籺,是粵西的茂名、湛江及廣西欽州、玉林、北海一帶以糯米、沾米或木薯粉製作的糕點小吃的通稱。相傳古代嶺南地區的先民以「籺」來祭祀祖先和神靈,而後演變成日常食物,如今民間逢年過節、賀壽嫁娶仍有「做籺食籺」的習俗。籺的種類多樣,做法不一,鹹、甜並存。
種類
- 水籺[1]:廣西合浦稱蓋籺,廣西靈山縣稱水糕籺,其他地區多稱簸箕炊,因其採用竹篾編制而成的簸箕為盛具而得名。用石磨將大米磨成米漿後,均勻倒入簸箕狀蒸爐,待蒸熟後再淋上一層米漿,重複數次後出爐,切開後淋上調味料待食。
- 壽桃籺(壽頭籺):一般用於婚慶、壽辰、喬遷等喜事,以形如壽桃而得名(某些地區呈條狀),做法跟包子相似。鹹味的餡料有豬肉、綠豆、蝦仁、韭菜、香菇、蘿蔔絲,甜味的餡料有芝麻、椰絲、木瓜絲、花生、毛艾、冬瓜糖和蓮藕。為了防止沾手,通常在籺底部貼上菠蘿葉,又在籺面上點上紅印,以示喜慶吉祥[2]。
- 艾籺(田艾籺):與壽桃籺做法一致,用料加入了艾葉搗成的艾蓉,籺皮呈墨綠色,餡料為甜味的椰絲、木瓜絲和花生。
- 古粽籺(裹粽籺):與咸粽子類似,多為長條狀。
- 灰水籺(梘水粽):與甜粽子類似,以梘沙(或黃豆莢灰水)過濾後的水與糯米浸泡做成,呈金黃色,蘸糖食用,有些會加入紅棗等作為餡料。
- 糖板籺:與年糕類似。大型的糖板籺又稱大籠籺。
- 白糍籺:與糖心糍類似。
- 生菜籺(生菜包):用生菜葉包裹的糯米飯糰。
- 薯包籺(姨包籺):盛行於高州一帶,以木薯粉包裹花生、豬肉、蝦米、香菇製成,外觀晶瑩剔透,拌以醬油、辣椒或者醋等調味。
- 雞窩籺(碗籺):盛行於博白、合浦一帶,由米漿倒入小碗蒸爐蒸製而成,蒸熟後籺中間會凹下去,形同雞窩,故名雞窩籺,有鹹、甜兩口味[3]。
- 禾乸籺:盛行於高州一帶,由柴火煎煮米漿而成,講究用油、火候。
- 元麻籺(梢葉籺):盛行於合浦一帶,與甜艾籺做法相似,艾葉以苧麻葉子代替。
- 雞屎藤籺:廣西北海一帶有農曆三月三吃雞屎藤籺的習俗,一般將雞屎藤葉絞汁,和米粉做成條狀的雞屎藤籺,煮成糖水食用[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