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壽寺塔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座標30°53′40″N 119°25′06″E / 30.894554°N 119.418440°E / 30.894554; 119.418440

天壽寺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所在安徽省廣德市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7-1042-3-340
登錄2013年3月5日

天壽寺塔,原名天壽寺大聖寶塔,俗稱天寺塔天壽寺磚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廣德市境內的一處宋塔,位於廣德縣城迎春街北側原天壽寺內。一般認為該塔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毀於元符二年(1099年)。後又重建。明清時期經過多次修繕。該塔是江南風格的樓閣式寶塔,為磚木結構,現塔高42.8米,塔基面積46平方米。1956年被列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天壽寺塔院大門

天壽寺塔原名天壽寺大聖寶塔[1]:1099,俗稱天寺塔、天壽寺磚塔[2]:165。該塔位於天壽寺大殿西南側[3]:165。天壽寺原名通天寺,後名開化寺,占地14400平方米,唐天佑年間(公元904-907年)法苑禪師建。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改為現名[2]:165[4]:22。天壽寺內另有大雄寶殿山門廊廡僧舍等建築,但現均已不存[2]:165[5]。塔隨寺名,故稱天壽寺大聖寶塔[6]。天壽寺塔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初為五層六門磚塔。元符二年(1099年)十月二十七日夜被大火焚毀。元符三年(1100年)至崇寧四年(1105年)六月,由宋榮及其弟兄領頭重修為七級浮屠[1]:1099[4]:22[7]:86,89-90[註 1]。相傳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金兀朮占據廣德州城後,將瞭望哨設在該塔最高層。岳飛為攻下廣德城,用火箭將塔的飛檐和塔頂焚毀[3]:165[9]:220。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廣德州知州何鳳起募民重修[1]:1099[3]:165。清康熙七年(1668年)知州楊苞捐募重修[1]:1099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知州恆豫、州判左宜重修[1]:1099。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知州石應璋又修[1]:1099嘉慶二十三年(1819年)七月一日,遭「龍捲風」襲擊[3]:165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重陽節觀音廟會放爆竹起火,飛檐、樓板、塔頂被毀,僅存磚制塔體[1]:1099[3]:165[5]抗日戰爭初期,寶塔周圍多次遭到日機轟炸,但塔身仍完好[7]:87

1956年11月22日,該塔被列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1]:1099[7]:88。1983年發現地宮,出土石碑一塊,其上記錄了塔的歷史[10]:168。1983年8月24日,負責寶塔復原設計工作的技術幹部由於不熟悉原建築樣貌與特徵,因此按照北方的寶塔外形風格作了重新設計,修成後的寶塔外形不符原塔風格,引發群眾議論[7]:88。1984年7月,由國家文物局撥款,縣文化局主持重修。至1986年4月完成修復[1]:1099[5]。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11]。2016年12月23日,天壽寺塔修繕一期工程中標[12],並於次年9月12日完成修繕,重新對公眾開放[13]。201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劃定了天壽寺塔保護範圍:塔院四周牆基外,東1米,南5米至迎春街道北側,西3米,北5米;並劃定了天壽寺塔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外,東100米,南100米,西80米,北60米[14]。現塔側尚存唐代古井一口和明代植銀杏樹一株[8]:511

結構

現存磚塔為1984-1986年重修[10]:168。塔是江南風格的樓閣式寶塔,為磚木結構,塔身為磚砌,塔頂各層出檐及樓面則用木材。塔共七級六面,並有六角飛檐,角懸銅鈴,檐鋪青灰色瓦,塔頂為鐵鍋式[2]:165[3]:165[5][7]:87。高42.8米[13][註 2]。塔基面積46平方米,內對角線長5.4米,門對距4.6米,底座周長26.4米,底層牆厚1.5米,全部以青磚鋪成[1]:1099[3]:165[5]。平面簡單,僅由六邊形塔外壁和直井式塔心室組成[2]:165。塔底層與上下兩段合成,共設有六門:正東、東南、東北三門相通,供人出入;正西、西南、西北三門沿內壁封閉,並各設一佛龕。龕內原有佛像,現已不存[5][15]:347。這種建築形式在皖南以外的地區尚不多見[15]:347。各層轉角均置扇形倚柱,一至五層遞收5厘米,六層七層稍內收,柱底置八角鼓形柱盤和柱礎,每個柱頭上施磚制平行方澀、混線及菱角牙子兩重[5][7]:87;每面中央開設壼門(唯獨西面六層之門頭為圓形[7]:87),二至七層壼門兩側設假直櫺窗,其間並砌出槏柱窗額腰串下枋[5][7]:87。一至五層門道頂部為八角藻井,六、七兩層為拱頂,塔身二至五層外廊逐層內收5-7厘米,六七兩層同高,直徑相同。二至五層闌額凹入,六、七兩層闌額凸出,兩端之角各有一道插拱[5][7]:87。各層角柱都設有轉角鋪作,每面設補間鋪2朵,一挑出檐。各層腰檐有補間鋪作及轉角鋪作的磚制斗拱,其櫨斗散斗均作平盤式樣,櫨斗寬30厘米,散斗寬17厘米,高均8厘米。泥道拱長71厘米、高15厘米[5]戧角起翹和做法具有北方古建風格,並設計了新的龍吻,各層屋面安裝一周,計800餘只,每個戰角懸掛一隻銅鈴,計42隻。塔內逐層按順時針方向安置有古式扶手板梯,與常州市文筆塔式樣相似。考慮到觀賞效果,底層暗樓沒有恢復。每層樓面均用方磚鋪砌,而且還隱藏安裝了防雷設備,防雷設備是由蕪湖市安裝公司設計安裝[5][7]:88

參見

腳註

  1. ^ 1983年出土的《大聖寶塔地宮石蓋銘文》如此記載[1]:1099。1996年版《廣德縣誌》採用該說法[8]:511。2013年版《廣德縣誌》在正文中也記錄了這一說法,但在補遺正誤表中稱該說法有誤,其援引明、清《廣德州志》,以及明馮夢禎《開化寺重修寶塔記》,認為該塔應始建於崇寧元年(1102年)[1]:1298。亦有部分書籍與2013年版《廣德縣誌》的說法一致[3]:165[9]:220
  2. ^ 多數資料記為42米[1]:1099[2]:165[8]:511;有觀點稱為31.34米[6][7]:87;亦有觀點稱39.97米,其中塔身30.1米,塔頂4.5米,塔剎5.72米,屋面斜坡25度,各層飛檐出挑1.3米[5][10]:168

參考資料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廣德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陳驊; 胡修明; 張友耕; 高世民 , 編. 广德县志(1978-2005). 安徽省合肥市: 黃山書社. 2013-06. ISBN 978-7-5461-3601-1 (中文(中國大陸)). 
  2. ^ 2.0 2.1 2.2 2.3 2.4 2.5 黃山書社編. 安徽风物志. 安徽省合肥市: 黃山書社. 1985-05. CSBN 17379·2 (中文(中國大陸)).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廣德縣地名委員會. 安徽省广德县地名录. 安徽省廣德縣: 內部發行. 1985-10 (中文(中國大陸)). 
  4. ^ 4.0 4.1 劉政. 璀璨文物道沧桑. 安徽省合肥市: 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7-11. ISBN 978-7-81110-352-6 (中文(中國大陸)).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北宋天寿寺塔. 宣城市人民政府. 2019-05-05 [2022-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3) (中文(中國大陸)). 
  6. ^ 6.0 6.1 6.2 天寿寺塔. 廣德縣圖書館. [2021-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31) (中文(中國大陸)).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政協安徽省廣德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广德文史资料 第二輯. 安徽省廣德縣: 廣德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1988-03 (中文(中國大陸)). 
  8. ^ 8.0 8.1 8.2 廣德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孫耀東 , 編. 广德县志. 北京市: 方志出版社. 1996-11. ISBN 7-80122-119-2 (中文(中國大陸)). 
  9. ^ 9.0 9.1 張馭寰. 中国古塔集萃 第2卷. 天津市: 天津大學出版社. 2010-03. ISBN 978-7-5618-3371-1 (中文(中國大陸)). 
  10. ^ 10.0 10.1 10.2 羅世平; 如常. 世界佛教美术图说大典 建築第1冊. 湖南省長沙市: 湖南美術出版社. 2017-04. ISBN 978-7-5356-7687-0 (中文(中國大陸)). 
  11. ^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PDF).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 [2022-11-0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11-02) (中文(中國大陸)). 
  12. ^ 广德县天寿寺塔修缮一期工程中标公示. 廣德市人民政府. 文廣新局. 2016-12-23 [2022-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6) (中文(中國大陸)). 
  13. ^ 13.0 13.1 广德县国保单位天寿寺塔完成修缮重新对公众开放. 廣德市人民政府. 廣德縣政府辦公室. 2017-09-12 [2022-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6) (中文(中國大陸)). 
  14. ^ 安徽省人民政府.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部分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報 (安徽省合肥市: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9, (9): 11–31. CN 34-1256/D. ISSN 1009-0746. CNKI ANZB201909002 (中文(中國大陸)). 
  15. ^ 15.0 15.1 曾維華. 中国古史与文物考论. 上海市: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8-03. ISBN 7-5617-5866-9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