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德統一以來德國歷史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0年4月30日) |
德國歷史 |
---|
歷史系列條目 |
兩德統一以來德國歷史按歷任政府劃分可如下所述。
科爾政府與兩德統一以來的德國(1990年-1998年)
科爾的第四任期與兩德統一以來的選舉
1990年10月3日,東德解體,西德依據邦引入法並成立五個新的邦(勃蘭登堡、梅克倫堡-西波美拉尼亞、薩克森、薩克森-安哈爾特、與圖林根)。1990年10月14日,也就是東西德統一後的11天,五個新加入的邦舉行地方選舉,並且讓基民盟在除了勃蘭登堡邦的邦成為最大黨,而勃蘭登堡則以社民黨為最大黨。
1990年12月2日是兩德統一以來第一次德國聯邦議院選舉,聯盟黨(基民盟與基社盟)拿下43.8%的選票,社民黨拿下33.5%,自民黨拿到11%。在這次的選舉中,東西德的5%選舉門檻分開計算,綠黨/聯盟90因為在東德取得6.2%的政黨票,因此得以進入國會,而在綠黨在西德則因為只拿到4.8%,無以取得西德的席次。
1991年6月20日,聯邦議會以338比320票,決議將首都從波恩移到柏林。自1949年5月10日起,波恩一直是西德暫時性的首都。這也影響到近代德國人的國家認同,讓德國人自稱是「柏林共和國」。
統一後,德國經濟僅經歷短短的慶祝行情,就緊接着出現經濟發展停滯與失業率高漲的問題。特別是前東德的五個邦,在轉型成市場經濟的過程,並沒有預期的順利,一直到2000年後,經濟與社會狀況才趨於穩定。
1991年至1993年也發生了許多暴力事件,共計有17個人死亡。1991年12月,也有數十萬人上街抗議德國內部的排外主義。
科爾的第五任期
1994年10月16日的聯邦議會選舉,確定了科爾會繼續擔任總理,這也是科爾的最後一個任期。這次綠黨的得票率超過5%,得以進入國會;而民主社會主義黨因為在柏林取得了三個分區議員席次,也得以進入國會。
科爾政府透過1997德國捷克宣言,化解了與鄰國自二戰以來的嫌隙。1997年七月,奧德河氾濫成災。
施羅德政府(1998年-2005年)
施羅德的第一任期
1998年9月27日的聯邦議會選舉,德國史上第一次由人民選舉選出總理。其中社民黨獲得40.9%的票、綠黨6.7%、聯盟35.1%、自民黨6.2%、PDS 5%,結果選出總理為社民黨籍的施羅德、外交部長為約施卡·馬田·菲舍爾。
選後奧斯卡·拉方丹就拋出震撼彈,宣佈要辭去財政大臣的位子。這使得黨內開始爭奪這個大位。
基民盟則因為科爾辭去黨主席而喪失一個大金主的金援一年,而科爾也拒絕說服金主回歸,這使得CDU的財政出現危機。
1999年,前北萊茵西發里亞邦主席約翰尼斯·勞選上德國總統。
在1998年德國加入賽爾維雅與黑山和科索沃解放軍之間的科索沃戰爭。這是二戰以後第一次動用到德國軍隊。在911恐怖攻擊後施羅德承諾要協助美國以「反恐戰爭」名義加入阿富汗戰爭。至今德國軍隊都還有在科索沃與阿富汗駐軍。
在1999年歐元開始使用後,德國逐漸取代原本的德國馬克,到2002年,德國馬克就正式終止使用。這花費了德國政府和其餘歐盟國家相當大的力氣。德國馬可大約可以以1.95583:1的比率兌換成歐元。
2002年夏天,易北河氾濫至河床以外,諸如德列斯登和馬德堡都泛濫成災,這也間接影響到後來的選舉。
施羅德的第二任期
在2002年9月22日的聯邦議會選舉中,巴伐利亞基督教社會聯盟繼1980年後,二次代表聯盟參選。結果社民黨和聯盟拿下將近一樣多的選票:38.5%,另外綠黨得到8.6%,自民黨7.4%,PDS因為只拿到4.7%,未過5%門檻,無緣進入國會。最後由社民黨和綠黨組成聯合政府。
自2003年以後,因為國內的反戰輿論,施羅德政府退出以美國為首的伊拉克戰爭,但還是間接地幫助美國的軍事行動。
自2003年,社民黨與綠黨的聯合政府開始推動議程2010,推出了一系列關於社會、養老、衛福相關的政策。除此之外,他們也推動非核家園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另外還有生活伴侶法、新的公民法、與軍事保護法。
默克爾政府(2005年-2021年)
默克爾的第一任期
默克爾的第二任期
默克爾的第三任期
默克爾的第四任期
朔爾茨政府(2021年起)
朔爾茨的第一任期
2021年12月,社民黨成功組成紅綠燈聯合政府,與綠黨、自民黨組閣。在聯合政府協議中,德國政府誓言推動娛樂性大麻合法化、選舉年齡降為16歲、允許雙重國籍等更為左派的新政策。新政府也以人權議題為由,誓言將與美國合作、對中國與俄羅斯做出更具體的外交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