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司馬逸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司馬逸客(649年—708年),字朝隱[1]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西晉南陽王司馬模十二代孫[2],唐朝官員。

生平

司馬逸客年幼時父親司馬志寂去世,由母親撫養,剛剛能穿起成人的衣服時,有人將弱枝棗送給司馬逸客,對他說:「這是西王母的棗子。」司馬逸客就把棗子帶回家交給母親,母親詢問說:「孩子你為什麼自己不吃?」司馬逸客回答說:「既然有西王母的名字,那應該不在孩兒這裡。」遠近人士聽說後,都說司馬逸客將要振興司馬氏的宗族。到了入學的年齡後,司馬逸客博覽群書,特別喜歡孫子吳起兵書管仲樂毅的霸王之術,曾經撫摸大腿嘆息說:「班超杜預是我的友人,怎麼能只做個書生?」永隆初年,司馬逸客為定襄道大總管、禮部尚書裴行儉上奏舉薦,參與軍事謀劃,因為軍功獲授上柱國垂拱二年(686年),司馬逸客通過制舉考試乙科,接到敕令出任鄭州管城縣縣尉,轉任緱氏縣主簿。當時武則天打擊唐朝宗室,許多宗室子孫被誣告,司馬逸客接到命令要儘快對宗室從嚴誅殺,司馬逸客認為這不是堯舜之道,對涉及案件的唐朝宗室都給予平反昭雪,朝廷大臣為司馬逸客感到擔心,司馬逸客處之泰然。武則天竟然聽從了司馬逸客的上奏,輿論認為這是榮耀。司馬逸客很快加朝散大夫,代理陝州司功,很快出任洛州司戶參軍事,又得到皇帝下優制出任都官員外郎。起初鳳閣侍郎張光輔杜儒童等人都遭遇了冤案,雖然得到了寬恕,他們的子孫卻仍遭遇冤獄,有關部門不能結案,司馬逸客在都官員外郎任內處理了許多此類案件,轉任夏官員外郎[1]長安二年 ( 702年)正月,突厥默啜侵犯唐朝的鹽州夏州并州。五月乙未(702年6月28日),武則天派相王李旦、并州道行軍大總管魏元忠為安北道行軍元帥和副帥反擊默啜,員外郎司馬逸客也跟隨李旦和魏元忠參與了北伐[2]。之後司馬逸客出任澤州司馬,轉任杭州長史,武則天下制令:「河西五郡是要害的關鍵之地,御史台的御史中丞是糾察和舉薦人才的關鍵職務。命令司馬逸客出任蘭州諸軍事、蘭州刺史、兼任右肅政台中丞、節度秦成河渭洮岷疊宕文武鄯廓積石河源武始等州諸軍事。」司馬逸客到任後又轉任銀州刺史兼靈武軍長史。武則天又下制令:「鎮守常山,趙國的田野封官授爵,任命司馬逸客出任定州諸軍事、定州刺史。」又派遣宮中使者宣讀旨意慰勞司馬逸客,賞賜很豐厚。司馬逸客之後又出任檢校涼州都督、兼赤水軍及九姓、隴右諸軍州節度等大使、同城道大總管兼右御史中丞[1]神龍二年(706年)冬,突厥大舉進犯,司馬逸客秘密的進行策劃,與朔方軍大使張仁亶互相支援,派遣赤水軍副使、中郎張真楷、將軍陳家丘,與九姓首領、賀蘭都督契苾嵩等人率領胡漢士兵,分路進攻,擊敗敵軍。唐中宗李顯得知,給予了很多賞賜。司馬逸客認為如今邊境無事,請求回到京城。唐中宗下制書回答說:「朕已經贈予您父親司馬志寂為襄州司馬,封您母親河內郡太夫人,仍然命令您的兒子改葬司馬志寂,又差遣本州的官吏專門監護喪事。賜給您紫袍金帶,任命您出任右武衛將軍、御史中丞、涼州其餘節度使如故,再加旌節,兼管理秦、涼倉庫事務。」[1]景龍四年(710年),唐中宗派遣兵馬討伐後突厥,赤水軍大使、涼州都督司馬逸客和右武衛將軍陳邱、右金吾衛翊府中郎將李元通、副使右驍騎衛鹿陵府折衝能昌仁、左衛神山府折衝陳義忠等人率領涼州軍隊以及招募的胡漢長征健兒七萬騎兵參與了戰鬥[3]景龍二年(708年)夏,朝廷追命司馬逸客回朝出任刑部侍郎[4],司馬逸客當年在京城住宅中去世,虛歲六十,唐中宗李顯下制書贈予大鴻臚,諡號[5],賜給物品一百段,由官府供給靈車、鼓吹等喪事用具,同年十一月十九日(709年1月4日)葬於洛城南七里龍門鄉的平原[1]

墓誌

司馬逸客墓誌志蓋篆書「大唐故司馬府君墓誌」九字,志文44行,滿行44字,楷書,志文第一行標題「唐故刑部侍郎鴻臚卿司馬府君墓誌文並序」,由銀青光祿大夫、太子右諭德、崇文館學士、上柱國、平源縣開國男員半千[1]

詩文

司馬逸客現存詩歌一首,收錄於《全唐詩·卷一百》

家庭

十三代祖

十二代祖

十一代祖

六代祖

  • 司馬某,北魏太子太傅、司空公[1]

五代祖

  • 司馬某,左光祿大夫、散騎常侍、牟平公[1]

曾祖

  • 司馬義恭,北齊侍中府功曹參軍、隋朝相州司法參軍事[1]

祖父

父親

  • 司馬志寂[1]

兒子

  • 司馬例,唐朝都水監丞[1]

參考資料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石集粹》. 鄭州市: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20.08: 56. ISBN 978-7-5348-9416-9 (中文(繁體)). 
  2. ^ 2.0 2.1 濮仲遠, 《唐代凉州《大云碑》与首任河西节度使》, 《西域研究》 (03期), 2020年, (03期): 23–30 
  3. ^ 《文苑英華·卷四百五十九·詔敕一》:門下:朕聞守在四夷,藎安人以和眾;加於百姓,豈窮兵而黷武?然則日之所出,弗俾於化;故知天之所討,必龔其罰。自默啜虔劉肆暴,桀驁反常,獨為匪人,假命驕子者,有歲時矣,雖奉書就邸,或遵於聲朔,而控弦犯塞,已毒於疆場。朕惟務懷柔,每存含忍,遂使庶邦憤積,稽其六月之師;逋寇禍盈,窮此百年之運。金山道前軍大使特進賀獵毗伽欽化可汗突騎施守忠,二庭貴緒,萬里威聲,忠而善謀,勇則能斷。自膺殊禮,名寵於外藩;思立大勛,志勤於中國。兼遣弟右監門衛將軍守節長驅沙漠,直指金微,默啜舉其種類,來相抗拒。近殆於鋒鏑之下,已若亂麻;遠慮於廟堂之上,將同破竹。堅昆在右,犄角而東,並累獻封章,請屠巢穴。 朕又聞不得已而用者,孰若兵機?不可得而違者,迺符人事:永言取亂,宜戒租征。右領軍衛將軍兼檢校北庭都護碎葉鎮守使安撫十姓呂休璟,心堅鐵石,氣橫風雷,始則和戎之利,先得晉卿;終而逐虜之功,方邀漢將;可為金山道行軍大總管。北庭副都護郭虔瓘、安處哲等,懷才抱器,蓄銳俟時,慣習軍容,備知邊要,並可為副大總管,領瀚海、北庭、碎葉等漢兵及驍勇健兒五萬騎。金山道前軍大使特進賀獵毗伽欽化可汗突騎施守忠領諸番部落兵健兒二十五萬騎,相知計會,逐便赴金山道。朔方道行軍大總管右武衛大將軍攝右台大夫同中書門下三品上柱國韓國公張仁亶,文武將相,莫之與京,心腹大臣,是所系賴,當分閫之任,受升壇之律,常札豁先士卒,不以賊遺君父,與副大總管右監門衛大將軍魯受信等領蕃漢兵募健兒,或用絕群飛騎城傍等十五萬騎。赤水軍大使涼州都督司馬逸客,外寬內明,正辭直道,標慷慨之節,曾不顧身,蘊經營之志,期於盡敵,與右武衛將軍陳邱、右金吾衛翊府中郎將李元通、副使右驍騎衛鹿陵府折衝能昌仁、左衛神山府折衝陳義忠等,領當軍及當界蕃漢兵募健兒七萬騎。豐安軍大使靈州都督甄粲,副使張趙璧、常元寂等,領蕃漢兵馬六萬騎。防禦群牧大使臨洮軍使甄亶領當軍、莫門、積石等軍馬,募及秦蘭渭城等州大家子弟總二萬騎。建康軍使甘州刺史李守征、玉門軍使肅州刺史湯嘉惠、墨離軍使瓜州都督李思明、伊吾軍使伊州刺史李昚交等,各領當軍兵馬,與突騎施守忠、呂休璟等計會,共為表裹。 莫不運其長策,悉心而效六奇;接以短兵,指掌而論七縱。使天陣齊舉,雲罝餅昏,賈勇於飲醪之夫,以一當萬;揚威於汗血之騎,左縈右拂。咸擊黿斬蛟,曳牛佩豕,必能力簸窮海,聲壓大荒,刈谷蠡之庭,拔扶渠之壘,不遑渭橋之拜,已見陰山之哭。然則持旌節執金鼓者,所以問不賓、誅首惡,而比夫不誡,復迷則凶,俾存開綱之仁,預軫焚舟之嘆。休璟所領兵馬甲仗,一事已上,仍依別敕處分,主者施行。
  4. ^ 《元和姓纂·卷二·105》:又刑部侍郎司馬逸容,稱琅琊王馗後。魏都官員外郎喬鄉,鄠縣人也。
  5. ^ 《唐會要·卷七十九》:烈。(秉德尊業曰烈,安民有功曰烈。)贈左衛大將軍、永安郡公王孝恭,贈右衛將軍、平原郡公程務挺,贈并州大都督、梁國公契苾何力,贈輔國大將軍、原國公田歸道,贈太子少傅韋光乘,贈禮部尚書張孚,贈尚書左僕射孫志直,贈尚書右僕射韋謙光,贈司空張獻甫,贈鴻臚卿司馬逸客,贈故東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荊州大都督府長史李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