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僧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釋僧肇(384年—414年),俗姓張,京兆長安)人。為鳩摩羅什門下著名弟子,羅什的佛教譯經大都由僧肇潤文,使得羅什的譯經為中國人喜愛讀誦的得力幹將,著名的漢傳佛教理論思想家,將般若中觀思想中國化,為三論宗的先驅人物。

生平

年少家貧,以抄書維生,乃歷觀經史、備盡墳籍,精研《》、《》,嘆曰:「美則美矣,然棲神冥累之方,猶未盡善也」[1]。後見舊譯《維摩經》,始知所歸,因而出家。出家後,他「學善《方等》,兼通三藏」,才思幽玄又善談說,不到二十歲即「名振關輔」。[2]羅什至姑臧(今甘肅武威),僧肇自遠從之,什嗟賞無極。羅什被後秦國王姚興迎至長安,肇亦隨入,參預羅什譯場,詳定經論。[3]道融僧叡道生合稱「關中四傑」,在「般若中觀學」方面,特別能夠得到羅什真傳,被譽為「解空第一」[4]

410年至413年,曾至佛陀耶舍譯場聽新譯《四分律》及《長阿含經》。

414年早逝於長安[5],一說為姚興所殺,辭世詩曰:「四大元無主,五陰本來空,將頭臨白刃,猶似斬春風。」[6],年僅三十一歲。據考,《景德傳燈錄》所載「僧肇法師遭秦主難」事不可信。明朝永樂帝朱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集注》,經文「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下引僧肇注云「五蘊身非有,四大本來空,將頭臨白刃,一似斬春風」,與《景德傳燈錄》所載偈句僅小異,當是僧肇就經文中佛陀向弟子須菩提提及自己前世忍辱仙人遭歌利王割截身體事而闡發。《景德傳燈錄》作者或只見到偈句,加之僧肇法師早逝,遂臆想出爲姚興所殺一事[7]

僧肇本人集中國傳統文化及印度龍樹中觀學精髓於一身。印順導師認為僧肇是中國「三論宗」的第二祖[8],其思想「切近龍樹學的正義」[9]

師承

著作

現存藏經中題為僧肇所作者為數不少,但目前學界確定為僧肇所作者有:《般若無知論》、《不真空論》、《物不遷論》、《維摩詰經注》、〈百論序)、〈維摩詰經序〉、〈長阿含經序〉。疑偽者有:《涅槃無名論》、《金剛經注》、《寶藏論》、〈宗本義〉、〈鳩摩羅什法師誄〉、〈法華經翻後記〉、〈梵網經序〉。

陳朝時,出現《般若無知論》、《不真空論》、《物不遷論》及《涅槃無名論》合刊本,稱之為《肇論》,並附〈宗本義〉一文,慧達為之序,遂成為通行本。

主要思想

後人收集所著之宗本義、物不遷、不真空、般若無知、涅槃無名諸論,題名為「肇論」。僧肇立言作論,意在指引一條修行悟道至路徑,讓人證得涅槃境界,其由分解物相之真實、體不真空境為悟道入手之處。全書大意具體如下:

物不遷論

隨順世人易知之俗「物」來談事物「不遷」之本性,以此明了法性無有「去來」、「即動而靜」之深意。也就是說,一切事物現象處於不斷變化,實則真性不變不動、無去無來。因「所知」的「俗物」 雖變化莫測,皆出於「能知」之一心(或真性),然依名言概念而確立對事物之認知,故變化的萬物本身並非實有。

不真空論

不真故為空,認為「至虛無生」即性空真諦。此論從點評「心無」、「本無」、「即色」等三宗思想為出發點,來闡明「即物順通」、「非有非無」和「即物自虛」的中道實相。

般若無知論

此就「即動」觀靜、「即色」觀空之般若智來立言。然常人依有漏智,取執一對象或概念為有知;然而,般若智乃係超越相對之二元,而於本性之「道種智」開發顯示出「一切智」來。

涅槃無名論

文中主要探究與「涅槃體性」有關的「有名與無名之辯」和「涅槃與修證的關係」等問題。站在「涅槃」不離佛法行證的立場,肯定涅槃「後得」的經驗意義;同時,又從涅槃「無為」、「非有非無」的角度,賦予涅槃「先有」的超證意義。

參考文獻

引用

  1. ^ 《高僧傳》<卷第六義解三>。
  2. ^ 《高僧傳》<卷第六義解三>:「學善方等,兼通三藏,及在冠年,而名振關輔。」、「肇既才思幽玄又善談說。」
  3. ^ 《高僧傳》<卷第六義解三>:「後羅什至姑臧。肇自遠從之。什嗟賞無極。及什適長安。肇亦隨返。姚興命肇與僧睿等入逍遙園助詳定經論。」
  4. ^ 《高僧傳》說,羅什大師稱:「秦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
  5. ^ 慧皎的《高僧傳》認為他「晉義熙十年卒於長安,春秋三十有一矣」,而念常的《佛祖歷代通載》卻說「肇卒年三十有二」。
  6. ^ 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諸方雜舉征拈代別語》中載此事云:「僧肇法師遭秦主難,臨就刑說偈曰:『四大元無主,五陰本來空,將頭臨白刃,猶似斬春風。』」
  7. ^ 劉成有, 《僧肇生平考辨》, 五臺山研究, 1995, (3期) 
  8. ^ 印順導師〈三論宗史略〉(載張曼濤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四七冊
  9. ^ 印順導師《中觀論頌講記》,台北:正聞,民81年1月修訂一版,頁36。

書目

外部連結