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吉爾號岸防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艦名 埃吉爾號
艦名出處 埃吉爾
建造者 基爾帝國船廠
動工日 1892年11月28日
下水日 1895年4月3日
服役日 1896年10月15日
退役日 1916年1月14日
除籍日 1919年6月17日
綽號 「電力安娜」
結局 1929年於哥得蘭島擱淺及廢棄
技術數據
艦級 齊格弗里德級岸防艦
排水量 3750噸
全長 79米
全寬 15.20米
吃水 5.60米
動力輸出 5129匹指示馬力
動力來源 雙軸三脹蒸汽機
速度 15.1節
續航距離 2200海里以10節
乘員
  • 標準:20名軍官、256名水兵
  • 旗艦:26名軍官、278名水兵
武器裝備
裝甲

埃吉爾號(德語:SMS Ägir[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9世紀末建造的八艘齊格弗里德級岸防艦的末艦,以北歐神話人物埃吉爾命名。艦隻於1891年至1893年間在基爾帝國船廠建造,裝備有三門240毫米口徑箍炮作為主炮。它於整個1890年代都在德國艦隊服役,並至1901-1903年間重建。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該艦被編入第六分艦隊,但未參與任何實質行動。埃吉爾號於1915年復員,此後被用作宿營船。戰後,她被改造為一艘商船繼續服役,直至1929年在哥得蘭島擱淺及報廢。

設計

齊格弗里德級艦隻的原始配置圖

在19世紀80年代末,面對海軍預算有限(由於帝國議會反對海軍開支和威廉皇帝運河的疏浚費用),德意志帝國海軍一直在努力解決建造何種主力艦的問題。作為新任帝國海軍部長列奧·馮·卡普里維中將提出了一系列設計方案,其範圍涵蓋了排水量2500噸的小型岸防艦,以及排水量9800噸的遠洋戰列艦。他最終決定以十艘岸防艦來保衛德意志灣的大型河口,因為即使在議會內,海軍反對派也認為這類鐵甲艦是必要的。其中的前六艘都是基於卡普里維提出的最小尺寸建造;而對於後四艘,則有建議對艦艇進行重新設計,以便在雙座炮塔上增加另一門主炮,但由於海軍其它計劃的成本,尤其是勃蘭登堡級戰列艦的成本增高,這些建議都沒有實現。最終,第七和第八艘岸防艦——奧丁號和埃吉爾號是按照前六艘設計的改良版本建造,包括裝甲布局的優化以及其它一些細節變動。[1]

埃吉爾號的全長為79米,有15.2米的舷寬和最多5.61米的吃水深度,滿載排水量為3757噸。艦隻的推進裝置由兩台立式三缸三脹式蒸汽機英語Compound steam engine組成,所需的蒸汽是通過四台桑尼克羅夫特鍋爐英語Thornycroft boiler供給。艦隻的最高航速為15.1(28.0公里每小時),可攜帶370噸燃煤,並可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1,490海里(2,760公里)。不同於齊格弗里德級的前六艘姊妹艦,埃吉爾號安裝了兩座煙囪和兩個吊艇架,並擁有一個更高的戰鬥桅杆。另一項創新是舵機的電動轉向輔助裝置,這是在帝國海軍軍艦上的首次應用。艦載電力來自六台電壓為120伏特的發電機,輸出功率達到243-250千瓦。由於發電機數量是其它姊妹艦的兩倍,該艦也獲得了「電力安娜」(Electrische Anna)的綽號。[2]其標準船員編制為20名軍官及256名水兵,在擔任旗艦時還可增編6名軍官和22名水兵。[3]

艦隻的主炮是由克虜伯提供、安裝在三個單座炮塔中的三門240毫米35倍徑箍炮德語Ringkanone組成。其中兩門並排放置在艏樓,第三門位於主艦艛的後方。它們共配備204枚彈藥。副炮英語Battleship secondary armament則由十門88毫米30倍徑速射炮英語8.8 cm SK L/30 naval gun組成。此外,埃吉爾號還裝備有三具直徑為450毫米的魚雷發射管,其中兩具安裝在艦舯甲板兩側的樞轉支架上,另一具則以浸沒式置於艦艏的水線下方。艦隻受到艦舯240毫米厚的水線裝甲帶和70毫米厚的裝甲甲板保護。司令塔側部的裝甲厚度也有120毫米。[4]

建造

艦隻最初是由德意志帝國海軍以「T號四等鐵甲艦」(Panzerschiffs IV. Klasse T)為合同代號[註 2]訂購。來自基爾帝國船廠獲得了建造合同,自1892年11月28日開始架設龍骨;但由於該船廠的建造任務繁重,直至兩年多以後、即1895年4月3日,新艦才得以下水。在下水儀式上,由德皇威廉二世主持為艦隻冠以「埃吉爾」之名——這是出自北歐神話中的一位深海巨人。此後,進一步的舾裝工序一直持續至1896年春天。[6]

服役歷史

和平時期

描繪埃吉爾號的畫作(1902年)

埃吉爾號於1896年10月15日首次入役。[7]常規的海試一直進行至1897年4月,然後該艦暫時封存。自1897年7月1日起,埃吉爾號被編入波羅的海預備役總隊(Reservedivision der Ostsee),從最初至9月29日都為精簡船員狀態。在11月9日才首次進行了前往威廉港的訓練巡航。[8]

1898年曾進行過多次炮術訓練。在秋季演習中,埃吉爾號加入並擔任臨時成立的第二分艦隊的旗艦。該部隊由第三總隊(埃吉爾號、奧丁號、哈根號)、第四總隊(伏里施喬夫號貝奧武夫號海姆達爾號)、第二偵察集群(閃電號德語SMS Blitz (1882)箭矢號德語SMS Pfeil (1882)D3號)以及第二魚雷艇區艦隊所共同組成,受海軍少將保羅·霍夫曼德語Paul Hoffmann (Admiral)指揮。12月,埃吉爾號又與奧丁號一起展開了前往哥本哈根的訓練巡航。[9]

從1899年4月底至5月31日,由於戰列艦奧爾登堡號突發故障,此時已被歸類為岸防鐵甲艦的埃吉爾號被臨時編入第一分艦隊。它還跟隨該部隊參加了前往英格蘭和葡萄牙的巡航,以及為慶祝英國女王維多利亞80歲壽辰而舉行的閱艦式。6月,埃吉爾號在卡特加特海峽對受困的北德勞埃德客輪瑪麗亞·特蕾西婭皇后號德語Spree (Schiff, 1890)提供了援助;而在大帶海峽擱淺大巡洋艦漢薩號也是由埃吉爾號和奧丁號合力拖出。在秋季演習中,埃吉爾號被編入第二分艦隊擔任第四總隊旗艦,受海軍少將康拉德·馮·博登豪森指揮。演習期間,該艦於8月28日在達澤奧特德語Darßer Ort附近與英國輪船阿伯福伊爾號(Aberfoyle)發生碰撞,並造成水線下方的船體開裂。經過在基爾帝國船廠的短暫修復後,埃吉爾號得以繼續參加演習。[9]

1900年,仍然定期隸屬于波羅的海預備役總隊的埃吉爾號同樣被用作秋季演習。演習曾於9月2日中斷,當時埃吉爾號與奧丁號需要對在斯德丁潟湖擱淺的HAPAG客輪德國號德語Deutschland (Schiff, 1900)展開聯合救援行動。秋季演習結束後,埃吉爾號在但澤退役。[9]

埃吉爾號於1901年7月31日重新投入使用,並擔任新組建的活動艦隊預備役總隊旗艦,受海軍少將胡戈·馮·舒克曼指揮。在8月6日的部隊演練期間,艦隻的一台左舷鍋爐發生爆燃,造成5名司爐兵嚴重受傷。為了籌備秋季演習,威廉港的預備役總隊又加入了海軍中將福爾克馬爾·馮·阿尼姆德語Volkmar von Arnim麾下的第二分艦隊,並由鐵甲艦巴登號擔任旗艦。由於發動機故障,埃吉爾號只得推遲參加秋季演習。之後,這艘岸防艦於9月中旬被發配回波羅的海預備役總隊。它於10月又在東普魯士沿岸展開了一次訓練巡航。[9]

1902年4月,埃吉爾號與哈根號一同在基爾灣進行了魚雷射擊演練。5月,該艦在波羅的海展開了幾次訓練巡航後,又於6月巡航前往拉爾維克。6月30日,艦隻在但澤退役。自1903年2月起,但澤帝國船廠對埃吉爾號展開了與同級其它姊妹艦類似的重建。艦隻的舯部被切割並延長了近8.4米、達到86.15米,排水量也相應增至4376噸;原有鍋爐設備被八台由帝國海軍設計的新式船用水管鍋爐所取代。加長的船體改善了艦隻的流體動力學形狀,連同新式的鍋爐,致使其最大速度提高至15.5節。通過重建,埃吉爾號的燃煤貯存量也得到顯著改善(達580噸),從而擴大了800海里的巡航距離。重建工程於1904年9月完結。[3]

埃吉爾號於1904年10月10日重新入役,並被編入在基爾組建的預備役分艦隊。該分艦隊由八艘齊格弗里德級岸防艦組成,當時的旗艦為最後完成重建的伏里施喬夫號。這兩艘艦還被艦炮檢察官用作觀察炮術及魚雷演練。在1905年3月完成海試後,埃吉爾號首次前往波羅的海中部展開訓練巡航。在但澤駐泊期間,該艦官兵曾於4月4日被要求協助撲滅J·W·克拉維特船廠德語J. W. Klawitter發生的火災。上半年,教練和實驗船部隊也利用埃吉爾號展開了進一步的航行。7月初,在埃吉爾號艦上還測試了各種用於天氣和氣流的科研設備。之後是前往瑞典和挪威的訓練巡航,在此期間,該艦曾於7月20日至24日與活動艦隊共同駐泊在哥本哈根。埃吉爾號也再度參與了秋季演習。[9]

1906年,教練和實驗船部隊再次展開訓練任務。埃吉爾號也被用於艦隊的演習。與去年一樣,艦隻於7月再次進行天氣觀測。12月中旬,德美石油公司德語Deutsch-Amerikanische Petroleum Gesellschaft液貨輪格斯特明德號(Geestemünde)在維斯瓦河口附近陷入淺灘,需要由埃吉爾號協助拖出。石油公司隨後向埃爾伯費爾德德語Elberfeld的海洋基金會捐贈了2000馬克[9]

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埃吉爾號繼續用於各種演習和訓練巡航。在秋季演習期間,它通常會被編入第三分艦隊。1909年9月15日,這艘岸防艦在但澤退役並移交預備役總隊。在和平時期餘下的日子裡,它沒有再獲進一步的部署。[10]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包括埃吉爾號在內的所有岸防艦都於1914年8月12日得到重新動員。它們被編入第六分艦隊,受海軍少將理夏德·埃克曼德語Richard Eckermann指揮至8月31日。然後,他被海軍上校赫爾瓦特·施密特·馮·施溫德德語Herwarth Schmidt von Schwind所取代,並由後者指揮分艦隊直至解散,期間僅於1915年1月30日至3月17日因病而由海軍上校格奧爾格·馮·阿蒙臨時代理。重入役後不久,埃吉爾號便成為該分艦隊第二司令、海軍少將埃勒·貝林的旗艦,直至他於1914年8月22日被調往波羅的海東部擔任「分遣隊司令」。第二司令的空缺未再填補。[10]

動員後的第一周,埃吉爾號在波羅的海進行了單艦和部隊演練。1914年9月14日,分艦隊被轉移至北海,開始在德意志灣擔任前哨和警戒值勤。埃吉爾號所負責的區域為亞德河威悉河河口。自12月13日起,該艦接任了分艦隊的旗艦職能,因為原旗艦希爾德布蘭德號在拖曳水上飛機母艦安斯瓦爾德號德語SMH Answald的過程中擱淺,不得不前往船廠進行維修。從1915年1月16日至2月25日,戰列艦沃爾特號勃蘭登堡號曾臨時加入該部隊以作增援。至1915年,英軍入侵德意志灣並對德國北海港口實施海上封鎖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因此,第六分艦隊於1915年8月31日解散。[11]自9月1日起,埃吉爾號在威廉港被編入亞德河及威悉河港口區艦隊。由於其軍事價值已極低,且帝國海軍的人員短缺問題嚴重,該艦遂於1916年1月14日退役。[10]

結局

退役後的埃吉爾號被完全解除武裝,然後擔任船廠工人的宿營船直至戰爭結束。1919年6月17日,即結束一戰的《凡爾賽條約》簽署前不久,除奧丁號外的所有岸防艦均從海軍序列英語Navy Directory中除籍。埃吉爾號由來自漢堡船東德語Reederei阿諾爾德·伯恩斯坦德語Arnold Bernstein購入,並於1922年在呂斯特林根德語Rüstringen (Stadt)德意志船廠德語Deutsche Werft被改造為可搭載鐵路車輛和木材的摩托貨船[12]在接下來的幾年裡,該船主要將鐵路機車車廂汽車運送至蘇聯北歐。1924年,埃吉爾號及其姊妹艦奧丁號又被改造為汽運船德語Autotransporter (Schiffstyp),將全新的福特T型車從哥本哈根轉運至馬爾默奧斯陸赫爾辛基等地。在其中的一次航行中,埃吉爾號於1929年12月8日在瑞典的哥得蘭島附近擱淺,隨後廢棄。其船艏飾德語Galionsfigur則被保存在拉博海軍紀念館德語Marine-Ehrenmal Laboe[7]

根據1900年第二部《艦隊法》中規定的戰列艦(含岸防艦)20年使用年限,阿爾伯特國王號戰列艦得以作為埃吉爾號的替艦而於1912年下水。[13]

腳註

注釋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
  2. ^ 所有德國艦船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替艦」。[5]
引用
  1. ^ Dodson,第33–34, 40頁.
  2. ^ Gröner & Jung & Maass,第34頁.
  3. ^ 3.0 3.1 Gröner,第11–12頁.
  4. ^ Gröner,第11頁.
  5. ^ Gröner,第56頁.
  6. ^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第199–202頁.
  7. ^ 7.0 7.1 Gröner,第12頁.
  8. ^ Gardiner,第246頁.
  9. ^ 9.0 9.1 9.2 9.3 9.4 9.5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第200頁.
  10. ^ 10.0 10.1 10.2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第201頁.
  11. ^ Gardiner & Gray,第142頁.
  12. ^ The Motor Ship,第240頁.
  13. ^ Gröner & Jung & Maass,第48頁.

參考資料

  • Dodson, Aidan. The Kaiser's Battlefleet: German Capital Ships 1871–1918. Barnsley: Seaforth Publishing. 2016. ISBN 978-1-84832-229-5.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Vol.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 Gröner, Erich; Jung, Dieter; Maass, Martin.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1815–1945. Band 1: Panzerschiffe, Linienschiffe, Schlachtschiffe, Flugzeugträger, Kreuzer, Kanonenboote. München: Bernard & Graefe. 1982. ISBN 3-7637-4800-8.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1: Geschichtlicher Überblick, Schiffsbiographien von Adler bis Augusta.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0. ASIN B003VHSRKE. 
  • Gardiner, Robert; Gray, Randal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0-87021-907-3. 
  • German Motor Ship for Carrying Locomotives. The Motor Ship (London: Temple Press). 1922-10, Vol. 3 (31). 

外部連結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埃吉爾號岸防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