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克勞斯·馮·克利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克勞斯·馮·克利青198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Klaus von Klitzing
出生 (1943-06-28) 1943年6月28日81歲)
 納粹德國瓦爾特蘭帝國大區施羅達(現波蘭
國籍 德國
知名於量子霍爾效應[1]
獎項 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5年)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物理學

克勞斯·馮·克利青(德語:Klaus von Klitzing,1943年6月28日),是一位德國物理學家。他因於1980年2月5日在格勒諾布爾高強度磁場實驗室發現量子霍爾效應而獲198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2][3]

家庭

馮·克利青是出生於一個相當古老的勃蘭登堡貴族家庭。這個貴族家庭最早於1265年就在文獻上有提及。克勞斯·馮·克利青的父親是一位資深林業管理員。他的祖父曾是普魯士波森省的農業局局長和普魯士上院的成員。

生平

1943年生於德國瓦爾特蘭帝國大區施羅達(今波蘭希羅達),1945年德國戰敗後,波蘭驅逐了境內的德意志人,馮·克利青隨家逃到下薩克森州費希塔縣路滕Lutten)。從1948年至1951年他們住在奧爾登堡,在這裡1949年克勞斯·馮·克利青進入小學。1951年他家遷往克洛彭堡縣埃森,至1968年他們住在市政府的樓上。1962年2月克勞斯·馮·克利青在奧斯納布呂克縣夸肯布呂克Quakenbrück)中學畢業。

此後馮·克利青在不倫瑞克工業大學學物理。1969年3月他大學畢業。

至1980年11月他在維爾茨堡大學研究,在此期間他於1972年獲得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題目為《在強磁場中的電磁特性》。1978年他獲得在大學任教的學術地位。

在他在維爾茨堡期間馮·克利青也獲得了在國外進行研究的機會,1975年至1978年他在牛津,1979年至1980年在格勒諾布爾進行研究工作。在格勒諾布爾他也發現了量子霍爾效應。

1980年慕尼黑工業大學聘請馮·克利青任凝聚態物理學教授。1985年春馮·克利青移居斯圖加特,成為馬克斯·普朗克凝聚態研究所所長團的成員。同年斯圖加特大學授予他榮譽教授。

馮·克利青是德國未來獎和德國經濟界頒發的創新獎的評審員。此外他是由奧爾登堡大學參與頒發的以他命名的克勞斯·馮·克利青獎的評審員。該獎授予在自然科學方面表現突出的教師。

馮·克利青強烈宣傳基礎研究,他始終試圖在公眾中喚起對物理學的好奇心和熱情。他是多個國家科學院的成員。六個國家的不同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

諾貝爾獎

1985年克勞斯·馮·克利青因發現了量子霍爾效應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個發現決定性的試驗是在1980年2月5日晚上進行的。這個發現證實了電阻是量子性的,其最小單位由兩個物理常數決定:普朗克常數h電子電荷e。因此它本身也是一個物理常數。通過量子霍爾效應今天可以對電阻進行絕對的和極精確的測量。從1990年開始電阻的單位歐姆的定義是根據量子霍爾效應確定的。量子霍爾效應也是納米電子工程的出發點。通過它可以研究比今天的微電子學小得多的半導體元件的物理特性。

參考資料

  1. ^ Klitzing, K. v. and Dorda, G. and Pepper, M. New Method for High-Accuracy Determination of the Fine-Structure Constant Based on Quantized Hall Resistance.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1980, 45 (6): 494–497. Bibcode:1980PhRvL..45..494K. doi:10.1103/PhysRevLett.45.494. 
  2.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85. Nobel Media AB 2014. [2018-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9).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85 was awarded to Klaus von Klitzing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quantized Hall effect". 
  3. ^ Klaus von Klitzing. www.nobel-winners.com. 2003 [2018-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6).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