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新街口 (北京)

座標39°56′25″N 116°22′17″E / 39.9404°N 116.3713°E / 39.9404; 116.3713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9°56′25″N 116°22′17″E / 39.9404°N 116.3713°E / 39.9404; 116.3713

新街口(2017年6月)

新街口,是中國北京市西城區北部的重要丁字路口,在城市結構上與東城區北新橋路口相對稱,是構成北京對稱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廣義的新街口則指新街口街道,轄區總面積為3.7平方公里。新街口地區的商業服務業有着悠久的歷史,主要以各類專業小店鋪為主,百貨商場較少。2004年,此地區曾進行改造。

歷史

元代

新街口的東北緊靠通惠河元代的終點碼頭積水潭,為水路交通咽喉。積水潭是至元29年(1292年)開挖通惠河時設立的。據說在當時,新街口一代工商業的發展並未因漕運帶來很大的影響。但因元代大都史記《析津志》已散失,無可求證。

明代

元代至正28年(1368年),明軍攻入大都城,為防禦元軍殘餘騷擾,遂將北城牆南移至今德勝門安定門位置。

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得帝位而遷都北京。永樂15年—18年(1417年—1420年)改建北京城,將原來通惠河的一段囊入皇城[1]。而正統3年(1438年)5月,大通橋閘造成。自此,通惠河的重點由積水潭碼頭移至大通閘。碼頭既廢,填水為陸。於是有了新開路[2],新街口等地名[3]

新街口的工商業在明代後期已得到發展。作為北京八大居之一的老字號柳泉居飯莊,初址即在新街口南大街路東,護國寺街。是北京當年著名的黃酒館。清末民初《舊京瑣記》一書中記載: 「又有柳泉居者,酒館而兼存放(錢財),蓋起於清初,數百年矣」。有多年良好信譽的酒館多會提供存款,而就一般而言,酒館都開設在繁華之處。由此得證。

清代

康熙年間,包括新街口在內的北京各工商業地區都呈現出繁榮景象[4],而乾隆年間更是商賈雲集[5]。探其究竟,一是靠近西直門,為進出西直門必經之地;二是南端的護國寺廟市對新街口地區工商業繁榮影響極大。在清末時期,新街口地域已擴大,北起城根叫「新街口北街」,南至護國寺大街叫「新街口南街」,西至北溝沿叫「新街口西街」 。而店鋪也鱗次櫛比,行業齊全,著名老號層出不窮[6]

中華民國

民國時期,北和西的地段未變,南面延至今前車胡同,繁榮程度不減以往。1937年,日本侵略者後對華北進行瘋狂掠奪,導致物資匱乏,帶來了嚴重的經濟危機。新街口的店鋪也因此而不振,部分關張歇業。抗戰勝利後,進而爆發的國共內戰使得新街口商業仍然難以恢復。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治相對穩定,新街口商業逐漸恢復。1950年代初期,新街口北大街以北的內城北城牆拆了個「豁口」,稱為「新街口豁口」。其後較長一段時間北京學院路各高校進城購物餐飲的首選為新街口。1965年,北京市整頓地名,新街口西大街併入西直門內大街。從新街口豁口至北三環中路,命名為新街口外大街。東起德勝門內大街,西至新街口北大街蔣養房胡同的街道改稱新街口東街。1980年代在此新建了新街口商場,如今經營較為不善。現在的新街口以日用百貨服裝樂器以及電子產品的店鋪出名。新街口街道轄區內有中紀委環保部中國少年兒童活動中心北京青年宮中國京劇院等單位以及歷代帝王廟白塔寺廣濟寺北京魯迅博物館等古蹟。

參考文獻

  1. ^ 《寰垣識略》—「自明改築京城與運河截而為二」
  2. ^ 《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嘉靖39年(1560年)版
  3. ^ 《宛署雜記》,萬曆21年(1593年)版
  4. ^ 《清實錄》:京師近地,民舍市廛,日以增多,略無空隙。
  5. ^ 《定例匯編》:京城為輦轂重地,商賈雲集
  6. ^ 新街口是條古老的街道--老北京網[永久失效連結]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