一黨
國民協進會
民國公會
國民黨同志會
繼承者進步黨
意識形態保守主義
中國民族主義
政治單一主義英語Political unitarism
國家主義
共和主義
政治立場右翼
中華民國政治
政黨 · 選舉

共和黨中華民國初年建立政黨之一。成立於1912年5月9日上海張園,由民社統一黨國民協進會民國公會國民黨同志會等合併組成[1]。其組織擁有國內支部27個,國外支部7個。黨員約10萬。黎元洪為理事長,張謇章太炎伍廷芳那彥圖等4人為理事。該黨黨員先後成為閣員的有:熊希齡范源濂張元奇應德閎章宗元。參加該黨的地方都督有黎元洪蔣尊簋朱瑞莊蘊寬呂公望趙惟熙楊增新胡景伊程德全等人。不久,章太炎辭去共和黨理事,發宣言維持統一黨

成立緣起[2]

共和黨由統一黨、民社、國民協進會、民國公會、國民黨五團體合併而成,於民國元年五月初九日在滬開成立大會,通過規約,選舉理事長、理事、幹事,並將五團名義同時取消,在京設立本部,迭經登報佈告。

共和黨成於五大政團:

  • (一)統一黨,即前之中華民國聯合會,創辦者為章炳麟、張謇、程德全等,皆有功民國之人,其黨員咸一時材俊,今章炳麟以他故未加入。張、程諸先生均在本黨。
  • (二)民社,即武昌起事諸人,武漢舊有共進會,光復後,孫武張振武劉成禺張伯烈等組織政黨,推黎元洪為領袖,其黨員皆共進會之創造民國者。
  • (三)國民協進會,乃黃河以北最初發生之政黨,其中黨員成為才識閎達,熱心共和之士。
  • (四)民國公會,為揚子江一帶革命團體之光復會中穩健分子及其他政客學子所組織。
  • (五)國民黨同志會,為江浙間樸學士人素昔從事教育及地方公益者所組織。組織者當時宣佈:「本黨同志集合至五百人以上時,即開成立大會,公舉黨首及各職員」,「未經成立以前,暫稱國民黨同志會」但事實上直至5月,也未能舉行成立大會。[3]

上海合併之情形

合併之議始於上海,民國元年4月15日在商學公會開第一次會議,蒞會者共有七政團,計

自是日始,逐日開會討論黨名、黨義、政綱、組織諸問題,並將所有擬議條件陸續報告各團,經各團自行開會議決承認後,復由代表報告,其中惟共和建設討論會代表、國民協會代表報告本黨意見,對於理事問題稍有異議,於是七政團變為五政團,仍繼續開議,於4月24日始將規約決議並作成合併決議書。

黨義

  • 保持全國統一,取國家主義。
  • 以國家權力扶持國民進步。
  • 應世界大勢以平和實利立國。[4]

再次合併

1913年5月又與民主黨統一黨合併,組成進步黨,成為國會僅次於國民黨的第二大黨。主張國權主義,反對國民黨的民權主義

參考文獻

  1. ^ 共和黨成立大會記. 新聞報 (上海). 1912-05-11. 
  2. ^ 《共和黨資料選》 饒懷民整理 中南地區辛亥革命史研究會、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編.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8輯. 北京市:中華書局, 1991.09. 第171-188頁
  3. ^ 《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選輯》,第873頁。
  4. ^ 民國第一年之政黨史. 盛京時報 (奉天). 1913-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