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居
湖南民居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徵。受各種不同的地理氣候條件、地形地貌以及歷史和民族文化影響,湖南各地區的民居形式與溫和濕潤的氣候條件和複雜多變的地形地貌相適應,都卻不完全一樣,各有特徵。
民族差異
漢族民居
由於受宗族觀念、農耕封閉文化的影響,以及舉家遷移開拓等歷史原因,湖南聚族而居形成村落的現象較為普遍。宗族村落依祠堂等公共建築為中心擴展形成龐大的村落。
而單座民居建築則是以堂屋為中心,受漢族文化高下內外貴卑的禮儀制度影響,以正屋為主題,中軸對稱,廂房、雜物均衡擴展,組成天井院落組合變化的基本格局。
在城鎮密集的居住條件下,建築一般中軸對稱,天井組合,構成嚴整的縱深布局。牆體以薄磚斗砌或大磚眠砌,大面積清水青磚牆面,冠以白色檐帶和人字形山牆或高大的封火山牆。有的與商店作坊結合,多為樓房,後連住宅,貫穿相通。外部商店突出馬頭山牆,內部以走馬樓、過亭採光通風。
湖南民居中富商高官中修建莊園大宅的現象則很突出。這種深院大宅正屋多達七間或九間,幾進幾橫,院落天井穿插複雜,內有眾多房廳、花園、書樓以及佛堂、作坊、戲台、炮台等等,構成龐大嚴謹對稱,又複雜多變的建築群體。
農村住宅則建築布局較為開闊自由,造型簡樸自然,大多依山傍水,少占農田。也以三五開間正屋為主,廂房、雜屋配置則因地制宜,多橫向展開,以充分利用土地。多建有畜欄倉屋,以飼養牲畜家禽和開展農業生產。屋前多有曬場,或外加竹籬矮牆,構成田園小院。[1]
少數民族民居
湖南為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境內有苗族、土家族、瑤族、侗族等少數民族,他們都有着各自獨特的民族文化、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建築形式也具有自己的特色。 少數民族多在山區聚族而居,村寨遠離城鎮。建築多採用干欄式樓房,為木製結構。城鎮大宅則受漢族影響,仿漢族印子屋做法,以青磚砌封火牆,內部天井、過亭組合。
地域差異
建築材料上,湘中、湘南、湘北地區村落民居多採用磚木結構,使用青磚。湘東地區民居多為土木結構,牆壁採用三合土夯築,結合木構架。湘西為少數民族地區,多採用全木結構的干欄式建築。建築造型方面,漢族地區都以封火山牆為特色,湘中湘東地區多採用馬頭山牆式樣,湘南地區多為人字形山牆。湘西地區造型最多的是吊腳樓形式。平面組合上,湘中、湘南、湘東、湘北各地的漢族民居基本上都是南方天井院落式組合;而湘西地區民居的吊腳樓一般是獨棟式的,沒有庭院組合。[2]
郵票
湖南民居郵票發行於1986年12月25日,面值3分,為民居系列(編號普23)中的一枚,體現了東西折廂式的特點[3]。
參考文獻
- 楊慎初. 湖南传统建筑. ISBN 9787535516534.
- 柳肅 (編). 湖湘建筑 一. ISBN 9787553903873.
參考來源
- ^ 楊慎初. 湖南传统建筑. : 263-269. ISBN 9787535516534.
- ^ 柳肅 (編). 湖湘建筑 一. : 234–236. ISBN 9787553903873.
- ^ 锺世昌:痴情普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