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流亡政府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流亡政府是主張為某國家地區的合法政府,但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執行法律權力,而駐在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臨時性政治組織[1]

概論

流亡政府經常發生於戰時的佔領,而有時亦是內戰革命軍事政變,或廣泛相信某執政政府為非法的後果。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的擴張期時,眾多歐洲政府和君主被迫在英國尋求避難而避免被納粹德國所摧毀。流亡政府的效力主要依靠它所能獲得的外國政府支持,及其國家本身的人口。某些流亡政府可以發展成強大的力量,對實際掌握國家的競爭對手構成巨大的挑戰,其它一些則主要維持一種象徵性的姿態,實際作用微小。

流亡政府的現象早於術語產生。在君主政府時期對應的是君主流亡並成立流亡朝廷,如先遭克倫威爾驅逐,後又在光榮革命中遭到驅逐,喪失王權的斯圖亞特王朝,以及在法國大革命拿破崙統治時期的波旁王朝。隨著君主立憲制的發展,流亡政府開始包括君主首相二者。

流亡政府的運作,通常假設有一天將回到它們的國家並重新掌權。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設在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它們與殘存國家的區別是,殘存國家仍控制原先領土的最少一部份[2]。相反地,流亡政府已喪失它的全部領土。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盧森堡全部領土被德國佔據。

現存的流亡政府列表

流亡政府經常未獲其它國家承認,或僅有極少數國家承認。

現存國家被推翻的前政府

名稱 開始流亡年份 控制該政府所主張之領土的國家 注釋 主張疆域
白俄羅斯 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拉達 1919 白俄羅斯 白俄羅斯共和國 總部位於加拿大渥太華[3]
 錫金 1975  印度 1975年印度發動政變、吞併錫金後,國王帕爾登·頓杜普·納姆加爾流亡美國,拒絕放棄王位,並主張印度對錫金非法佔領;繼位者仍不承認其吞併之合法性至今。

有爭議的被某方稱為流亡政府的現政府

名稱 開始流亡年份 控制該政府所主張領土的國家/政權 注釋 主張疆域
中華民國政府 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5年8月15日,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後中華民國軍事接管臺灣第二次國共內戰中,中華民國政府在面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事中逐漸失利,中共並在1949年另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認繼承中華民國法統;中華民國政府於同年由南京輾轉播遷臺北,1955年大陳撤退後僅維持對臺閩地區的實際控制至今,惟仍主張領土範圍及於中國大陸。中華民國政府不自認為是流亡政府,但被一些中國近代史描述者和臺灣獨立臺灣主權未定論支持者表述或認為類似流亡政府(參見中華民國流亡政府論[4][5][6][7][8][9][10]。該理論係基於日本投降後臺灣主權尚未經合法移轉予中華民國[11],而據此中華民國政府並非設於其領土上,故符合其定義[12];進而亦有中華民國「殖民臺灣」的說法。但中華民國除尚有主權爭議的臺灣外,仍實際控制少部分領土,是否完全符合流亡政府定義仍存有爭議。此論點不被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所接受,差別在於中華民國政府認為臺灣主權在二戰結束後已被合法地歸還,中華人民共和國則認為其繼承了前項中華民國獲得的臺灣主權,並否認中華民國之存續正當性
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政府 1976  摩洛哥 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政府目前的行政中心在阿爾及利亞西部廷杜夫省撒哈拉難民營內。其總部設於廷杜夫省南部,臨時首都設於提法里提。另外,亦有些其他政府機關駐於西撒哈拉東部的「自由區英語Free Zone (region)」內的幾個由波利薩里奧陣線控制的城鎮。

雖然該政府實際管理區域包含其控制下的西撒哈拉部分領土及位於阿爾及利亞廷杜夫省的撒哈拉難民營,但其所宣稱的領土範圍並不包括後者。

 伊奇克里亞車臣共和國 2000  俄羅斯 2000年俄羅斯全盤佔領車臣,2007年10月,克里亞車臣共和國流亡政府總統多卡·烏馬羅夫另外建立高加索酋長國,但這一行為造成了車臣獨立運動的分裂。流亡政府總理艾哈邁德·扎卡耶夫成為了伊奇克里亞車臣共和國事實上的元首。目前只有烏克蘭承認該政權。[13][14]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 2021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 阿富汗全國抵抗陣線欲維持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的法統延續;原共和國總統阿什拉夫·加尼·艾哈邁德扎伊流亡至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繼2021年8月15日喀布爾陷落後,許多阿富汗執政官員已經逃離該國。副總統阿姆魯拉·薩利赫自行就職為代理總統並領導北方聯盟的一群前成員組成反塔利班聯盟,試圖恢復對國家的統治[15][16]。目前未有證據證實共和國當局尚駐在國內抑或國外[17]

無實際管轄權的地方政府

名稱 開始流亡年份 控制該政府所主張領土的國家/政權 注釋 主張疆域
以北五道委員會 1949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包括咸鏡北道、咸鏡南道、黃海道、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
大韓民國總統亦指派5道的知事,但實際上並未治理北方五道。設於韓國首爾
阿布哈茲自治共和國政府 1993 阿布哈茲 阿布哈茲共和國 總部位於格魯吉亞第比利斯
南奧塞梯 南奧塞梯臨時行政實體 2008 南奧塞梯 南奧塞梯共和國 總部位於格魯吉亞第比利斯
塞爾維亞 科索沃和梅托希亞自治省 2008 科索沃 科索沃共和國 總部位於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
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 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 2014 俄羅斯 俄羅斯 總部原駐烏克蘭赫爾松,2022年赫爾松戰役後未知其駐地。
塞瓦斯托波爾 塞瓦斯托波爾市
 盧甘斯克州 2022 總部未知。

意圖取代現政府並草創政府架構的組織

名稱 開始流亡年份 控制該政府所主張領土的國家/政權 注釋 主張疆域
伊朗 伊朗全國委員會 1979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36個伊朗反對派政治組織組成的鬆散政治聯盟,由禮薩·巴列維領導;總部位於美國馬里蘭州
伊朗 伊朗全國抵抗委員會 1981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5個伊朗反對派政治組織組成的鬆散政治聯盟,其中最大的組織是伊朗人民聖戰者組織;總部位於法國巴黎
越南共和國 臨時越南國家政府 1991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安納海姆
老撾 老撾王家流亡政府 2003 老撾 寮人民民主共和國 總部位於美國俄勒岡州格雷沙姆。
埃塞俄比亞 埃塞俄比亞皇冠委員會 1993  埃塞俄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 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大都會區。
赤道幾內亞 赤道幾內亞流亡政府 2003  赤道幾內亞共和國 總部位於西班牙馬德里
敘利亞 敘利亞臨時政府 2013  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 是一個由敘利亞反對派政治聯盟敘利亞反對派和革命力量全國聯盟成立的臨時政府,目前其總部設於土耳其加濟安泰普
委內瑞拉流亡最高法院 2017  委內瑞拉 2017年7月21日,委內瑞拉反對派主導的人民代表大會依法選出33名法官,組成委內瑞拉最高法院[18]
自由朝鮮 2019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2019年3月1日,在第二次美朝首腦會談談判結束之後,該組織宣布成立朝鮮流亡政府
緬甸聯邦議會代表委員會
2021  緬甸 緬甸前國會議長曼溫凱丹與緬甸全國民主聯盟大部分資深幹部一起逃亡。由遭罷黜緬甸國會議員組成的「緬甸聯邦議會代表委員會」任命曼溫凱丹為代理副總統,以緬甸聯邦議會代表委員會內閣為平行文人政府[19][20][21]
人民代表大會 2022  俄羅斯 2022 年11月5日由俄羅斯國家杜馬前議員伊利亞·波諾馬廖夫成立
新中國聯邦 2020  中華人民共和國 2020年6月4日由郭文貴史蒂芬·班農成立,目前其總部設於美國紐約

意圖另立國家並草創政府架構的分離主義組織

名稱 開始流亡年份 控制該政府所主張領土的國家/政權 注釋 主張疆域
南馬魯古共和國 1950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總部位於荷蘭
藏人行政中央 1959  中華人民共和國 通稱「西藏流亡政府」,總部位於印度達蘭薩拉
藏人行政中央主張的大藏區
東突厥斯坦共和國流亡政府 2004  中華人民共和國 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卡賓達共和國 1975  安哥拉共和國 總部位於法國巴黎
庫爾德斯坦社群聯盟 1998  土耳其共和國 [22]
安巴佐尼亞共和國 1999  喀麥隆共和國 [23]
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 2005  克羅地亞共和國 總部位於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
俾路支斯坦流亡政府 2006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總部位於印度[24]
比亞法拉流亡政府 2007  尼日利亞聯邦共和國 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25]
泰米爾伊拉姆過渡政府 2010  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 [26]
共和國委員會 2017  西班牙 總部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27]
滿洲國政府 2004  中華人民共和國 總部位於香港[來源請求]

歷史上的流亡政府列表

名稱 開始流亡年份 結束流亡年份 控制該政府所主張領土的國家 注釋 主張疆域
錫耶納共和國政府 1555 1559 托斯卡納大公國 意大利錫耶納城敗在馬西亞諾戰役中併吞並托斯卡納大公國後,700多個錫耶納家族沒有承認失敗,在蒙塔爾奇諾建立政府,並宣布自己是錫耶納的合法共和政府,直到1559年圖斯坎部隊吞併蒙塔爾奇諾。
普法爾茨流亡政府 1622 1648 巴伐利亞選侯國 三十年戰爭的早期階段,巴伐利亞選帝侯的當選人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占領普法爾茨,並被神聖羅馬皇帝斐迪南二世授予選帝侯銜。1622年底和1623年初,弗里德里希五世在海牙組織普法爾茨流亡政府,由路德維希·卡比魯斯英語Ludwig Camerarius領導,並為約翰·約阿希姆·魯斯多夫於1627年接任。弗雷德里希在流亡中去世後,其次子暨繼承人卡爾一世·路德維希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將選侯國一分為二之後重新奪回下普法爾茨
英格蘭 英國樞密院 1649 1660 政府改組期間的總部設在西屬尼德蘭,由查爾斯二世領導;該樞密院積極支持查爾斯對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王位的主張。
梵蒂岡囚徒流亡羅馬教廷 1870 1929 意大利王國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羅馬城於1870年9月20日被意大利王國攻陷之後,教宗庇護九世開始以梵蒂岡之囚義大利語prigioniero del Vaticano)自稱。羅馬城的陷落宣告了教宗意大利中部及周邊地區的近千年世俗統治的結束,教皇國滅亡,羅馬也由此成為意大利的新首都。1929年,《拉特蘭條約》訂立,今日的梵蒂岡城國由此建立,「梵蒂岡之囚」時期至此結束。
夏威夷王國流亡政府 1893 1895 美利堅合眾國 夏威夷王國政府在1893年夏威夷政變後流亡,在1895年的叛亂英語1895 Wilcox rebellion後因利留卡拉尼女王被迫退位解散。
比利時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比利時流亡政府英語Belgian government in exile during World War I 1914 1918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 夏爾·德·布羅克維爾領導的兩屆比利時政府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占領比利時期間曾作為流亡政府,至比利時恢復主權後,因與德國停戰而解散。1914年10月以後,他們駐紮在法國北部的勒阿弗爾。流亡的比利時王國唯一仍控制的地區是伊塞爾陣線後方的極小部分領土。[28]
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流亡總統英語President of Ukraine (in exile) 1920 1992  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波蘭第二共和國
 捷克斯洛伐克
 羅馬尼亞王國
俄羅斯內戰期間蘇聯占領烏克蘭後形成流亡政府。1992年,其末任流亡總統米科拉·普拉維克英語Mykola Plaviuk移交其法統予烏克蘭總統
格魯吉亞民主共和國流亡政府英語Government of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Georgia in Exile 1921 1954 格魯吉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格魯吉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在1921年蘇聯入侵格魯吉亞之後形成流亡政府;總部設在奧爾日河畔勒維爾
清朝 遜清皇室流亡小朝廷 1924 1931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前清遜帝溥儀馮玉祥發動的甲子兵變中被逐出殘存的遜清小朝廷原居北京紫禁城後,攜前清遺老、皇族逃亡,於中國天津日租界復號還宮,再圖重祚。1931年因溥儀離津潛赴長春籌組滿洲國而結束。
波蘭流亡政府 1939 1990 納粹德國 納粹德國
蘇聯 蘇聯
波蘭人民共和國
1939年波蘭戰役後,波蘭全境淪陷。流亡政府總部曾短暫駐於法國巴黎昂熱,後常駐英國倫敦;1990年波蘭第三共和國成立後,其末任總統雷沙爾德·卡丘羅夫斯基移交法統象徵予新政府。
波蘭地下國 1939 1945 納粹德國 納粹德國
蘇聯 蘇聯
在遭納粹德國蘇聯占領的波蘭國土上以武裝鬥爭作為效忠波蘭流亡政府的抵抗運動組織,並繼承波蘭第二共和國之法統[29]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 1939 1945 納粹德國 納粹德國 (蘇台德地區)

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 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 (捷克地區)
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國
匈牙利 匈牙利(喀爾巴阡烏克蘭)

總部位於法國巴黎及英國倫敦
荷蘭流亡政府英語Dutch government-in-exile 1940 1945 納粹德國 納粹德國 荷蘭戰役戰敗後,荷蘭女王威廉明娜在英國成立流亡政府[30]。德國自1940年5月17日起占領該國直至戰敗投降[31]
比利時流亡政府 1940 1944 納粹德國 納粹德國 利奧波德三世於1940年比利時戰役中投降及被俘後,首相于貝爾·皮埃洛率領比利時流亡政府繼續抵抗,其總部曾設於法國波爾多,後遷英國倫敦
盧森堡流亡政府 1940 1944 納粹德國 納粹德國 在1940年比利時戰役中投降後,盧森堡被納粹德國所吞併,在女大公夏洛特及首相皮埃爾·迪蓬的領導下成立流亡政府,位於英國倫敦
挪威流亡政府英語Nygaardsvold's Cabinet 1940 1945 納粹德國 納粹德國 在1940年挪威戰役中戰敗後,挪威被納粹德國所吞併,尼加茲沃德內閣與國王哈康七世率領政府流亡於英國倫敦
希臘流亡政府 1941 1944 義大利王國 意大利王國
納粹德國 納粹德國
保加利亞王國 保加利亞王國
在雅典和克里特相繼陷落於德國入侵後,國王喬治二世率希臘政府逃往埃及,並宣布成立流亡政府。初設於埃及開羅,後駐英國倫敦
西班牙流亡政府 1939 1977 西班牙國 初設於墨西哥合眾國墨西哥城,後遷法國巴黎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1943 1945  英屬印度 設於仰光,後駐於布萊爾港蘇巴斯·錢德拉·鮑斯受日本帝國扶植,領導流亡的臨時印度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軸心國失敗後,於1945年解散。
愛沙尼亞 愛沙尼亞流亡政府 1953 1992 蘇聯 蘇聯 總部位於挪威奧斯陸,該政府不承認蘇聯占領愛沙尼亞,1992年恢復法統。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 1919 1945  大日本帝國 大韓民國的法統前身;該流亡政府不承認日韓合併及其條約合法性,遂建立臨時政府抗日恢復國家主權。總部先後位於中華民國上海市杭州市重慶市等多處。
自由法國臨時政府 1940 1943 納粹德國 納粹德國
維希法國
初設英國倫敦,後陸續播遷法屬赤道非洲法屬剛果布拉柴維爾法屬阿爾及利亞阿爾及爾,1942年因而在法理上結束流亡,1944年還都巴黎後改組為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
法蘭西國 1944 1944 納粹德國 納粹德國
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
1940年7月1日,貝當政府遷到維希。1944年維希政府遷往德國的錫格馬林根並被軟禁,次年因錫格馬林根被法國第一軍團佔領而自然垮台。
南斯拉夫王國流亡政府 1941 1945 納粹德國 納粹德國
克羅地亞獨立國
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員會1942年11月召開第一次會議,決定阿夫諾伊為最高權利機關,選里巴爾為大會主席。一年後召開第二次會議,確認阿夫諾伊為最高立法機構,剝奪王國流亡政府權力。不久,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成立,流亡政府解散。
菲律賓自由邦流亡政府 1942 1944 大日本帝國 日本帝國
菲律賓第二共和國
日軍占領菲律賓群島後,由曼努埃爾·奎松領導的菲律賓聯邦流亡政府設於1942年5月至1944年10月從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32]
保加利亞流亡政府英語Bulgarian government-in-exile 1944 1945 納粹德國 納粹德國 1941年二戰期間,保加利亞加入軸心國。後意希戰爭中意大利侵略希臘失利,促使納粹德國決定協助其盟友並對巴爾幹地區進行干預,保軍隨德意匈三國聯軍入侵南斯拉夫並另外組織政府,4月德意佔領希臘,保加利亞獲得了希臘的馬其頓地區,在5月底德意部隊攻占希臘克里特島後,成功迫使同盟國軍隊撤退。1944年蘇聯反攻時,聯繫保加利亞共產黨,策畫並發動了政變,使得保加利亞王國向盟軍及蘇聯投降並退出軸心國;1946年在蘇聯扶植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成立,君主制被廢除,保加利亞王國宣告滅亡。
巴勒斯坦國 全巴勒斯坦政府 1948 1959 全巴勒斯坦政府於1948年9月在加沙宣告成立,但由於擔心以色列發動進攻,不久遷至開羅。儘管埃及有能力控制加沙地帶,但全巴勒斯坦政府被迫流亡開羅,並被逐漸剝奪自治權利,直到1959年埃及總統納賽爾將其解散。

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緊急政府 1948 1949  荷屬東印度 此臨時政府由印尼民族主義者在獨立戰爭期間建立,首都武吉丁宜市,主席為沙弗魯丁·普拉維拉內加拉[33]。1948年荷蘭發動烏鴉行動英語Operation Kraai,占領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首都日惹,俘虜蘇卡諾穆罕默德·哈達等共和國政府成員,原經濟部長沙弗魯丁根據戰略委員會制定的應急計劃和蘇卡諾先前指示[34],在武吉丁宜成立流亡政府,自任主席[35]。為避免被荷蘭人逮捕、流亡政府的領導層在西蘇門答臘省頻繁轉移。1949年年初,流亡政府與位於爪哇的印度尼西亞抵抗力量和六個正在爪哇逃亡的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部長接觸。

自7月13日起,所有荷蘭部隊均應根據作為談判與協商結果之一的魯姆-范·羅延協議英語Roem–van Roijen Agreement撤出共和國領土,同時,所有被捕的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領導人應立刻釋放。沙弗魯丁在當天解散緊急政府,移交政權於共和國總統蘇卡諾[35][36]

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 1956 1977  中華民國 總部位於日本東京,在195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初期,是主要的海外台獨運動組織之一。
孟加拉國 孟加拉人民共和國臨時政府 1971 1972  巴基斯坦 普遍被稱為穆治那加政府(Mujibnagar Government), 是孟加拉人孟加拉國解放戰爭時在印度加爾各答設立的流亡政府。臨時政府成立於1971年4月,並確立了早前孟加拉國領袖謝赫·穆吉布·拉赫曼在3月26日於東巴基斯坦的獨立宣言。謝赫·穆吉布接着被西巴基斯坦扣留,而由孟加拉國人民聯盟(Bangladesh Awami League)領導的孟加拉國解放運動在巴基斯坦陸軍的殘酷鎮壓下從達卡逃離。[37]
柬埔寨王國民族團結政府 1970 1975 高棉共和國 1970年,西哈努克於中國北京成立。1975年4月共和國垮台,聯合政府真除
安哥拉民族解放陣線 1975 1992 安哥拉共和國 1975年11月11日,安人運宣布成立安哥拉人民共和國阿戈什蒂紐·內圖任總統。安解陣和安盟則在萬博另外建立了一個「政府」,得到了當時南非種族隔離政權和美國的支持。但由於在蘇聯的支持下,古巴軍隊和安人運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安解陣和安盟的聯盟很快就破裂了。其後的安哥拉內戰中,與蘇聯、古巴支持的安人運一黨制政府作戰的是美國、南非和中國等國支持的安盟反政府武裝,而安解陣幾乎沒有參與之後的內戰,最終甚至直接銷聲匿跡了。羅貝托在巴黎定居多年,而且安解陣的一些領導人,如約翰尼·愛德華多、皮諾克·愛德華多和恩里克·瓦爾·內托等,都轉投了安人運政府一方。1980年代末,安人運政府宣布要在安哥拉建立多黨民主制度,並要在1992年舉行安哥拉首次多黨選舉英語Angolan general election, 1992。為參與選舉,安解陣改組為政黨。流亡政府解散。
納米比亞 納米比亞流亡政府 1966* 1989°  南非 在反對種族隔離的南非對西南非洲的行政管理(由聯合國裁定為非法)後成立;1990年,納米比亞在南非邊境戰爭後獲得獨立。 [38]
民主柬埔寨聯合政府 1982 1992 柬埔寨人民共和國 聯合國及主要會員國拒絕承認越南支持的政府的情況下成立。 1993年的選舉使流亡政府重新融入新近重建的柬埔寨王國政府當中。
科威特國流亡政府 1990 1991 科威特共和國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成立了一個伊拉克傀儡政權,已逃亡到沙特阿拉伯建立流亡政府的埃米爾賈比爾·艾哈邁德·薩巴赫,被受支配的臨時政府宣布為非法政權,不日被伊拉克宣布為科威特省,1991年復國。
緬甸 緬甸聯邦全國聯合政府 1990 2012 緬甸聯邦 總部位於美國馬里蘭州羅克維爾。1990年12月18日全國民主聯盟與緬甸聯邦的其他反對黨,推舉昂山素季的堂兄昂山溫博士為緬甸聯邦國家聯合政府的總理
越南共和國 自由越南臨時政府 1995 2013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加登格羅夫得克薩斯州密蘇里城

歷史上無實際管轄權的地方政府

名稱 開始流亡年份 結束流亡年份 控制該政府所主張領土的國家/政權 注釋 主張疆域
肯塔基州邦聯政府 1862年 1865年 美國 美利堅合眾國 美國南北戰爭期間肯塔基州部分支持南方邦聯的居民自發組建的影子政府,肯塔基州邦聯政府中止運作的確切時間缺乏文獻記載,估計該政府是於內戰結束之際解散
中華民國 浙江省政府 1950年 195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 該省省會一直在浙江省杭州;1937年12月因日軍攻襲杭州,省政府遷至金華。翌年初又遷永康方岩。1942年夏遷雲和。1945年10月,省政府隨抗戰勝利遷回杭州。1949年5月3日杭州為解放軍佔領,省政府遷至舟山島北部的干𥗽,並繼續統治浙江沿海諸島。1950年5月,浙江省政府等駐舟山各機構及大量人員隨中華民國國軍撤退台灣,省政府於遷臺短暫流亡後撤銷。
中華民國 新疆省政府 1950年 1992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
 蒙古國
長期被中華民國地方軍閥實質統治至新疆易幟後,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另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取代;而中華民國新疆省則於1949年前後遷至台北市繼續辦公,1992年裁撤其省政府編制。
中國 金門縣人民政府 1955年 1970年  中華民國 金門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福建省人民政府法定行政區之一,轄區與中華民國所統治的金門縣範圍重合。由於第二次國共內戰以來的海峽兩岸分治格局,該規劃停留於法定設置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持續宣稱擁有此地區的主權,然從未實際管轄。國共內戰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未能攻占金門島,因此福建省人民政府行政區劃中的「金門縣」從未實際運作。1955年5月,設立金門縣人民政府。1958年成立大嶝公社。1970年12月金門縣人民政府撤銷,1971年3月,大嶝公社改隸同安縣
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同體 1994年 2021年 阿爾察赫共和國 阿爾察赫共和國 總部位於阿塞拜疆巴庫
香港 臨時立法會 1997年 1997年  英屬香港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不滿彭定康政改方案,故放棄末屆立法局議員全數過渡成為特區首屆立法會議員的「直通車」協議,並單方面成立臨時立法會[39]。根據正式紀錄,中華人民共和國英國保證香港回歸前不會有兩個立法機關在英屬香港平行運作[為何?][40],因此臨時立法會才會在1997年7月1日前在廣東省深圳市舉行會議,直至當日子夜才移師香港。
塞爾維亞 科索沃和梅托希亞自治省市鎮共同體議會英語Assembly of the Community of Municipalities, Autonomous Province of Kosovo and Metohija 2008年 2013年  科索沃 塞爾維亞政府承諾,如果利普連被停職的塞族監獄工作人員離開他們所在的科索沃機構,就會向他們支付金錢,所以他們這樣做了。然而他們從未收過錢,因此在格拉查尼察繼續封鎖協調中心。他們聲稱,貝爾格萊德,特別是科索沃部,沒有向他們支付承諾離開科索沃機構的錢[41]。科索沃塞族人團體也作出了回應,成立自己的議會,以示不承認科索沃獨立的事實。

參見

參考文獻

  1. ^ WordNet Search - 3.1. wordnetweb.princeton.edu. [2020-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8). 
  2. ^ Tir, J. , 2005-02-22 "Keeping the Peace After Secessions: Territorial Conflicts Between Rump and Secessionist Stat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Hilton Hawaiian Village, Honolulu, Hawaii Online <.PDF>. 2009-05-25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2-07-21
  3. ^ RADABNR.ORG: The Belarusian Democratic Republic official web site. [2022-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4). 
  4. ^ Lori Reese. China's Christian Warrior. 時代雜誌 (Time Inc.). August 28–30, 1999,. Vol. 154 (No. 7/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5月11日) (英語). After four years of civil war, Chiang and the nationalists were forced to flee to the island of Taiwan. There they established a government-in-exile and dreamed of retaking the mainland. 
  5. ^ BBC - History - Chiang Kai-shek. [2022-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9) (英國英語). There Chiang established a government in exile which he led for the next 25 years. 
  6. ^ TIMELINE: Milestones in China-Taiwan relations since 1949. Reuters. [March 4,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英語). 1949: Chiang Kai-shek's Nationalists lose civil war to Mao Zedong's Communist forces, sets up government-in-exile on Taiwan. 
  7. ^ Nixon's China Game | American Experience. PBS. [2022-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31) (英語). ......after the inaugu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in Beijing on October 1, 1949, Chiang and the Nationalists installed the rival Republic of China (ROC) as a government in exile on Taiwan. 
  8. ^ John J. Tkacik, Jr.. Taiwan's "Unsettled" International Status: Preserving U.S. Options in the Pacific. Heritage Foundation. 19 June 2008 [20 Dec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27). Chiang Kaishek wanted to fight it out on an all or nothing basis. There are also reports that Chiang's advisors convinced him that if the ROC mission stayed to represent Taiwan, Chiang would be under pressure to demonstrate in some constitutional way that his Chinese government in exile represented the people of Taiwan rather than the vast population of China. Doing so would require Chiang to dismantle his existing regime (which was elected in 1947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and continued to rule in Taiwan under emergency martial law provisions without benefit of elections), adopt an entirely new constitution, and install an entirely new government. 
  9. ^ ROC Government in Exile Is Illogical (English transl.). (original source: "「流亡政府」邏輯不通" by NOWnews Network). June 1, 2010 [7 October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4). 
  10. ^ Jonathan I. Charney and J. R. V. Prescott, Resolving Cross-Strait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July 2000 [2011-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6-22) 
  11. ^ CIA report shows Taiwan concerns. Taipei Times. 2013-06-09 [2022-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9). [Quoting from a declassified CIA report on Taiwan written in March 1949] From the legal standpoint, Taiwan is not par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nding a Japanese peace treaty, the island remains occupied territory in which the US has proprietary interests. 
  12. ^ Robert I. Starr, Starr Memorandum of the Dept. of State, July 13, 1971 [2012-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9), Following World War II, the Republic of China, under the Kuomintang (KMT) became the governing polity on Taiwan. In 1949, after losing control of mainland China follow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 the ROC government under the KMT withdrew to occupied Taiwan and Chiang Kai-shek declared martial law. Japan formally renounced all territorial rights to Taiwan in 1952 in the San Francisco Peace Treaty, but neither in that treaty nor in the peace treaty signed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was the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of Taiwan awarded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13. ^ Reuters. Ukraine lawmakers brand Chechnya 'Russian-occupied' in dig at Kremlin. Reuters. 2022-10-18 [2022-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1) (英語). 
  14. ^ Ukraine recognizes the Chechen Republic of Ichkeria. news.yahoo.com. [2022-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9) (美國英語). 
  15. ^ Afghan President Ghani Flees to Tajikistan Amid Taliban Entering Kabul. Newsweek. 2021-08-15 [2022-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6) (英語). 
  16. ^ AFP. Defiant Afghan ex-VP vows new fight with Taliban. Digital Journal. 2021-08-17 [2022-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7) (美國英語). 
  17. ^ Singh. One year of Taliban: Where are Saleh and Ghani as Afghanistan slips deeper into chaos?. India Today. 2022-08-17 [2023-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5) (英語). 
  18. ^ Venezuela: un "Tribunal Supremo de Justicia" en el exilio se instala en la OEA. Clarín. 12 October 2017 [10 Jul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2) (西班牙語). 
  19. ^ 緬甸平行文人政府領導人誓言 藉革命推翻軍政府 | 緬甸示威延燒 | 全球 | 聯合新聞網. [2021-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3). 
  20. ^ 緬甸前議長曼溫凱丹逃亡中號召“革命推翻軍政府” - 要聞分析. [2022-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5). 
  21. ^ 緬甸議會代表委員會領袖揚言革命推翻軍政府 - RTHK. [2021-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3). 
  22. ^ Trial of Kurdish Parliament in Exile to begin in Ankara. Today's Zaman. [2013-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3). 
  23. ^ Southerncameroonsig.org. Southerncameroonsig.org. 2012-08-20 [2012-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2). 
  24. ^ WORLDBalochistan Leaders Demand Government In Exile In India; Suppot PM Modi’s Move On Kashmir. Eurasiantime. [2020-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3). 
  25. ^ Biafraland. Biafraland. [2012-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1). 
  26. ^ Peacehalle.com. Peacehall.com. [2012-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04). 
  27. ^ generalitat de Catalunya. Govern de la República. [2018-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09). 
  28. ^ Thielemans, Marie-Rose (編), Albert 1er, Carnets et Correspondance de Guerre, 1914-1918, Paris: Duculot: 14–5, 1991, ISBN 2-8011-0951-7 
  29. ^ Armia Krajowa – szkice z dziejów Sił Zbrojnych Polskiego Państwa Podziemnego, pod redakcją Krzysztofa Komorowskiego, Warszawa 1999, s. 27.
  30. ^ Shirer, William L.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60: 723. ISBN 0671624202. 
  31. ^ Oorlogsverliezen 1940–1945. Maandschrift van het Centraal Bureau voor de Statistiek, blz. 74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2. ^ Commonwealth Act No. 671 : AN ACT DECLARING A STATE OF TOTAL EMERGENCY AS A RESULT OF WAR INVOLVING THE PHILIPPINES AND AUTHORIZING THE PRESIDENT TO PROMULGATE RULES AND REGULATIONS TO MEET SUCH EMERGENCY. officialgazette.gov.ph. December 16, 1941 [2020-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6). 
  33. ^ Jacques Bertrand. Nationalism and Ethnic Conflict in Indone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166 [2020-03-26]. ISBN 0-521-524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6). 
  34. ^ Pour, Julius. Doorstoot naar Djokja: Pertikaian Pemimpin Sipil-Militer [Doorstoot naar Djokja: Disagreements between Civil-Military Leaders]. Jakarta: Penerbit Buku Kompas. 2010. ISBN 9789797094546 (印度尼西亞語). 
  35. ^ 35.0 35.1 ROBERT CRIBB; AUDREY KAHIN.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Indonesia SECOND EDITION. [2020-03-26]. ISBN 978-081084935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8). 
  36. ^ Ricklefs, M.C. A History of Modern Indonesia Since c.1300 4th. London: MacMillan. 2008 [1981]. ISBN 978-0-230-54685-1. 
  37. ^ Mujibnagar Government.. BANGLAPEDIA. [2016-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2). 
  38. ^ Colin Leys, John S. Saul, and Susan Brown. Namibia's Liberation Struggle: The Two-Edged Sword (London: James Currey, 1995). pp. 20–21, 40.
  39. ^ 黃雲娜. 【曾鈺成vs李柱銘】不能說的政黨政治(中)—— 點解無得執政. 香港01. 2017-07-10 [2022-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7) (中文(香港)). 
  40. ^ 立法局憲制事務委員會會議紀要. [2018-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8). 
  41. ^ News - Society - Kosovo Serb prison workers continue protest. B92. 2 April 2008 [28 April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7 June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