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多耶侗語:dos yeeh),亦稱「踩歌堂」,是侗族的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歌舞藝術,「多」為「唱」、「舞」等意思,「耶」為侗族民歌中集體邊唱邊舞的品種,「多耶」即「唱耶歌」。它流行於黎平榕江從江通道靖州等縣,最早是一種祭祀活動。宋代陸游老學庵筆記》中就已記載這種活動:「辰、沅、靖等蠻,仡伶……農隙時,至一二百人為曹,手相握而歌」。[1]

由來

傳說很早以前,侗族有一個名叫金比的人外出經商。一天,他偶然來到神仙居住的地方,看見仙人們正在舉行一個盛大的歌舞集會,動人的音樂、優美的舞姿、華麗的服飾,看得他眼花繚亂,忘乎所以。他就這樣如痴如醉地看了三天,方才依依不捨地離去。回得家來,人間已整整過去了三個年頭。家人和鄉親們看見三年杳無音信的金比突然歸來,紛紛向他詢問在外鄉的經歷。金比詳細地講述了他在仙境的見聞,鄉親們驚喜不已,當即商議決定,公推族中富有聲望的老人——侗族的相金、相銀,苗族的公謝為代表,攜帶了珍貴的寶物,結伴前往天上買歌。三人肩負鄉親們的重託,歷盡千難萬險,終於達到了目的……自此以後,每逢春節期間,侗族就開始有了「踩歌堂」的活動。

功能

「多耶」最初主要用來祭神祀祖。侗族崇拜的女神是「薩歲」——侗族神話中的原始祖母、最高的護佑神,傳說她神通廣大,能夠影響風、雷、雨、電、瘟諸神,人們把她奉為社稷神,每逢大年初一集會於「祖母壇」前,全寨男女老少穿上盛裝,在本寨德高望重的老人帶領下,按照嚴格的儀式進入「祖母壇」祭奠,祈求「祖母」保佑全寨人畜平安,五穀豐登,風調雨順。「多耶」時每個人都必須虔誠、肅穆,在歌師的帶領下,眾人唱和,踏歌起舞,人們要把對祖先的崇敬,對神靈的膜拜,通過歌舞表達出來。因此,「多耶」成為侗族的一種固定的文化符號。

侗族人古時生活在貧瘠的山地,無法獨立面對各種挑戰。這種祭祀活動,最多可有上千人參加,成為侗族宗族社會的有力紐帶。雙層圈舞和手拉手、肩搭肩的動作,表現了侗族人的集體意識。隨着時間的流逝,「多耶」慢慢淡化了祭祀的功能,成為侗族節慶的一種娛樂形式。侗民在邊歌邊舞中,以一種非常自然的方式起到傳遞民族歷史、民族文化、民族傳統的作用。

形式及內容

「多耶」舞蹈的一般形式是手牽手,或只手搭肩,圍成圓圈,用整齊又有節奏的步伐,邊繞邊唱,邊甩手為拍,基本動作有進步擺、退步擺、哆也步、圓圈向順時針方向前進或向逆時針方向後退。舞者上身挺直,目視前方,身子隨腳跺地時左右擺動。前進時有進三步停一步、進三步退兩步、一進一退等舞步。節奏多為2/4、3/4拍子的舞曲,或由一人領唱眾人合,或男唱女答,唱詞中穿插有襯詞襯句,如「耶落呀」、「耶呀耶落呀」。

「多耶」有兩種類型:「耶堂」和「耶鋪」。「耶堂」是祭招性歌舞,每年侗民都要在「薩壇」或「薩堂」前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全寨群眾都匯集於「薩壇」或「薩堂」前,進行祭招和耶堂活動,即「多耶」。流行「多耶」的村寨都有自己傳統的「多耶」詞及專門的唱本,是歷代祖傳的「侗歌書」,主要歌唱先祖的功德和侗族的歷史;「耶鋪」則是禮俗性歌舞,在修建路橋、迎賓送客、節日慶典等場合都必不可少,且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凡通年節喜慶,均可即興演唱,動作亦隨領唱者的變化而變化,是侗寨文化生活中最常見的表演形式之一。

由於旅遊業的發展,侗族傳統文化急劇商業化。「多耶」經常淪為純商業的表演,一般是邊吹蘆笙邊跳,由三四個小伙將寨主拋起,有時還請遊客加入。另一方面,由於漢文化的同化以及侗寨日益失去的封閉環境,「薩歲」信仰瀕臨消亡,其傳統實質難以為繼。[2]

參考資料

  1. ^ 楊築慧.侗族風俗志.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 2006.
  2. ^ 黃小明:《侗族文化「多耶」的變遷》.《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