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呂芳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呂芳上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1944年(80—81歲)
日治臺灣新竹州桃園郡
國籍 中華民國
政黨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學歷
經歷

呂芳上(1944年),民國史學者,生於臺灣桃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博士。專長領域為中國近現代史、近代婦女史、國民革命史、中國國民黨黨史[1]。曾任職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中研院近史所國史館,領導臺灣的民國史三大研究典藏機構。現任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社長[2]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生平

農民家庭出身,1967年畢業於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因呂士朋的引介。進入在南投縣草屯鎮荔園的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工作。跟從蔣永敬李雲漢,參與成立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賡續舉辦民國史學術討論會,推動民國史研究風氣。獲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後,1985年經由呂實強張玉法的推薦,進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任副研究員、研究員、所長。離開中研院近史所後,返母校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專任。2011年1月20日出任國史館館長,任內推動編輯《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陳誠先生日記》、《胡宗南先生日記》等重要史料,並且舉辦抗戰七十年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2016年5月19日卸任國史館館長。現為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社長。

著作

專書

  1. 朱執信與中國革命》,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8年6月,388頁。。
  2. 《革命之再起—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對新思潮的回應,1914-192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57),1989年4月,615頁。
  3. 《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民國八年至十八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71),1994年8月,500頁。
  4. 《民國史論》,上中下三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12月,1710頁。

論文

  1. 〈抗戰時期在祖國的臺灣光復運動〉,《新知雜誌》,第1年期5(1971年10月),頁21-28。
  2. 〈臺灣革命同盟會與臺灣光復運動〉,《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輯3(1973年9月),頁255-316。
  3. 〈朱執信的早年及其革命思想的萌芽〉,《中華學報》,卷1期2(1974年7月),頁141-155。
  4. 〈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後的宣傳刊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期2(1974年),頁413-435。
  5. 〈總統蔣公與黃埔軍校的創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期4(1976年4月),頁37-51。
  6. 〈抗戰時期中國的婦運工作〉,《東海大學歷史學報》,期1(1977年4月),頁159-176。
  7. 〈吳稚暉先生的生平及思想〉,《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卷10期11(1977年11月),頁40-48 。
  8. 〈吳敬恆〉,《中國歷代思想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6月,40頁。
  9. 〈中華革命黨的討袁宣傳〉,《中華學報》,卷6期1(1979年1月),頁173-196。
  10. 〈朱執信與新文化運動〉,《五四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5月,頁327-382。
  11. 〈試論傅斯年的史學〉,《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十週年紀念論文集》,1979年11月,頁577-610 。
  12. 〈革命的馬前卒開國的雷霆聲—鄒容與《革命軍》〉,《孫中山先生與辛亥革命》,1981年12月,頁969-997 。
  13. 〈廣東革命政府的關餘交涉,1918-1924〉,《中華民國歷史與文化討論集》,1984年5月,頁253-279 。
  14. 〈廣州三二九之役、鐵血行動、起義經費的籌措〉,教育部主編,《中華民國建國史》,第一編《革命開國》(一),1985年4月,頁511-586 。
  15. 〈抗戰時期在大陸的臺灣抗日團體及其活動〉,《近代中國》雙月刊,期49(1985年10月),頁11-25 。
  16. 〈鄧澤如與辛亥革命,1906-1912〉,《南洋華人與辛亥革命研討會論文集》,1986年2月,頁101-121 。
  17. 〈黃季陸先生與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黃季陸先生與中國近代史研究》,1986年4月,頁260-278 。
  18. 〈鄒容傳〉,《中華民國名人傳》,第五冊,1986年6月,頁457-472 。
  19. 〈蔣中正先生與臺灣光復〉,《蔣中正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第五冊,1986年12月,頁40-82 。
  20. 〈北伐前學運的動向,1920-1927〉,《北伐統一六十周年學術討論集》,1988年,頁456-491 。
  21. 〈清末的江西省諮議局,1909-191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17(下)(1988年),頁99-117 。
  22. 〈五四時期孫中山先生民族主義的發展〉,《孫中山思想與當代世界研討會論文集》,1988年,頁63-85。
  23. 〈鄧鏗傳〉,《中華民國名人傳》,第七冊,1988年,頁381-389 。
  24. 〈近代中國的統一與分裂〉,《歷史月刊》,期5(1988年6月),頁86-95 。
  25. 〈民國初年的江西省議會,1912-192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18(1989年6月),頁221-258 。
  26. 〈革命黨人對五四新思潮的回應〉,《國史館館刊》,復刊期6(1989年6月),頁77-92 。
  27. 〈抗戰前江西的農業改良與農村改進事業,1933-1937〉,《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史論文集》,1989年,頁517-556。
  28. 〈早期國共關係的新解釋〉,《歷史月刊》,期20(1989年),頁124-129 。
  29. 〈五四時代: 自覺與自救的澎湃浪潮〉,《近代中國青年運動史》,臺北:嵩山出版社,1990年,頁79-140 。
  30. 〈江西現代化遲滯的原因試析〉,《國史館館刊》,復刊期10(1991年),頁105-118。
  31. 〈對訓政時期江西縣長的一些觀察,1926-1940〉,《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1991年,第一冊,頁306-354 。
  32. 〈二次革命後國民黨孫黃兩派的政治活動,1913-1917〉,《黃興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2年8月,頁160-188。
  33. 〈孫中山、容閎與辛亥革命〉,《國史館館刊》,復刊期13(1992年12月),頁71-80 。
  34. 「The Intellectual Origins of Guomindang Radicalization in the Early 1920's,」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Vol. 26, No. 1 (Fall 1992), pp. 3-41.
  35. 〈開國初期國民黨的強勢都督李烈鈞,1911-1913〉,《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輯14(1992年11月),頁377-413 。
  36. 〈娜拉出走以後—五四到北伐青年婦女的活動〉,「中國現代青年運動之發展學術討論會」論文,載《近代中國》,期92(1992年12月),頁103-128。
  37. 〈尋求新的革命策略:國民黨廣州時期的發展,1917-192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22(上)(1993年6月),頁297-324 。
  38. 〈抗戰時期的女權論辯〉,《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2(1994年6月),頁81-115 。
  39. 〈「學閥」乎?「黨化」乎?民國十四年的東南大學學潮〉,《國父建黨一百周年學術討論集》,第二冊,1995年3月,頁127-160。
  40. 〈「竺震旦」與「驅象黨」:一九二四年泰戈爾的訪華與東西文化之爭〉,《近代中國與亞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香港,1995年6月,上冊,頁80-120。
  41. 〈光復後的政治建設—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臺灣近代史—政治篇》,臺灣省文獻會,1995年6月,頁503-652。
  42. 〈另一種「偽組織」:抗戰時期的家庭與婚姻問題〉,《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3(1995年8月),頁97-121 。
  43. 〈抗戰與臺灣光復〉,《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五十週年專輯》,1995年9月,頁64-73。
  44. 〈抗戰時期的遷徙運動:以人口、文教事業及工廠內遷為例的探討〉,《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香港:1996年3月,頁21-43。
  45. 〈北伐時期英國增兵上海與對華外交的演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27(1997年6月),頁185-229 。
  46. 〈凝聚抗戰共識:廬山談話會的召開〉,《紀念七七抗戰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1998年12月,頁25-84 。
  47. 〈蔣夫人的思想與信仰〉,《近代中國》,期130(1999年4月),頁15-30。
  48. 〈一九四○年代中英香港問題的交涉,1942-1945〉,《港澳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0年,頁501-532。
  49. 〈 中華革命黨時期的陳英士〉,《近代中國》,期135(2000年2月),頁94-110。
  50. 〈痛定思痛:戰後中國國民黨改造的醞釀(1947-1950)〉,《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0年10月。
  51. 〈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後東京支部黨務糾紛初探〉,衛藤瀋吉編,《共生 から 、 敵對 ヘ :第四回日中關係史國際 シンポジウム 論文集》,東京:東方書店, 2000 年 8 月,頁 523-546 。
  52. 〈中央與地方:抗戰前蔣介石中央化的策略 —─ 以蔣介石與廣東陳濟棠關係為例的探討〉,《國際東方學者會議紀要》,冊 45 ,東京, 2000 年,頁 39-55 。
  53. 〈五四時期的婦女運動〉,陳三井主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2000 年 12 月。頁 157-254 。
  54. 〈從改革、革命到告別革命 — 近代中國政治發展的省思〉,孫康宜、呂芳上《變:新局面的創格》,臺北:稻香出版社。頁 27-73 。
  55. 〈法理與私情:五四時期羅素、勃拉克相偕來華引發婚姻問題的討論, 1920-1920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 9 ( 2001 年 8 月),頁 31-56 。
  56. 〈近代中國制度的移植與異化:以 1920 年代國民革命軍政工制度為例的討論〉,《一九二○年代的中國》,臺北: 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 2002 年 10 月,頁 137-198 。
  57. 〈蔣中正先生與人才培訓:革命實踐研究院的創辦與初期發展, 1949-1969 〉,《近代中國》,期 153 , 2003 年 3 月,頁 182-205 。
  58. 〈一九二○年代中國知識分子有關情愛問題的抉擇與討論〉,呂芳上主編,《無聲之聲( 1 ):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 (1600-1950)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3 年 5 月,頁 73-102 。
  59. 〈兒女情短、英雄氣長:辛亥革命時期的性別與革命〉,熊秉真主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 — 公義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2003 年 9 月,頁 373-400 。
  60. 〈近五十年來臺灣地區有關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回顧與反省,1950-2000〉,日本慶應大學東亞研究所講詞,2003年11月,11 頁 。
  61. 〈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史的研究:新資料、新視野〉,近代中國政治史研究的新視角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東京:慶應大學,2004年3月29日,26 頁。
  62. 〈個人抉擇或國家政策:近代中國節育的發展—從1920 年代《婦女雜誌》出版產兒制限專號說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2期(2004年12月), 頁195-230。
  63. 〈面對強鄰:1935 年〈蔣介石日記〉的考察〉,黃自進主編,《蔣中正與近代中日關係》,上冊,臺北:稻鄉出版社,2006年5月,頁195-218。
  64. 〈「最後關頭」已到:1937 年「蔣中正日記」的考察〉,紀念抗戰勝利60 週年學術論文集,臺北:國防部,2006年6月,41 頁。
  65. 〈政治變革の挑戰:近代中國にぉける「黨國」體制の發展とその考察〉,《現代中國》,80號(2006年9月),東京,頁3-22。
  66. 〈晚清新式學堂的建立與中西學術的接榫:以南洋公學為例的探討,1896-1905〉,林麗月主編,《近代國家的應變與圖新》,臺北:唐山出版社,2006年11月,頁103-126。
  67. 〈「政治史學」的學術化:中國國民黨史研究的現狀與前景〉,《中國近現代史研究》,輯33(2007年3月),韓國首爾,頁91-114。
  68. 〈陳炯明與孫中山、蔣介石的關係(1918-1922)—由蔣介石日記的觀察〉,《二十世紀初期的廣東與香港》,香港嶺南大學,2008年4月,28頁。
  69. 〈「好女要當兵」: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女生隊的創設(1927)〉,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8 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8年8月,頁311-338。
  70. 」Chiang Kai-shek’s Diaries and Republican China : New Insights o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 vol.15 no.2(Fall 2008),pp.331-339.
  71. 〈領導者心路歷程的探索:蔣介石日記與民國史研究〉,《論民國領導精英》,香港商務印書館,2009年12月,頁76-89。
  72. 〈日記、檔案中的蔣介石、宋子文和史迪威,1940-1944〉,吳景平主編,《宋子文生平與資料文獻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5月,頁157-175。
  73. 〈蔣介石1942年訪印的外交經驗〉,日本東方學會55回年會論文,2010年5月,20頁。
  74. 〈《臺灣民報》有關孫中山先生逝世及奉安的記載〉,孫中山紀念館編,《大同道路:孫中山研究》,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10月,頁11-15。
  75. 〈總裁的「首腦外交」:1949年蔣中正出訪菲韓〉,呂芳上主編,《蔣中正日記與民國史研究》上冊,臺北:世界大同出版社,2011年4月,頁351-370。
  76. 〈蔣介石:一個「繼承性創業者」初期人際網絡的建立〉,汪朝光主編,《蔣介石的人際網絡》,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6月,頁22-2。
  77. 〈南洋僑界的卜式:鄧澤如與辛亥革命,1906-1916〉,廖建裕主編,《再讀孫中山、南洋與辛亥革命》,華裔館,新加坡,2011年10月,頁221-244。
  78. 〈留歐學界三封未皷布信札—辛亥革命與傳媒、暗殺和組織團體〉,《明報月刊》,卷46期11(2011年11月),頁41-49。
  79. 〈蔣介石—一位彈性國際主義者:以1942年訪印為例的討論〉,《政大歷史學報》,第37期,2012年5月,頁121-146。
  80. 〈台灣から見た辛亥革命〉,《現代中國》,86號,日本現代中國學會,2012年9月,頁1-21。
  81. 〈時代變局中的不滅燈火:高等教育近代歷程〉,《中華民國發展史:教育與文化》,上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聯經出版公司,2012年10月,頁313-342。
  82. 〈走出「黨國體制」的陰影:中國國民黨的轉型(1950-2010)〉,《近代國家的型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13年6月,頁641-660。
  83. 〈蔣中正、開羅會議與戰後東亞新秩序的形成〉,臺北,開羅宣言七十年學術論會論文,2013年12月。17頁。

主編

  1. 《無聲之聲(一):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5月,290頁。
  2. 《論民國時期領導精英》,香港:商務印書館,2009年12月,378頁。
  3. 《蔣介石的親情、愛情與友情》,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3月,285頁。
  4. 《蔣中正日記與民國史研究》,臺北:世界大同出版社,2011年4月,上下兩冊。
  5. 《國史館館刊》第27期起,臺北:國史館,2011年3月起。
  6. 《國史研究通訊》第1期起,臺北:國史館,2012年1月起。
  7. 《中華民國近六十年發展史》(上),臺北:國史館,2012年9月,352頁。
  8. 《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大事記》,臺北:國史館,2012年9月,上下兩冊。
  9. 《中華民國國史紀要(一)元年至十年》,臺北:國史館,2012年9月,247頁。
  10. 《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史畫》,臺北:國史館,2012年12月,251頁。
  11. 《回眸世紀路:百年歷史講座》,臺北:國史館,2012年12月,353頁。
  12. 《蔣介石的日常生活》,臺北:政大出版社,2012年12月,792頁。

書評

  1. 〈評介鄭憲博士論文〈中國同盟會的組織、領導與財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期4(1976年4月),頁549-553。
  2. 〈評路康樂《中國之共和革命—一八九五至一九一三年之廣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期5(1977年4月),頁601-612 。
  3. 〈評彭明《五四運動史》〉,《國史館館刊》,復刊期6(1989年),頁77-92。
  4. 〈評李雲峰《西安事變史實》〉,《中國現代史書評選輯》(五),臺北:國史館,1990年,頁316-332。
  5. 〈評黃修榮《第一次國共合作》〉,《中國現代史書評選輯》(六),臺北:國史館,1991年,頁270-295。
  6. 〈 評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編著《中國婦女運動史—新民主主義時期》〉,《中國現代史書評選輯》(九),臺北:國史館,1992年6月,頁104-120。

口述歷史

  1.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輯1(與黃克武、許雪姬、許文堂、沈懷玉等合訪),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6月,435頁。
  2. 《都市計畫前輩人物訪問紀錄》(與謝國興、黃克武等合訪),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叢書(74),2000年7月,311頁。
  3. 《九二一震災口述訪問紀錄》,上篇,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12月,頁437-458。
  4. 楚崧秋先生訪問紀錄:覽盡滄桑八十年》(與黃克武合訪),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叢書(78),2001年12月,366頁。
  5. 〈口述歷史在臺灣的發展:背景、演變和檢討〉,《近代中國》,期149(2002年6月),頁28-37。

其他

  1. 〈抗戰時期婦女期刊敘目選輯〉,《新知雜誌》,第4年期1-6(1974年),165頁。
  2. 〈荷馬李檔案簡述〉,《研究中山先生的史料與史學》,1975年11月,頁417-468。
  3. 羅志希先生大事年表〉(與夏文俊先生合編),《羅志希先生傳記暨著述資料》,1976年12月,頁113-141。
  4. 〈訓政時期高等教育的重要措施〉,《近代中國》,期7(1978年9月),頁130-144。
  5. 〈臺灣光復以來有關國父生平思想資料的出版與研究〉,《中國時報》,1985年11月12日。
  6. 〈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及其典藏的民國史料〉,《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期11(1991年3月),頁222-233。
  7. 〈有關宋教仁的史料與研究〉,《近代中國》,期94(1993年4月),頁80-90。
  8. 〈婦女與抗戰的歷史研究〉,《近代中國》,期107(1995年6月),頁32-34。
  9. 〈大英圖書館有關中國近現代史資料的收藏—倫敦地區史料介紹之一〉,《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期22(1996年9月),頁94-100。
  10.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近代中國研究與典藏—倫敦地區史料介紹之二〉,《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期23(1997年3月出版),頁87-96。
  1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的典藏與運用〉,《近代中國歷史檔案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1998年,頁144-161。
  12. 國民中學《歷史》,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9年1月正式本初版,196頁。
  13. 國民中學《歷史教師手冊》,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9年1月,434頁。
  14. 〈擴大歷史研究視野:從清末革命運動史料的發掘談起〉,《近代中國》,期139(2000年10月),頁60-67 。
  15. 〈廣播演說的魅力:從抗戰時期蔣夫人宋美齡在美的演說講起〉,《近代中國》,期151(2002年10月),頁36-46。
  16. 〈中日和約的簽訂:東亞地區走向和平契機〉,《主權在我:中日和約之時代意義》,臺北:外交部,2012年11月,頁24-28。
  17. 〈民國史上的桂系:擴張型地方主義的思考〉,《傳記文學》,卷101期1(2012年7月),頁73-77。

參考文獻

  1. ^ 國史館_呂方上館長簡歷. 國史館. [2012-1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30). 
  2. ^ 存档副本. [2020-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6). 

外部連結

官銜
中華民國 總統府
前任:
劉寶貴(代理)
正任:
林滿紅
國史館館長
第八任

2011年1月20日—2016年5月20日
繼任:
吳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