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豬籠草
細豬籠草 | |
---|---|
細豬籠草的下位籠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
目: |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
科: | 豬籠草科 Nepenthaceae |
屬: | 豬籠草屬 Nepenthes |
種: | 細豬籠草 N. tenuis
|
二名法 | |
Nepenthes tenuis | |
異名 | |
|
細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tenuis)是蘇門答臘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2]其種加詞「tenuis」來源於拉丁文「tenuis」,意為「薄的、細的、修長的」。1957年,首次在蘇門答臘島西部一座偏遠山上採集到了細豬籠草的標本。直到1994年才被正式描述,並僅於2002年重新在野外發現。在2002年之前,僅有細豬籠草的一張照片和一份乾燥標本。
植物學史
1957年8月24日,威廉·梅哲首次在西蘇門答臘省塔拉姆(Taram)天普河(Tjampo)附近的一個砂岩地區採集到了細豬籠草的標本。[注 1]其生長於海拔約1000米的山脊上。其原生地為「明亮的亞山地森林」。[4]
1994年,約阿希姆·那茲和安德烈亞斯·維斯圖巴根據由威廉·梅哲存放於萊頓的一副標本[注 2],及在1957年採集標本時拍攝的一張黑白照片,正式描述了細豬籠草[注 3]。[1]經過多次的失敗[5],安德烈亞斯·維斯圖巴、約阿希姆·那茲、邁克爾·沙赫及其他人組成的團隊在2002年末終於在野外重新發現了細豬籠草[6][7][8]。
形態特徵
細豬籠草為藤本植物。莖帶稜角至菱形,較纖細,直徑僅為2至3毫米。節間距為5至6.5厘米。[1]
細豬籠草的葉片無柄,革質。其呈披針形,長5至6厘米,寬1至1.5厘米。葉尖為急尖,葉基漸狹,包住莖周長的三分之二。葉脈不明顯。中脈的兩側各約有3條縱脈,其發自中脈基部的三分之一,平行延伸於葉片的外半部。羽狀脈斜發,為不規則的網狀,但不易辨別。籠蔓的長度約為葉片的1.5倍,可長達12厘米[4],厚0.5至1毫米。是否出現籠蔓圈取決於周圍是否存在支持物。[1]
細豬籠草的捕蟲籠是豬籠草屬中僅次於阿金特豬籠草(N. argentii)第二小的。上位籠與籠蔓的連接處形成一個寬約10毫米的彎曲。上位籠整體呈寬漏斗形,唇下縮小。通常高2.5至4.5厘米,寬1.5至2.5厘米。下位籠和上位籠都無籠翼及翼須。取而代之的是一對隆起,間距約3至5毫米。捕蟲籠的整個內表面都覆蓋着腺體。[4]腺體小型,密度為每平方厘米600至800個。籠口為卵形,幾乎水平。唇平展,可寬達6毫米,具唇肋,間距為1.25毫米。籠蓋為窄橢圓形,無附屬物,但中脈兩側各有一條明顯的側脈。籠蓋一般長1.5至2.5厘米,寬0.5至0.8厘米。籠蓋下表面均勻的覆蓋着蜜腺。籠蓋基部的後方具一根不分叉的籠蔓尾,其可長達1毫米。[1]
細豬籠草植株的大部分都無毛,少部分可能覆蓋着稀疏的毛被。細豬籠草的捕蟲籠為黃綠色,且不同程度具紅褐色斑點。唇為黃色至暗褐色。乾燥標本為深褐色。[1]
相關物種
在馬修·傑布和馬丁·奇克1997年的專著中將細豬籠草列為疑惑豬籠草(N. dubia)的同物異名時是「有一些猶豫的」。無刺豬籠草與塔藍山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N. inermis × N. talangensis,梨形豬籠草)也被他們歸入疑惑豬籠草。[9]但查爾斯·克拉克並不贊同這個鑑定,他並不認為這三個類群屬於同一個物種。[4]
疑惑豬籠草和細豬籠草的區別相對簡單。最明顯的區別在於細豬籠草的捕蟲籠較短,籠蓋較寬且打開角度不會超過180°,而疑惑豬籠草的籠蓋常常會超過180°。它們捕蟲籠的顏色也不同,細豬籠草的捕蟲籠外表面常具有紅色的斑點,而疑惑豬籠草一般為黃色或橙色。此外,細豬籠草的唇也不如疑惑豬籠草接近圓柱形。[4]
細豬籠草與賈桂琳豬籠草(N. jacquelineae)的區別在於細豬籠草的葉片為線形至披針形,而賈桂琳豬籠草為卵形至匙形,且細豬籠草籠蓋下表面無巨型的蜜腺。賈桂琳豬籠草捕蟲籠的籠蓋基部還顯著的縮小。此外,賈桂琳豬籠草的體型遠大於細豬籠草,其捕蟲籠也更發達,唇更寬,籠口幾乎是水平的。[4]
在約阿希姆·那茲和安德烈亞斯·維斯圖巴對細豬籠草的描述中,包含了一個「細豬籠草於數個近似物種的顯著區別」的表格:[1]
邦蘇豬籠草、疑惑豬籠草、塔藍山豬籠草與細豬籠草之間形態特徵的區別(Nerz & Wistuba (1994))[1] | ||||
形態特徵 | 邦蘇豬籠草 | 疑惑豬籠草 | 塔藍山豬籠草 | 細豬籠草 |
---|---|---|---|---|
上位籠的形狀 | 管狀至漏斗形 | 下半部為管狀,上半部為漏斗形 | 下半部為管狀至窄漏斗形,上半部為卵形 | 寬漏斗形,籠口下縮小 |
葉片形狀 | 圓形 | 窄楔形 | 寬卵形 | 非常窄的橢圓形 |
上位籠的長寬比 | 3.3 | 1.9 | 2.3 | 1.75 |
查爾斯·克拉克寫道:「細豬籠草、塔藍山豬籠草和賈桂琳豬籠草之間的明顯相似性是近期適應性輻射的一種暗示,並增加了非火山的巴里桑山脈是蘇門答臘豬籠草屬植物形態多樣性的主要來源該觀點的分量。」[4]
2001年,查爾斯·克拉克對來自蘇門答臘島和西馬來西亞的豬籠草進行了分支系統學分析,共利用了70個形態特徵。以下為豬籠草進化樹的「第1分支」,其相關性達51%。[4]
| ||||||||||||||||||||||||||||
自然雜交種
細豬籠草生長於砂岩山脊頂部的苔蘚森林或亞山地森林中。其僅出現於海拔1000米至1200米的地區。[10][11]細豬籠草為西蘇門答臘省塔拉姆西部的天普河地區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該地區的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下,僅少數幾處超過該高度。[12]
細豬籠草的下位籠通常嵌於苔蘚中生長。植株下部的莖也可能被苔蘚覆蓋,使其在野外難見其蹤影。
在其原生地,細豬籠草於寬葉豬籠草(N. adnata)同域分布,並且其分布地靠近於白環豬籠草(N. albomarginata)、蘋果豬籠草(N. ampullaria)、真穗豬籠草(N. eustachya)、小豬籠草(N. gracilis)、長葉豬籠草(N. longifolia)和兩眼豬籠草(N. reinwardtiana)的分布地。儘管如此,仍未發現細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4][10]
細豬籠草已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保護狀況為瀕危。[13]其原生地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遭受到農業開墾放火燒山的威脅。[4]
注釋
- ^ 威廉·梅哲於8月20日至28日對天普地區的森林進行了考察。[3]8月24日,他採集到了細豬籠草的標本,同時也採集到了寬葉豬籠草的模式標本[4]及長葉豬籠草的第一份已知的標本[1]。
- ^ 細豬籠草的模式標本為編號「Meijer 6949 H.L.B. No. 958.86.006 (L)」的標本。[1]
- ^ 細豬籠草原拉丁文描述:[1]
“ Planta tenuis. Folia mediocria sessilia lamina lanceolata, nervis longitudinalibus utrinque 3, basi attenuata 2/3 caulis amplectente. Vagina 0. Ascidia rosularum et inferiora ignota. Ascidia superiora parva, infundibuliformia, costis 2 elevatis; peristimio operculum versus accuminato in collum breve elevato, 6 mm lato, costis 1/8 mm distantibus; operculo anguste elliptico, facie inferiore piano. Inflorescentia ignota. ”
參考文獻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Nerz, J. & A. Wistuba 1994. Five new taxa of Nepenthes (Nepenthaceae) from North and West Sumatr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23(4): 101–114.
- ^ 夏洛特. 食蟲植物觀賞&栽培圖鑑. 台北: 商周出版. 2007: 78. ISBN 978-986-124-850-9.
- ^ van Steenis-Kruseman, M.J., et al. 2006. Cyclopaedia of Malesian Collectors: Prof.dr. Willem ('Wim') Meije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ationaal Herbarium Nederland.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Clarke, C.M. 2001. Nepenthes of Sumatra and Peninsular Malaysia. Natural History Publications (Borneo), Kota Kinabalu.
- ^ Clarke, C.[M.] 1997. Another Nice Trip to Sumatra.PDF (1.57 MiB)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26(1): 4–10.
- ^ Wistuba, A. 2002. Nepenthes tenuis rediscovery!!!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1-06-05. Carnivorous Plant Mailing List.
- ^ Wistuba, A. 2002. Nepenthes tenuis - a (small) sensa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erraforums, December 12, 2002.
- ^ (德文) Wistuba, A. 2002. (kleine) Sensation :-) - Nepenthes tenui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G.F.P. Forum, December 12, 2002.
- ^ Jebb, M.H.P. & M.R. Cheek 1997. A skeletal revision of Nepenthes (Nepenthaceae). Blumea 42(1): 1–106.
- ^ 10.0 10.1 McPherson, S.R. 2009. Pitcher Plants of the Old World. 2 volumes. Redfern Natural History Productions, Poole.
- ^ McPherson, S.R. & A. Robinson 2012. Field Guide to the Pitcher Plants of Sumatra and Java. Redfern Natural History Productions, Poole.
- ^ Laumonier, Y. 1997. Geobotany 22: The Vegetation and Physiography of Sumatra.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ordrecht.
- ^ Clarke, C.M., R. Cantley, J. Nerz, H. Rischer & A. Witsuba. Nepenthes tenu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0. [12 May 2006].
- Bonhomme, V., H. Pelloux-Prayer, E. Jousselin, Y. Forterre, J.-J. Labat & L. Gaume 2011. Slippery or sticky? Functional diversity in the trapping strategy of Nepenthes carnivorous plants. New Phytologist, 191(2): 545–554. doi:10.1111/j.1469-8137.2011.03696.x
- Hernawati & P. Akhriadi 2006. A Field Guide to the Nepenthes of Sumatra. PILI-NGO Movement, Bog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