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哲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許多著名的現代思想家,如大衛·休謨伊曼努爾·康德托馬斯·傑弗遜都認為非洲人智力上有缺陷,以致在道德和科學推理上有缺陷,無法深入思考哲學問題。20世紀之前,大多數西方人對非洲思想的評價是反面的。

不止如此,非洲哲學的觀念具有刺激性,因為黑非洲最初沒有本民族的書面文字以記載思辨的內容。除了埃及人埃塞俄比亞人,多數非洲文化的書面文獻僅僅是歐洲與伊斯蘭思想的回聲。受歐洲與北非的影響,一批當代非洲哲人開始強調書面交流,非洲文化必須超越以傳統的口述材料表達的概念,以發展精密的科學及哲學。另一些人則認為非洲哲學應該從傳統的語言、儀式和信仰中汲取營養。這種觀念認為,非洲哲學應該是一種民族哲學,是民族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非洲哲學作為民族哲學

現代非洲哲學家阿基里·姆邊貝英語Achille Mbembe

非洲民族哲學的一個主要源頭是法國哲學家呂西安·萊維-布呂爾(1857–1939)。萊維-布呂爾於1896年至1927年在索爾本任教,是那個時代最出名的民族學家之一。他認為非歐洲人民使用的主要觀念、因果關係和推理模式並沒有蘊含在那些遵循亞里士多德邏輯法則的學術寫作之中。相反,它們是各種儀式祭典所灌輸的「集體陳述」,是一種強效的、精神的體驗。這些觀念更多的是被感受而非被理解,神秘而缺乏理性,促成了靈與肉的協調。每個儀式的效用不僅是自然的,還是神秘的,神秘與自然實體間的聯繫受「分享律」的支配,與歐洲的邏輯法則完全不同。與矛盾律、排中律相比,「分享律」允許實體既是此物又是彼物,既在此處又在彼處,既處於現在又處於未來。醫術、魔法、巫術、預言、與死人溝通在神秘力量驅使下是可能的。

普拉西德·坦佩利斯在《班圖哲學》(1945)中試圖表達傳統非洲文化里隱藏的實體結構。對他來說,歐洲與非洲哲學對事物看法的主要區別在於本體論。歐洲文化中事物被認為充溢着自然物質(原子、思想、軀體),而非洲文化則認為實體是由動態的力構成。這些力量分等級的構成了神、天、地、動物、植物、無機物以及人類的力量。這些力量放大或縮小人類的各種活力,便顯示出善與惡。通過醫術、巫術、魔法和預言,某些人能夠操控這些力量以幫助或損害他們的社群。

相關書籍

  • 《瓦解殖民世界:非洲思想家馬穆德・曼達尼讀本》,馬穆德•曼達尼(Mahmood Mamdani),台灣,行人,2017年1月。

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