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斯大林與俄國革命與內戰以及波蘇戰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約瑟夫·斯大林自1922年起直到1953年去世時一直擔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24年列寧去世後幾年,他逐漸掌權並最終成為蘇聯領袖。

斯大林格魯吉亞出生並在那長大後於1917年參加俄國革命;在這之前他已在布爾什維克里進行了12年的革命活動。1917年4月他被選入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後,斯大林為幫助列寧躲避俄國臨時政府當局抓捕而協助列寧逃往芬蘭;他命令被圍困的布爾什維克黨員投降以避免流血衝突;布爾什維克占領彼得格勒後,斯大林被任命為民族事務人民委員會委員。

俄國內戰爆發後,斯大林帶兵南下高加索並與克利緬特·伏羅希洛夫謝苗·米哈伊洛維奇·布瓊尼相識而結成聯盟並獲得後兩者對他的支持,斯大林藉此擴大自己在軍隊之中的影響。南下時期,他下令殺害沙俄軍官和反革命分子。俄國內戰勝利後,布爾什維克開始將革命擴展到歐洲;首當其衝是波蘭;當時波蘭正與烏克蘭紅軍作戰。作為駐烏克蘭軍隊的聯合指揮官,斯大林在戰爭中的表現受到包括托洛茨基在內等人批評。

歷史背景

斯大林1878年12月18日出生在格魯吉亞哥里的一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他是葉卡捷琳娜·蓋拉澤維薩里昂·朱加什維利夫婦的第四個孩子;這對夫婦之前的三個孩子都夭折了。斯大林積極參與政治活動,1905年俄國革命期間,他在格魯吉亞各地組織和武裝布爾什維克民兵,收取保護費和發動游擊戰。

1906年,斯大林在布爾什維克會議上見到了列寧,並與葉卡捷琳娜·斯瓦尼澤結婚,生下兒子雅科夫。之後,斯大林因布爾什維克不允許搶劫銀行而退黨。隨後,斯大林開始在高加索地區組織穆斯林阿澤里人和波斯人的游擊隊,並收取保護費、和綁架人質收取贖金、搶劫等等,直到1908年被捕和流放。

在1908年到1917年這段時間裡,斯大林七次被捕,五次逃脫,九年期間只有不到兩年自由。

俄國革命

參加革命

1917年2月二月革命爆發後,斯大林從流放地獲釋。3月25日,他回到彼得格勒,當時他只帶一台打字機和一個柳條箱,穿着他在1913年被捕時穿的西裝。3月28日,接替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亞歷山大·什利亞普尼科夫的《真理報》編輯一職;其後,斯大林與列夫·加米涅夫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等人繼續從事《真理報》的編輯工作。當時列寧和其他大部分布爾什維克領導人仍被流放。斯大林和《真理報》新的編輯部採取了支持臨時政府的立場(莫洛托夫和什利亞普尼科夫主張推翻),甚至拒絕發表列寧主張推翻臨時政府的「遠方來信」。他說這些信是 "不令人滿意......缺乏事實」。[1]

3月12日起,斯大林停寫了一周文章,這可能是因他轉向支持列寧的立場。列寧在4月黨的會議上獲勝後,斯大林與《真理報》的其他編者轉向支持列寧,並呼籲推翻臨時政府。[2]1917年4月黨全會,斯大林以97票當選為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成員,是繼季諾維耶夫和列寧之後的第三高票當選者。[3]在斯大林與莫洛托夫同住一套公寓期間,他在那裡向莫洛托夫表示歉意。稱「在4月革命最初階段,你是最接近列寧的人」。 [4]

6月24日,當蘇維埃拒絕支持武裝示威的提議之時,列寧表示反對,斯大林威脅要辭職。最終武裝示威還是在7月1日進行,這是布爾什維克的勝利。[5]

7月中旬,布爾什維克領導的武裝走上彼得格勒的街頭,殺死軍官和被認為是資產階級的平民。喀琅施塔得的水手們打電話給斯大林,詢問武裝起義是否可行。斯大林回應:「你們最清楚」。[6]這對水手們來說是個鼓勵。隨後,水兵們要求推翻臨時政府,但布爾什維克彼得格勒蘇維埃於當時無計劃接管政權,他們對這場沒有計劃的起義感到驚訝。感到失望的布黨武裝散去後,克倫斯基的臨時政府對布爾什維克反擊。忠於臨時政府的軍隊在7月18日突襲《真理報》編輯部,並包圍了布爾什維克總部。斯大林在軍隊到來的幾分鐘前幫助躲藏追捕;為了避免流血衝突,斯大林命令被圍困在彼得和保羅要塞的布爾什維克黨員投降。[7]

斯大林把列寧藏在五個不同地方,最後一個是阿利盧耶夫家的公寓;斯大林相信列寧一旦被抓就會被處決,於是勸說他不要投降,並把列寧轉移到芬蘭[可疑]斯大林幫忙剃掉了列寧的鬍子,把他帶到普里莫爾斯基車站,然後帶到彼得格勒北部的一個小屋裡,再到芬蘭的一個穀倉里;[8]列寧不在的時候,斯大林擔任了布爾什維克的領導職務;在彼得堡秘密舉行的布爾什維克第六次代表大會上,斯大林作報告,被選為黨報的總編輯和制憲會議的成員,並再次當選為中央委員會成員。[7]

科爾尼洛夫進軍彼得格勒

1917年9月,克倫斯基懷疑他新任命的俄軍總司令拉夫爾·科爾尼洛夫將軍在策劃對他的政變,隨後於9月10日將他解僱。科爾尼洛夫則認為克倫斯基解僱他是在布爾什維克的壓力下採取的行動,因此科爾尼洛夫決定進軍彼得格勒。絕望之際,克倫斯基向彼得格勒蘇維埃求助,並從監獄裡釋放了布爾什維克黨員,而後者組建了一支小型軍隊來保衛首都。最後,克倫斯基說服科爾尼洛夫的軍隊退下,並在沒有發生暴力情況下散去。

十月革命

布爾什維克隨後重新武裝起來,不斷有新兵加入布爾什維克一方;而克倫斯基在首都沒有多少忠於他的部隊。列寧決定,發動政變的時機已經到來。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提議與孟什維克聯合,但斯大林和托洛茨基支持列寧的主張,即建立一個完全為布爾什維克的政府。10月23日,中央委員會以10比2的票數贊成起義;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投了反對票。[7]

1917年11月6日上午,克倫斯基的軍隊突襲了斯大林的《真理報》新聞總部,砸毀了他的印刷廠。在他努力修復他的印刷機時,斯大林錯過了一次中央委員會會議,會上發布了政變的任務。斯大林用了一下午的時間向布爾什維克的代表們介紹情況,並與躲藏起來的列寧互通訊息。[7]

第二天一早,斯大林去了斯莫爾尼研究所,他和列寧以及中央委員會的其他成員在那裡協調政變;那天克倫斯基離開首都,去到東線(一戰東線,當時臨時政府仍在與德國進行戰爭)組織軍隊對抗德軍。1917年11月8日,布爾什維克衝進冬宮,逮捕了克倫斯基政府內閣大部分成員。

建立蘇維埃政府

1917年11月7日(公曆10月26日),列寧宣布成立布爾什維克政府。被稱為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人民委員會"。當時斯大林還不為俄國公眾所熟知,但他被列入了新的人民委員名單,名字是 "朱加什維利·斯大林",實際任政府部長。斯大林搬進了斯莫爾尼研究所,那裡是當時蘇維埃政府的所在地。他和雅科夫·斯維爾德洛夫還負責確保彼得格勒免受克倫斯基在普爾科沃高地集結的哥薩克部隊的攻擊。

在新政府成立後的頭幾個月里,列寧、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組成了歷史學家西蒙·塞巴格·蒙特菲奧雷所說的「三駕馬車」。列寧認為斯大林和托洛茨基都是 "行動派",他們在這方面比許多其他高級布爾什維克黨員要突出。11月29日,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成立了一個由四人組成的切特維爾卡來領導國家;它包括列寧、斯大林、托洛茨基和斯維爾德洛夫。

12月7日,列寧政府組建了政治警察部隊契卡;10月27日,他們禁止了反對派的新聞。斯大林從一開始就支持使用恐怖手段;在回答愛沙尼亞布爾什維克建議他們如何對付反對者的新聞時,他說:「把他們送進集中營是個不錯的想法」。

俄國內戰

奪取彼得格勒後,布爾什維克成立了新的革命政府即人民委員會議。斯大林被任命為民族事務人民委員;他的工作是建立一個機構來爭取前俄羅斯帝國的非俄羅斯人的支持。為此他辭去《真理報》編輯的職務,以便他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職務中。

1918年3月,孟什維克領導人朱利葉斯·馬爾托夫發表文章,揭露布爾什維克在革命前犯下的罪行。馬爾托夫寫道,斯大林曾組織過銀行搶劫,並因此被逐出自己的政黨。斯大林以誹謗罪起訴馬爾托夫並獲勝。

奪取彼得格勒後,俄國爆發了內戰,列寧的紅軍與反布爾什維克勢力的鬆散聯盟--白軍對立。列寧組建了一個八人政治局,其中包括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在這期間,只有斯大林和托洛茨基被允許在沒有預約的情況下見列寧。

1918年5月,列寧派遣斯大林前往察里津市(後稱為斯大林格勒,現稱的伏爾加格勒);它位於伏爾加河下游,是獲得北高加索地區的石油和糧食的關鍵供應路線。

當時俄羅斯的糧食嚴重短缺,斯大林被指派根據餘糧收集制政策採購他能找到的任何糧食。當時,這座城市有落入白軍手中的危險。他反對由前沙俄時期軍官組成的軍官團,而是組建一個由布爾什維克將領和黨員組成的鬆散團,親自向斯大林效忠;在此過程中,他首先遇到並結識了沃羅希洛夫布瓊尼這兩人後來都成為斯大林在軍隊中的兩個主要支持盟友;通過他的新盟友,他把自己的影響力強加給了軍隊;7月,列寧批准了他的請求,讓他正式控制該地區的軍事行動,以打好沙里辛之戰。

斯大林對托洛茨基的許多決定提出質疑,托洛茨基此時是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因此是他的上司。他下令殺害紅軍中的許多前沙俄軍官;托洛茨基與中央委員會達成一致,因他們的專業知識而雇用他們;但斯大林不信任他們,沒收了顯示許多前沙俄軍官是白軍代理人的文件。這在斯大林和托洛茨基之間造成了摩擦。斯大林甚至寫信給列寧,要求解除托洛茨基的職務。

斯大林下令處決任何疑似反革命;他焚燒村莊以恐嚇農民,使其屈服,並阻止土匪襲擊糧食運輸。

1919年5月,斯大林被派往彼得格勒附近的西線。為阻止紅軍士兵的大規模逃兵和叛逃,斯大林的解決方法是將逃兵和叛徒圍起來,並作為叛徒公開處決。

波蘇戰爭

布爾什維克扭轉內戰局勢並在俄國內戰取得勝利後,列寧和政治局就想把革命向西擴展到歐洲;首當其衝是波蘭,當時波蘭正在與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紅軍作戰。當時在烏克蘭的斯大林認為西進是不現實的,但其意見沒得到採納;1920年2月,他被短暫調往高加索地區,但在5月成功調回烏克蘭,在那裡他擔任西南方面軍委員。

1920年7月葉戈羅夫對當時的波蘭城市盧夫採取軍事行動,這與列寧托洛茨基制定的總體戰略相衝突,因為他的部隊與進軍華沙的軍隊拉開了距離。8月中旬,總司令謝爾蓋·卡梅涅夫下令從葉戈羅夫的部隊中調出部隊(第一騎兵軍,由布迪永尼沃羅希洛夫指揮),以加強圖哈切夫斯基領導進攻華沙軍隊的力量。斯大林拒絕副署該命令;最後,盧武和華沙的戰役都輸了,斯大林被認為理應承擔次要責任。

斯大林於1920年8月回到莫斯科,在政治局面前為自己辯護,抨擊整個戰役的戰略。雖然這種辯論策略起了作用,但他還是辭去了軍事委員會的職務,而他曾多次威脅要在不順心的情況下這樣做。9月22日的第九次黨代會上,托洛茨基公開批評了斯大林。斯大林被指責為不服從命令、個人野心、軍事無能,並試圖以犧牲其他地方的行動為代價在自己的戰線上取得勝利來建立自己的聲譽。斯大林和政治局其他人都沒有對這些攻擊提出質疑與反駁;而斯大林只是簡短地重申了自己的立場,即西進戰爭本身就是一個錯誤,這一點政治局大家都同意。

參考資料

  1. ^ Montefiore 2007,第271頁.
  2. ^ Montefiore 2007,第268頁.
  3. ^ Montefiore 2007,第272頁.
  4. ^ Montefiore 2007,第274頁.
  5. ^ Montefiore 2007,第275頁.
  6. ^ Montefiore 2007,第276頁.
  7. ^ 7.0 7.1 7.2 7.3 Montefiore 2007.
  8. ^ Montefiore 2007,第281頁.

參考書籍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