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他塔喇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他塔喇氏
滿文ᡨ᠋ᠠᡨ᠋ᠠᡵᠠ
ᡥᠠᠯᠠ
轉寫Tatara hala穆麟德
世居地扎庫木安褚拉庫等地
代表人物英俄爾岱
譚拜
蘇納海
志銳
珍妃
漢姓

他塔喇氏滿語ᡨ᠋ᠠᡨ᠋ᠠᡵᠠ
ᡥᠠᠯᠠ
穆麟德轉寫Tatara hala),又作他塔拉氏他他拉氏,為滿洲著姓,《庫雅喇氏源流考》將其列為滿族八大姓之一[1]明末清初之際,主要聚居於扎庫木安褚拉庫,其餘散處訥殷江瓦爾喀寧古塔長白山馬察扎克丹等地,於清太祖努爾哈赤崛起先後歸附[2]大清時期,以世居扎庫木的岱圖庫哈理家族最為顯赫,其孫英俄爾岱因戰功封二等公清末著名的珍妃亦出自他塔喇氏。民國以後,各支系主要以等為漢姓[3]

清代主要世家

岱圖庫哈理家族

正白旗岱圖庫哈理世居扎庫木,早年率子孫族人及當地共五十戶歸附清太祖努爾哈赤,編佐領使其次子多羅額駙諾裔謨多之子英俄爾岱統領[4]。英俄爾岱亦為多羅額駙,從征薩爾滸之戰,在攻開原時斬降明朝蒙古勇將阿爾布,又從征瀋陽、鐵嶺、遼陽,於入塞時留守遵化有功,累功授一等輕車都尉[4]。設六部後任戶部尚書兼本旗都統,因連年考績優異,逐漸晉至三等子[4]。此後,連克錦州、松山等處,入關時率本旗兵擊敗農民軍有功,優封三等公,又因考績晉為二等公[4]。其子伊圖襲爵時因事降為三等子,遇恩詔加為二等子,官至內大臣,伊圖之弟碩塔、從子額爾金、碩塔之孫英敏、英俊等先後襲爵,英敏承襲時改回三等子世職[4]。此外,岱圖庫哈理元孫塞格任佐領,從征噶爾丹有功,授雲騎尉世職[4]。岱圖庫哈理之長子拖博為多羅額駙,其曾孫尚裔圖任啟心郎,因考績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4]蘇納海官至戶部尚書[5],康熙初年被權臣鰲拜矯詔所殺[6]

鑲黃旗包衣達瑚巴顏、正白旗達音布、阿爾泰為親兄弟,為岱圖庫哈理親侄[5]。達音布早年率族人同鄉歸附努爾哈赤,編佐領使其統領,授騎都尉,曾追擊前來劫掠的蒙古兵斬獲甚多,又多次為主力軍隊擔任前哨,授三等輕車都尉,攻昂阿時陣亡,其子阿哈尼堪、阿濟格尼堪相繼承襲[5]。阿濟格尼堪參與朝鮮、寧遠、入塞、錦州、杏山、松山、山海關諸役有功,逐漸晉至一等男[5]。入關後跟隨清軍下河南、江南、福建等地,後於湖廣生擒南明總督何騰蛟,優授為三等伯世職[5]。其子伊禮布襲爵後兩遇恩詔加至一等伯,官至都統,於岩山嶺陣亡,伊禮布之子阿錫坦、孫英德、阿爾遜、曾孫六十一等先後承襲[5]。此外,達音布之子戴袞任侍衛,從征朝鮮有功,圍錦州時陣亡,贈騎都尉世職[5]。達音布之孫阿密達官至領侍衛內大臣[5]

正白旗朱魯西爾哈、薩弼圖、鑲白旗鼐格、鑲紅旗郎格、正藍旗巴達巴顏、鑲藍旗和索理皆為岱圖庫哈理同族[7]。朱魯西爾哈早年率兩百人歸附,編佐領使其長子之子譚拜統領[8]。譚拜授騎都尉,從征大凌河、察哈爾、北京、山東、四川等地屢立戰功,授三等男,遇恩詔加二等男,官至兵部尚書、都統[8]。其子瑪爾賽承襲後兩遇恩詔加為一等男兼一雲騎尉,從征貴州擊敗鄭成功部,優授為一等子,官至戶部尚書兼都統,因事降為二等男,其從侄佛保、曾孫多奇禪、元孫得保等先後襲爵[8]。此外,朱魯西爾哈之孫喜佛任,從征錦州陣亡,贈騎都尉世職。其親侄蒯齊、侄孫常明、侄曾孫察爾達、侄元孫白哥、禪泰等先後承襲,常明承襲時從征雲南有功加一雲騎尉世職[8]

薩弼圖早年率所部歸附,編佐領使其統領,授騎都尉,從征黑龍江、錦州、松山、杏山、山海關、陝西屢立戰功,又三遇恩詔加至二等男,官至副都統[8]。其子國禮承襲後從征雲南陣亡,國禮之子阿哈納、馮忠、孫巴什襲、曾孫和隆鄂等先後承襲,巴什襲爵時改回一等輕車都尉世職[8]。薩弼圖之長子噶布拉入關時屢立戰功,授為二等輕車都尉,其子博柱承襲後從征噶爾丹陣亡,其子查克散承襲時因事降為騎都尉世職[8]

鼐格早期率一百二十餘人歸附,編佐領以其孫瓜喇統領,鼐格曾孫吳巴海從征瓦爾喀、錦州、杏山、松山、河南、江南等地屢立戰功,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三遇恩詔加至一等輕車都尉,歷任步軍統領、副都統兼佐領卒其孫希佛、曾孫希爾根、元孫賴泰等先後承襲[9]。鼐格之孫瓜施之元孫隆三任員外郎,兩遇恩詔授為騎都尉,從征蒙古、江西、廣東,於新會縣與李定國作戰有功,優授為三等輕車都尉世職,官至御史兼佐領,其孫伊爾賽襲職時改為騎都尉世職[9]。鼐格元孫布唐武授騎都尉,四世孫莽色任驍騎校,從征山東、陝西有功,授騎都尉世職[9]

郎格早年率族人來歸,編佐領使其子阿爾布尼統領,其元孫都敏任委署章京,從征延安、雲陽、貴州等地屢立戰功,授二等輕車都尉,官至西安副都統[9]。其子蘇敏承襲後從征廣西、雲南等處有功,晉為一等輕車都尉,官至護軍參領。其子蘇占承襲時改為三等輕車都尉[9]。郎格四世孫塞爾圖官至刑部尚書兼佐領[9]

巴達巴顏之孫瑪拉奇任護軍校,從征福建於廈門與鄭成功部作戰時陣亡,贈雲騎尉世職[10]。巴達巴顏曾孫勞翰攻撫順時首先登城,後於朝鮮義州陣亡,贈騎都尉世職;董安任前鋒侍衛,從征福建在廈門與鄭成功部作戰時陣亡,贈雲騎尉世職[10]。巴達巴顏元孫倭和任佐領,兩遇恩詔授騎都尉,從征廣東在新會縣地方擊敗偽將李定國兵有功又加一雲騎尉,後因事降回騎都尉世職[10]。巴達巴顏四世孫赫德禮任佐領,從征浙江、福建等地有功,於台州府陣亡贈雲騎尉世職;巴爾岱任七品官,從征察哈爾布爾尼有功,授雲騎尉世職[10]

和索理早年率兄弟族人歸附,設佐領使其統領,其子倭和訥任半個佐領,從征湖廣等處有功,於武岡州陣亡,贈雲騎尉世職[9]。和索理之親兄武都善保芬曾孫瑪爾渾任護軍校,從征雲南有勞績,歷任護軍參領,身後追敘其功,授其子永泰騎都尉世職[10]

羅屯家族

正紅旗羅屯世居安褚拉庫,與岱圖庫哈理同族,早年率領八百戶歸附努爾哈赤,因而位居五大臣之列,所部編為兩個佐領,分別令其次子艾唐阿、其親叔祖盧庫布之曾孫安充阿統領[11]。羅屯之第五子哈寧阿任護軍參領,圍錦州、征黑龍江、山海關有功,授騎都尉,其子漢楚哈承襲後從征滕吉思陣亡贈三等輕車都尉世職[11]。羅屯之孫法坦授騎都尉,山海關之役有功加考績稱職授為三等輕車都尉,三遇恩詔加至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官至前鋒統領,由其孫額德、色爾弼二人分襲[11]

羅屯親叔鄂倫碩克索曾孫索爾和諾任驍騎校,三藩之亂期間從征江西與韓大任部作戰有功,授雲騎尉世職[11]。羅屯親叔貝僧額曾孫伊蘭泰任護軍校,從征四川有功,後於秦州陣亡優贈騎都尉加一雲騎尉,其子錫爾們承襲後於雲南、武磨山等地立功,加為二等輕車都尉世職[11]

其他

史籍中還記載了其他世居扎庫木但未註明與岱圖庫哈理同族的世家[12]。正黃旗岳博元孫薩充阿任護軍參領,從征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世職[12]。正白旗賽珠瑚曾孫胡興阿任前鋒校,於蓋峙山陣亡,贈雲騎尉世職[12]。烏丹之孫孔濟納任護軍校部委章京,從征陝西於秦州陣亡,贈雲騎尉世職[12]。顏特之孫石柱任護軍校,從征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世職,養子華海襲職[12]。此外,珍妃家族亦世居扎庫木,其先初隸滿洲鑲紅旗第十三佐領,珍妃始祖額爾古達、太高祖五達色、曾祖父薩郎阿乾隆翻譯舉人咸安宮教習,祖父裕泰官至總督,姐為瑾妃,從兄志銳為清末伊犁將軍[13]

正紅旗穆當阿世居安褚拉庫,未註明與羅屯同族[14]。其子達魯喀從征河南、江南立功,後於江陰縣陣亡,贈雲騎尉世職[14]。穆當阿之孫額黑任護軍校部委章京,從征雲南、江西等地有功,授雲騎尉世職;倭什布由護軍校從征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世職[14]

正黃旗納林世居訥殷江,與岱圖庫哈理等同族,天聰時期與兄葉臣巴圖魯率一百四十人歸附,編佐領使其統領,授騎都尉,山海關之役擊敗農民軍有功加一雲騎尉,卒其子達敏襲職後三遇恩詔加至一等輕車都尉,因事降為騎都尉兼一雲騎尉[15]。其親弟達爾瑚達承襲後,從征廣東新會擊破李定國部,授三等輕車都尉世職[15]

正紅旗瑪福他世居瓦爾喀,後遷居朝鮮,清軍征朝鮮時,率一百三十三人歸附,授騎都尉,編為佐領以其孫邦那密統領,後襲騎都尉,入關時參與擊敗農民軍加一雲騎尉,三遇恩詔加至一等輕車都尉,從征河南、江南、緬甸等地,擒獲永曆帝有功,加一雲騎尉,官至步軍總尉,其子常賴承襲時因事降為三等輕車都尉世職[15]

鑲白旗寧古齊世居寧古塔,其子鼐格從征錦州、北京、山東,於臨清州首先登城,賜巴圖魯號,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其子噶布拉承襲後遇恩詔加至三等輕車都尉,從征貴州、江寧擊敗鄭成功部有功,晉為二等輕車都尉任參領,其子巴格承襲因事降為三等輕車都尉世職[15]

正白旗墨爾根世居馬察、正紅旗章武理世居長白山後裔皆因戰功授雲騎尉世職[15]。鑲白旗翁安世居扎克丹,四世孫滿都理、五世孫瑪齊皆為雲騎尉[16]

近現代名人

末代皇帝溥儀滿洲國時期的妃子譚玉齡出身京旗的他塔喇氏。

來源

引證
  1. ^ 劉慶華 2012,第18頁
  2. ^ 弘晝等 2002,第167-179頁
  3. ^ 趙力 2012,第418頁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弘晝等 2002,第167頁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弘晝等 2002,第168頁
  6. ^ 趙爾巽等 1998,第9678頁
  7. ^ 弘晝等 2002,第169-171頁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弘晝等 2002,第169頁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弘晝等 2002,第170頁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弘晝等 2002,第171頁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弘晝等 2002,第175頁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弘晝等 2002,第172頁
  13. ^ 佚名. 《續碑傳選集·淸先正事略》. 大通書局. 1957. 
  14. ^ 14.0 14.1 14.2 弘晝等 2002,第176頁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弘晝等 2002,第177頁
  16. ^ 弘晝等 2002,第178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