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勞登茨號小巡洋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艦名 格勞登茨號
艦名出處 格勞登茨
建造者 基爾帝國船廠
動工日 1912年
下水日 1913年10月25日
服役日 1914年8月10日
除籍日 1920年3月10日
結局 1920年割讓予意大利
意大利王國
艦名 安科納號
艦名出處 安科納
獲取日 1920年6月1日
除籍日 1937年3月11日
結局 1930年代末拆解報廢
技術數據
艦級 格勞登茨級小巡洋艦
排水量
  • 設計:4912噸
  • 滿載:6382噸
全長 142.70米
全寬 13.80米
吃水 5.75米
動力輸出 26000匹軸馬力
動力來源 雙軸,兩台蒸汽輪機
速度 27.5節
續航距離 5500海里以12節
船員 385人
武器裝備
裝甲

格勞登茨號(德語:SMS Graudenz[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910年代建造的兩艘格勞登茨級小巡洋艦首艦,以西普魯士城市格勞登茨命名。其唯一的姊妹艦雷根斯堡號。艦隻於1912年在基爾帝國船廠開始架設龍骨,並於1913年10月下水,至1914年8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投入公海艦隊服役。格勞登茨號的主艦炮為十二門105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10.5 cm SK L/45 naval gun,最高速度達27.5節。

格勞登茨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其中包括在1914年12月的突襲斯卡布羅、哈特爾浦及惠特比英語Raid on Scarborough, Hartlepool and Whitby期間,組成第一偵察集群戰列巡洋艦的偵察屏護部隊。艦隻還參加了1915年1月的多格灘海戰和1915年8月的里加灣海戰英語Battle of the Gulf of Riga。1916年5月,它不慎觸雷受損,以至於無法出席日德蘭海戰。它於1918年10月、即戰爭結束前幾周被派往執行公海艦隊的最終決戰計劃,但一場大規模的兵變迫使該計劃被取消。戰爭結束後,格勞登茨號作為戰利艦英語Prize (law)被割讓予意大利,並以安科納號義大利語Ancona)之名投入意大利皇家海軍服役;它被一直運用至1937年,繼而除籍並拆解報廢。

設計

格勞登茨號是為替代老舊的小巡洋艦威廉王妃號而以「威廉王妃替艦(Ersatz Prinzeß Wilhelm)」[註 2]為代號進行訂購,並於1912年在基爾帝國船廠開始架設龍骨。它於1913年10月25日下水,之後展開舾裝工作。在下水儀式上,由格勞登茨時任市長屈恩阿斯特博士主持為艦隻命名。[2]至1914年8月10日,格勞登茨號正式投入公海艦隊使用。[3]

格勞登茨號的全長為142.7公尺(468英尺2英寸),有13.8公尺(45英尺3英寸)的舷寬和5.75公尺(18英尺10英寸)的前吃水。在滿載情況下,艦隻的排水量可達6,382公噸(6,281長噸)。[4]其推進系統由兩套船用蒸汽輪機組成,以驅動兩副直徑為3.5公尺(11英尺6英寸)的三葉螺旋槳。艦隻設計可輸出26,000匹軸馬力(19,000千瓦特)的額定功率。它們由十台燃煤船用式水管鍋爐英語Water-tube boiler和兩台燃油雙頭水管鍋爐提供動力,這使得艦隻的最高速度可達27.5節(50.9公里每小時)。格勞登茨號能夠攜帶1,280公噸(1,260長噸)煤和額外375公噸(369長噸)燃油,允許其以12節(22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5,500海里(10,200公里)。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則為21名軍官及364名水兵。[3]

格勞登茨號的主艦炮由十二門單裝105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10.5 cm SK L/45 naval gun組成。其中兩門並排布置在艏艛英語Forecastle前方,八門設於艦舯、每邊各四門,以及兩門以背負式成對布置在艦艉。[5]炮管的仰角可提升至30°,使其可以瞄準最高達12,700公尺(13,900碼)開外的目標[6]。這些火炮後來被七門150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15 cm SK L/45和兩門88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8.8 cm SK L/45 naval gun所替代。艦隻還標配搭載有兩具500公釐(19.7英寸)魚雷管和五枚魚雷,均浸沒舷側船體內。而在武器進行升級時,則加裝了兩具甲板魚雷發射器。它同樣具備攜帶120枚水雷的能力。在裝甲方面,格勞登茨號受到60公釐(2.4英寸)厚的水線裝甲帶保護;司令塔的側面有100公釐(3.9英寸)厚,而甲板的厚度則為60毫米。[7]

服役歷史

格勞登茨號所執行的首個行動是1914年11月3日的襲擊雅茅斯英語Raid on Yarmouth。它與小巡洋艦科爾貝格號斯特拉斯堡號一同組成了偵察屏護部隊,負責為海軍少將弗朗茨·馮·希佩爾麾下第一偵察集群戰列巡洋艦提供屏護。炮擊行動是在沒有發生任何意外的情況下進行的,但在返回時,大巡洋艦約克號威廉港外圍不慎觸雷沉沒。[8]格勞登茨號還出席了1914年12月15-16日的突襲斯卡布羅、哈特爾浦及惠特比英語Raid on Scarborough, Hartlepool and Whitby行動[9]。在完成對城鎮的炮擊後,德國人開始撤退,但遭到了英國部隊的攔截。格勞登茨號、施特拉爾松德號、斯特拉斯堡號以及兩支魚雷艇區艦隊穿梭於兩個英國分艦隊之間。在能見度下降至不到4,000碼(3,700公尺)的濃霧中,只有施特拉爾松德號被發現,但時間很短。德國人得以利用惡劣的天氣來掩護其撤退。[10]1915年1月24日,格勞登茨號再次為出擊英語Sortie多格灘的第一偵察集群提供屏護[11];在隨後引發的多格灘海戰中,大巡洋艦布呂歇爾號遭到擊沉[12]

1915年8月,格勞登茨號駛入波羅的海執行一項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目的是要肅清里加灣俄國海軍力量。公海艦隊為此項任務派出了八艘無畏艦和三艘戰列巡洋艦。其中,格勞登茨號於8月16日參加了由無畏艦拿騷號波森號領銜的第二輪攻勢。[13]掃雷艦於20日完成了對俄國雷區的清理,使德國分艦隊得以進入海灣。俄國人此時則已撤回至穆胡島,但其潛艇以及布設在灣區內雷區的威脅仍足以迫使德國人離開。公海艦隊的主要艦隻於8月底之前返抵了北海[14]在1916年中期,格勞登茨號不慎觸雷,並於同年5月進入旱塢進行維修。結果,它因此而錯過了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導致日德蘭海戰爆發的艦隊行動。[15]在戰爭的餘下時間裡,它一直擔任魚雷艇區艦隊的嚮導艦[7]

至1918年10月,格勞登茨號被分配入第二偵察集群,該集群將參加公海艦隊的最終高潮攻擊。計劃中的行動要求對泰晤士河口法蘭德斯協約國航運發起襲擊,以引誘大艦隊。其中格勞登茨號、卡爾斯魯厄號紐倫堡號獲委派至攻擊法蘭德斯的部隊。[16]1918年10月29日上午,將於次日從威廉港啟航的命令正式下達。然而從10月29日夜晚開始,圖林根號及隨後幾艘戰列艦的水兵發生叛變[17]動盪最終迫使時任公海艦隊總司令的希佩爾和海軍總參謀長賴因哈德·舍爾取消了行動[18]。隨後,海軍准將安德烈亞斯·米歇爾森組織了一股由小巡洋艦、驅逐艦U型潛艇構成的輕型船舶力量,以對抗英國可能發動的襲擊;而由於艦隊的重型部隊仍處於混亂狀態,他遂選擇了格勞登茨號作為旗艦[19]

意大利役期

戰爭結束後,格勞登茨號曾於1919年跟隨新組建的魏瑪國家海軍服役。它於1920年3月10日正式從海軍名錄英語Navy List中除籍,並作為戰利艦英語Prize (law)被割讓予協約國。1920年6月1日,艦隻在法國港口瑟堡以「E」為代號正式移交意大利。它被安排跟隨意大利皇家海軍服役,並更名為「安科納號」(Ancona)。[7]安科納號隨即從1921年至1924年進行了徹底大修,在此期間,其部分原有鍋爐被六個燃油鍋爐所取代,剩餘的六個鍋爐也被改造成能夠燃煤和燃油兩用的鍋爐。它的貯煤空間從1280噸減少至900公噸(890長噸),而燃油貯存空間則從375噸增加至1,520公噸(1,500長噸)。[20][21]

1925年5月6日,安科納號正式投入意大利皇家海軍使用。它於1928-1929年間進行了廣泛的修改,並在艦艏安裝了一個固定的飛機彈射器。這項改動需要一個較長的艏部來適應彈射器,因此安裝了一個較長的飛剪式艦艏。[20]此舉是為了測試安裝在艦艏的固定式彈射器的實用性,這種裝置其後被應用至1920-30年代建造的重巡洋艦船級特倫托級英語Trento-class cruiser札拉級英語Zara-class cruiser之中[22]。此後,安科納號一直擔任次要角色,直至1932年在塔蘭托作預備役處置[23]。它於1937年3月11日除籍,並仍被保留了一段時間,以作為在意大利服役的另外兩艘前德國巡洋艦巴里號塔蘭托號的備件來源。至1930年代末,安科納號最終拆解報廢。[20][21]

注釋

腳註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
  2. ^ 所有德國艦船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替艦」。[1]
引用
  1. ^ Gröner,第56頁.
  2.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245頁.
  3. ^ 3.0 3.1 Gröner,第109–110頁.
  4. ^ Gröner,第110頁.
  5. ^ Gardiner & Gray,第161頁.
  6. ^ Gardiner & Gray,第140頁.
  7. ^ 7.0 7.1 7.2 Gröner,第109頁.
  8. ^ Wyllie & Wren,第128頁.
  9. ^ Tarrant,第31頁.
  10. ^ Tarrant,第34頁.
  11. ^ Tarrant,第36頁.
  12. ^ Scheer,第80–85頁.
  13. ^ Halpern,第197頁.
  14. ^ Halpern,第198頁.
  15. ^ Campbell,第23頁.
  16. ^ Woodward,第115–116頁.
  17. ^ Tarrant,第281–282頁.
  18. ^ Tarrant,第282頁.
  19. ^ Woodward,第167–168頁.
  20. ^ 20.0 20.1 20.2 Brescia,第105頁.
  21. ^ 21.0 21.1 Gardiner & Gray,第264頁.
  22. ^ Brescia,第74頁.
  23. ^ Gardiner & Chesneau,第286頁.

參考資料

  • Brescia, Maurizio. Mussolini's Navy: A Reference Guide to the Regia Marina 1930–1945. Barnsley: Seaforth. 2012. ISBN 1-84832-115-5. 
  • Campbell, John. Jutland: An Analysis of the Fighting. London, UK: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98. ISBN 1-55821-759-2. 
  • Gardiner, Robert; Chesneau, Roger.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22–1946.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0. ISBN 0-87021-913-8. 
  • Gardiner, Robert; Gray, Randal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2.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4. ISBN 0-87021-907-3.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0-87021-790-9. 
  • Halpern, Paul G. A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5. ISBN 1-55750-352-4.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Volume 7). Ratingen, Germany: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3-8364-9743-3. 
  • Scheer, Reinhard. Germany's High Seas Fleet in the World War. London, UK: Cassell and Company. 1920. OCLC 52608141. 
  • Tarrant, V. E. Jutland: The German Perspective. London, UK: Cassell Military Paperbacks. 1995. ISBN 0-304-35848-7. 
  • Woodward, David. The Collapse of Power: Mutiny in the High Seas Fleet. London, UK: Cassell. 1918. 
  • Wyllie, William Lionel; Wren, M. F. Sea Fights of the Great War. London, UK: Arthur Barker Ltd. 1973. ISBN 0-213-16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