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式穿甲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和博物館用來展示的九一式穿甲彈
左起分別為36cm、41cm、46cm炮使用的九一式穿甲彈,中間粗短者為去除風帽的九一式穿甲彈彈體,紅色的炮彈是三式彈

九一式穿甲彈(日語:九一式徹甲弾,平假名:きゅういちしきてっこうだん),是大日本帝國海軍戰列艦巡洋艦開發並使用的穿甲彈

九一式穿甲彈是八八式穿甲彈的改進型,一式穿甲彈是九一式穿甲彈的改進型。

簡介

九一式穿甲彈是由下述特別強化了對水線下裝甲帶的穿甲能力的六式穿甲彈改良而來的: 將六號穿甲彈的風帽延長,同時將彈尾形狀進行收攏,艇尾形彈尾的彈種也在大和級戰列艦上配備了。因1931年(昭和6年)開始配備使用而得名。九一式穿甲彈比起六號穿甲彈的外形,空氣阻力更小,同樣的仰角下射程可以提高3000~4000m。

雖說如此,實戰中擊中水線下裝甲帶概率比擊中主裝甲帶的概率要低得多,而使用的引信延時較長,會導致炮彈在船體非裝甲區不爆炸而再次貫穿裝甲。也有人指出因為這個問題而使得無法確認炮彈命中時的爆煙,從而使得炮戰的指揮出現問題。

此外,由於彈體強度不足,存在命中時炮彈斷裂的缺陷。具體而言,達到炮彈直徑九成以上厚的表面硬化裝甲,以25度以上的角度命中時就會出現這個問題。由於這些問題,在大和級戰列艦上採取的給彈藥安裝被帽的方法是正確的。

作為九一式穿甲彈的更新換代,1941年(昭和16年)開始配備的一式穿甲彈,除了改善上述被帽安裝方法外,還對彈頭進行了着色填充。除此之外,也有一式穿甲彈增強了彈體強度的說法,目前還沒有定論。

水中彈效果

所謂水中彈,即在目標近距離內落下,在水中以水平方向前進一定距離,從而命中艦船的水線下裝甲帶。

美國海軍在1935年進行了實驗確認,由此南達科他級戰列艦艾奧瓦級戰列艦也如同日本戰列艦一樣安裝了水中彈防禦。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以及之前的美國戰列艦沒有水中彈防禦,英法德意等國的新型戰列艦也沒有對水中彈的防禦。[1]

日本海軍對由於華盛頓海軍條約而廢棄的「後日德蘭型」戰列艦中的未建成的土佐號,以及同樣被除籍的安藝號進行了射擊實驗。土佐在射擊實驗中被40cm炮彈命中舷側,在後方機關室內炸裂導致3000噸進水,安藝號在被長門號陸奧號兩艘船發射第一發炮彈僅僅17分鐘後就沉沒了,由此確認了水中彈的實際效果。

因此,日本戰艦在改裝時加強水中彈防禦的同時,開發了水下彈道特性的優秀的穿甲彈。這種新型穿甲彈就被稱為六號穿甲彈(即後來的八八式穿甲彈),在頂部平直的被帽上,加上尖銳的被帽頭,再在上面加上風帽。設想當炮彈命中水面時,風帽和被帽頭脫落,炮彈在水中直行命中敵艦水線以下部分,而由此開發。通常的炮彈在水中前進距離為炮彈口徑的80倍,而這種穿甲彈為能夠前進200倍口徑的距離(也就是說比如46cm炮彈,前進的距離就是92m)。

此外,為了充分發揮水中彈的效果,六號穿甲彈使用了可以調整至長延時(0.4秒)的引信。試驗的結果是六號穿甲彈被認為能夠發揮水中彈的效果,而在1930年(昭和5年)被規定使用。

炮彈性能

口徑 全長 炮彈重量 裝藥量 裝藥比例 射程
46cm 1,955mm 1,460kg 33.85kg 2.32%  42030m
41cm 1,738.5mm 1,020kg 14.888kg 1.46% 37900m
36cm 1,524.7mm 673.5kg 11.102kg 1.65% 35450m
20.3cm 906.2mm 125.85kg 3.100kg 2.46% 27400m
15.5cm 677.8mm 55.87kg 1.152kg 2.00% 27400m

相關頁面

參考文獻

  1. ^ (「世界の艦船」1999年8月號P151)の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