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阿拉伯-努比亞地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阿拉伯-努比亞地盾的範圍。西與撒哈拉元克拉通相鄰。顏色表示岩石的地質年代(太古宙元古宙)。
約570Ma,在紅海裂谷誕生前潘諾西亞大陸中的阿拉伯-努比亞地盾。

阿拉伯-努比亞地盾(ANS)是紅海側面一片裸露的前寒武紀結晶岩地帶。結晶岩的年代主要位於新元古代。地理上,ANS自北向南穿過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埃及沙特阿拉伯蘇丹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也門索馬里。ANS的北部是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南部位於埃塞俄比亞高原、沙特阿拉伯的阿西爾省也門高原

ANS也是人類一部分最早的地理成就的所在,主要由古埃及人在埃及和蘇丹東北部的岩石中提取金時做出。埃及和北蘇丹所有金礦都由古埃及人發現並開採。現存最早的地質圖製成與1150 BCE,展示了東埃及的金礦分布;它也被稱作杜林紙草地圖。近年來也在蘇丹、厄立特里亞和沙特阿拉伯發現了新的金礦。

古埃及人還在阿斯旺附近開採花崗岩,並將其順尼羅河送到下游修建埃及金字塔。阿斯旺是火成正長岩的典型產地。羅馬人遵循了這一傳統,以埃及東部沙漠的北部為中心開鑿了許多採石場,那裡主要產出斑岩花崗岩

金、銀、銅、鋅、錫、鉛等貴金屬和工業金屬在沙特阿拉伯的採掘史至少有5000年。最有生產力的礦坑在沙特阿拉伯馬赫德·阿德達哈布縣(「金子搖籃」)成百上千年來一直被開採,甚至和所羅門王的寶藏傳說的起源相關。今日馬赫德·阿德達哈布縣的採礦業由沙特阿拉伯礦業公司Ma'aden主導。鐵礦、鎢礦、礦砂、銅和磷分布在許多地方。埃及東部沙漠和蘇丹的礦產活動受到水資源和基礎設施的限制。

切斷花崗岩的基性岩牆,阿拉伯-努比亞地盾

阿拉伯-努比亞地盾的發展

紅海裂谷誕生前的阿拉伯-努比亞地盾

阿拉伯-努比亞地盾(ANS)是東非造山運動造山帶的北半部,它在新元古代末期東西岡瓦納大陸碰撞並合併為岡瓦納大陸時形成。東非造山帶是泛非造山運動的一部分,向南擴展到莫桑比克帶。岡瓦納大陸的合併與羅迪尼亞超大陸的分裂、莫桑比克洋的閉合與地盾的擴張於870Ma同時發生。這塊地盾在接下來的300 Ma里不斷生長,780 Ma開始逐漸吞併了島弧匯聚區、地塊縫合帶,最終在550 Ma停歇。同時,東非造山帶變成了位於古特提斯洋南岸的被動大陸邊緣。[1]:289–325

阿拉伯-努比亞地盾可以被蛇綠岩套剪切帶或縫合帶精確地分割為不同的板塊或地體。這些地塊沿紅海成對分布,自南起分別是納克法(870-840 Ma)、阿西爾(785-720 Ma, 850-790 Ma)、哈雅(870-790 Ma)、吉達(870-760 Ma)、加加巴(735-700 Ma)、傑拜特(832-810 Ma)、希賈茲(870-807 Ma)、東部沙漠(810-720 Ma)和米德延 (780-710 Ma)。地盾西部是哈爾法(2.6-1.2 Ga, 750-718 Ma)和拜由達(806 Ma)地塊,東部則有侯萊費(720 Ma)、哈伊爾(740 Ma)、阿菲夫(750-695 Ma, 840-820 Ma, 1.86-1.66 Ga)、代瓦迪米(695-680 Ma)和阿爾拉因(667 Ma)等地塊。[1]

關鍵的合併事件開始於780-760 Ma,以他巴拉-塔爾基剪切帶、阿法夫片麻岩帶和600km長、565km寬、吉達-哈雅和希賈茲-傑拜特地塊間的雜蛇綠岩褶皺剪切帶——Bi'r Umq-那卡西卜縫合帶(780-760 Ma)的形成為標誌。接着,在750-660 Ma,阿特穆爾-德爾格縫合帶formed as 哈勒法地塊蛇綠岩套推覆體是拜由達地塊上的逆斷層。同時,阿拉奇-赫雅尼-索爾和哈默德-敖尼布-延布縫合帶形成,包括推覆體和沿傑拜特-希賈茲與東部沙漠地塊和米德延地塊間的東向剪切帶分布的蛇綠岩地帶。680-640 Ma期間, 600km長、5–30km寬的Hulayfah-Ad Dafinah-Ruwah縫合帶formed between阿菲夫地塊和西南邊的地塊。同時,阿費夫和代瓦迪米地塊間的哈拉巴縫合帶形成了哈拉巴蛇綠岩套片麻岩西向逆斷層。另外阿爾·阿馬爾縫合帶, consisting of阿爾·阿馬爾斷層帶with 蛇綠岩透鏡體位於代瓦迪米和阿爾拉延地塊間,而納比塔斷裂帶在阿西爾地塊內形成。最後的合併事件發生於650-600 Ma,當時Keraf縫合帶,包括蛇綠岩套褶皺和剪切岩,在拜由達-哈爾法和傑拜特-加加巴地塊間形成。[1]

碰撞後事件有阿曼和沙特阿拉伯西部Huqf超群的形成(732-540 Ma),在基底盆地上堆積的前1100 m包含斯圖爾特冰期馬里諾冰期雜礫岩墜石等冰海沉積物。晚新元古代形成的片麻岩帶和穹頂有阿拉伯地盾的Kirsh片麻岩和埃及東部沙漠的Meatiq片麻岩。晚新元古代剪切區包括內志斷層系統和Oko剪切帶(700-560 Ma)內的哈米桑那剪切帶(665-610 Ma)、Ar Rika- Qazaz剪切帶(640-610 Ma)。[1]

廣布東北-西南向岩脈群、東北-西南向普通斷層和西北-東南走向沉積盆地,充滿造山後磨拉石沉積等許多特徵被歸因於伸展構造末期的影響。[2]

500 Ma之前的地殼弱化影響了大陸張裂,也即阿拉伯半島和非洲大陸距離增加及漸新世初期紅海盆地的形成。到那時,一部分古生代中生代岩石已經被侵蝕了。實際上,1200km寬的ANS造山帶都有現代的地殼構造,莫霍面深達35–45km。蒸發岩的後張裂沉積直到上新世還在出現,隨後整個地區變為海洋環境。[3][1]

太空影像(ISS006-E-43186) of阿拉伯-努比亞地盾in東蘇丹,朝向東北方向,背景為紅海。圖像中心南北走向的結構是哈米桑那剪切帶。也能看到東埃及向北暴露的ANS,以及尼羅河(左)和阿拉伯(右)。

火山成因塊狀硫礦外部連結

參考

  1. ^ 1.0 1.1 1.2 1.3 1.4 Johnson, Peter; Woldehaimanot, Beraki. Yohida, M.; Windley, B.F.; Dasgupta, S. , 編. Development of the Arabian-Nubian Shield: perspectives on accretion and deformation in the northern East African Orogen and the assembly of Gondwana, in Proterozoic East Gondwana: Supercontinent Assembly and Breakup, Geological Society Special Publication No. 206. London: The Geological Society. 2003. 
  2. ^ Blasband, B., White, S., Brooijmans, P., De Boorder, H. & Visser, W. 2000. Late Proterozoic extensional collapse in the Arabian-Nubian Shield.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157, 615-628. Archived copy (PDF). [2008-04-1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12-19). 
  3. ^ Lindquist, Sandra. The Red Sea Basin Province: Sudr Nubia(!) and Maqna(!) Petroleum Systems, USGS Open-File Report 99-50-A (PDF). US Dept. of the Interior. 1998: 5 [2021-10-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1-29). 

閱讀更多

  • B. E. Abulnaga, 2010. 'Slurry Pipelines for Egypt and Sudan'. Mining Engineering. Society of Mining Engineers, March 2010 pp. 20–26.
  • Barrie, C. T., Nielsen, F. W., and Aussant, C., 2007, The Bisha volcanic-associated massive sulfide deposit, Western Eritrea: Economic Geology, v. 102, pp. 717–738.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