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翁庭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翁庭華(1934年),出生於基隆,當代攝影家,作品類型包括紀實、新聞、超現實攝影。[1] :12早期作品多以專題攝影為主,[1]:48-49後赴日本接受攝影家中居正躬的指導,學習到「色調分離」的暗房技術,發展出超現實的攝影風格。1991年獲得日本第64屆「國展」一等獎,後因連年入選而獲得「國展」免審查資格。[2]:58-59[1]:102-105

生平

早年生活

翁庭華1934年出生於基隆,1958年進入基隆衛生院工作,1960年開始他的攝影生涯,當時的他仍是業餘人士,從書籍刊物上自學攝影相關的技巧。[1]:28-291963年間,鄧南光、王溪清、鍾錦清、王金塗等攝影家共同成立「台灣省攝影學會」(現稱「台灣攝影學會」),倡導寫實主義攝影,翁庭華加入後,開始拍攝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他每個月參加學會的戶外攝影活動,跟著前輩攝影家到萬華、淡水河畔、萬芳等地拍攝。[3]翁庭華自認參與學會活動的經歷,影響他日後以山區小鎮與漁村為主題的專題攝影。[1]:30

專題攝影

1960年代,翁庭華接觸到美國紀實攝影家尤金‧史密斯的專題作品,決定效仿史密斯用連續性的照片來闡述事件全貌。[4]翁庭華在進行專題攝影時,會先進行設定議題、設計腳本、事前場勘等田野調查,讓影像能真實呈現他想要傳達的意義。他會同時進行數個專題,單個主題可能費時數十年完成。著名的系列包括《逝去的腳印》、《山城九份》、《歲月的詩情》等。[1]:48-491966年,翁庭華獲得臺灣攝影沙龍年度第一名。[1]:60

新聞攝影

1970年,翁庭華因攝影專長而被調至基隆市政府擔任攝影師,後來透過當時基隆市長陳正雄推薦,成為蔣經國的隨行攝影師,從此開啟他新聞攝影的生涯。《勤政愛民蔣經國》系列便是翁庭華捕捉了蔣經國和民眾互動的過程,藉此塑造總統的親民形象。[1]:60-64

赴日進修

1965年至1976年間,翁庭華和妻子在基隆開設照相館「新藝」,在暗房沖洗照片的過程中,翁庭華發現自己的不足,產生進修的念頭[1]:頁861988年翁庭華退休赴日。[5]他在東京接觸到當代藝術的潮流,作品也往超現實主義的方向發展。翁庭華將曼.雷在暗房中的多重曝光效果,應用在底片拍攝上,成為他特有的「重複曝光底片」實驗。[1]:881988年,翁庭華進入東京日本寫真藝術專門學校研習,後透過教授岩崎美智子的推薦,畢業後至攝影家中居正躬的門下學習沖洗照片,在這段期間學習到「色調分離」(posterization)暗房技術,中居正躬認為此技術創造絢麗的色彩,使翁庭華的超現實主義影像別具風味。[1]:89-90

翁庭華憑藉使用色調分離法的作品,在1989至1991年連續三年入選日本國展,其中1991年憑《心象都市》獲得最高榮譽一等獎,是國展五十三年以來第一位獲獎的外國人。[2]:58-59

投入攝影教育

翁庭華從公職退休後,便投入攝影教育。1982年起陸續在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崇右企業管理專科學校(現稱「崇右影藝科技大學」)攝影社傳授攝影相關知識,2000年創立「翁氏攝影創作學園」攝影專修班,帶領學生至現實生活中練習捕捉街景。[1]:122

參考資料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蕭伊玲,《臺灣攝影家:翁庭華》(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
  2. ^ 2.0 2.1 陳武雄,〈翁庭華日本榮譽獎〉,《攝影天地》188期(1991.12)
  3. ^ 翁庭華,《山城九份 : 翁庭華攝影作品集》(臺北縣:翁庭華,2006),頁12。
  4. ^ 王瑤琴,〈臺灣前輩攝影家代表作系列之24—翁庭華的一張照片一幕戲〉,《拾穗》534期(1995.10),頁96。
  5. ^ 張照堂,《影像的追尋—台灣攝影家寫實風貌》(新北市:遠足文化,2015),頁4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