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馬及馬及叛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馬及馬及起義
瓜分非洲的一部分

馬及馬及起義時德屬東非的地圖。紅色地區為起義者活動地帶。
日期1905年7月至1907年7月
地點
結果 起義被鎮壓
參戰方

 德意志帝國

坦噶尼喀本地部落
指揮官與領導者
德意志帝國 古斯塔夫·阿道夫·馮·戈特岑 金吉基蒂萊·恩瓜萊
兵力
約 2,000 ~5,000
傷亡與損失
15名歐洲人與389名阿斯卡利士兵 未知
總共250000至300000人死亡

馬及馬及起義德語:Maji Maji-Aufstand)有時被稱為馬及馬及戰爭斯瓦希里語:Vita vya Maji Maji,Maji-Maji-Krieg),是在德屬東非境內爆發的一次反對德國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這場戰爭是由德國殖民者迫使土著居民種植棉花的政策引發的,從1905年持續至1907年[1]。戰爭造成了25萬至30萬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死於饑荒的平民。

前奏

在1880年代晚期歐洲列強結束對非洲的瓜分之後,德國加強了對其所擁有的幾個殖民地的控制。德國殖民政府在1898年開始在德屬東非徵收人頭稅,並嚴重依賴強制勞力來完成建設。1902年,卡爾·彼得斯命令殖民地的村莊種植棉花作為出口用經濟作物,每個村莊所生產的棉花都必須達到配額;於是村長們均被命令從事棉花生產的監督工作,迫使他們站在村莊勞動力的對立一方。德國人的政策不僅被排斥,更對原住民的生活產生顯著負面影響,當地的社會結構因德國的政策而迅速改變。男女在家庭中的角色為了適應社會需求而改變:由於男性離家外出工作,女性則被迫承擔傳統上由男性負責的工作;此外,男子背井離鄉的現狀削減了原住民村莊自給自足與對抗惡劣環境的能力。於是,原住民對殖民政府的敵意在這些影響下迅速上升。

起義者嘗試尋找一種能夠驅逐德國殖民者的魔法,並將其看作團結起義力量的象徵。德國人類學家記錄,當地的一位靈媒金吉基蒂萊·恩瓜萊(Kinjikitile Ngwale)自稱被蛇神洪戈(Hongo)附體[2],能製造出一種把德國人的子彈化為清水的魔藥。這種魔藥在斯瓦希里語中被稱為馬及(Maji),因此其追隨者便自稱馬及馬及(Maji-maji)。然而,這種所謂的「魔藥」實為蓖麻油與小米種子混合的液體[2]。恩瓜萊亦宣稱德屬東非的原住民得到了消滅德國殖民者的使命。追隨者對此深信不疑,並在這種液體的加持下發動了馬及馬及起義。

經過

起義者們裝備着長矛與有時淬毒的箭支[3],人多勢眾的他們亦相信,在魔藥的加持下德國人的子彈將化為清水,無法對他們造成傷害[2]。起義者頭戴小米梗,從他們的村莊開始進軍。他們起初襲擊了一個前哨站並破壞了當地的棉花種植園。然而,在1905年7月31日,馬通比(Matumbi)部落的群眾相應他們的起事,在東南部沿海城市薩曼加(Ssamanga)摧毀了當地的貿易站與棉花種植園。德國殖民者很快作出回應,逮捕了恩瓜萊並對其判處絞刑。在被處決之前,恩瓜萊宣稱他已將魔藥分發至各地[2]。在1905年8月14日,響應起義的恩金多(Ngindo)部落群眾襲擊了一眾正在狩獵的傳教士;所有5名傳教士,其中包括達累斯薩拉姆的羅馬天主教主教斯皮斯(Spiss)均被矛戳死[2]

在整個8月內,起義從現今坦桑尼亞的馬圖賓山南部地區爆發,並迅速在整個殖民地南部傳播。8月16日位於伊法卡拉(Ifakara)的一次襲擊更是全殲了一支德國巡邏隊,並使得通往馬亨蓋(Mahenge)要塞的門戶洞開。儘管殖民地南部的歐洲居民與駐軍數量相當小(僅有458名歐洲人與588名非洲士兵),但現代化的防禦工事與武器為他們帶來了優勢。在馬亨蓋,數千名由另一位靈媒領導的馬及馬及起義者向德軍營地進發。營地守軍由西奧多·馮·哈塞爾(Theodor von Hassel)領導,包括60名非裔士兵,數百名向政府效忠的部落群眾以及2挺機槍[2]。起義者由兩個部落的群眾組成,他們在攻擊時間上存在分歧並導致無法協作。第一波攻擊前進至距離要塞1000米後遭到德軍火力攻擊,起義者冒着彈雨堅持了15分鐘後潰退;第二波攻擊由1200名起義者組成並由東部方向進攻,而這次進攻則有些人在被射殺前離德軍火線僅有3步之遙[2]

儘管這次戰鬥可謂起義的頂點,但在這之後一支新部族恩戈尼(Ngoni)人決定以5000人之眾加入起義,這支部族乃是1818年之後遷至此地區的穆斯林民族。1905年10月21日,德軍攜帶重機槍從馬亨蓋出發前往恩戈尼人的營地。恩戈尼部族士兵在戰鬥中撤退並丟下了所有裝着魔藥的瓶子,大喊:「這馬及只不過是一個謊言!」

古斯塔夫·阿道夫·馮·格特岑,1901-1906年任德屬東非總督。

而在殖民政府方面,時任德屬東非總督的古斯塔夫·阿道夫·馮·格特岑伯爵請求德國中央政府的支援。德皇威廉二世立即派出兩艘攜帶充分補給品的巡洋艦前往起義地區[2],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援軍從遙遠的德屬新幾內亞趕來。10月,當1000名援軍抵達時,格特岑認為反攻的時機已成熟。在此之後,德屬東非西南部的叛亂已在1906年4月被平息,但其他起義地區的戰鬥仍在繼續。在1906年5月初,一支由2名歐洲人與46名阿斯卡利組成的小隊在從南部城市松蓋阿向馬亨蓋行軍時持續遭到了攻擊。相應地,德國人的注意力亦轉移至東南部地區。東南地區的起義在此之後退為游擊戰爭,並帶來了嚴重的饑荒[2]

此饑荒的一部分是有意而為之。格特岑總督願意赦免領導者,巫醫與放下武器的士兵,但他也需要肅清剩下的起義者,由此他選擇以饑荒作為威脅。早在1905年,殖民地部隊的一位指揮官旺根海姆上尉就在給格特岑總督的信中寫道:

「只有飢餓與求生的欲望能夠最終使得起義者屈服。單一的軍事行動只不過像汪洋里的一滴水[4]。」

起義的餘燼最終在1907年熄滅。起義使得15名歐洲人,389名非洲士兵,以及25-30萬起義者與無辜民眾死亡[5][6]。起義的失敗擊垮了當地民眾反抗的精神,但德屬東非在起義之後新上任的總督對殖民地實行更開明的政策也一定程度上安撫了民心。

後記

對馬及馬及起義的鎮壓徹底改變了南坦桑尼亞的歷史。無數人因此流離失所,戰後所帶來的影響也促使帝國政府在當地推行改革。在一戰爆發前,德屬東非可以算是非洲殖民地中管理較出色的一個。這場起義也成為了坦桑尼亞歷史上的一個焦點。此後,坦桑尼亞民族主義者們將此看作坦桑尼亞民族主義的一個最初的例子,它是將不同人民團結在統一領導下的一個經驗,也是坦桑尼亞各民族試圖建立一個不被外國勢力支配的國家的一次嘗試。

參考文獻

  • 當年新聞報道(德語)[永久失效連結]
  • Walter Nuhn: Flammen über Deutschost. Bernhard & Graefe-Verlag, ISBN 3-7637-5969-7
  • Jigal Beez: Geschosse zu Wassertropfen. Rüdiger Köppe Verlag, Köln, 2003, ISBN 3-89645-450-1
  • Karl-Martin Seeberg: Der Maji-Maji-Krieg gegen die deutsche Kolonialherrschaft. Dietrich Reimer Verlag, Berlin 1989, ISBN 3-496-00481-9
  • Hubert Gundolf: Maji-Maji - Blut für Afrika : Auf den Spuren des 1905 in Ostafrika ermordeten Missionsbischofs Cassian Spiss OSB. EOS Verlag Erzabtei St. Ottilien, ISBN 3-88096-166-2
  • Felicitas Becker, Jigal Beez (Hrsg.): Der Maji-Maji-Krieg in Deutsch-Ostafrika 1905-1907. Ch. Links, April 2005, ISBN 3-86153-358-8
  • Thomas Morlang: „Ich habe die Sache satt hier, herzlich satt.「 Briefe des Kolonialoffiziers Rudolf von Hirsch aus Deutsch-Ostafrika 1905-1907, in: Militärgeschichtliche Zeitschrift 61 (2002), S. 489-521.

參見

外部連結

引用

  1. ^ p.495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Maji Maji Rebellion John Iliffe, The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 Vol. 8, No. 3 (1967), pp. 495–512.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Pakenham, Thomas (1992). The Scramble for Africa: White Man's Conquest of the Dark Continent from 1876 to 1912. HarperCollins. pp. 616–621. ISBN 0380719991.. 
  3. ^ Petraitis, Richard (August 1998). "Bullets into Water: The Sorcerers of Africa". Retrieved 2008-11-30.. 
  4. ^ Pakenham, 622 quoting from Götzen, Gustav Adolf (1909). Deutsch Ostafrika im Aufstand 1905–6. Berlin. p. 149.. 
  5. ^ Gellately, Robert; Ben Kiernan (2003). The Specter of Genocide: Mass Murder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Published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161. ISBN 0-521-52750-3.. 
  6. ^ Hull, Isabel V. (2004). Absolute Destruction: Military Culture and the Practices of War in Imperial Germany.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