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伊瓦爾·斯米爾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伊瓦爾·特尼索維奇·斯米爾加
И́вар Тени́сович Сми́лга
1919年的斯米爾加
蘇聯蘇聯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席
任期
1925年-1926年
1930年-1934年
主席格列布·克爾日扎諾夫斯基
前任格奧爾基·皮達可夫
繼任尼古拉·瓦什科夫俄語Вашков, 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
埃馬努伊爾·克維靈
蘇聯莫斯科國民經濟學院校長
任期
1925年-1927年
前任尼古拉·切利亞波夫俄語Челяпов, 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繼任阿爾傑米·哈拉托夫俄語Халатов, Артемий Багратович
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6、7、8、14屆委員
任期
1917年-1920年
1925年-1927年
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9-13屆候補委員
任期
1920年-1925年
個人資料
出生1892年12月2日
俄羅斯帝國俄羅斯帝國利沃尼亞省阿洛亞
逝世1937年1月10日(1937歲—01—10)(44歲)
蘇聯蘇聯莫斯科
死因處決
政黨蘇聯共產黨

伊瓦爾·特尼索維奇·斯米爾加(俄語:И́вар Тени́сович Сми́лга羅馬化Ivar Tenisovich Smilga拉脫維亞語Ivars Smilga;1892-1938)是拉脫維亞裔蘇聯政治家、經濟學家、蘇聯黨和國家領導人。

家庭情況

伊瓦爾生於俄羅斯帝國利沃尼亞省(現代拉脫維亞)的阿洛亞。據他本人說法,他的父母是「擁有土地的農民」且「才華橫溢」。[1]

他的父親是一名林業員,在1905年革命中當選為本地的革命行政委員會主席,並在次年沙皇的鎮壓行動中被殺。[2]這一事件對斯米爾加影響深遠。[3]

隨着當代社會向左轉變,我的父親也轉向了左派,並且在革命事件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在廢除鄉政府(волостных управлении)期間,他被選為我們地區(во́лость)革命分配委員會的主席。1906年,他在沙皇政府的鎮壓中被殺。1907年1月,當我還是中學生時,我加入了社會民主工黨。在我的學生時代(1909年和1910年),我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得到了最終形成。

——伊瓦爾·斯米爾加

革命生涯

投身革命

1907年1月,斯米爾加以14歲中學生的身份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並因參與勞動節遊行被捕。

1910年,因參加莫斯科學生悼念托爾斯泰逝世以及呼籲廢除死刑的示威遊行活動而再次被捕,但在關押一個月後被釋放。

1911年7月,他作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列福爾托沃區地下組織的成員再次被捕,被羈押3個月後判處流放沃洛格達3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返回彼得格勒,加入了布爾什維克黨委員會。

1915年5月,再次被捕,被判處驅逐到葉尼塞斯克3年。[1]

1917年革命

1917年二月革命後,他因大赦獲釋。同年3月,斯米爾加返回彼得格勒,並成為布爾什維克在喀琅施塔得海軍阿爾蓋達組織的領導人物。5月,他作為喀琅施塔得代表參加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七次代表大會,會上,年僅24歲的他被推舉為九人中央委員會成員。1917年中,他是弗拉基米爾·列寧最堅定的盟友,呼籲布爾什維克領導第二次革命。6月,由於大多數人同意取消原定於10日的反政府示威,列寧和斯米爾加向中央提交了辭呈,但均被拒絕。[4]斯米爾加希望將示威升級為革命,奪取政權,將最高權力轉移到當時正在進行的第一次蘇維埃代表大會 ,他說:「當必要時,應……奪取車站,兵工廠,銀行,郵局與電報局。」[5]而由孟什維克社會革命黨主導的蘇維埃代表大會,堅持要求取消示威活動。

在1917年8月布爾什維克黨第六次代表大會上,斯米爾加宣佈蘇維埃不反對政府已經「自殺」,黨應該準備單獨奪取政權。他宣稱:「如果命運再給我們一次機會,沒有人有權剝奪我們的這一主動權」「在革命中,一個人需要大膽、大膽、更大膽!」[6]

政治生涯

與托洛茨基的關係

與斯大林的關係

內戰結束後

逮捕與處決

1935年1月1日至2日晚,謝爾蓋·基洛夫遭槍殺後,斯米爾加被捕,並被判處五年監禁,在上紐拉爾斯克的監獄中隔離數月。1936年8月,在第一次莫斯科審判中,格里戈里·季諾維也夫指名道姓地供出,斯米爾加與「托派-季諾維也夫恐怖主義中心」有關。[7]後來在托洛茨基的信件中發現,季諾維也夫和托洛茨基主義者確實結成了一個秘密聯盟,但沒有證據表明他們有恐怖活動。與訴訟期間提到的幾乎所有其他傑出的老布爾什維克不同,斯米爾加從未受到公開審判,這表明內務人民委員會無法擊潰他的精神並使他認罪。他於1938年2月被槍決。

個性

參考資料

  1. ^ 1.0 1.1 Haupt, Georges; Marie, Jean-Jacques. Makers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This volume contains a translation of the autobiographical essay Smilga wrote in 1924, for a biographical encyclopaedia published in Moscow to mark the 10th anniversary of the Bolshevik Revolution)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1974: 237. ISBN 0 04 947021 3. 
  2. ^ Т. И. Смилга-Полуян. «Дух оппозиции». [2022-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8). 
  3. ^ Kipp, Jacob W.; Ogarkov, N. V. Voennyi entsiklopedicheskii slovar'.. Military Affairs. 1985-01, 49 (1). ISSN 0026-3931. doi:10.2307/1988282. 
  4. ^ Rabinowitch, Alexander (1979). The Bolsheviks Come to Power. London: NLB (New Left Books). p. 66. ISBN 978-0-86091-017-6.
  5. ^ 列·托洛茨基,《俄國革命史》第22章
  6. ^ Rabinowitch. The Bolsheviks. p. 88.
  7. ^ The Case of the Trotskyite-Zinovievite Terrorist Centre. Moscow: People's Commissariat of Justice of the U.S.S.R. 1936. p.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