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美國總統選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20年美國總統選舉

← 1916 1920年11月2日 1924 →
 
獲提名人 沃倫·G·哈定 詹姆斯·M·考克斯
政黨 共和黨 共和黨 民主黨 民主黨
家鄉州 俄亥俄州 俄亥俄州
競選搭檔 卡爾文·柯立芝 富蘭克林·D·羅斯福
選舉人票 404 127
勝出州/省 37 11
民選得票 16,144,093 9,139,661
得票率 60.3% 34.1%

紅色是共和黨贏的州分,藍色是民主黨贏的州分。

選前總統

伍德羅·威爾遜
民主黨 民主黨

當選總統

沃倫·G·哈定
共和黨 共和黨

1920年美國總統選舉(英語:United States presidential election of 1920)於1920年11月2日舉行。這是美國第一次有女性選民擁有投票權的總統選舉,結果由共和黨人哈定當選。

共和黨提名

1920年共和黨全國大會在芝加哥體育中心(Chicago Coliseum)召開。由於三位領先候選人競爭激烈,大會早早陷入僵局。為打破僵持,共和黨主要領袖移師黑石飯店(Blackstone Hotel)的404房間,討論以哈定為折衷方案的可行性。坊間流傳最廣的故事稱黨領袖們在這間「充滿煙霧的客房」(smoke-filled room,美聯社語)敲定了哈定為最終人選;「smoke-filled room」一詞也由此引申為「密談室」之意。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404房間內的磋商實際上只是黨派大佬們為打破僵局而做出的多次嘗試中的一次,而且也沒有證據表明在這次秘密會議中做出了任何實質性決定。由於三位領先者間的僵持,密談的主要目的在於從其他候選人中找出一個能夠儘可能號召大多數的人選,而領袖們首先就把目光聚集到哈定身上。哈定在此前的投票中排第十位,被視作「第二梯隊的領頭羊」。當被問及是否存在任何不雅的歷史檔案而可能為反對者所利用時,哈定斷然予以否認。實際上,哈定和一位名叫凱莉·富爾頓·菲利普斯(Carrie Fulton Phillips)的女人—也是他一位朋友的妻子有婚外情。但這件事直到哈定得到提名後才被發覺。

作為一位在俄亥俄州外幾乎沒什麼名氣的政客而贏得提名,哈定堪稱一匹黑馬。另外,黨大會還提名馬薩諸塞州州長卡爾文·柯立芝為他的競選夥伴,競選副總統一職。

共和黨黨內初選候選人:

共和黨最終總統候選人和副總統候選人:沃倫·G·哈定和卡爾文·柯立芝。

民主黨提名

民主黨黨內初選候選人:

民主黨最終總統候選人和副總統候選人:詹姆斯·M·考克斯富蘭克林·D·羅斯福

大選

哈定的大選對手是民主黨人和俄亥俄州州長詹姆斯·米德爾頓·考克斯,競選搭檔則為時任海軍助理部長的富蘭克林·羅斯福。這場大選在很大程度上被視作兩種理念的競爭:民主黨要求繼承伍德羅·威爾遜進步主義路線,而共和黨則倡導回歸威廉·麥金萊時代的自由放任主義經濟政策。

在競選中,哈定打出了「回歸常態」(Return to Normalcy)的旗號。應當注意,在英語中「常態」一詞一般作normality,而極少用normalcy。這個口號不但要求結束歐戰所帶來的「不正常年代」,也反映了當時的三個主要趨勢,即強化孤立主義、復活排斥主義以及弱化威爾遜時代的政府行動主義。

哈定在1920年夏秋之際發起的「前廊運動」(Front Porch Campaign)幾乎捕捉了全國的注意力。他的競選在美國歷史上可謂盛況空前。不但有爭相報道的各大媒體、層出不窮的新聞影片,而且還充分利用了好萊塢百老匯等娛樂界的力量。包括艾爾·喬森、莉莉安·拉塞爾、道格拉斯·范朋克以及瑪麗·畢克馥在內的眾多明星紛紛前往馬里恩哈定夫婦的家中與他們合影。商界巨頭如愛迪生亨利·福特哈維·凡士通等人也給哈定以支持。截至11月大選前夕,多達60萬人參與了這場奔赴馬里恩的「朝聖」活動。

弗洛倫斯·哈定對哈定的競選起了關鍵作用—她甚至可能是史上所有總統候選人妻子中最為活躍的一個。弗洛倫斯重點建立了競選團隊和媒體間的聯繫。作為每日星報的業務經理,她對記者和新聞行業了解頗深,知道怎樣迎合他們的需要。弗洛倫斯不但給記者們提供大量的提問和拍照機會,還親自下廚,並把做好的飯菜送到在哈定家後院搭建的新聞會客室供記者們享用。她甚至還教丈夫如何以正確的姿勢向電影攝影機揮手致意,從而最大程度利用鏡頭。

哈定的一個重要競選優勢是他得到了許多女性選民的支持,而這種支持可能來自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哈定在參議院一直支持婦女選舉權運動。隨着1920年8月美國憲法第十九修正案的通過,1920年大選成為婦女在全國範圍內獲得選舉權後的首場大選,大批婦女前往馬里恩聆聽他的演說。另外,哈定的長相也是個優勢。在大部分人看來,和他的對手考克斯相比哈定明顯要英俊一些。許多人,包括歷史學家和普通選民都認為哈定的勝利實際上就是歸功於他的相貌。英國記者和社會學家馬爾科姆·格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他2005年出版的《眨眨眼:無須思考的思考力量》(Blink: 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一書中就附和了這種說法。格拉威爾認為哈定「長得就像一位總統」,以至於人們對他的第一印象已經註定了他們隨後對哈定堅定不移的支持—至少在其智力缺陷或能力不足開始特別顯現出來之前是如此。格拉威爾甚至由此引申,把人們基於有紕漏的過程而作決定的錯誤稱為「哈定錯誤」(Warren Harding Error)。而哈定錯誤也讓人找到理由調侃女性參政權

除婦女外,哈定還得到許多德裔和愛爾蘭裔選民的支持。傳統上,這兩個族群傾向於民主黨,但他們在戰時自認受到了威爾遜政府的不公正對待,遂轉而支持共和黨。一戰期間,威爾遜政府嚴厲打擊反戰和支持敵對國的運動,而德裔和愛爾蘭裔美國人被其認為尤為危險:德國是美國的交戰國;愛爾蘭則和美國的一戰盟友英國長期敵對。

在競選中還出現了一些關於哈定具有十六分之一西印度群島黑人血統、並且在他的家譜中還有其他黑人的謠言。當時對黑人的定義採取的是所謂「一滴血規則」:只要某人祖上有任何黑人親屬,無論遠近,都意味着這個人算作黑人而非純種白人。由於當時黑人參政被嚴格禁止,哈定的這個「新身份」對他十分不利。對此,他的競選經理回應道:「在俄亥俄,沒有哪個家庭有着比哈定家更乾淨和更讓人尊重的記錄。哈定有着來自新英格蘭賓夕法尼亞的碧眼血統,流淌着最好的先驅者的血液。[1]」雖然這種說法除了坊間流言外並無實質性根據,但為哈定的反對者、歷史學家威廉·E·錢斯勒(William E. Chancellor)大加利用,於大選期間寫了一篇探究其身世的文章,期望憑此改變選民態度[1]。不過,哈定本人似乎也得為流言的持久性負一定責任。這是因為,在接受報業經營者兼記者詹姆斯·W·福克納(James W. Faulkner)採訪時,哈定曾頗為鄙夷、半開玩笑地如此說道:「我怎麼知道呢,吉姆?也許我的一個祖先翻了籬笆吧。[2]

結果

大選最後以哈定-柯立芝組合的完勝告終。共和黨一共獲得60%的普選票和404張選舉人票。相比之下,民主黨僅獲得34%的普選票和127張選舉人票。此外,在監獄裡服刑的社會運動家尤金·V·德布斯(Eugene V. Debs)也得到了3%的普選票。因被威爾遜政府以妨礙徵兵為由下獄,德布斯的競選是在監牢裏進行的。

參考文獻

  1. ^ 1.0 1.1 Russell, Francis. The Shadow of Blooming Grove: Warren G. Harding and His Times. New York: McGraw-Hill. 1968: 39-40, 403-405. ISBN 0070543380. 
  2. ^ Adams, Samuel Hopkins. Incredible Era: The Life and Times of Warren Gamaliel Harding.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39: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