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北京一號
類型 雙引擎支線客機
製造商 北京航空學院
設計者 北京航空學院
首飛 1958年9月24日
退役日期 約1959年
製造數量 1

北京一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自主設計並建造的第一種客機,為輕型客機,由北京航空學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師生於1958年設計、製造並試飛成功,但未能投入量產。

研製、建造及試飛過程

『北京一號』上天記

1958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大陸各地開展了「大躍進」運動。北京航空學院的師生希望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多做貢獻,於1957年末提出了與航空航天有關的「北航十大工程」。當時中國上空還沒有一架自己設計並生產的飛機,因而第一號工程(「北航一號」)就確定為設計、建造一架能飛上藍天的自己的飛機。1958年2月,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批准了這個計劃。

1958年6月初,北航成立以沈元副院長為主任委員的飛機試造委員會。在飛機系系主任王德榮的直接領導下,黨總書記王敬明任「北航一號」領導小組總指揮,副系主任許建鉞任生產長,徐鑫福任總設計師,俞公沼(前期)、張吉臣(後期)任副總設計師,張克明任主管設計師,常榮福任總工藝師,王雲勃和汪一彭任副總工藝師,吳雲書任總檢師,饒國璋任副冶金工藝師等。在「北航一號」從設計到製造試飛中,所有問題,特別是重大問題,都提交到領導小組小組去解決。

學校建立了設計室和工藝室,分別下設13個設計組、3個生產準備車間和5個生產車間[1]。經過組織和動員,參加「北航一號」的設計試製人員多達1800餘人,其中,二三四五年級的學生有1159人,調干生76人,本校工人180人,校外人員116人,教師約116人以上。

1958年9月,飛機進入總裝階段。參加研製的師生和工人們都想多做工作,連休息睡覺都要把行李搬到車間,不分白天黑夜,戰鬥在工作崗位上。[2]

1958年9月20日,飛機在北航體育館總裝完成,9月23日轉場至首都機場(即今天的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準備首次試飛。同日,來到試飛準備現場的時任北京市委書記彭真提議將飛機命名為「北京一號」。

1958年9月24日北京時間10時,「北京一號」首次試飛成功。國務院第二辦公室主任林楓教育部部長楊秀峰空軍司令員劉亞樓、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部長楊述以及北京市10多所高校師生3000餘人參加了試飛典禮[2]。首飛駕駛員是著名試飛員潘國定。

1958年10月1日,飛機被移交到中國民用航空局

1958年10月28日,民航局又完成了該型飛機從北京上海往返共2500千米航線的試飛,充分驗證了飛機的性能。在1958年9月23日和11月19日之間,北京一號共進行了46次試飛,飛行累計29小時[3]

性能諸元

結局

由於「北京一號」基本上為手工製造,很多地方不符合民航客機所需的安全標準,加上第一次廬山會議後,「大躍進」迅速降溫,「北京一號」最終未能投入量產。

事實上20年後的運10也是栽在了安全標準上,而「八二工程」初期美方也因中國飛機零件不能通用而大為光火。事實一次次證明:手工製造的,零件不能通用的,落後的飛機製造工藝無法製造出對零件和整體結構穩定性要求極高的民用飛機。[來源請求]

中國現代化的、標準化的飛機製造工藝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建設起來,隨後才有五代機大飛機大運輸機的出現。

意義和影響

「北京一號」作為北航1958屆學生的畢業設計[1],培養了一批熟悉飛機設計建造工程的人才。

時任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在首飛典禮上說:「『北京一號』能在100天內試製成功,不僅是新中國的創舉,而且打破了世界航空發展史的先例。」航空院校製造飛機,是「黨領導下的新中國出現的奇蹟。」[2]1958年9月25日,《人民日報》以頭版新聞和半個第7版版面報道了北京一號首飛的有關新聞。[4]

現狀

「北京一號」共生產1架,現存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內的航空航天博物館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北京一号.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 [2018-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1). 
  2. ^ 2.0 2.1 2.2 北航师生造飞机:“北京一号”百日大战飞上蓝天. 鳳凰網. [2018-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22). 
  3. ^ 北航人造的第一架飞机“北京一号”. 百度百家號. [2018-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6). 
  4. ^ 人民数据-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18). data.people.com.cn. [2018-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