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考茨基效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考茨基效應(英語:Kautsky effect),也稱感生熒光衰變效應,是指光照射植物或其它含葉綠素工作時所產生的熒光隨時間變化的現象,它是漢斯·考茨基德語Hans Kautsky和A·赫希於1931年發現的[1]。這種變化的過程實質反映了植物的光合成機制受光照,工作後隨時間的變化。

考茨基效應
考茨基效應

光照射植物葉藻類,其發出的熒光強度隨時間變化主要可分為三個階段:

  • 上升段(從光照開始上升至約1毫秒);
  • 高峰段(從光照約1毫秒至10分之1);
  • 平緩下降段(從光照約10分之1秒至100秒或更長)。

熒光強度的上升段是由於植物光系統的反應中心達到飽和狀態。之後受到光化學抑制作用,熒光強度開始減少。隨後。熒光還會平緩減少,是由於加入一種非化學抑制的效應,它是植物自我保護的一種防止光吸收過多的效應。這種效應的實質現在尚未確定,還在爭論之中。

參考文獻

  1. ^ Kautsky, H.; Hirsch, A. Neue Versuche zur Kohlens ureassimilation. Die Naturwissenschaften. 1931-11, 19 (48): 964–964. doi:10.1007/bf0151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