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共產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印度共產黨
भारतीय कम्युनिस्ट पार्टी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
總書記D·拉賈
議會主席比諾伊·維斯瓦姆
人民院領袖K·斯巴拉巴拉揚
聯邦院領袖比諾伊·維斯瓦姆
成立1925年12月26日
總部新德里
黨報新時代
公共時間
《Kalantar》
《Visalaandhra》
學生組織全印學生聯合會
青年組織全印青年聯合會
婦女組織印度婦女全國聯合會
工會組織全印工會大會
印度國土工人聯盟
農會組織全印農民聯合會 (阿喬伊宮)
意識形態共產主義
馬克思列寧主義
政治立場左翼
國內組織左翼陣線
國際組織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
共產國際(歷史上)
官方色彩紅色
人民院
2 / 545
聯邦院
2 / 245
選舉標誌
黨旗
官方網站
www.communistparty.in
印度政治
政黨 · 選舉

印度共產黨印地語भारतीय कम्युनिस्ट पार्टी;英語:Communist Party of India),簡稱印共(CPI),是印度的一個共產主義政黨。1920年,成立共產主義小組。1925年12月26日,印度共產黨在坎普爾正式成立。1933年12月,建立全國性政黨。1934年,被宣布為非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支持英國開展反法西斯戰爭,1942年,獲得合法地位。戰後積極參加議會選舉。1946年7月。在安得拉邦特倫甘納地區開始了持續5年的農民武裝鬥爭。1951年10月,全國代表會議決定採取合法的議會鬥爭。在人民院選舉中,1952年得23席,1957年獲29席。1957-1959年,在喀拉拉邦執政。1964年,公開分裂,以南布迪里巴德、孫達拉雅、喬蒂·巴蘇等人為首另建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丹吉集團沿用印共名稱。該黨曾認為印度是中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印度國民大會黨民族資產階級左翼,可以通過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共同領導,經過民族民主革命階段,過渡到社會主義;把聯合國大黨,爭取在各邦乃至中央建立聯合陣線政府作為主要任務;主張實行非教派主義、工業化、大型工業國有化和土地改革。1967年3月-1969年10月,參加喀拉拉邦聯合政府。1970年,在國大黨支持下在喀拉拉邦執政。1977年國大黨大選受挫後,開始改變政策,採取反對國大黨的國內政策,密切與印共(馬)的關係,建立「左翼民主陣線」。1980年4月,黨內支持國大黨的一派另組全印共產黨英語All India Communist Party;同年5月,丹吉加入並任總書記。1980、1982、1986年和1991年印共先後參加印共(馬)為首的喀拉拉邦和西孟加拉邦政府[1]。目前,印共的實力低於印共(馬)。

參見

參考文獻

  1. ^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各國共產黨總覽》編輯委員會. 各国共产党总览. 當代世界出版社. 2000年1月. ISBN 7-80115-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