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人民革命大學
華北人民革命大學(簡稱華北革大)是中共中央華北局於解放戰爭後期開辦的幹部學校。位於北平的「西苑兵營」。該校共招生四期。[1]校刊《熔爐》。
歷史
1948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基於改造平津地區知識分子、大量培養革命幹部的需要,指示「由華北局辦一華北革命幹部學校」。1949年2月1日,華北局正式批准成立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工作人員主要來自華北局黨校,華北局第三書記劉瀾濤任校長,華北局黨校副校長胡錫奎擔任主持校務的副校長,教務長侯維煜。下設教務處、政治處、校務處和校部辦公室。全校共有幹部工作人員一千餘人,老幹部約占三分之二強。
第一期有學員一萬兩千餘人,學員來歷以學生出身的占大多數,工廠機關職員學校教師次之,此外還有一小部分商販舊軍人和失業工人等。女同學約占學員總數的五分之一強。當時剛解放的各城市中大學生、中學生最熱血的青年在號召下直接參軍編入各野戰軍大軍區的「軍事政治大學」經過短期培訓並隨解放大軍長途行軍奔赴新解放區接管、建政、剿匪;要求進步的青年則響號召報名接受組織的訓練改造;其他青年留在學校繼續完成學業。華北革大第一期學員設四個部,一個分校(天津分校有三千餘人),每部設教育、組織、總務三科及秘書室,受部主任領導,每部有十個班(但第一部是九個班),每班有學員二百五十人左右,全班共十個大組,每組分為三個互助學習小組,以作自修互助學習的單位。班是直接領導學員學習生活的基礎組織,設正副班主任及幹事六七人。班主任掌握全班情況,指導學員學習,幹事指導學員協助組織學員學習生活及一切課外文化娛樂活動,小組設正副組長,由同學中選舉,協助班幹部領導大家的學習與生活。二部的第一批學員來自全國各地,主體是從上海、南京、杭州、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招募的懂外語的大學生,約八百人左右;目的是在改造思想以後選擇合格的進入剛剛成立的外國語學院,畢業後分到新建的外交部做基層工作。
「新華社訊:……據第一期畢業學員統計,在一萬二千一百三十六人中,除有百分之五左右思想覺悟程度較差以外,其餘均能無條件地服從組織分配工作。[2]
1949年8月5日,毛澤東肯定並轉發劉瀾濤、胡錫奎關於華北革大第1期12000餘名學員教育情況的報告,要求黨內各級學校進行仿效和傳播。這一模式遂成為各解放區政治學習運動的經驗支撐,艾思奇評價稱「提高全國人民的政治覺醒,為國家建設提供了一個最普遍的政治基礎」。
1949年9月5日第2期開學後,校方將學員中的黨員幹部編為一部;其餘類型的學員編入二、三、四部。第一部主任焦善民;第二部主任李培之;第三部主任閻子元。
第二期學員參加了開國大典。[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滿足大多數人在參加革命工作以前學點馬列主義和政策的要求,中央統戰部經中央批准,華北人民革命大學第三部改為「華北人民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政治研究院」舉辦了四期,約有500人參加學習。結業後,依照學員本人的志願和其原有的資歷、學歷等條件,由中央人民政府人事部面向全國分配工作,也為各民主黨派輸送了部分幹部。
1950年3月2日,「第三期學員有1000多人,共分六個班,何思源被分配在第三班。在第三期千餘人中,有不少是原國民黨軍、政官員,如曾任天津市市長的張學銘,北平守城軍軍長黃翔,駐法公使凌其翰等人。」革大編排方式大致分為軍政界、民主人士以及高級知識分子等類型,其中文史界別的學員有李長之、錢學熙、顧學頡、何兆武、胡思杜、鄧雲鄉、胡稼胎、樓邦彥等。沈從文等一批「大學教師(包括正、副教授、系主任、院長、教務長及研究員、新回國的留學生等)」入華北革大第三期政治研究院學習。[4]政治研究院「居校之南面,有簡易二層樓數棟,學員300餘人,分四個大隊,下分小組。每組20人左右,同住二樓一大間,共學習、休息。每人有一小凳,報告會均在露天廣場舉行,學員坐聽筆記,然後回宿舍座談談論。」一個班約百十人,分七、八個小組,男女老少都有。」「每組十多人,同住一間很寬大的樓房裡」。
1950年6月中國科學院社會研究所(當時位於上海,1953年改名為經濟研究所)即按中國科學院要求,選派了11位研究人員赴華北人民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學習,到1950年12月學成結業。
新生公學在北京清河原北洋政府清河軍官學校舊址。設立了四年多,學員來自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因歷史問題暫不能分配工作和公安部留用的國防部二廳的技術人員。「300名學員中,除少部分人按《鎮壓反革命條例》被依法處理外,多數回原單位或安排去別的單位工作,也有少數人是自行謀出路的。剩下幾十人(多數是『華北革大』和公安部留用國防部二廳的人)於1954年12月前均安置到勞改系統就業(上世紀80年代後這批就業者都按離退休待遇做了安置)。當時為穩定他們就業,公學部分幹部同時分配去青海、內蒙勞改系統工作。至此,公學的審查工作才畫上了句號。」[5][6]
參考文獻
- ^ 吳起民, 汪雲生. 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一段精彩的办学经历. 北京日報. [2017-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7).
- ^ 新華社:「華北人民革命大學教育改造大批知識青年」,《人民日報》1950年5月8日
- ^ 李雄:“百岁黄埔老人回忆开国大典:家国梦想启航的庄严时刻”. 政協頭條網. [2019-10-11].
- ^ 「華北革大中的沈從文」,《當代作家評論》2015年第4期
- ^ 汪春耀 《被誤稱為「集中營」的新生公學》《世紀》2006年第6期
- ^ 楊敏:「新生公學紀事:革命者們的歷史遺留問題」,《中國新聞周刊》,2011年第9期,第76-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