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達梅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嘎達梅林蒙古語ᠭᠠᠳᠠ
ᠮᠠᠶᠢᠷᠠᠠ
鮑培轉寫γada meyiren西里爾字母Гаадаа мэйрэн;1892年—1931年4月5日),又名業喜,漢名孟青山蒙古族內蒙古哲里木盟(今通遼市達爾罕旗(今科爾沁左翼中旗腰茫哈蘇木(今舍伯吐鎮塔本扎蘭屯(今塔本扎蘭嘎查)人。「嘎達」(同東北話「老嘎達」)蒙古語中意為家中最小的兄弟(老么),「梅林」是其官職,即札薩克答剌罕親王那木濟勒色楞總兵

生平

嘎達梅林讀過幾年私塾,通文。歷任旗衛隊章京昆都扎蘭梅林等職。

清朝末期開始,為鞏固邊疆外防俄羅斯帝國進一步侵略,中央政府開始逐漸在蒙旗開墾土地,漢族民眾被遷入成為佃農中華民國成立後,1914年2月,中華民國政府內務農商財政等部及蒙藏事務局聯合制定《禁止私放蒙荒通則》和《墾闢蒙荒獎勵辦法》,準備大興蒙墾。從1916年,奉系軍閥張作霖開始大量放墾。放墾戍邊增強了邊防,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但也損害了蒙古族牧民的利益。從1904年的白音大賚起義開始,抗墾起義此起彼伏。

張作霖與常住奉天那木濟勒色楞王爺商定開墾該旗的大片草原為農耕地,到1928年達爾罕旗四分之三的土地被放墾,牧場縮小,牧民被迫背井離鄉,引起當地牧民的不滿。嘎達梅林多次到墾務局反對開墾,被免職。

1929年初,「東北易幟」後不久,張學良繼續開墾蒙旗土地的計劃。嘎達梅林等人發起「獨貴龍運動」,即所有請願的人在紙上圍着一個圓圈簽名以隱藏領頭人,去瀋陽向那木濟勒色楞請願。7月26日請願代表色仁尼瑪趙舍旺僧格嘎如布和嘎達梅林被捕,被押回本旗投入監牢。11月13日夜,嘎達梅林的妻子牡丹其其格夥同一些人劫牢反獄,將嘎達梅林救出[1]。於是嘎達梅林組織起義,領導了一支700多人的抗墾軍隊,提出了「打倒測量局,不許搶掠民財」的口號,襲擊墾務局和墾荒軍,驅逐測量隊,轉戰於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哲里木盟一帶。

張學良命張海鵬部一個騎兵團和湯玉麟屬下東北騎兵第17旅李守信團出兵圍剿。1931年4月5日,抗墾隊伍在今通遼舍伯勒圖附近新開河(今烏力吉木仁河)畔的紅格爾敖包屯渡口,準備渡河南去時,被包圍殲滅,嘎達梅林戰死。李守信割下了嘎達梅林的頭,回開魯送給崔興武旅長,崔興武用木匣包裝送湯玉麟。湯玉麟又交給了達爾罕親王,並在旗內懸掛示眾。後來在烏力吉木倫河邊民眾修建了梅林廟

五個月後,九一八事變爆發,張學良的東北軍撤入關內,牧墾草原的計劃沒有得以繼續實施。

後續

發動劫獄的嘎達梅林妻子牡丹其其格,後來被迫改嫁東北軍連長胡寶山。據《李守信自述》載,同為蒙古族的李守信在殺害嘎達梅林後才得知起義的真相,「感到非常後悔」。李守信後來與侵華日軍合作,與德王一同建立了蒙疆自治政府,在運動失敗後逃亡蒙古人民共和國。二戰結束後,蒙古人民共和國處於蘇聯的控制下,蘇共將其移交給中共,李守信以偽蒙疆政府戰犯的名義受審,被勞動改造。1964年獲特赦釋放,獲聘為內蒙古自治區文史館館員。李守信在勞改期間寫下自傳,以回憶錄《李守信自述》的形式出版[2][3]

此外人們對草原的放墾並未因嘎達梅林的起義而停止。後來科爾沁草原大部分已沙化,成為科爾沁沙地,成為西遼河沙丘平原的一部分,屬正在發展的沙漠化土地,以風蝕沙地半固定狀態為主。目前科爾沁沙地正以每年1.9%速度在發展,總面積8000萬畝,是中國最大的沙地。嘎達梅林犧牲的烏力吉木仁河,如今已然變成一條沙溝。河早已斷流,四周也是一片片沙化的農田和一座座沙包、沙坨子。有關當局在努力使沙漠化逆轉。根據2005年中國國家林業局的監測,科爾沁沙地每年綠化面積大於沙化面積約75萬畝。[4]

文藝作品

蒙古族民歌《嘎達梅林》是一首流傳很廣的著名歌曲,其節奏舒展從容、穩健有力,旋律寬廣豪邁、莊嚴肅穆。原歌歌詞有五百多段,人們經常演唱的四段歌詞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譯配的。

南方飛來的小鴻雁呀,不落長江不呀不起飛。
要說起義的嘎達梅林,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北方飛來的小鴻雁呀,不落長江不呀不起飛。
要說起義的嘎達梅林,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天上的鴻雁從南往北飛,是為了追求太陽的溫暖呦。
反抗王爺的嘎達梅林,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天上的鴻雁從北往南飛,是為了躲避北海的寒冷呦。
造反起義的嘎達梅林,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1960年代,女作曲家辛滬光根據這首民歌創作了交響詩嘎達梅林》。

電影《嘎達梅林》海報

2002年馮小寧編劇、導演了電影《嘎達梅林》,鄂布斯主演嘎達梅林。電影配樂是女作曲家辛滬光三子三寶作曲,主題歌演唱騰格爾

另外還有根據民歌《嘎達梅林》改編的琵琶獨奏、馬頭琴曲等多種音樂作品。

參考文獻

  1. ^ 嘎达梅林之妻——牡丹. [2013-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7). 
  2. ^ 蒙古新闻: 嘎达梅林妻子牡丹的后半生. [2018-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4). 
  3. ^ 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究馆. [2018-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4). 
  4. ^ 存档副本. [2005-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2-1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