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特里亞半島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4年1月4日) |
伊斯特里亞半島(克羅地亞語、斯洛文尼亞語:Istra),又稱伊斯特里亞,(意大利語、威尼托語:Istria),是歐洲亞德里亞海東北岸的一個三角形半島。西臨威尼斯灣。
地理
西北臨特里亞斯特灣(的里雅斯特灣);東臨克瓦內爾灣,有着達爾馬提亞式海岸島嶼星羅棋佈的特徵。北部以契恰里亞山脈與大陸相連。該半島代表的都市是位於半島根部,屬於斯洛文尼亞的科佩爾。
歷史
約在西元前2世紀左右伊斯特里亞半島被古羅馬給征服,先後經過拜占庭帝國、倫巴底王國和威尼斯共和國統治。於1815年亞得里亞海沿岸原屬於威尼斯領土的部份,完全被奧匈帝國給併吞,因此整個半島成為奧匈帝國的領土。
在這之間,伊斯特里亞半島有意大利人、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混居期間;但是,在後述的意大利民族主義高漲之前,包括北部意大利都是屬於奧匈帝國的領土,因此民族之間難有對立的情況。
1861年發生的意大利統一運動結束,意大利王國成立。之後意大利試着奪回伊斯特里亞半島等原屬於威尼斯共和國的領土,該運動被稱為「尚未收復的意大利」。
1914年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原屬於三國同盟的意大利,希望藉由和奧匈帝國宣戰而奪回「尚未收復的意大利」,因此在1915年加入協約國。在一次大戰時,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的主要戰線在於伊斯特里亞半島西側,位於今天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亞國界的伊松佐河(索洽河)所包圍的地區。1918年大戰結束,根據拉巴洛條約,伊斯特里亞半島全部回歸意大利王國統治,直到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在二次大戰意大利無條件投降之後,德國實際上支配了伊斯特里亞半島。在德國投降之前,盟軍從意大利北側、狄托率領南斯拉夫民族解放軍攻入第里雅斯特。
近代的領土紛爭
二次大戰後,根據意大利和約,第里雅斯特北部為以英軍為主體的盟軍佔領,南部的區域則被南斯拉夫軍隊佔領。這造成了日後意大利和南斯拉夫對於第里雅斯特所有權的紛爭。當時因為南斯拉夫完全被視為蘇聯的同路人,因此英、美兩國無法把第里雅斯特「讓」給南斯拉夫。對於南斯拉夫來講,這也是讓斯洛文尼亞能在亞得里亞海取得一個出海口的重要問題,因此不會讓步。
這個問題之後交由聯合國裁決,於1947年包含現在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亞領土的地區,由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管理,成立非武裝的中立地區。之後英國所佔領的第里雅斯特中心地區被稱為「A區」、南斯拉夫所佔領的區域被稱為「B區」。之後因為冷戰激化的關係,A、B兩地人為切斷了經濟交流和人民的往來。1952年,安全理事會結束代管,英美兩國將「A區」的治理權交由意大利。之後兩國領土的問題在1954年的倫敦條約中獲得解決,確認了現在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的邊界。最後1975年,在奧西莫條約中,意大利正式放棄了「B區」的治理權。
至於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的國界,則是在1946年南斯拉夫制定轄下各共和國和自治州的邊界時確定的。這條邊界線在1991年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兩國從南斯拉夫獨立時,依舊沿用下去。
行政區域劃分
意大利
斯洛文尼亞 斯洛文尼亞的地方自治體最高單位為「市」。
克羅地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