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全身麻醉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全身麻醉藥(英語:general anesthetic)屬於一種麻醉藥,其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能可逆性地引起意識感覺(主要是痛覺)和反射消失、鬆弛骨骼肌,而使外科手術能順利進行。全身麻醉藥又分吸入性麻醉藥、靜脈麻醉藥兩大類。

麻醉藥根據作用部位的不同,可分為全身麻醉藥和局部麻醉藥。全身麻醉藥和局部麻醉藥的根本區別在於,局部麻醉藥與神經膜上的鈉離子通道上的某些特定結合後,利用減少鈉離子通過通道的方法改變神經膜電位,阻斷神經衝動的傳導;而全身麻醉劑的麻醉原理至今尚不十分明確。(可能是通過影響神經膜的物理性狀,比如膜的流體性質、通透性等起到麻醉的作用)

分類

全身麻醉藥根據給藥途徑可分類為吸入性麻醉藥(inhalation anesthestic)和靜脈麻醉劑(intravenous anesthestic)。吸入性麻醉藥又稱揮發性麻醉藥,它是一類化學性質不活潑的氣體或易揮發的液體。當這些藥物與一定比例的空氣混合後吸入肺泡,擴散入血液中,最終分佈入神經組織起到麻醉效果。靜脈麻醉劑也稱為非吸入性全身麻醉藥,常見的是以注射的方法給藥,它一般是一些水溶性較好的物質,通過靜脈注射分佈到神經組織中起到麻醉作用,相比吸入性麻醉藥,靜脈麻醉藥的麻醉作用更快,對呼吸道無刺激性。

吸入性麻醉藥

吸入性麻醉藥物主要包括氣態藥物比如氧化亞氮和短鏈的小分子藥物比如乙醚、短碳鏈的烴類氟代烷

氧化亞氮作為唯一的氣態吸入性麻醉藥於1844年用於臨床[1],它以80-86%的濃度與氧氣混合後才有較好的麻醉效果,但在麻醉的狀態下因氧氣濃度低於20%,易令使用者造成缺氧及生命危險,由於這個原因一般不單獨作為麻醉藥使用而是與其他麻醉藥合用。

醚類化合物中乙醚作為最早的全身麻醉藥於1842年用於臨床[2],它具有良好的全身麻醉作用,也兼具較好的鎮痛和肌肉鬆弛作用。使用時的四個麻醉階段較為明確容易控制,但有易燃易爆、存放過程中易形成具有爆炸性過氧化物的缺點,且使用時對呼吸道黏膜有刺激性,會使支氣管的黏液分泌增加因此影響呼吸[3]。同時由於使用乙醚全身麻醉時的誘導時間長、用藥後甦醒較慢、容易引起惡性嘔吐的缺點,因此限制了它的臨床使用,使用甲基正丙基醚二氟二氯乙基甲醚替代乙醚作為全身麻醉劑可以有效減少這些缺點和副作用[2]

脂肪烴類化合物主要是短鏈的烷烴烯烴炔烴,一般隨碳鏈的增長而麻醉作用增加,但此類化合物都有心血管毒性,且烴類易燃,故很少用作藥物。臨床上曾使用過環丙烷作為全身麻醉藥。因其環狀結構使其麻醉作用增加,安全範圍較寬,在體內可誘導產生兒茶酚胺,對血壓也有穩定作用,但有引起心律失常的副作用。

氯仿是鹵代脂肪烴類,由於鹵素的取代,降低了易燃性的同時增強了麻醉作用。可產生良好的全身麻醉作用和肌肉鬆弛作用。但由於氯仿易產生含鹵素的自由基損傷肝腎,故現已不作為麻醉藥使用。

在烴類或醚類中引入鹵素原子可降低易燃性同時加強麻醉效果,但因鹵代烴類化合物性質活潑毒性較大,後來隨着氟化學的發展,含氟的短鏈烴類被引入作為全身麻醉藥使用,現在氟代烴已幾乎完全取代過去的一些揮發性麻醉藥。氟代烴類的全身麻醉藥分為氟烷和氟代醚類兩種,氟烷是含有原子的烷烴,雖然分子因氟原子的存在而使溴和氯原子的活潑性降低,但其化學性質仍不穩定,易氧化產生氯化氫和溴化氫及光氣,三氟溴氯乙烷(商品名:氟烷,英文:Fluothane)是氟烷類吸入性全身麻醉藥的典型代表,已被列入世界衛生組織基本藥物標準清單。氟代醚類化合物中,與氧原子相連的碳原子及含氯的碳原子易被氧化,這些易氧化的位點也是這類藥物在體內代謝的部位。

常用的氟代烴類揮發性全身麻醉藥有:氟烷(三氟溴氯乙烷)、甲氧氟烷(methoxyflurane)、恩氟烷(enflurane)、異氟烷(isoflurane)、地氟烷(deslufrane)、七氟烷(sevoflurane)

靜脈麻醉藥

靜脈麻醉藥需要通過靜脈注射隨血液循環進入中樞神經後才能產生全身麻醉作用。由於是注射給藥,所以麻醉的深淺程度不易控制。根據藥物的分子結構可分為巴比妥類和非巴比妥類兩種。

一些超短時作用的巴比妥類藥物是最早使用的靜脈麻醉藥,它們具有高的脂溶性,能輕易穿透血腦屏障到達大腦,比如像硫噴妥鈉、海索比妥鈉(Hexobarbital sodium)、美索比妥納(Methohexital sodium)等。但因其脂溶性強使得可由腦組織向其他組織分佈導致麻醉持續時間短。

非巴比妥類的靜脈麻醉藥物中較為典型的是:羥丁酸鈉丙泊酚(又稱為2,6-雙異丙基苯酚,Propofol)、普爾安(又稱丙泮尼地,Propanidid)、鹽酸氯胺酮依託咪酯阿法多龍(Alfadolone)

註釋

  1. ^ Erving, Henry Wood. The Discoverer of Anæsthesia: Dr. Horace Wells of Hartford. The Yale Journal of Biology and Medicine. 1933-05, 5 (5): 421–430. ISSN 0044-0086. PMC 2606479可免費查閱. PMID 21433572. 
  2. ^ 2.0 2.1 Hill, John W. and Kolb, Doris K. Chemistry for changing times: 10th edition. Page 257. Pearson: 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2004.
  3. ^ Ether and its effects in Anesthesia. [2012-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7). 

參考文獻

  • Rod Flower; Humphrey P. Rang; Maureen M. Dale; Ritter, James M. Rang & Dale's pharmacology 6th. Edinburgh: Churchill Livingstone. 2007. ISBN 0-443-06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