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存在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存在過
Beyoncé歌曲
收錄於專輯《4
錄音室Patriot Studios
(Denver; Colorado)
Boston Harbor Hotel
(Boston, Massachusetts)
Lear 60/G2 Studios
類型R&B
唱片公司Columbia
製作人

I Was Here 》是美國R&B錄音藝術家碧昂絲在她的第四張錄音室專輯《4》 (2011) 中錄製的一首歌曲。該劇由戴安娜·沃倫(Diane Warren)撰寫, OneRepublic成員瑞恩·泰德和布倫特·庫茨爾 (Brent Kutzle)以及庫克·哈勒爾 ( Kuk Harrell ) 負責製作;碧昂斯負責聲樂製作。 《I Was Here》是一首反思性的R&B抒情歌曲,碧昂斯在歌中脆弱地回顧過去,希望在生命結束之前在世界上留下一份影響。沃倫稱其為一首 「事業歌曲」,它的創作靈感來自於九一一襲擊事件

繼《 4》發行後,《I Was Here》於 2011年7月上旬在英國單曲排行榜上排名第 131 位,在瑞士單曲榜上排名第 74 位,在韓國 Gaon 國際單曲榜上排名第 44 位。後來,在2012年,這首歌還出現在多個國際排行榜上。

這首歌的音樂視頻於 2012年8月19日發布,其中碧昂絲穿着Marc Bouwer禮服在聯合國大會堂現場演唱這首歌,背景屏幕上投影了志願者從事人道主義工作的畫面。這個視頻是為世界人道主義日而製作的,旨在通過 10 億人分享關於為他人做好事的信息,創造社交媒體歷史。該視頻發布後,獲得了音樂評論家的好評,稱讚了背景投影、Beyoncé 的演唱和形象。

在七月底,這首歌被包括在 2011 年國際足協女子世界盃決賽的原聲帶中。 《I Was Here》也是碧昂斯駐場秀《4 Intimate Nights with Beyoncé》的歌單之一,並在Revel Presents: Beyoncé Live 演出中用作過渡曲。 來自DVD Live at Roseland: Elements of 4 的現場視頻於 2011年11月16日上線,其中包含碧昂斯的家庭影片和精彩片段。 《I Was Here》也被莉亞·米歇爾 (Lea Michele)翻唱,收錄在《歡樂合唱團'原聲專輯《歡樂合唱團:音樂、畢業專輯》 (2012) 中。

創作和錄製過程

黛安·沃倫(如圖)自《天命真女》時代起就想與碧昂斯合作,但承認《我在這裡》是「完美的時機」。 [1]

《I Was Here》由黛安·沃倫(Diane Warren)創作,瑞恩·泰德 、布倫特·庫茨爾 (Brent Kutzle) 、碧昂斯 (Beyoncé) 和庫克·哈勒爾 ( Kuk Harrell)製作。 《I Was Here》這是該專輯中唯一沒有由碧昂斯共同創作的歌曲。 [2] 2011年6月1日,沃倫在接受《紐約郵報'》的 PopWrap 採訪時透露,她在一個半星期前寫下了 「她所寫過的最好的歌曲」,而碧昂絲已經為她的第四張錄音室專輯 《4[1]錄製了這首歌。她將其描述為 「一首職業歌曲,也可能是我寫過的最喜歡的東西」。 [1] 《I Was Here》的創作靈感來源於九一一襲擊事件[3]沃倫自《天命真女》時代起就想與碧昂斯合作,但承認《I Was Here》是最理想的時機, [1] 」我認為,唱《我在這裡》的夢想藝人應該是 Beyoncé。這是一個那些註定要發生的神奇故事。」 [4]

"我知道《I was here》會是一首非常特別的歌。它剛好符合了我生活的狀態,表達了我所相信和想要分享的東西。作為一個藝術家,你希望你的音樂有意義或者能幫助別人度過難關,當一首歌有着偉大的信息和意義時,這就是你追求的目標。"
Beyoncé Knowles, Billboard.[5]

2011年5月, [3]沃倫用吉他在電話中為 Beyoncé 的丈夫Jay-Z 演奏了這首歌,然後 Jay-Z 給她打了電話。[5] [6]聽到《I Was Here》,碧昂斯立刻下定決心:「天哪,我必須要這首歌。」 [5] [3] 2011年9月將紀念 9月11日襲擊事件十周年,碧昂絲認為這首歌會完美地補充她的專輯 [3]這張專輯已經接近完成。 [5] 為了讓 Beyoncé 錄製這首歌,專輯《4》的製作推遲了一段時間。 [6]沃倫在錄音過程中親自到場,這是在她與 Beyoncé 和 Jay-Z 電話交談兩天後進行的。 [6]她說:「沒有什麼比聽到你創作的歌迴蕩在耳邊更好的了。這就像是你的心靈找到了另一個心靈」 [5] ,然後她補充道:

我從未像聽到Beyoncé演唱這首歌時那樣全身起雞皮疙瘩。 《I Was Here》源自我的靈魂,成為了她演繹的歌曲。在我一生中,我從未聽過如此令人驚嘆的聲音。聽她演唱《I Was Here》將永遠成為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刻之一,我知道這首歌也會觸動許多其他人的生活。 [4]

作品

《I Was Here》是一首慢節奏的R&B民謠[7] [8] [9] ,樂器編曲主要使用合成器[10]獨立搖滾吉他、 [9] 音樂鍵盤和由泰德和庫茨勒提供的大鼓。 [11]這首歌的反覆循環曲子的聲音使用了木琴鋼琴的組合。 [7]根據Alfred Music Publishing在 Musicnotes.com 網站上發布的樂譜,《I Was Here》是用E 小調寫成的,採用[[拍號|6/8
]]拍子,節奏為每分鐘 37 拍。這首歌的和弦進行是 Em–C–D–D sus –Em–C–Em–C ,Beyoncé的歌聲跨越了兩個八度,從 E 3到 E 5[12]

《波士頓環球報》的詹姆斯·里德 (James Reed) 認為「《I was here》就像是強力版的『Halo』——或者說是安定劑。」 [9]它以Beyoncé為主角,她希望在離世之前在這個世界留下自己的痕跡,希望世界記住她的影響力。 [8] [9] [11] AbsolutePunk的伊恩·沃克 (Ian Walker) 對這首歌的構成進行了詳細闡述:「《I Was Here》是Beyoncé留給後世的紀念碑。這首歌逐漸攀升,每一段副歌都比前一段更高,直到Beyoncé達到巔峰,展現出她在整張專輯中最出色的歌聲。歌詞有些缺乏靈感,過於得意洋洋,但在歌手思考自己對歷史的影響時,又有些謙遜。儘管她在她傳奇的職業生涯中獲得了巨大的讚譽,但Beyoncé遠未滿足。」 [13]

《I Was Here》以顫抖的混響和悲傷的撥弦吉他開始,為大約十五秒鐘的時間營造出沉重的氛圍,然後節拍與Beyoncé的聲音一起開始。 [7]她的歌聲在這首歌中營造出一種低聲和憂鬱的氛圍, 帶有一些銳利和堅韌的味道, 唱道:「我想在時間的沙灘上留下我的腳印/知道有些事情有意義,我留下了些什麼/當我離開這個世界時,我不會後悔/我會留下一些值得記住的東西,讓他們不會忘記。」 [14]她在整首歌中進一步唱道:「我觸摸過的心將成為證明,我離開了,我產生了影響。」[15]水般的合成器在背景中閃爍,然後Beyoncé以權威的口吻高唱副歌:「我在這裡/我曾經生活,我曾經愛過/我在這裡/我曾經做過,我曾經完成/我做了我想做的一切/而且超出了我的預期/我會留下我的痕跡,讓每個人都知道/我曾經在這裡。」 [14] [16]

評論與回應

 

然而,有Beyoncé站在混音的中心,用異常低沉的語調吟唱着:「我想在時間的沙灘上留下我的足跡。」我不再咬牙切齒,而是更加仔細地聆聽,希望能聽到這首令人震撼的輓歌,它不再只針對一個具體的戀人,而是針對那個讓她首次表達愛意的世界。奇怪的是,這首歌讓我想起拉斯·馮·特里爾的最佳作品,它們在紙上看起來是刻意製造的垃圾,卻能引發真實的情感反應。《I Was Here》和整張專輯《4》都是這樣的作品,客觀上平庸,主觀上卓越。
—Conrad Tao, Sputnikmusic[17]

《I Was Here》在評論界獲得了褒貶不一的評價,大部分評論家認為這首歌的主題對於像Beyoncé這樣的藝術家來說過於深沉,並批評它在《4》專輯的曲目列表中的安排。 [18] The Boombox的Georgette Cline給予了這首歌積極的評價,稱雖然歌詞有些陰鬱,但這對Beyoncé來說是有利的,"證明她可以處理各種主題"。 [11] BBC的馬修·霍頓 (Matthew Horton) 批評了這首歌在《4》專輯曲目列表中的排列順序,稱「《 Run the World (Girls) 》就像是《I Was Here》之後的附贈歌曲一樣,而《I Was Here》聽起來是專輯的完美結尾。」專輯」。 [19]滾石樂隊的 Matthew Perpetua 也持有同樣的觀點,他說這首歌"打亂了《4》專輯後半部分快節奏歌曲的流動性"。 [20]然而,佩佩圖亞稱其為"令人驚嘆的表演",並補充說它"在專輯中作為苦樂參半的情感高潮表現得很好"。 [20]佩佩圖亞在評論中說"'I Was Here'是人們對Beyoncé和Warren合作的期望中的狂風般的抒情歌曲,與《4》中的其他歌曲相比,顯得平淡和普通。」 [20]同一雜誌的另一位評論家喬迪·羅森(Jody Rosen)稱讚Beyoncé的歌聲,稱她唱得有權威性;然而,他將《I Was Here》稱為專輯中的低谷,並補充說它被「 My Way 風格的自我神話」淹沒。 [16]

今日美國》的史蒂夫·瓊斯對《I Was Here》表示讚賞:「29歲的Beyoncé仍處在巔峰狀態,她似乎還年輕,擔心自己的遺產,就像她在Warren的強力抒情歌曲《I Was Here》中所表達的那樣。但她投入了很多感情,使得這首歌成為專輯中最感人的歌曲。」 [21]《MTV UK》的喬安妮·多爾肯 (Joanne Dorken) 也給予了積極評價,稱讚這首歌的「簡單伴奏音樂和Beyoncé無瑕疵而美麗的聲音。」她總結道,《I Was Here》成為了「專輯中的一首傑出歌曲,我們不會輕易忘記Queen B。」[22] 《大西洋月刊》的斯賓塞·科恩哈伯 (Spencer Kornhaber) 也持積極態度,寫道:「收穫來自於第11首歌,那首史詩般的《I Was Here》。」 [23]先驅太陽報》的卡梅倫·亞當斯評論說,《I Was Here》是「Beyoncé演唱會上令人震撼的時刻。」 [24] 《波士頓環球報》的詹姆斯·里德 (James Reed) 寫道,黛安·沃倫 (Diane Warren) 和瑞安·泰德 (Ryan Tedder) 的合作引入了「她抒情歌曲的一種新風格:R&B感性與結巴的獨立搖滾吉他的完美結合。」 [9] Sputnikmusic 網站的 Condar Tao 表達了他對這首歌的欣賞,他寫道:「[...]或許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張專輯的倒數第二首歌,由Ryan Tedder製作的《I Was Here》。 Tedder可以說是當今流行樂界最令人討厭的人之一,考慮到他的過往記錄,'I Was Here'是《4》中最具現代感的歌曲並不令人驚訝。令人驚訝的是它有多麼好聽。製作可預測地令人不舒服,犯了一個越來越常見的錯誤,使用遙遠的腳步聲和混響吉他來傳達陳詞濫調的'史詩感'。」Billboard的Gary Graff表示,歌曲中的「我想在時間的沙灘上留下我的足跡」一句定義了整張專輯。 [25] Q雜誌的Simon Goddard選擇《I Was Here》作為《4》中最好的歌曲之一,形容它為「令人心碎的巡迴演出」。 [26]

《鄉村之聲》的 Rich Juzwiak 稱讚《I Was Here》比《4》的「龐大的前作」 《I am...Sasha Fierce》(2008)更加出色。 [27]同樣,《Tiny Mix Tapes》的 Embling 寫道:「《I Was Here》是一首沉重的歌曲——過於誇張、傷感、妄自尊大——但它也對名利和名人的成癮、不體面的維度有着令人震撼的誠實。」 [28] 《AV 俱樂部》的吉納維夫·科斯基 (Genevieve Koski) 將《I was here》描述為「令人不舒服的誇張」,儘管他說Beyoncé成功地表達了歌詞內容的信念。 [29]娛樂周刊》的亞當·馬科維茨也對這首歌給出了褒貶不一的評價,稱其達到了「電視電影般的感傷水平」。 [30] PopMatters的大衛·阿米頓 (David Amidon) 表示,《I Was Here》對於Beyoncé這樣一個身體處於巔峰狀態的女性來說,甚至接近這樣一首曲調是相當尷尬的。來自Ryan Tedder和一群聯合製作人的平淡音樂並沒有幫上忙。」[8] 《觀察家報》的邁克爾·克拉格 (Michael Cragg) 對這首歌給予了負面評價,稱其「庸俗的誇誇其談與她迄今為止最出色專輯的悠閒氛圍格格不入。」 [31] 《獨立報》的安迪·吉爾簡單地表示,《I Was Here》過於努力地追求《Empire State of MInd》(2009)的地位。 [32] 《芝加哥論壇報》的格雷格·科特將這首歌描述為「一串陳詞濫調」。 [33] NME的哈米什·麥克貝恩 (Hamish MacBain) 對《I Was Here》給出了褒貶不一的評價,稱這首歌聽起來像是X-Factor冠軍的單曲,充滿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陳詞濫調。 [14]

數據表現

儘管《I Was Here》從未作為單曲發行,但在《4》發行後,,它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幾個排行榜上。該歌曲以14,173次數字下載的銷量,在截至2011年7月2日的韓國 Gaon 國際單曲榜上排名第 44 位,成為該排行榜上的最高位置。 [34]《4》發行後,《I Was Here》也在 2011年7月9日在英國單曲榜上排名第 131 位[35] 《I Was Here》還於 2011年7月10日首次登上瑞士單曲榜第 74 位,但在接下來的一周從排行榜上跌落。 [36]在2012年1月16日的排行榜上,《I Was Here》首次亮相就在澳大利亞單曲排行榜上排名第87位,在城市排行榜上排名第26位。 [37] [38]

該歌曲的音樂視頻發布後,它再次出現在多個排行榜上。在愛爾蘭單曲榜上,這首歌在截至 2012年8月30日的一周內首次亮相時排名第 88 位,後來成為該排行榜上的冠軍。 [39]比利時 Ultratip 單曲榜上,這首歌於 2012年9月1日首次亮相,排名第 83 位[40] ,四個星期後,它在 2012年9月29日達到最高的第 16 位[41]在 2012年9月8日的排行榜上,這首歌出現在英國 R&B 排行榜第 40 名。 [42]接下來的一周,它的排名上升了三位,達到第 37 位,成為其最高排名。 [43]匈牙利單曲排行榜上,《I Was Here》在 2012年9月9日發行的排行榜上首次亮相,排名第 6,這也成為了該排行榜上的最高位置。 [44]截至 2012年9月22日的一周,該歌曲首次亮相就在美國熱門舞蹈俱樂部歌曲排行榜上排名第 44。 [45]接下來的一周,它上升到第 31 位, [46]並在接下來的幾周內在排行榜上上升。它在該榜上達到了第 13 位的最高位置。

音樂視頻

背景及發布

這段話的意思是,「它說,『我想要在時間的沙灘上留下我的足跡』,基本上代表了我們所有人的夢想。那就是在世界上留下我們的印記。我覺得我們都想知道我們的生命有意義,我們為別人做了些什麼,我們傳播了積極的力量,無論大小……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我們都有自己的優勢……為他人做點什麼感覺真是太美妙了。我認為聯合國希望包容整個世界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而我覺得我代表了這一點。」
—Knowles描述了這首歌與這項運動之間的聯繫。[47][48]

2012年7月25日,Beyoncé在她的官方網站上給歌迷留言,上面寫着「在2012年8月19日留下你的足跡」,這是歌曲的開場歌詞。 [49] 在2012年7月27日,公布了Beyoncé將發布這首歌的音樂視頻,作為人道主義事務協調辦公室(OCHA) 舉辦的世界人道主義日全球發布會的一部分。 [50]它由製作公司Ridley Scott & Associates以及導演 Kenzo Digital 和Sophie Muller負責。 [51] Droga5 、 Sara Wallace和 RSA Films 擔任視頻製作人動畫由 Dirt Empire NYC 完成。 [52]該活動旨在在發布時向10億人傳遞單一信息,進一步創造社交媒體歷史。[51] [53]在Beyoncé的網站上發布了幾幅插圖,解釋了人們如何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印記。 [54]該活動由創意公司DE-DE創建的名為Thunderclap的新平台提供支持和測量,該平台匯總了活動支持者的社交影響力。 [55] Droga5 的創意主席David Droga進一步解釋了為何選擇Beyoncé參與世界人道主義日的決定。

首先,我們希望讓人們關注這個問題。除了聯合國和一些每年都提到這個日子的新聞主播外,人們甚至不知道這個日子的存在。同時,我們也希望讓人們認識到,參與並不僅僅意味着去剛果共和國做四年的志願者工作。幫助老人和在餐廳做義工一樣重要。為社會做出積極貢獻並不一定要終身奉獻,它可以是日常的小舉動。所以,我們希望給整個問題一個更全面的視角……一個視頻和一個信息並不能拯救一切。但是,當我們一起說出來時,也許信息會被聽到,並希望能引發行動。人們本質上是善良的,但也容易分散注意力,有些懶散,所以關鍵是如何引起人們的注意。[56]

在視頻發布之前,Beyoncé說道:「我們都看到了新聞頭條,我們會想我真的能做些什麼來幫助?……世界人道主義日是我們所有人共同努力改變世界的機會。這是我們在世界上留下印記,展示我們在這裡,我們關心的時刻。」[51]在聯合國網站上發布的另一次採訪中,Beyoncé表示她被這個紀念日上提高意識所吸引:「我發現有22人在幫助別人時喪生(在巴格達)。我認為將這件事轉化為積極的事情,並試圖讓全世界為他人做一些偉大的事情,這是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Beyoncé參與該運動的另一個靈感來自2012年Do Something Awards的決賽選手及其人道主義工作。 [57]碧昂絲還獲得了名人格溫妮絲·帕特洛蕾哈娜Lady Gaga賈斯汀·比伯、克里斯·馬丁、夏奇拉Jay-Z和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的幫助[58] [59]以及可口可樂MTV奧利奧[55] 2012年8月3日,Beyoncé發布了一部黑白宣傳視頻,由薩拉·華萊士製作。視頻中Beyoncé說道:「在8月19日。現在是我們一起崛起的時候了。為一個人做一件事。沒有什麼太小。……留下你的印記,說我曾在這裡。」 [60]音樂視頻原計劃於8月19日在紐約、迪拜和日內瓦的主要電視、電影、投影屏幕和建築設施上同時發布,[50]但實際上在2012年8月18日首播。 [52]第二天,它在美國iTunes Store上發布。 [61]這首歌的表演獲得了音樂評論家和出席的名人的積極評價。 [62]

測繪和投影

聯合國大會堂(如圖)是MV的拍攝地點。

該視頻於2012年8月10日在紐約聯合國大會堂的現場觀眾面前拍攝[63] [64] SuperUber負責動畫與技術的融合、結構設計和投影映射,他們在Kenzo Digital的邀請下接手了大會大廳的投影映射工作。他們使用了10 台 20K HLM Barco投影儀,並使用Pandora的小部件設計器和 5 台 Pandora 的Dual Box服務器完成了映射。 [65]最終視頻的分辨率為 8856 x 1664,並被分成 10 個 1080 x 1664 像素的切片,因為每台投影機被側放,並且圖像是垂直投影以覆蓋整個結構。 [65]每個系統中輸入兩個切片,SuperUber 在 Pandora 內進行變形和邊緣混合。使用的屏幕面積超過 12,000 平方英尺; SuperUber 的代表 Lucas Werthein 評論說,這是最大的室內臨時屏幕,是一個傾斜的複合曲線,從工程角度來看,它「極其複雜」。 [65]它是根據聯合國大會堂內部定製設計的。它的跨度為 68m X 15m,並以 240 度沉浸式投影包圍觀眾。 [65]十個同步映射的投影覆蓋了 200,000流明的屏幕,創造出一個連續的巨大圖像。 [65]這塊重達 1000 磅的屏風由 45 個人縫製而成。整個結構懸掛在聯合國天花板上,重達 6000 磅。 Werthein 透露,「為了使屏幕保持形狀的適當張力,我們必須將永久吊裝點焊接到大會的圓頂上。」[65] Create Digital Motion的Peter Kirn寫道,投影映射是在一個相對簡單的表面上進行的:「映射的有效之處在於它可以填滿空間,在宏偉的建築尺度上呈現出沉浸式的畫面。它使圖像成為一個真正的體積,可以進行表演。」[65] SuperUber的導演Russ Rive表示:「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項目,徹底改變了一個標誌性的地點——它被視為不可改變和不變的,擁有鍍金的面板和宏偉的體量。通過添加一個虛擬層,我們可以在數字上重建它,玩弄建築元素,從而改變了靜態的概念。技術使動畫和建築之間實現了完美的融合。我們使用投影儀將光線「繪製」在聯合國大會大廳上,這是一個獨特的機會,可以改變如此具有象徵意義的地方。」 [65]

現場表演概述

2012年8月10日,Beyoncé參加了演出前的彩排。 [66]朱莉婭·斯蒂爾斯 (Julia Stiles)The-Dream和黛安·沃倫 (Diane Warren) 都是參加演出的名人。在演唱這首歌之前,碧昂絲會見了聯合國領導人潘基文[63]聯合國副秘書長揚·埃利亞松宣布了碧昂斯的表演,並對這位歌手進行了簡短介紹:「今晚,她帶來的不僅僅是她驚人的才華,更是幫助他人、幫助其他人類的靈感。」 [66]他還回憶了聯合國歷史上的「黑暗日子」,即2003年8月19日在伊拉克發生的一起恐怖襲擊事件中,22名人道主義工作者喪生,他補充說,這個事件和世界人道主義日都是為了紀念那些失去生命的人,並鼓勵其他人加入這一努力。 [66]他還採訪了那些在事故中失去親人的來賓。負責人道主義事務的副秘書長兼緊急救濟協調員瓦萊麗·阿莫斯也出現在現場,鼓勵每個人在8月19日之前登錄WHD-IWasHere.org網站,並承諾做一件善事來幫助有需要的人,她進一步表示:「我告訴Beyoncé:我們很高興有她的加入,因為她可以觸達數百萬人。我可能會繼續做我現在的工作,但我不會觸達到這個數字的十分之一。她說:『不要低估自己。』」 [66]

碧昂絲 (Beyoncé) 身穿設計師馬克·鮑威爾 ( Marc Bouwer ) 早秋系列中帶有微亮片的及地白色禮服[67] [68] ,頭髮向後梳成光滑的馬尾辮。 [69]她在一個高層舞台上表演,身後有一個從天花板到地板的大屏幕。 [66]當她唱歌時,屏幕上充斥着聯合國援助人員在世界各地的各種戰爭、饑荒和洪水現場的畫面。 [68]演出結束後,她宣布:「我想請大家確保自己參與8月19日...這是一個非常美麗的日子,我想向那22位失去生命的人致敬。願上帝保佑你們。非常感謝你們邀請我。 [70]這首歌的音樂視頻以Beyoncé在聯合國觀眾面前演唱歌曲的畫面開始,後面以全景方式播放最近災難的圖像。隨着歌曲的進行,出現了地球和星座的場景;激光燈和一個帶有歌曲標題的小藍色箭頭沿着地球軌跡移動。 [69]表演的鏡頭還與全球志願者工作的圖像混合在一起;當巨大的屏幕顯示出覆蓋全球的圖形時,它們變成了人道主義工作的圖片。音樂視頻以一個問題「你會做什麼?」結束,並提供了世界人道主義日的官方網站。[71]

評價

碧昂絲表演結束後,在場擔任主持人的美國記者安德森·庫珀開玩笑地問觀眾:「這就是每周五晚上聯合國都會發生的事情嗎?因為,我必須告訴你...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我想每個星期五晚上都在這裡。」 [66]黛安·沃倫 (Diane Warren) 形容這次演出是她一生中「最好的經歷之一」。 [72]表演和音樂錄影帶獲得了評論家的積極評價,他們稱讚碧昂斯的現場演唱。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的帕梅拉·福爾克形容這場表演「令人嘆為觀止」和「令人驚嘆」。 [62] 《每日新聞》的吉姆·法伯也對這次表演表示積極評價,稱她「為歌曲的音樂曲目提供了強有力的現場演唱」。 [68] Prefix 雜誌的莫莉·奧布萊恩 (Molly O'Brien) 評論說,這段視頻「簡單而有力:碧昂絲對這首歌的現場表演無可挑剔....專輯中的《I Was Here》顯得有些自負而且有點過分甜膩。但在現場表演並伴隨着這些圖像,它具有與邁克爾·傑克遜的《鏡中人》一樣改變世界的味道。」 [73]同一份出版物的納德卡·亞歷克西斯寫道,碧昂斯高聲歌唱,而觀眾也跟着唱,進一步指出,這一刻結束得「太快了」。 [66] 《OK!》雜誌的一位作家讚揚Beyoncé在視頻中的表演「像往常一樣引人注目」,並稱其在演唱《I Was Here》時「非常出色」。 [74] MTV Act的何塞·伊尼格斯形容這次表演「令人驚嘆、完美無瑕、令人起雞皮疙瘩、鼓舞人心」,並表示這讓他感到「被Beyoncé的存在吞噬」。 [57]他補充說,《I Was Here》再也找不到更適合的宣傳歌曲了,並總結說「Beyoncé簡直完美無瑕。她的聲音、她的服裝、她表演後感人(但短暫)的發言讓人毛骨悚然。」 [57]

現場表演

碧昂斯在《與碧昂斯度過的 4 場親密之夜》演出期間的表演。

Beyoncé在2011年8月14日首次在紐約市羅茲蘭德舞廳的「4 Intimate Nights with Beyoncé」演唱會上現場演唱了《I Was Here》。她穿着一件金色禮服,在3500名觀眾面前演唱,由她的全女樂隊和合唱團「the Mamas」伴奏。[75] 《I Was Here》作為這場演唱會的閉幕曲,Beyoncé將歌曲標題所基於的那句歌詞改為「羅茲蘭德,我們曾在此留下痕跡。」 [76] 《Rap-Up 》雜誌的傑森·紐曼 (Jason Newman) 評論道:「如果是其他不太自信的人,這句話就會顯得很做作。對於碧昂斯來說,這是在返回體育場之前對一次獨特事件的認可。」 [76]《娛樂周刊》的布拉德·韋特報道,碧昂絲在演唱歌曲時「鞠躬,隨後爆發出狂熱的尖叫聲和歡呼聲」。 [75] 《偶像崇拜者》的邁克·沃斯寫道:

[Knowles]將高質量的素材賦予新的深度和質感的能力幾乎和她與觀眾在情感層面建立聯繫的天賦一樣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就拿最後一首歌來說——看到[Knowles]在演唱《I Was Here》這明顯個人的歌詞時,不被她的淚水所感動是不可能的。 [77]

滾石樂隊的喬迪·羅森(Jody Rosen)對這首歌給予了負面評論,他寫道:「從記錄來看,[『我在這裡』]是一種空洞的自我神話練習。然而,在周日晚上,碧昂絲將這首歌帶入了生活,她用一種頑強的混合了 shmaltz 和靈魂的歌聲,喚起了她的兩位英雄芭芭拉·史翠珊 ( Barbra Streisand)和艾瑞莎·富蘭克林 (Aretha Franklin) [。 。 。 ] 這聽起來不像是咆哮,而是懺悔。這幾乎是親密的。」 [78] 《Essence》雜誌的約蘭達·桑維尼 (Yolanda Sangweni) 表示,以《I Was Here》結束演出是「勝利的音符」,「戴安娜·羅斯和邁克爾·傑克遜會感到自豪」。 [79] 12月4日,在英國獨立電視台 (ITV)特別節目《碧昂斯之夜》中,碧昂絲向選定的粉絲表演了《我在這裡》。 [80] 《與碧昂絲的一夜》的表演後來於 2011年12月31日在迪克·克拉克的新年搖滾前夜播出[81] 《Essence》雜誌的一位作家指出,她對這首歌進行了「有力的演繹」,並進一步補充說她「看起來和聽起來都很光彩」。 [82] 2012年5月,在Revel Presents: Beyoncé Live期間,播放了一段視頻蒙太奇,視頻中碧昂斯抱着她的孩子 Blue Ivy Carter,喝了一品脫吉尼斯黑啤酒,然後在背景音樂中播放了這首歌,然後她開始唱惠特尼·休斯頓的《我將永遠愛你》的第一節。 [83] [84]

現場視頻

2011年11月16日,《I Was Here》的現場表演作為《4 Intimate Nights with Beyoncé》的一部分(作為片尾曲)進行了錄製並在網上首播。它被添加到 2011年11月下旬發行的 DVD Live at Roseland: Elements of 4中。 [85] [86]視頻一開始,碧昂絲穿着閃亮的銀色迷你裙站在舞台上,讓觀眾對「我在這裡」的來源感到有點困惑。她說:「我付出了很多努力才到達現在的位置。我走遍了世界,終於找到了自己。你們都是我的靈感。我想唱這最後一首歌並將其獻給你們所有人。」 [87]然後,該視頻以碧昂斯的家庭電影和她的職業亮點的形式變成了職業回顧。它拼接了碧昂斯一生中的辛酸回憶,從她的童年,到與家人的聚會和度假,到她訪問過的世界各地的大部分地點,再到她與命運之子一起崛起為個人明星,以及她與Jay-Z的愛情故事。 [86] [88]該剪輯還包含主要表演和頒獎典禮的片段,首先是年輕的碧昂斯在才藝表演中感謝評委,然後在客廳里表演蛇,穿着TLC風格的霓虹燈工裝褲進行表演。 [87] [89]

《I Was Here》的現場視頻來自DVD《Live at Roseland: Elements of 4》,其中還出現了包括Prince(左)和Nelson Mandela(右)在內的其他人物。

這段視頻短暫地回到了舞台中央,碧昂絲開始在其他家庭視頻的蒙太奇中高唱這首民謠。 [87]隨後,碧昂絲成年後擁抱邁克爾·傑克遜,與普林斯、她的丈夫蒂娜·特納一起表演,奧普拉·溫弗瑞納爾遜·曼德拉也在其中客串。 [88] [89]蒙太奇還包含碧昂絲日常幕後鏡頭的片段;她有時有點尷尬的青少年頭髮,碧昂斯玩Slip 'n Slide , [89]和她的侄子在游泳池裡玩耍,在海灘上嬉戲, [90]去看鯨魚, [91]試穿她真正的婚紗3點36分。 [85]其他片段包括:碧昂絲在她的世界巡演中表演,以支持她的第二張和第三張錄音室專輯, [88] [90]她在2011 年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節上的表演,在那裡她是第一個出現在金字塔舞台上的主要獨奏女主角。二十年來, [92]52屆格萊美頒獎典禮碧昂斯的後台場景,她手捧六座格萊美獎,打破了女藝人一晚獲得格萊美獎最多的記錄, [93]剪輯以碧昂絲揭曉她的表演結束2011年MTV 音樂錄影帶大獎上的嬰兒腫塊。 [89] 2011年公告牌音樂獎上的「Run the World (Girls)」表演,為表彰她的職業成就和在音樂界的影響力,她被授予千禧年獎。 [94]

音樂評論家普遍歡迎這段視頻,因為在聚光燈下的大部分時間裡,碧昂斯一直是一位嚴格的私人名人。 《娛樂周刊》的梅麗莎·梅爾茲寫道,很高興看到碧昂絲無人防守,因為這種情況很少見。他補充說,雖然這段視頻比大多數人的家庭電影看起來更專業,但它仍然是粉絲迄今為止看到的最接近「Bey[oncé] 只是 Bey[oncé]」的東西。 [89]同樣,基督郵報的布倫特·伍迪評論了2008年碧昂絲與Jay-Z的婚禮是如何保密的。該活動沒有發布任何照片或視頻,讓媒體和八卦專欄作家對婚禮進行猜測。他對這段視頻表示歡迎,因為這是碧昂斯婚禮當天的第一段幕後視頻。 [88]美國廣播公司新聞頻道的盧奇娜·費舍爾將其描述為「一部以碧昂絲華麗生活中的精彩片段為特色的家庭電影」,並認為「毫無疑問,歌手的歌迷會津津有味地欣賞[視頻中]的個人時刻」。 [95] 《每日新聞》的薩曼莎·科爾特斯 (Samantha Cortez) 認為視頻內容包括碧昂絲最個人的時刻和歌曲的歌詞,「為視頻增添了更多情感」。 [96]在2012年2月17日舉行的第43屆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形象獎上,《I Was Here》的視頻被提名為傑出音樂視頻類別。 [97] [98]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Wieselman, Jarett. Diane Warren talks greatest hits, Beyonce & Due Voci. New York Post. News Corporation. June 1, 2011 [August 2,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June 3, 2011). 
  2. ^ Dombal, Ryan. Album Reviews: Beyoncé: 4. Pitchfork Media. June 28, 2011 [August 3,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January 16, 2017). 
  3. ^ 3.0 3.1 3.2 3.3 Beyoncé Talks 'A Star Is Born' And 'I Was Here' With Reuters. Beyoncé Knowles' Official Website. July 22, 2011 [August 2,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7, 2011). 
  4. ^ 4.0 4.1 Beyoncé's New Album Out Now & Streaming In Full. Please note that you have to click on the cover art of 'I Was Here' to see the quote. Beyoncé Knowles' Official Website. [August 2,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23, 2011). 
  5. ^ 5.0 5.1 5.2 5.3 5.4 Warren, Diane. Diane Warren: Real Songs Real Artists. Billboard. Vol. 123 no. 40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October 29, 2011. ISSN 0006-2510. 
  6. ^ 6.0 6.1 6.2 Warner, Kara. Songwriting Legend And Double Grammy Nominee Diane Warren Dishes On Bieber, Cher and Beyonce. MTV News. MTV Networks. January 10, 2012 [January 11,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October 5, 2013). 
  7. ^ 7.0 7.1 7.2 Unterberger, Andrew. Beyoncé: 4 – I Was Here. Popdust. Popdust Inc. June 8, 2011 [August 2,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14, 2011). 
  8. ^ 8.0 8.1 8.2 Amidon, David. Beyoncé: 4. PopMatters. June 29, 2011 [August 2,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September 6, 2012). 
  9. ^ 9.0 9.1 9.2 9.3 9.4 Reed, James. CD review: Beyoncé shows a softer side on '4'. The Boston Globe.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June 26, 2011 [August 18,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November 3, 2012). 
  10. ^ Elan, Priya. Beyonce, '4' – First Listen. NME. IPC Media. June 10, 2011 [December 11,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October 22, 2012). 
  11. ^ 11.0 11.1 11.2 Cline, Georgette. Beyonce, 'I Was Here' From '4' LP – Exclusive Listen + Photo. The Boombox. AOL Inc. June 22, 2011 [August 1,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26, 2011). 
  12. ^ Warren, Diane. Beyoncé – 'I Was Here' – Digital Sheet Music. Musicnotes.com. Alfred Music Publishing. 2011. MN0099895. 
  13. ^ Walker, Ian. Beyoncé Knowles – 4. AbsolutePunk. Buzz Media. June 24, 2011 [September 6,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January 11, 2013). 
  14. ^ 14.0 14.1 14.2 MacBain, Hamish. Beyonce – Album Review: Beyonce – '4' – Album Reviews. NME. IPC Media. June 21, 2011 [August 2,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9, 2011). 
  15. ^ Ramirez, Erika. Beyonce's '4:' Track-by-Track Review. Billboard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June 28, 2011 [June 27,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February 21, 2013). 
  16. ^ 16.0 16.1 Rosen, Jody. Beyoncé's '4' Music Reviews. Rolling Stone (Wenner Media). June 28, 2011 [August 2,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4, 2011). 
  17. ^ Tao, Conrad. Review of Beyoncé – 4. Sputnikmusic. June 24, 2011 [August 2,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4, 2012). 
  18. ^ Our Little Beyoncé's All Grown Up, and Other Observations From 4's Reviews. Daily News (Daily News L.P). June 30, 2011 [August 2,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11, 2011). 
  19. ^ Horton, Matthew. BBC – Music – Review of Beyoncé – 4. BBC Online. BBC. June 22, 2011 [August 2,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June 23, 2011). 
  20. ^ 20.0 20.1 20.2 Perpetua, Matthew. Beyoncé's '4': A Track-by-Track Breakdown | Music Reviews. Rolling Stone (Wenner Media). June 8, 2011 [August 2,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3, 2011). 
  21. ^ Jones, Steve. Beyonce shows a vulnerable side in album '4'. USA Today. Gannett Company. June 27, 2011 [August 2,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7, 2011). 
  22. ^ Dorken, Joanne. Beyoncé '4' Track By Track Review. MTV UK. MTV Networks. June 21, 2011 [August 15,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29, 2011). 
  23. ^ Kornhaber, Spencer. Snap Review: The Mixed Message of Beyoncé's '4'. The Atlantic. Atlantic Media Company. June 8, 2011 [August 2,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March 17, 2012). 
  24. ^ Adams, Cameron. Album review: 4 by Beyonce. Herald Sun (The Herald and Weekly Times). June 23, 2011 [December 6,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February 25, 2012). 
  25. ^ Graff, Gary. Beyonce, "4". Billboard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June 24, 2011 [December 20,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January 28, 2013). 
  26. ^ Goddard, Simon. Beyoncé '4' – Album Review. Q (Bauer Media Group). September 2011: 105. 
  27. ^ Juzwiak, Rich. Beyonce's Odes to Joy. The Village Voice. Village Voice Media. June 28, 2011 [August 2,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February 5, 2013). 
  28. ^ Embling. Beyonce – 4 Music Review. Tiny Mix Tapes. June 28, 2011 [August 3,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5, 2011). 
  29. ^ Koski, Genevieve. Beyoncé: 4 – Music Review. The A.V. Club. The Onion. June 28, 2011 [August 2,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13, 2011). 
  30. ^ Markovitz, Adam. 4 review – Beyoncé Review. Entertainment Weekly (Time Inc.). July 10, 2010 [August 2,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21, 2011). 
  31. ^ Cragg, Michael. Beyoncé: 4 – review. The Observer (Guardian Media Group). June 26, 2011 [August 18,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March 28, 2022). 
  32. ^ Gill, Andy. Album: Beyonce, 4 (Columbia) – Reviews, Music – The Independent. The Independent. Independent Print Limited. June 24, 2011 [August 2,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8, 2011). 
  33. ^ Kot, Greg. Beyonce album review; 4 reviewed. Chicago Tribune (Tribune Company). June 24, 2011 [June 27, 2012]. 
  34. ^ South Korea Gaon International Chart (Week: June 26, 2011 to July 2, 2011). Gaon Chart. [July 15,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February 25, 2012). 
  35. ^ Alex Kyuss. Chart Log UK: July 9, 2011. Zobbel.de. [August 2,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March 3, 2016). 
  36. ^ Beyoncé – I Was Here. Hitparade (Switzerland). Hung Medien. [August 2,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November 6, 2011). 
  37. ^ Chartifacts – Week Commencing: 16th January 2012. ARIA Charts. Australian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原始內容存檔於January 13, 2012). 
  38. ^ Top 40 Urban Albums & Singles Chart. ARIA Charts. Australian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原始內容存檔於January 13, 2012). 
  39. ^ Top 100 Singles - Week ending 30th August 2012. Irish Recorded Music Association. [August 31,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26, 2012). 
  40. ^ Ultratop Belgian Charts. Ultratip. ULTRATOP & Hung Medien / hitparade.ch. September 1, 2012 [November 20, 2012] (荷蘭語). 
  41. ^ Ultratop Belgian Charts. Ultratip. ULTRATOP & Hung Medien / hitparade.ch. September 29, 2012 [November 20, 2012] (荷蘭語). 
  42. ^ Chart Archive > R&B Singles > 8 September 2012. Official Charts Company. [November 25,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5 November 2015). 
  43. ^ Chart Archive > R&B Singles > 8 September 2012. Official Charts Company. [November 25, 2012]. 
  44. ^ Hungarian Singles Chart – Top 10 lista. Mahasz. Magyar Hanglemezkiadók Szövetsége. September 10, 2012 [September 19,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January 25, 2021) (匈牙利語). 
  45. ^ Chart Highlights: Christina Aguilera's 'Body' Dances Onto Pop Songs. Billboard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September 17,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June 6, 2013). 
  46. ^ Dance/Club Play Songs - Week of October 06, 2012. Billboard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January 7, 2013]. 
  47. ^ Tanglao, Leezel. Beyonce's 'I Was Here' Music Video Debuts for World Humanitarian Day. ABC News. 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 August 19, 2012 [August 2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September 28, 2013). 
  48. ^ Beyoncé Discusses World Humanitarian Day with Anderson Cooper. Rap-Up. Devin Lazerine. August 15, 2012 [August 2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13, 2013). 
  49. ^ Leave Your Footprint on 19 August 2012. Beyonce.com. Parkwood Entertainment. [July 29,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7 July 2012). 
  50. ^ 50.0 50.1 World Humanitarian Day - 19 August. 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 [July 29,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18, 2012). 
  51. ^ 51.0 51.1 51.2 Beyoncé to Celebrate World Humanitarian Day with 'I Was Here' video. Rap-Up. Devin Lazerine. August 2, 2012 [August 3,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4, 2012). 
  52. ^ 52.0 52.1 I Was Here Premiere. Beyonce.com. Parkwood Entertainment. August 18, 2012 [July 2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12, 2013). 
  53. ^ Marquina, Sierra. News/ Beyoncé Belts Out "I Was Here" for World Humanitarian Day. E! Online. NBCUniversal. August 18, 2012 [August 23, 2013]. 
  54. ^ Beyonce sings at United Nations. BBC Online. BBC. August 12, 2012 [August 14,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14, 2012). 
  55. ^ 55.0 55.1 Russell, Mallory. United Nation's Beyonce Ad Tops Viral Chart, Reaches a Billion More on Twitter, Facebook and Weibo. Advertising Age. Crain Communications. August 29, 2012 [August 23,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30, 2012). 
  56. ^ Ann Fera, Rae. World Humanitarian Day Campaign Generates One Billion Social Media Messages. Fast Company. Fast Company, Inc. [August 26,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anuary 25, 2013). 
  57. ^ 57.0 57.1 57.2 Iniguez, Jose. I Was Here: Behind the Scenes at Beyonce's #WHD2012 Video Shoot at the United Nations. MTV Act. MTV Networks. August 11, 2012 [August 23,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14, 2012). 
  58. ^ Donnelly, Matt. Beyonce drops 'I Was Here' video for World Humanitarian Day. Los Angeles Times. August 19, 2013 [August 22,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26, 2013). 
  59. ^ Dean, Sarah. Beyonce 'I Was Here' Video: United Nations World Humanitarian Day Given A Boost (Video). The Huffington Post. August 20, 2012 [August 22,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October 25, 2012). 
  60. ^ Beyoncé Calls for Action in World Humanitarian Day Promo [Video]. Rap-Up. Devin Lazerine. August 3, 2012 [August 21,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October 12, 2013). 
  61. ^ Music - I Was Here (United Nations World Humanitarian Day Performance) by Beyoncé. iTunes Store (US). Apple Inc. 19 August 2012 [July 2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10 February 2014). 
  62. ^ 62.0 62.1 Falk, Pamela. Beyonce leaves "footprint" at the U.N.. CBS News. CBS. August 11, 2012 [August 15,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14, 2012). 
  63. ^ 63.0 63.1 Rowley, Alison. Beyoncé sings at UN General Assembly Hall. Digital Spy. Hachette Filipacchi Médias. August 12, 2012 [August 14,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13, 2012). 
  64. ^ Beyonce performs at United Nations. The Associated Press via Entertainment Weekly. Time Inc. August 13, 2012 [August 14,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17, 2012). 
  65. ^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Kirn, Peter. Beyonce at the UN: Behind the Scenes of Epic Projection in the General Assembly Hall [Gallery]. Create Digital Motion. August 28, 2012 [August 23,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30, 2012). 
  66. ^ 66.0 66.1 66.2 66.3 66.4 66.5 66.6 Alexis, Nadeska. Beyonce Performs At U.N. For World Humanitarian Day. MTV News. MTV Networks. August 11, 2012 [July 1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November 12, 2012). 
  67. ^ Gornstein, Leslie. Beyoncé's United Nations Concert Gown: Gotta Have It or Make It Stop?. E! Online. E!. August 13, 2012 [August 15, 2012]. 
  68. ^ 68.0 68.1 68.2 Beyonce shoots video of her song 'I Was Here' on the floor of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to promote World Humanitarian Day. Daily News. Daily News L.P. August 10, 2012 [August 15,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14, 2012). 
  69. ^ 69.0 69.1 Beyonce Delivers Powerful Message In 'I Was Here' Video: Watch It Here. MTV News. MTV Networks. August 19, 2012 [April 21,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September 22, 2012). 
  70. ^ Couch, Aaron. Beyonce Gives 'Stunning' Performance at U.N. Honoring Fallen Workers. Billboard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August 11, 2012 [August 15,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March 30, 2013). 
  71. ^ Lipshutz, Jason. Beyonce Unveils Inspirational U.N. Performance of 'I Was Here' (Video). The Hollywood Reporter.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August 18, 2012 [August 2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24, 2012). 
  72. ^ Beyoncé Makes Her Mark at 'I Was Here' Video Shoot. Rap-Up. Devin Lazerine. August 11, 2012 [August 21,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13, 2013). 
  73. ^ O'Brien, Molly. Beyonce's "I Was Here" Video Might Blow Your Mind. Prefix Magazine. August 19, 2012 [July 18,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une 3, 2013). 
  74. ^ Watch Beyoncé's "I Was Here" Video For World Humanitarian Day. OK!. Northern & Shell. August 19, 2012 [August 22,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13, 2013). 
  75. ^ 75.0 75.1 Wete, Brad. Beyonce performs first of four-night run of her new '4' album at small NYC theater. Entertainment Weekly (Time Inc). August 15, 2011 [August 15,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16, 2011). 
  76. ^ 76.0 76.1 Newman, Jason. Concert Review: Beyoncé Reigns at Roseland Ballroom. Rap-Up. Devin Lazerine. August 15, 2011 [August 20,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March 8, 2012). 
  77. ^ Wass, Mike. Beyonce's Intimate Night At Roseland Ballroom. Idolator. Buzz Media. August 15, 2011 [August 20,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4). 
  78. ^ Rosen, Jody. Beyonce Gets Intimate in First of '4' Roseland Ballroom Shows. Rolling Stone (Wenner Media). August 15, 2011 [August 20,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September 19, 2011). 
  79. ^ Sangweni, Yolanda. Beyonce Gives an 'Intimate' Performance in NYC. Essence. Time Inc. August 17, 2011 [September 1,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19, 2011). 
  80. ^ Beyoncé Knowles. A Night With Beyoncé (video) (ITV1). The Fountain Studios, London, United Kingdom: Victory Television Network in co-production with Sony Music Entertainment. 事件發生在 9pm. December 4, 2011 [December 1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January 22, 2012). 
  81. ^ Beyoncé Declares 'I Was Here' on 'Dick Clark's New Year's Rockin' Eve' [Video]. Rap-Up. Devin Lazerine. [January 11,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January 13, 2012). 
  82. ^ Must-See: Beyonce's 'I Was Here' Performance on NYE Special. Essence. Time Inc. January 1, 2012 [June 27,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June 23, 2012). 
  83. ^ Johnston, Maura. Live: Beyoncé Brings The House Down At Atlantic City's Newest Casino. The Village Voice. Village Voice Media. May 27, 2012 [June 10,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29, 2012). 
  84. ^ Ratliff, Ben. Beyoncé: Coming Back and Catching Up, Then Conquering. The New York Times. May 26, 2012 [June 10,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30, 2012). 
  85. ^ 85.0 85.1 Video: Beyoncé – 'End of Time' + 'I Was Here' (Live at Roseland). Rap-Up. Devin Lazerine. November 16, 2011 [November 17,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November 20, 2011). 
  86. ^ 86.0 86.1 Billboard Staff. Beyonce Debuts 'I Was Here' Live Video. Billboard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November 17, 2011 [November 17,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February 9, 2013). 
  87. ^ 87.0 87.1 87.2 Kaufman, Gil. Beyonce Debuts New Videos – And Her Wedding Dress!. MTV News. MTV Networks. November 17, 2011 [December 12,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20, 2011). 
  88. ^ 88.0 88.1 88.2 88.3 Woodie, Brent. Beyoncé's Wedding Dress Revealed in 'I Was Here' Video. The Christian Post (The Christian Post Company). November 17, 2011 [December 12,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April 25, 2012). 
  89. ^ 89.0 89.1 89.2 89.3 89.4 Maerz, Melissa. Beyonce releases nostalgic video for 'I Was Here': Watch it here. Entertainment Weekly (Time Inc). November 17, 2011 [December 12,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14, 2011). 
  90. ^ 90.0 90.1 Hughes, Sarah Anne. Beyonce's wedding dress revealed in 'I Was Here' video. The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17, 2011 [December 12,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November 18, 2011). 
  91. ^ Watch: Beyonce takes New York in 'Live at Roseland' video clips. HitFix. November 17, 2011 [December 12,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November 18, 2011). 
  92. ^ MTV Reporter. Beyoncé Closes 2011 Glastonbury Festival. MTV UK. MTV Networks. June 27, 2011 [August 10,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1, 2011). 
  93. ^ Sisario, Ben. At Hot Contest, Cool Beyoncé Is a Dynamo but Never a Diva. The New York Times. February 1, 2010 [February 1,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8, 2017). 
  94. ^ Ramirez, Erika. Beyoncé Accepts Billboard Millennium Award, Delivers Show-Stopping Performance. Billboard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May 22, 2011 [May 27,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February 13, 2013). 
  95. ^ Fisher, Luchina. Beyonce Reveals Glimpse of Wedding Gown. ABC News. 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 November 17, 2011 [December 2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21, 2011). 
  96. ^ Cortez, Samantha. Beyoncé reveals wedding dress from 2008 nuptials with Jay-Z in 'I Was Here' video. Daily News. Daily News L.P. November 18, 2011 [December 2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November 21, 2011). 
  97. ^ The 43rd NAACP Image Awards - Recording.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 [January 19,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January 21, 2012). 
  98. ^ Vena, Jocelyn. Beyonce, Chris Brown, Emma Stone Nab NAACP Nods. MTV News. MTV Networks. January 20, 2012 [January 20,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January 24,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