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和平解放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北平淪陷
第二次國共內戰的一部分

1949年解放軍進入正陽門
日期1949年1月31日
地點
結果 傅作義投降,解放軍接管北平城
參戰方
中華民國陸軍
華北剿匪總司令部
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
指揮官與領導者
boredr 傅作義 總司令 投降
中華民國 劉瑤章(市長) 投降
葉劍英
林彪
兵力
250,000人-300,000人

北平淪陷(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作北平和平解放),是中國第二次國共內戰平津戰役的尾聲。1949年1月15日,天津中華民國國軍守軍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全殲,北平(今北京市)的國軍守軍陷於絕境[1]。16日,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鄧寶珊代表總司令傅作義林彪羅榮桓聶榮臻會面商談和平,雙方於21日達成《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22日傅作義在協議上簽字,北平傅作義所部8個軍、25萬守軍按協議陸續撤出市區,準備接受解放軍改編[1]。31日,解放軍和平入城,平津戰役結束。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北平市政府河北省政府。至此,共產黨政權已控制華北主要城市及多數地區[2][3][4]

名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稱為「北平和平解放」。中華民國政府稱為「北平淪陷」。[5]其他名稱包括「北平易幟」[6][7]、「中共和平進佔北平」[8]、「進佔北平的接與管」[9]、「解放軍和平進佔北平」[10]

平津戰役前

1947年10月,因戰爭局勢,國府河北省政府由保定遷至北平。11月,解放軍攻占石門市(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晉察冀邊區晉冀魯豫邊區連成一片。1948年2月5日,新任主席楚溪春至北平就任時,河北省的130多個轄縣已僅能控制餘20餘縣,大都位於鐵路沿線[11]:21

1948年5月,中共中央、解放軍總部移駐阜平縣西柏坡,9月26日,中共政權成立華北人民政府。此前9月5日,華北野戰軍攻擊傅作義的基地綏遠,迫使傅作義從北平、張家口分兵10個師救援。在蔣中正的動員下,傅作義計畫打着援救太原的口號奇襲石家莊,進而攻破時中共中央總部所在地。不料情報被解放軍獲得,由新華社發表,傅作義不得不撤銷計劃[12]

遼瀋戰役後,東北野戰軍已完全占領東北地區,中共中央軍委準備發動平津戰役。在中央軍委1948年11月18日發給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的電報中談到:「傅作義經過彭澤湘符定一(無黨派)和我們接洽起義,據稱傅起義大致已定。目前考慮者為起義時間、對付華北蔣軍及與我黨聯繫等問題。現符定一已到石門(今石家莊),明後日即可見面」[13]

三次談判

傅作義的主要文膽閻又文是中共地下黨員,其所有思維和戰爭計畫都被他傳往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處,使其步步居於後手,更重要是傅作義女兒傅冬也是中共秘密黨員,1948年11月中共把她調到傅作義身邊一方面說服其父投降,另一方面雙方透過她建立聯繫渠道,這是導致最終結局的一大關鍵。[14][15]

第一次

背景局面:1948年12月12日,東北野戰軍11縱已挺進昌平白羊城[16]。13日,進逼北平的解放軍已經攻占北邊市郊頤和園清華園燕京大學,南邊市郊的南苑機場,西邊則幾乎抵達城牆下導致華北剿總匆匆從萬壽路遷往更核心的中南海區,軍心受到動搖。[17]

1948年12月中旬平津戰役已打響,北平處於被軍事包圍的不利境地。12月10日,傅作義會見李炳泉。李是華北剿總聯絡處少將處長李騰九的堂弟,中共地下黨員。其後,傅作義試探性派崔載之為代表,同李炳泉一起帶電台和報務員、譯電員到薊縣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所在地。17日,崔載之等人抵達薊縣八里莊。18日,東北野戰軍11縱隊致電司令部:「李炳泉系我北平地下黨工作人員,引帶傅之代表到我方接談。」[16]

19日,崔載之與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進行正式談判。崔載之代表傅作義提出三項和談條件:解放軍停止一切攻擊行動,兩軍後撤,通過談判達到平、津、張、塘一線和平解決問題;為搞到一些蔣中正的大型飛機,解放軍讓出南苑機場;為制約城內中央軍,解放軍將新保安包圍的第35軍放回北平。此外,崔還表示傅作義願意參加華北聯合政府,軍隊將交給聯合政府指揮。劉亞樓則闡述了中共方面和平解決平津問題的基本原則:以放下武器、解除武裝為前提,絕不允許保留武裝;不建立華北聯合政府;逮捕中央軍不投降的軍、師長。如同意這些條件,可以保障傅作義本人及其部屬生命安全和私人財產免受損失。崔載之將談判情況報告李騰九後,李轉述於傅作義,傅作義表示:「北平城裡中央軍兵力比我多十幾倍,我的軍隊可以放下武器,其他我控制不了啊。」雙方條件差距太大沒有結論。27日,傅作義被收錄於《人民日報》刊登的內戰戰爭罪犯名單[16]。傅作義密電崔回北平匯報談判情況,李攜電台和報務員、譯電員留下以便聯繫[13][16]

另有說傅作義早於解放軍攻打張家口的12月23日即向毛澤東發電報,表明自己願意熄火與共產黨早日實現和談[18]。南京方面得知風聲後派一級上將、國防部長徐永昌親自前往北平坐鎮,期望穩住拉攏傅作義和軍心,下策則至少希望勸他帶領軍隊棄城南撤前往長江防線打防衛戰。

中國共產黨在與傅作義接觸、談判的同時,開始接管北平市的準備工作。中共中央華北局決定組建北平的黨、政、軍領導機構。12月13日,中央軍委任命聶榮臻平津區衛戍司令,薄一波為政治委員。中共中央任命彭真中共北平市委書記,葉劍英為中共北平市委第一副書記,同時兼任北平市軍管會主任及北平市市長。17日,中共北平市委在保定市召開第一次會議。當晚,北平市委人員從保定啟程,於18日凌晨抵達涿縣。24日,葉劍英作報告,宣告接管北平郊區的工作已經開始,並為日後接管北平城區準備[19]:4-5

第二次

背景局面:傅兩支主力軍在張家口和新保安被困住無法抽身,徐永昌的帶兵南撤計畫已經沒有可能,12月22日解放軍突襲總攻新保安的35軍。[17]

35軍配備全美式裝備還有坦克,傅還下令北平所有飛機起飛轟炸支援,不料短短一天35軍2萬多人就全滅,軍長郭景雲自殺身亡,23日在張家口的第105軍和第104軍258師等在撤回城內途中遇襲擊,幾小時內就被殲滅,此短短兩天的戰局造成傅作義和城內軍隊一大震動,其兩大主力都極快速度潰敗。第104軍剩餘的兩個師在懷來潰散。北平城內的傅系部隊僅剩下第35軍1個師、第101軍兩個師和「剿總」警衛團等部隊。此時,北平城內的中央軍包括李文的第4兵團和石覺的9兵團等十餘萬大軍,數倍於傅系部隊。其中,第4兵團由保定綏靖公署部隊改編,兵團司令李文和下轄第16軍軍長袁朴等人都是黃埔一期生;石覺的第9兵團則是由湯恩伯的基本部隊第13軍擴編而成,軍長、師長基本都是湯恩伯親信。傅作義緊急調整了北平城內的軍事部署,把位於西郊公主墳的華北剿匪總部搬遷到國民黨北平行轅舊址即中南海居仁堂。同時,把傅系部隊全部集中在中南海周圍西城,控制阜成門、西直門和德勝門一線,並在景山上部署了1個野炮團。中央系部隊被集中在北平的北部、南部和東部。

第二次談判發生在1949年1月6日至10日,傅部主力35軍已被殲,平津戰役勝負大局已定。此前的1月1日,已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葉劍英任主任,預備接管北平。傅作義派出山西大學教授周北峰,和中國民主同盟華北總支部主任委員、燕京大學教授張東蓀前往河北薊縣八里莊,同平津前線司令部領導人林彪聶榮臻羅榮桓劉亞樓進行接洽。中共方面提出了改編國軍的方案,並聲稱對傅起義人員不咎既往。談判雙方草簽了《會談紀要》但並未有結論,毛澤東條件是四天後的14日午夜前必須開城投降,傅再次猶豫[13]

第三次

背景局面:1月13日解放軍大舉進攻天津。僅29小時就打垮守軍第六集團軍十多萬人,逃亡潰敗者無數,守城總司令陳長捷被俘。
1949年2月12日,北平市各界在天安門城樓及其前面的廣場上召開「慶祝北平 和平解放大會」。圖為召開大會時的天安門。北平市市長葉劍英在大會上發表了講話。

原本預計能守30天的天津連30小時都守不到,[17]傅作義自知大勢已去沒有條件再談判討價,只能無條件投降避免北平古蹟遭戰火破壞,最後還能在歷史留點美名。

針對毛澤東提出和談的八項條件。傅派鄧寶珊周北峰作為全權代表,到通縣西五里橋平津前線司令部,與林彪、聶榮臻、羅榮桓和劉亞樓進行談判。

談判取得了成功,16日雙方簽署了《關於北平和平解決的初步協議》14條[13]。1月16日,毛澤東代筆林彪、羅榮桓向傅作義發出最後通牒,最後的思考時間為1月17日1時至21日12時[12]。1949年1月16日下午,傅作義發請帖請北平的學者名流到中南海聚會,商討形勢走向。徐悲鴻朱光潛許德珩等20多人出席,藝術家徐悲鴻和植物學家胡先驌都贊成中共的和平主張,使古城北平免遭戰火[20]。1月17日,蔣中正懇求傅作義允許南京飛機降落北平,接走中央軍少校以上軍官,並企圖暗殺接洽投共的前市長何思源。次日夜炸彈爆炸,何思源受傷,小女兒何魯美身亡[12]。19日雙方代表在城內華北剿總聯誼處經磋商後,將協議正文增補為18條,附件4條,共22條。東北野戰軍參謀處長蘇靜與華北剿總政工處長王克俊崔載之,分別代表雙方在《關於北平和平解決問題的協議書》上簽字[13]

1月中旬,解放軍41軍接待了由何思源為首的北平各界和平代表團後不久,就接到平津前線司令部的指示,北平易幟後,由41軍擔負警備北平的任務。其他野戰軍部隊都不得入城。41軍軍長吳克華,政委莫文驊,副政委歐陽文,李福澤參謀長。41軍直至4月13日離開北平南下佔領中南地區。向北平全社會發布「北平市警備司令部」成立布告:

本部奉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令:為確保北平治安,保障革命秩序,着即成立北平市警備司令部,並任命程子華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明治吳克華為副司令員,莫文驊為副政治委員,隨令頒發「北平市警備司令部關防」印章一顆。程子華等遵令於即日就職視事,在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的領導下執行任務。特此布告周知。

1月21日上午,傅作義在中南海居仁堂召集華北剿總軍以上高級將領會議,宣布北平城內國軍守軍接受和平改編、研究如何履行協議,並將《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經國民黨中央社北平分社通報全國[21]。會場由傅的嫡系部隊守衛,一旦進入會場,各將領與部隊的聯繫就會被切斷。袁朴、石覺、李文等人提出自己不願意留在北平,要求放他們回南京。為減少和平協議執行的阻力,傅作義同意放他們返回南京。次日(1月22日)中央軍嫡系將領離開北平,傅作義在《關於北平和平解決問題的協議書》上簽字,並發表廣播講話。守軍開始外撤,直至31日解放軍41軍的一個師從西直門入城接管防務。2月1日41軍吳克華軍長帶領兩個師也入了城,所有的城門、倉庫及要害部門全由臂戴「平警」臂章的41軍守衛。毛澤東2月2日發表《關於時局的聲明》。2月3日解放軍舉行正式入城儀式,傅作義缺席。[22]

事後

1月21日晚,傅作義宣布《關於全部守城部隊開出城外聽候改編的通告》。1月21日至30日,北平20餘萬守軍全部開赴城外指定地點接受改編和政治整訓。願意留下來的部隊官兵,被分散編入了解放軍各部,其中編入東北部隊的約5萬人,編入華北部隊的約5.3萬人,編入西北部隊的約2.4萬人,這項工作到4月10日基本結束。駐北平的憲兵第19團,不在傅作義「華北剿總司令部」管轄範圍內,直接聽命於南京的憲兵司令部。傅作義指揮的25萬「華北剿總」部隊接受改編,不包括憲兵19團的3,100多人。1949年1月31日憲兵19團全員脫下軍裝遁入城內,

1月22日,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與傅作義達成《北平和平解放協議書》,第二項規定:過渡期間,雙方派員成立聯合辦事機構,處理有關軍政事宜。並在附件第一項中規定:聯合辦事機構由7人組成,解放軍方面4人,華北總部方面(即傅作義方面)3人,解放軍方面為主任,華北總部方面為副主任。[23]解放軍方面參加者為葉劍英陶鑄戎子和徐冰,葉劍英為主任;華北總部方面人員由傅作義先生指定。1月28日,葉劍英致函傅作義,告知聯合接交機構將於1月29日召開籌備會,請派人參加。傅作義復函派郭宗汾焦實齋周北峰3人作為代表。

1月25日,河北省主席楚溪春簽署河北省政府府財四(38)特第371號訓令。訓令根據《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第六條,要求「本府及所屬機構……聽候[北平]聯合辦事機構處理」。

1949年1月29日下午14時至17時,在頤和園景福閣召開聯合辦事機構第一次會議,雙方代表7人出席,解放軍北平警備司令程子華、即將入城的解放軍第四十一軍政委莫文驊列席。會議決定「聯合辦事機構今日即告成立,本次會議即為成立會,於布告後正式執行任務」「工作方式採用集體辦公」「辦公地點設於東郊民巷御河橋2號」「聯合辦事機構名稱及內部組織由葉主任起草體會(或傳閱簽注意見)決定,並正式發布、發表消息」。達成協議:1月31日上午12時前,北平城內所有國民黨軍——第九十四軍第205師第九十二軍的1個師、第一百零四軍的第17師一律撤出開至規定地點,當日解放軍入城接防。2月1日上午10時30分至下午13時30分,聯合機構在景福閣舉行第二次會議,雙方代表7人與會,中共派遣的北平市警察局局長譚政文列席。會議決定聯合機構的名稱定為「北平聯合辦事處」,刻制「北平聯合辦事處」鈐記。設軍事(包括聯勤)、文教行政、經濟物資三組,另設主任秘書一人、副主任秘書一人、秘書若干人。主任葉劍英,副主任郭宗汾,陶鑄與郭宗汾共同負責軍事組事宜,徐冰與焦實齋負責文教行政組事宜,戎子和與周北峰負責經濟財政事宜。同日,新華社發表消息,宣布「北平聯合辦事處」正式成立,有關本市各機關的接管事宜,均由聯合辦事處發給正式函件,並持有北平市軍管會接收人員證明文件進行接管。聯合辦事處最多時達108人,雙方委員共開會13次。2月3日解放軍舉行入城式,北平聯合辦事處7名委員在前門箭樓上歡迎解放軍入城。2月5日召開的北平聯合辦事處第四次會議,達成了處理華北剿總機構、處理城外建制部隊和各部隊留守處、處理各建制部隊在城內的倉庫以及補充部隊給養問題的決議案。2月5日上午11時起,國軍第十六軍第22師4-500人先後兩次在黃村火車站將火車頭之五角星、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像、彩燈、無線電、擴音器、機車頭燈全部搗毀,並向車廂內投擲石塊,打碎客車玻璃,毆打乘客,導致列車停運。2月7日召開的第五次會議,對有關軍事部分的決議案做了部分修正。2月8日召開的第六次會議上討論了黃村火車站事件,決定由第四兵團司令官周體仁查明原委,傅方委員保證今後不再發生類似事件。2月9日召開的第七次會議上,進一步明確規定了各待編部隊留守處及眷屬事宜,並決定將此議案撰擬新聞稿登報公布;對於在戰鬥中被俘人員,除陳長捷林偉儔等外,其餘人員上校以上者送北平交傅作義處理,上校以下者就地釋放。2月19日召開的第12次會議,決定設人事處理委員會,推焦實齋為召集人,由文管會、物管會、市人民政府、軍管會派代表參加,原則上各行政機關願返籍及老弱而不成者均以資遣,發給證明文件及免費車船票及1個月薪餉,願工作及學習者經甄審後得予留用及介紹學習。各行政文教公營機關單位留用了舊人員30,570名,占原有人員的78.9%;加上參加學習和南下工作團的,占原有人數86.4%;資遣回籍4,395名,占11.3%;開除889名,占2.3%。北平聯合辦事處於1949年4月中旬工作基本結束。

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正式接管河北省政府[11]:23

2月8日,林彪、聶榮臻、葉劍英於北京飯店宴請傅作義、鄧寶珊,葉安撫。1949年2月23日下午,毛澤東西柏坡接見傅作義。傅作義表明不想再做軍事工作,想去黃河河套水利建設,毛澤東表示讚許[24]。8月28日,傅作義將軍出行綏遠組織舊部投誠,9月19日,綏遠省主席董其武宣布綏遠省起義,即九·一九起義。傅作義的投降被稱為「北平模式」,成為後來新疆、綏遠、湖南、四川、西康、雲南效仿的榜樣[25]。但在中共入城之初,絕大部分的北平市民皆持觀望態度[2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傅作義任水利部長

北平守軍和平改編

2月19日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發布了關於改編北平周圍國民黨軍隊的戰字第三號令:「傾奉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在北平周圍候編的原國民黨軍隊,軍以上各指揮機關即行結束,其所屬各師以師為單位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師」,並規定了各師改變後番號。

2月21日,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政治部召集了受編部隊師以上軍官會議,陶鑄宣布了北平聯合辦事處確定的具體的改變方案:原華北剿總、第四、第九2個兵團部和8個軍部全部結束,其所有工作人員及直屬隊分別編入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與各兵團及各軍部,其所屬的25個師改編為解放軍獨立師,各特種部隊與解放軍特種部隊合編。

2月27日,受編部隊全部歸建解放軍,總數約26萬人。國軍編餘人員,除了政工人員外,按志願工作、學習、回籍3類處理,結果為志願工作軍官154人、士兵781人;志願學習軍官1,830人、士兵300人;志願回籍軍官28,348人,士兵13,700人。回解放區原籍者從3月9日起動身,回蔣管區者由塘沽乘船南下。

中共中央進駐北平

1949年2月14日,中央曾發電指示林伯渠將已到東北的一批黨外人士迎來北平,同已在北平的民主人士匯集後,在北平專門開一次隆重的歡迎大會。林彪等領導人在開完歡迎大會以後才去西柏坡參加七屆二中全會

1949年3月17日晚,七屆二中全會已結束而公報尚未發表時,中央書記處決定:3月23日啟程向北平進發。

中共中央機關進駐北平代號為「勞動大學」,簡稱「勞大」。周恩來傳達了關於中央機關搬家的具體指示,成立了以北平市軍管會主任葉劍英為首的迎接中央遷平組織委員會,負責中共中央在來北平的沿途警衛、對空警戒、閱兵以及城市慶祝。成員還有平津衛戍司令員聶榮臻、北平警備司令員程子華、第四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中央社會部部長李克農。從唐縣到涿縣,由華北軍區負責;涿縣到長辛店,由四野42軍負責;長辛店到西直門,由四野41軍負責;西直門到香山,由李克農負責;對空警戒,包括西苑機場、香山等處的對空警戒,均由劉亞樓負責。

1949年3月21日早晨,第四野戰軍保衛部部長錢益民、副參謀長蘇靜和作戰科科長尹健帶領着汽車團的300輛大卡車、20輛中型和小型的吉普車,分頭從北平和天津駛向西柏坡。中央機關乘這些車輛進北平,汽車行駛總里程13萬公里,全部安全正點。

1949年3月23日,新華社公開發布七屆二中全會公報時,當日上午11時毛澤東和中央書記處的其他領導人率領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離開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西柏坡,乘車向北平進發。出發時,毛澤東對周恩來說,今天是進京的日子,進京趕考去。周恩來笑答,我們應當都能考試及格,不要退回來。毛澤東說,退回來就失敗了。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毛澤東一行共坐了11輛小汽車和10輛大卡車,毛澤東坐的是第二輛中吉普。因為路不好走,23日天黑時未能到預定的保定市,夜住唐縣淑閭村。毛澤東住在村民李大明家裡。「這一夜毛主席沒有休息,前半夜同村幹部座談;後半夜坐在小凳子上,趴在木板支的床上寫材料。」3月24日中午路經保定吃午飯,黃昏到涿縣,宿四十二軍軍部大院。1949年3月25日凌晨2點,毛澤東等中央領導與工作人員從涿縣乘火車進北平。專列到清華園天已經大亮了。李克農和北平市公安局長譚政文親自到清華園車站檢查部署迎接,市公安局秘書長劉進中具體部署車站警衛工作。到頤和園益壽堂休息。3月25日下午15時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其他領導人朱德、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林彪、羅榮桓、葉劍英等到西苑機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四野參謀長劉亞樓任總指揮,第四野戰軍出三個步兵團(「塔山英雄團」、「塔山守備英雄團」、「白台山英雄團」)、一個摩托化團、兩個炮兵團和一個坦克營。3月25日當夜,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機關在香山住下,毛澤東入住雙清別墅。至此,「大搬家」圓滿完成。

參考文獻

  1. ^ 1.0 1.1 70年前,为让百姓过好年,这场入城式被推迟到“破五”之后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www.mod.gov.cn. [2020-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6). 
  2. ^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全國解放戰爭時期
  3. ^ 中華民國史事日誌(民國二十五年至三十八年)
  4. ^ 費正清,崔瑞德. 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卷).
  5. ^ 《第三週研讀》板蕩忠臣,戡亂戰役. 中華民國國防部青年日報. 2014-11-01 [2016-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1). 
  6. ^ 傅作义的西柏坡之行. 人民網. [2015-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7. ^ 北平易帜 傅作义亲到西柏坡打探毛泽东底细. 鳳凰網. [2015-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5). 
  8. ^ 林桶法. 戰後中國的變局 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探討.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3: 199– [2015-03-06]. ISBN 978-957-05-18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0). 
  9. ^ 一九四九年 :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編輯委員會. 一九四九年 中國的關键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國史館. 2000 [2015-03-06]. ISBN 978-957-02-7244-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0). 
  10. ^ 存档副本. [2015-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11. ^ 11.0 11.1 李振軍. 《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末任主席楚溪春与北平和平解放》. 檔案天地 (河北省石家莊市: 河北省檔案局). 2009, (2009年第3期): 21–23. ISSN 1006-245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0) (簡體中文). 
  12. ^ 12.0 12.1 12.2 揭布衣将军傅作义:国军起义将领实权最大者. 環球網歷史. 2011-08-19 [2012年2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10月10日) (中文(簡體)).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 騰訊新聞. 2009年6月30日 [2012年2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1月26日) (中文(簡體)). 
  14. ^ 力勸父親傅作義起義的傅冬菊. 青年參考 (北京: 網易). 2009-09-29 [2014-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4). 
  15. ^ 傅作義之女回憶北平和平解放. big5.huaxia.com. [2016-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9). 
  16. ^ 16.0 16.1 16.2 16.3 劉岳. 解放北平的三次和谈. 責編:程宏毅、謝磊.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來源:北京日報. 2019-01-15 [2020-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6) (簡體中文). 
  17. ^ 17.0 17.1 17.2 YouTube. www.youtube.com. [2018-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4). 
  18. ^ 傅作义在北平和平解放前夕的历史抉择. 搜狐軍事. 2007年7月23日 [2012年2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5月10日) (中文(簡體)). 
  19. ^ 范碩. 《新中国首任北平市长叶剑英》. 黨史天地 (湖北省武漢市: 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 1999, (1999年01期): 4–8. ISSN 1004-8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6) (簡體中文). 
  20. ^ 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的历史抉择. 福建國防教育網. 2009年2月3日 [2012年2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5月19日) (中文(簡體)). 
  21. ^ 傅作义与北平和平解放简介. 新浪讀書. 2009年6月29日 [2012年2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11月16日) (中文(簡體)). 
  22. ^ [多圖]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全記錄. www.timetw.com. [2016-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9). 
  23. ^ 梅佳:「北平和平解放中的聯合辦事處」,《北京黨史》,1989年第6期,第47-51頁。
  24. ^ 傅作义的晚年:23年踏遍了祖国的各条江河. 鳳凰資訊. 2009年3月13日 [2012年2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3月17日) (中文(簡體)). 
  25. ^ Pak-Wah Leung. Political Leaders of Modern China: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 January 2002: 43–44頁 [2014-09-05]. ISBN 978-0-313-30216-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0). (英文)
  26. ^ 周俊. 中華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夜における幹部の南下動員に関する考察―華北地域の農村・都市部の比較から. 中國研究月報. 2019. 
  27. ^ 《平涼市崆峒區軍事志》第四章駐軍 第五節新中國駐軍 一、人民解放軍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